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先生投筆從戎當將軍,帶27個人擊退天下第一騎兵,全家上陣壯烈殉國!

【01】宋代唯一真實的巾幗英雄,出身妓院卻武藝高強,用一招擊退十萬大軍!

【03】被馬克思稱讚的兩廣總督,兵敗被英國人擄走,活活餓死在印度!

【04】唐軍名將率兵平叛,一戰殺了鄰國4萬人,此國一千多年來天天想著復仇!

商務合作QQ:780422505、6240132、3123811904

崇禎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38年,清軍的鐵騎再次從山海關南下。被內憂外患這麼地心力俱疲的崇禎皇帝,趕忙召集京城軍民布置防禦。但是,這次被皇太極派出的大軍,並沒有朝著防守嚴密的京城殺來,而是小心翼翼的繞過京城,奔向了直隸行省保定府的一個小縣城——高陽。

這個高陽縣,原本只是保定府的一個普通地小縣城,之所以能讓清軍冒著被包圍的危險衝殺而來,是因為高陽縣城內有一個特殊的人物——孫承宗。

前兵部尚書、薊遼都師、東閣大學士、太子少師孫承宗,已經賦閑在家七年了。

清軍繞過京城後一路南進,沿途阻擋的各路明軍都大敗而退,孫承宗很早就聽到了消息,但是他沒有準備帶著家小南逃,而是阻止縣城的軍民一起防禦,準備和清軍做最後的抵抗。

清軍鐵騎不出半月就到達了高陽縣外,面對孫承宗帶領的數千百姓的抵抗,清軍毫不在意,不出三天就打破城池,而忠肝義膽的孫承宗,也被清軍俘獲,他的數百族人,也成了清軍的俘虜。清軍對他展開了各種威逼利誘,但是孫承宗寧死不屈,最後自刎而死,同族的家人也都壯烈殉國。後世史書中對這位愛國者的評價很高,作為明末大臣中為數不多的殉國者,孫承宗在清朝編著的《明史》中備受褒獎,但是民間卻有一些將他稱為「亡國之臣」的聲音。值得我們一一比對和分析。

一位教書先生

明朝和宋朝有很多相似之處,開國君王對於武將的忌憚尤為深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更是大殺功臣武將。這兩位帝王不約而同的制定了一條影響深遠的國策:以文制武,但是結局卻各不相同。

縱觀南北兩宋,以文制武導致了宋朝的將領很多時候無法進行有效的決策,在面對遼、金、西夏和後期的蒙元帝國的進攻,只能疲於應付,更談不上克複中原。而明朝時期境遇卻大不相同:每當和外族作戰勢力或者國內出現叛亂時,武將拿不出手,卻有一幫軍事素質極高的文官出來力挽狂瀾。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寧王叛亂時王守仁橫空出世,而到了明末,不論是對抗後金,還是鎮壓農民軍,戰果最輝煌的也都是文臣,孫承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孫承宗在成為軍事人才抵禦後金之前,只是一個教書先生。不過這個教書先生一開始教的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大理寺官員和兵部官員的孩子,地點也很特別:山西大同。

明朝北方有四大軍事重鎮:宣大薊遼。其中的「大」就是指大同。大同這個地兒,在明朝一直是兵比民多,教書先生孫承宗,除了給官員的孩子們上課,就去和邊關的將士們閑聊。通過一段時間的交談,孫先生對軍事指揮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萬曆三十二年,孫承宗參加了科舉,成為了一名翰林院編修,和他曾經學生們的父輩成了同朝官員,也深受照顧。萬曆四十八年,光宗朱常洛繼位一個月病逝,太子朱由校繼位,孫先生官至左庶子,成為了皇帝的講師。

奈何天啟皇帝不愛讀書就愛做木匠,孫承宗也沒什麼發揮的餘地,索性在朝堂之上參謀參謀軍事,廣受武將的稱讚。隨著天啟元年後金大舉入侵遼東,瀋陽、長春接連丟失,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朝中大臣紛紛推舉他為兵部尚書,主持遼東的防務,以應對後金對遼東的蠶食。

三個男人的爭論

孫承宗成為兵部尚書以後,開始實地考察遼東的防衛,頗有軍事天賦的他在視察過上海關附近的防務後,提出了自己收復失地的方法,卻和明朝派駐廣寧(遼東北鎮)的巡撫王在晉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廣寧巡撫王在晉,是當時的遼東最高軍事長官,面對後金軍的強大攻勢,他提出了一套戰略方式:

