標籤:

學詩者 功夫在詩外

魔幻詩劇《從前有個山》將於八月底在北京展覽館劇場上演,古典文化的溯源,現代美學的探索,共同構成了這部劇的基調。由此引發出來的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討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張向陽(戲劇研究者)

陳超(《從前有個山》文學編審)

張向陽:《從前有個山》中有大量詩詞,演員念誦時會用古典的方式嗎?

陳超:我們這部《從前有個山》不是「掉書袋式」的,非常標準地去吟誦,可能讓老百姓感興趣的,是那些膾炙人口的詩,比如天凈沙。我們做的所有表現、舞台呈現、演員配合,都是按照「斷腸、人在、天涯」來處理。

這有什麼不一樣?其實特別不一樣。小小一個標點,把詩人的整首詩的意境都點沒了。我們過去一般比較武斷臆斷地把逗號點在斷腸人後邊,但其實這首詩前邊一直在修飾、鋪墊:「枯藤/老樹/昏鴉」,前面的幾組對比,只是一個鋪墊,一直到後面「夕陽西下」,這樣的場景,古道上,卷著西風卷著黃土,一匹瘦馬孤零零地站在那裡,一邊是夕陽西下。營造出這樣的氣氛是為了幹嗎呢?斷腸,指詩人本身,人在,我的人在,然後天涯,他就把整個距離拉開了,詩的意境就呈現了,而且特別大,無限大。詩人的襟懷、眼界、世界觀、思維的開闊,就全有了。

如果是「斷腸人,在天涯」,無非就是詩人看著遠方的景色。

張向陽:他說的是一種主客觀的觀照。

陳超:對對對。而且又是一語多關,所可能指代的任何東西全部東西,全有。盡在不言中。這恰恰是中國式審美,和中國詩人所追求的。所我們一開始為《從前有個山》定的目標,是詩歌跟你想像的不一樣,跟學校里學的不一樣。平常人進入詩人的世界,也會覺得很精彩。

我們以往把詩詞變成教科書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是要教什麼。我上學時候就是這樣的被動教育,就是老師教你念,念完背。背完了考試會默寫,頂多翻譯一下,告訴你這首詩什麼意思。這樣的話特別無聊,沒有人能喜歡上詩歌。我後來喜歡上詩歌不是因為學校里教過,而是我發現詩歌里有意境、大的思維空間在裡頭。這個是有意思的,而不是詩歌本身,詩歌是一種體現詩人意境的形式。如果不能捕捉到這種意境,那你是欣賞不了、玩味不了詩歌,不能從詩歌里獲得審美愉悅的。

張向陽:其實我們小時候老師也是很有

學問的老先生,他們會掰開揉

碎地講詩的東西,挺深厚的。但

是不是依然說,中小學教育並沒

有進入到詩歌深層的地方?

陳超:這個詩像我們的藝術一樣。陸遊晚年躺在床上,他兒子問他,我也學詩歌那麼多年了,怎麼樣才能到您那個份上?陸遊說,汝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就詩本身來講,很有局限。中國這種含蓄的藝術,中國習慣的這種審美,被稱為「煎熬的美」,也就是你要想欣賞它,之前是要付出的。他不是視覺,感官的藝術,馬上刺激到你,讓你覺得好聽好看好玩,中國藝術恰恰不是這樣,視覺衝擊力沒那麼大,他強調的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雖然慢熱,但他玩味回味的空間是很大的。

我們詩歌教育在這方面就比較欠缺了。不過我還是強調,詩詞不能完全定義化,任何人都可以解讀,這才是中國藝術。詩歌要呈現的,不是教條式地告訴你中心思想、主要內容,絕對不是。詩歌給人的是更大的啟迪。就是給你打開空間,你可以任意地去想像。你看哈姆雷特,100個人心裡有100個哈姆雷特,這才是藝術,藝術帶給人最可貴的東西。詩歌同樣是。

張向陽:這台演出的目標,只是為了要重

新認識詩歌嗎?

陳超:這是無疑的。作為中國人應該有這個基本的文化基因在裡面,不管從事哪行哪業,這個修養都能給你更多的聯想和啟示。

過去我們小學生入門要讀三字經、千字文、名賢集,像三字經,貌似不系統,東一句西一句,天文地理什麼都有,學什麼呢?實際上,我們從基礎教育開始,就是一個大的人文教育。

而我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教育特別落後,發現了西方的學科教育,拚命學人家,數理化,多好,但是我們擯棄自己的東西後,西方人卻發現我們的教育是科學的。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真正互通和研究後,西方人都在偷偷受中國基礎教育的影響,工科也是在大的人文背景下的工科,他們很注重這一點。我們還是分得很細,基礎教育還老覺得自己不好。其實這個人文背景是特別重要的。

我們現在的小學還是缺這個,光學了點,出去就沒還你。實際上把點、線都教你以後,你自己可以把它織成網,之後到外邊用網可以網羅各種知識,後天獲取的比先天那點要大得多,而且你知道如何去獲取知識。我們現在僅僅是設了無數點,沒給你線,點再多,但能打到點上的幾率很少。

張向陽:葉嘉瑩曾經說詩歌墮落了。你

覺得呢?

陳超:歐洲文藝復興時,是經濟蕭條的時候。經濟最發達的時候,藝術肯定是最爛的,人的心態是這樣,這是大的發展規律,也沒什麼錯的。在這種情況下,藝術文化一定是流行文化充斥市場,人心都是浮躁的。這是社會趨勢。

社會進入一個必需的階段的時候,你如何積極的行動,而不是隨波逐流,往藝術市場去投放垃圾,是我們每個人,文化人,從事藝術的人也好,該有這個自覺性。但我們中國所謂的藝術家,缺少這個自覺性,可以為一己之私,隨意投放。詩詞的意義就是開啟。

張向陽:它只是一個渠道,一個方式。

陳超:我們看夢遊天姥吟留別,多有氣勢,這很可笑。他前面多有氣魄呀,那麼長的詩,最後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就是「老子很不爽啊」這個感覺,人家說李白把所有氣魄都寫出來了。其實我覺得這就是李白最放不下的東西。你覺得他拂袖而去,出世入世出世入世,挺不在乎的。其實他特別在乎。

張向陽:中國的藝術家其實都是雙面性,

都是矛盾的。

陳超:我們看古人,學歷史,最重要的意義是以史為鑒。很多人學歷史,是為了有談資、做買賣,這種心態都不太對。而且,剛入門時,這路是誰指的也很關鍵。不要給人家指得從一開始就抵觸學習,被動學習,到最後沒有修養沒有知識,四處碰壁,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吳京之後還有沒有武打明星?
知乎格鬥區的真的技術型大V有哪幾位?
佛教是怎麼和功夫扯上關係的?
我很懦弱,老被人欺負,想學一門武術,請推薦一下學什麼好?
武術真實的觀賞性和實戰性如何?

TAG: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