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講記之二——觀自在菩薩真實義

心經中第一句話是「觀自在菩薩」,什麼叫觀自在菩薩呢?有人說,祂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觀世音菩薩,是從祂的大慈大悲心這個角度來稱呼的,祂是觀世間眾生的音聲來尋聲救苦,祂總是在用祂的慈悲心來救度眾生的苦難,讓眾生離苦得樂,從那個慈悲心的角度,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角度取名叫做觀世音菩薩。

在心經里是從另一個角度取名觀自在菩薩,何為觀自在菩薩呢? 菩薩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生滅的如來藏心體,祂無微不至地關照著眾生的五蘊身,從來沒有停息過;另一種是有生滅的五蘊身的菩薩,這位菩薩能時時關照自己以及所有眾生的如來藏的體性和運行情況,觀行甚深般若。自在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如來藏本身的自在性,祂不依靠任何法就能單獨存在,什麼也不需要,不生也不滅,誰也不能產生祂,祂也不用誰來產生,祂就自然而然的,法爾如是的就那麼存在了,那個叫做自在,是自己本來就在;另一種是五蘊身心的自在,五蘊得解脫才能自在,否則就是有束縛不自在的。

我們世俗法講的自在,一般是指自由自在自己說了算,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能夠隨心所欲。但是我們真正自不自在呢?我們確實不自在。在很多個方面我們都是不自在的。首先,對於生,我們就是不自在的。我們想出生到清凈的佛國土而做不到,我們就不自在;我們想出生在有權勢的人家,有福報的人家而不能,我們不得自在;我們想出生在天道享樂也不能,我們不自在;我們想得到人身來修佛法,也沒有保證,我們也不自在,我們想不出生了,也不能做主,是不自在的,所以說我們現在是不自在的。

對於生我們就不自在了,對死呢?更不自在。因緣到來了,我們想多活一秒鐘,我們能不能做到呢?做不到。我想提前死也做不到,我想延後死也做不到,都是不自在的。對於這個生和死的問題就不自在,那麼我們對世間的衣食住用自不自在呢,太不自在了,你不勞動,就沒有衣食住用,你不修福就沒有任何享用,只有你福具足了,你才有飲食,但是不做你就吃不到,這就不自在。一切的一切都不自在,對於飲食衣服卧具,一切生活器具,都是不自在的。即使你有很多錢了,你也是照樣不自在的,看看那些大富翁,有很多很多錢,他們自在嗎?不自在,那最有權勢的國王,他自在嗎?不自在,他不可能是隨心所欲的。那對於苦呢?他也是不自在的。他想了苦,到這個世間上不想受苦,他能自在嗎?不管他的權勢有多大,地位有多高,福報有多大,他都有苦,對於這個苦呢,他就是不自在的。

我們有太多的不自在和無奈了,那麼天人那麼快樂,天人自在吧?天人也是不自在的。忉利天主玉皇大帝自在嗎,他也不自在,他壽命到了,他不想死,想脫離六道輪迴,也說了不算,不能做主。雖然他百味飲食一想就出來,鼻子一嗅就吃完了,他跟我們比是自在的,但究竟來說呢,他也不自在,有太多的不自在了。玉皇大帝如果不是菩薩的化現,他就是凡夫,他跟羅漢比不自在,跟菩薩比不自在,跟佛比更不自在了。那麼當人、天人都不自在,當鬼就更不自在了,他們沒有飲食衣服卧具,很貧窮,想要投生為人都很困難,那些孤魂想要有個身體都很困難,所以他需附在人體上,用人的身體做一些事情。

畜生的不自在我們是有所了知的,太不自在了,有時候餓了十天半月找不到飲食,為了飲食大群大群的鬥毆,那些眾生互相廝殺,或遷移到很遠的地方才能填飽肚子,冬天苦,夏天苦,他們就是連吃飽這件事都很難滿足,就是想找個溫暖的窩都很難滿足。最不自在的是地獄眾生,他不自在到什麼程度啊,每時每刻都想死,就是死不了,他們是最痛苦最不自在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快點死,死了就會重新投生,那樣苦受就少了。什麼時候地獄業消滅了,他才能投生。地獄出來先到惡鬼道受苦,再到畜生道受苦,最後來到人間,五百世做貧窮下賤人。所以在六道里都不自在,都是苦。