首先,朝廷不需要向遼東增兵,反而必須精兵簡政,裁汰冗員,在山海關前的八里鋪鎮修築堅城,並以薊鎮東西的兩座協營作為山海關的後盾,將山海關打造成徹底的雄關天險。其次,拉攏漠南蒙古各部,搶在後金之前聯合他們,保證山海關的側翼安全。王在晉的這一套政策非常的務實,是以最小的成本換取遼東的穩定,朝廷可以有充裕的財富緩解國內危機,並積蓄力量做大舉反攻的準備。

相對於王在晉的方法,孫承宗的策略卻更加的激進:

只把山海關修成雄關天塹是不夠的,他的計劃是出關200里,興建寧遠城,修復大凌河堅城,大力擴軍,擴大明軍在遼東的軍事存在,提拔調集全國將領前往遼東,用堡壘戰術守護遼東的每一寸土地。

除了他們兩人的意見外,前任遼東經略熊廷弼的意見也有一定的將領贊同:

放棄山海關以東的國土,以山海關,津門,登萊為三角,控制路上關卡,從海上對後金進行反攻。津門,就是現在的天津;而登萊,就是如今的山東蓬萊,熊廷弼的計劃,是準備將利用山海關易守難攻和天津和登萊的海港優勢,防止後金對京師造成威脅,也可以利用明朝強大的海軍對遼東進行突襲,以做到牽制後金的作用。可是當時因為他和當時的廣寧巡撫王化貞不和,導致了明軍從遼東潰敗,他也被閹黨殺害,計劃也自然未曾實施。

這三種計劃風格迥異,王在晉和熊廷弼的計劃都要放棄遼東的大片地區,採取積極防禦的策略再圖回復遼東,而孫承宗的計劃則是大舉進攻的堡壘戰術。熊廷弼當時已死,主要是孫承宗和王在晉爭論不休,最後事情鬧到了內閣和天啟皇帝那裡,大臣和皇帝考慮了沒多久,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孫承宗。

皇帝這麼選,因為孫承宗是皇帝的老師。

大臣們這麼選,是因為王在晉的計劃要丟掉國土,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所以這場爭論的結果:王在晉被革職,孫承宗官升一級,任薊遼都師,全面負責對後金用兵。

最忙包工頭和他的千里馬們

從一個教書先生,到薊遼都師,孫承宗經歷的人生的巨大跨越,他現在決定按照自己的計劃,大幹一場。

他大幹一場的第一步,就是朝朝廷要錢,這當然不是貪污腐敗,而是為了實現他的堡壘戰術。在他得計劃中,增兵需要錢,因為那個時代保家衛國不能讓士兵們徹底地為自己賣命,所以軍餉是必須的;

從各地徵調來的士兵,需要安家費,娶媳婦生孩子,那也得要錢;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這一路上的城修起來,孫承宗作為最大的包工頭,手上沒錢怎麼把城池修的又好看又堅固呢?

為此,孫承宗還專門向天啟皇帝上了一份奏疏,裡面詳細的介紹了自己的宏偉計劃,並請皇帝批錢。天啟皇帝沒讀什麼書,就在奏摺上寫了個准奏,轉給內閣提款。但是內閣大學士可是認得字的,他們看到孫承宗要的錢,紛紛表示自己一定是眼花了,因為孫承宗的奏章上,寫了一個天文數字:五百萬兩!

要知道,天啟年間最高的財政收入才200多萬兩,一年軍費就是財政收入的兩倍。但是皇帝已經批了,必須得給啊,不然不等後金打進來,遼東的明軍就先打進來了。所以,朝廷欠了一屁股債,終於給孫承宗發軍餉了,修建防線的計劃,也成功的實施起來。

除了做一些防線的準備,孫承宗還提拔了一群將領,除了把自己的畢生才學教給袁崇煥外,孫承宗還提拔了滿桂、祖大壽、吳襄(吳三桂他爹)以及趙率教等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孫承宗的關寧防線終於建立起來了。但這時候,孫先生卻突然下台走人了。

因為他是東林黨。

天啟年間,除了遼東的戰鬥和天啟皇帝的木匠手藝,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東林黨和閹黨的朝堂鬥爭了,這個挑戰人類政治博弈極限的黨爭,精彩絕倫,但是由於魏太監棋高一著,東林黨人還是被閹黨打入了地獄,東林六君子、蘇州七君子全被魏忠賢弄死,但他們對於握著兵權的老牌東林黨孫承宗還是不敢下手的。

不過不敢下手不代表沒辦法,閹黨還是各種巧立名目給孫承宗定罪,最後還是逼著他辭了職,孫先生回到了家鄉,將他寧關錦防線和已經擴編到四十萬的部隊交給了袁崇煥。

悲情的二次出山

孫承宗雖然回家休息了,但是他修理蓋好的寧錦防線卻發揮了很大作用,學生袁崇煥不負眾望,在寧遠城擋住了努爾哈赤,還疑似一炮打中了這位後金大汗,讓天啟皇帝鬆了一口氣。但是魏忠賢當道,孫承宗只能繼續賦閑。

但到了天啟七年,局勢因為天啟皇帝的駕崩發生了逆轉。新上台的崇禎皇帝收拾了九千歲和閹黨,起複了孫承宗和之前打了勝仗還被罷官的袁崇煥。作為一個有抱負的君王,崇禎帝對孫承宗和袁崇煥期望極高,封官加爵自不必說,尚方寶劍一人一把,蟒袍一人一件,完全把孫承宗和袁崇煥當救命稻草了。

後來的事兒我們都知道了,袁崇煥剛拿了尚方寶劍,就去皮島殺了毛總兵,導致明朝經營數十年的東江根據地土崩瓦解。除此之外,他還準備擅自和滿清和談,引來了滿清騎兵繞開山海關圍困京城,犯了崇禎帝的大忌諱,也背上了通敵的罪名,最後落了個凌遲處死的下場。而袁崇煥手下的將領們,眼看主帥被殺,跑的跑散的散,前線守城的也各懷鬼胎,崇禎帝一時也沒了辦法。

沒了袁崇煥,崇禎帝只能指望二度出山,已經年近70的孫承宗了。面對家國安危,孫承宗毅然決然地帶著二十七個手下跑到通州,一路聚攏殘兵敗將,號召各地勤王拱衛京城。辛辛苦苦跑了一個月,竟然聚攏了二十萬人,解了京城之圍,安撫了邊關將領,又一次幫明朝度過了難關。

經過了崇禎帝一頓折騰,原本發揮巨大作用的寧錦防線已經不堪一擊,孫承宗不得已第二次重返遼東重修寧錦防線。但是他不在的這段時間,朝廷派駐接替袁崇煥的高第已經從寧錦防線撤出了幾乎全部軍隊,加上清軍攻擊的頻率和強度越來越高,孫承宗也不堪重負。朝中的大臣們此時也落井下石,上書斥責孫承宗抵抗不利,致使喪師丟城,崇禎帝的耐心也漸漸消退。

崇禎四年秋,身心俱疲的孫承宗因病辭職,拋開了自己十多年辛苦打造,無數次挽救明朝的寧錦防線,也拋開了註定走向末路,卻還在內鬥不已的大明朝堂,回到了家鄉高陽縣隱居。直至崇禎十一年在家鄉殉國,年七十五歲。

身後爭議

孫承宗殉國後6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於景山,明朝滅亡。作為明末最重要的軍事家,孫承宗的對於挽救明朝危亡的確戰功卓著,明末和後金抗衡的將領由他一手提拔,寧錦防線由他設立,但大明的國運還是走向了終結。

民間對於孫承宗堅持出山海關的對敵政策頗有微詞,認為持續在遼東做大量投入拖垮了明朝,甚至說他收復的土地都是後金主動退卻留下的,但是了解明末政局的人都應該意識到,他的這種選擇,可能不是最具戰略眼光的選擇,確實最符合政治博弈結果的選擇。

中國歷史上不乏能征善戰、有力挽狂瀾之才的將帥,其中有多少是戰死沙場,又有多少是被君臣之間的權力鬥爭和自以為正確的「寸土必爭」害死的。

明朝的滅亡不能歸罪於諸入崇禎帝、袁崇煥這樣的個人,而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當時,已經失去了原本豐富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變成了一個死守教條的古板堡壘,這樣的中華如何不被世界超越,如何不走入上百年的沒落之路呢?

買樂貝 野戰摯愛神器 超強多功能工兵鏟 貨到滿意再付款

小程序
推薦閱讀:

算命先生一卦斷出我會離婚!我只當他胡說八道,沒想到卻成了現實
劉若谷先生《千金賦》新解
楊絳,能稱先生的女人,只有她一個
平地一冢難倒先生,平陽風水也有吉凶!
陳忠實先生的光輝歲月

TAG:騎兵 | 先生 | 壯烈 | 天下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