我們再講如來藏的自在,如來藏怎麼自在呢?祂沒有六根,不對六塵,就不生起心行,沒有貪嗔痴,不造作業行,不隨業行而生死流轉。祂沒有眼睛不看色,祂不被色所迷惑,對於色不顛倒,不被色所束縛,是自在的,面對什麼好東西,什麼寶貝都不貪求,好色惡色祂都不看,就不隨色而動轉,對於色祂是自在的。

無論是稱讚祂罵祂怎麼都行,祂無耳聽不見,不起貪嗔痴煩惱,對於聲音祂是自在的。對於色法祂是自在的,對聲法祂是自在的,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祂都是自在的,因為祂無眼耳鼻舌身意,不對六塵,就不生心動念,對於六塵如如不動。那麼我們眾生的七識心,對於六塵自在嗎?眼見色被色束縛住了,耳聽聲被聲音束縛住了,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都被束縛住了,七識心脫離不開這些色聲香味觸法,見色住色,聽聲住聲,嗅香住香,嘗味住味,覺觸住觸,知法住法。如來藏對這些法不見聞覺知,祂不沾染,不縛著,不顛倒,所以祂是自在的。

如來藏不依靠任何法就可以單獨存在,我們缺少一塵或者幾塵就不行了,我們如果眼睛不看色,不接觸色,就覺得很無奈了,聽不到聲音也不可以,聞不到味道也不可以,離開六塵我們就受不了。在六塵里還被六塵所束縛,因此就被留在在三界六道不能出離。我們看如來藏就非常自在,沒有什麼法都行,祂不對六塵,不感受六塵,因此就沒有苦樂受。六識心受苦樂的時候,祂不受苦樂,祂沒有苦受,沒有樂受,沒有一切受。實際上祂也有受有想,但不是我們現在所能認知的,需要學道種智一切種智,學唯識的經典,才能知道。學百法明門,千法明門,萬法明門,就知道如來藏的更深細體性,跟我們覺知心的體性完完全全的不一樣,祂不是世俗法覺知心的體性,所以如來藏是絕對自在的。

五蘊通過修行可以達到一定的或者是完全的自在,那麼什麼人的五蘊是自在的呢?那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的五蘊是自在的。首先說阿羅漢,從層次上講,斷我見的人跟凡夫比,他的心能自在一些,他知道五陰十八界是虛妄的,對於六塵的貪著性就減輕,他在六塵里就稍微自在一些。證得三、四果羅漢呢?他就更自在一些了,對欲界或者是三界的貪愛都滅了,就不被三界世俗法所束縛。進而他可以把自我五陰滅掉。他可以見色不著色,聽聲不著聲,心不粘著六塵,六塵對他的束縛就非常的輕微,他在六塵里是自在的。

有神通的阿羅漢就更自在,修出天眼通,天上的境界,地獄的境界,其它世界眾生的境界,他都能看得到。俱解脫的阿羅漢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有這六神通,五蘊身心就是自在的。對於生死,他相對凡夫來說也是自在的,阿羅漢命終想把意根滅掉就滅掉了,想滅五蘊就滅掉五蘊了。但是登地以上大菩薩比阿羅漢就更自在一些,登地以上的菩薩修四禪八定,三地滿心,他的神通比阿羅漢大多了,用意念可以變出成千上萬的意生身出來,比阿羅漢更自在一些。

那修到八地菩薩,他想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變出來,他是自在的,他想變出無量分身,他就能變出來,他想把地球移到別的星體,馬上就可以移過去,眾生都是感知不到的。他看到眾生的生活是這麼苦,悲心就能變出無量之多的飲食衣具,來資助眾生,他都可以變出來。再者,他想變佛的色身,可以示現八相成道,用佛身來度眾生,眾生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個是最大的自在。修到等覺、妙覺菩薩就更自在了,最自在的是十方三世的諸佛,一切都是自在,沒有不自在的。

佛菩薩是那樣的自在,我們處處是不自在的。時常觀察我們的不自在,就會有一種出離心,厭生死的心,厭自己貪嗔痴煩惱的心。有這個厭離心,我們才會有修道心,發起那個修道心,我們修行才能成就,所以應該常常觀察我們的各種不自在不如意。越愚痴的人越不知道自己不自在,有智慧就會覺得自己有種種不自在,離佛菩薩的境界有多遠,我們要想獲得那種自在,就要勇猛精進的修行。眾生不修行時一輩子就為了享受五欲樂,吃喝玩樂的一輩子過去了,造作了業行就下三惡道受苦,惡業消滅了再回到人間,重新積福修福,修福以後再享福造業,於是就永遠在這六道裡面流轉。其實還是在三惡道里流轉的時候最多,眾生大部分都在三惡道里流轉,因此就有無量種的不自在。只有潛心學佛修行,破除無明,斷盡無明,才能獲得種種的自在,得大自在、大解脫。

下面講觀自在的觀,什麼叫做觀呢?觀就是觀行、觀察,也可以叫做思考、思維。觀自在菩薩,是能觀察眾生如來藏自在不自在,我們的覺知心自在不自在的菩薩。這個菩薩可以從開悟明心的第七住位菩薩開始,都能做這種觀行。我們開始學佛時,首先是十信位的菩薩,十信位修行圓滿了還有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菩薩,菩薩道的修行需要經過52個階位。明心見性以後,七住位菩薩就開始觀如來藏的體性。入地以後,菩薩對佛法通達了,就更能深入觀行,所以越往後修行,他觀行的內容就越深。那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個行就是觀行,深入細緻地開始觀行如來藏法,觀行如來藏里的種子功能。

觀行大致分三種,有小乘的觀行,中乘的觀行,大乘的觀行,成了佛就不用再觀行了,成佛之前的修行階段都得要觀行。小乘觀行的是五蘊十八界這個假我的虛妄性,觀行之後就能斷我見,證得羅漢初果至四果,最後心得解脫。觀行在我們修行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中乘的觀行,是思維觀行十二因緣法,十二個環節都要進行思維、推理、論證,之後就能證得辟支佛果,斷無明得解脫。大乘菩薩們的觀行,是修學般若之理,然後參禪覓得如來藏,成為實義的菩薩。之後再深細地觀行如來藏的體性,菩薩的果位就會地地增進。

大乘菩薩思維禪修之前需要修菩薩六度,修完菩薩六度,再進行參禪,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觀行,悟後要觀行如來藏的各種深細的體性、功能、種子。證得如幻觀,成為十住位菩薩,再證得陽焰觀,成為十行位菩薩,再證得如夢觀,成為十迴向位菩薩,有一分道種智就可以進入初地。進入初地再觀行如來藏的種子功能,證得如鏡像觀,初地滿心就進入二地。二地又繼續深細觀行,一地一地都在觀行,越來越深細,直到種智具足,圓滿成佛,就不用再觀行了。

觀行也叫禪修,也叫思維修,在用心深細地思考佛法的真實義、究竟義,從而獲得大智慧。不思考不進行深刻的觀行,那麼理論還是理論,你就證不得,證不得就與己無關,就不能破除無明,不能出離生死輪迴苦,不能到涅槃的彼岸。所以觀行很重要,禪修、思維修的功夫很重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觀行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深,是甚深,深入地進行,不是在淺層次的情思義解。

菩薩們的觀行是由淺入深的,淺的觀行是觀行什麼?先修菩薩六度,先大體明白我們自身五蘊活動當中有如來藏在運行著,是祂出生了我們的五蘊十八界。沒開悟之前能觀行到如來藏心嗎?觀不到。沒找到時怎麼觀察祂,怎麼思維祂呢?只能推測,依文解義而已。等到我們找到祂之後,再深細觀行如來藏的體性,祂的功能,祂的種子,祂是如何變現六塵萬法的,如何成就世間法,圓滿一切法的,那麼我們的智慧是越來越深的。所以這個觀行是有深有淺的,要從淺入深逐漸地進行觀行。

歡迎加入解脫般若唯識一群:214912884


推薦閱讀:

索達吉堪布:每天學《心經》(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全文並註解
醒心經 完整版
心經悟解·悟解9
玫瑰沉香鎖心經 ——解讀張愛玲的女性世界

TAG:心經 | 真實 | 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