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實質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實質

劉建榮

2013-07-1814:56:00   來源:《哲學研究》(京)2013年1期

  

  信仰是人對自己和社會未來的期許,是人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是對描述未來生活的一種思想、理論和行為模式的信賴。自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後,許多有識之士從中獲取精神源泉,真誠地信仰馬克思主義,並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下為人類美好社會的實現而前赴後繼,死而後已。今天,經過無數先烈的奮鬥犧牲,馬克思主義指引的社會在現實中初見端倪,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湧現新情況、新挑戰,因而不少人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動搖與困惑,甚至拋出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風起雲湧,更使人們對未來社會發展產生迷茫。因此,澄清是非,進一步闡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實質是非常必要的。

  1.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現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真理與價值的統一:從真理性來看,馬克思主義是被實踐反覆驗證的科學真理;從價值性來看,馬克思主義探求的是人類最美好的社會理想,揭示了人類活動的最偉大價值。因此,信仰馬克思主義具有真理與價值相統一的現實基礎。

  (1)實踐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實基礎。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人類社會理想目標——共產主義,不僅是一種社會制度,也是現實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表明:「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0頁)共產主義作為人類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目標,首先是一種社會的實踐運動,即「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創造了豐富的共產主義實踐成果,它不僅指導世界人民擺脫了帝國主義的奴役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壓迫,而且指導世界人民創造了更加豐富的物質生活,並爭取到了更多的民主自由;共產主義運動正在一步步接近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

  (2)社會理想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高追求。馬克思、恩格斯在達爾文生物進化的科學基礎上和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美好社會的預設的基礎上,通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分析方法,認為人類社會也是不斷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並據此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必然導致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從而使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爆發經濟危機,致使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無產階級及其革命人民的革命運動蓬勃爆發,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人類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

  (3)終極關懷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根本訴求。人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統一的生命體:人活著並不只是為了當下自己的生命存在,更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人文精神價值。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念及終極關懷自始至終是現實的社會的人。它追問屬人的世界的存在狀態、運動發展的依據、規律與方向,人的存在價值與意義,社會運動的本質、規律與方式及變化發展的動力與手段等,最後得出屬人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的總方向、總目標是要實現人的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使人從自然壓迫、社會壓迫、階級壓迫中解放出來,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這不僅是對人自身及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而且是為人及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與前途,為人的存在與發展注入了精神的生命與力量。

  (4)群體認同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社會基礎。信仰是人的一種精神生活,而且是人的精神意念中的一種群體意識。它不僅是個體對人生追問的認同,更主要是個體對社會發展的追問與意向統一。群體意識是人類組成社會並發展的思想導向,是個體對自己所處社會的期願與觀念認同。人的群體意識是對一種思想理論導向的自覺選擇,是人的個體意識的共同取向。馬克思主義探求的終極社會理想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並不是人類社會的終結,而是人類進入自由王國的開端,是人類全面和自由發展的社會基礎。這一理論不僅合乎社會發展規律,也是人類的共同理想與追求;不僅是社會科學發展的終極指向,也是人類群體意識的科學認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總結幾個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精華的基礎上、對人類歷史發展必然歸宿的科學建構,是人民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具備成為人類群體意識的思想條件,是為人民群眾所認同的社會價值體系,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2.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實質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實質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核心和本質的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聯繫實際的實踐觀。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首要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超越了全部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確立了人的實踐活動在全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實踐是主體藉助一定的物質手段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客體的能動的改造活動。實踐具有客觀實在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的特點,是在一定的意識和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同時,任何實踐活動又受到客觀實際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同上,第17頁)實踐的過程就是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要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須理論聯繫實際,這樣才能使主觀與客觀相統一、認識與實踐相一致。實踐發展了,理論也需要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理論要反映實踐並為實踐服務。馬克思還強調:「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同上,第16頁)人的認識是否正確,只能在實踐中得到證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2)一切為了人民的群眾觀。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關注工人運動,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在為資產階級帶來巨額財富的同時也為它自身準備了掘墓人——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同上,第257頁)他們認為共產黨人就是要在無產者的鬥爭中,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並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同上,第284頁)也就是說,不僅要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還要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在運動中不斷為共產主義奠定基礎,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民的利益需要。

  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的初稿中曾分析了巴黎公社的特點,指出無產階級政權的特點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從政治制度看,「公社——這是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把它從統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生命力;這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他們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壓迫他們的有組織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413頁)二是從行政機構看,「徹底清除了國家等級制,以隨時可以罷免的勤務員來代替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們,以真正的負責制來代替虛偽的負責制,因為這些勤務員經常是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的」。(同上,第414頁)這裡指出無產階級政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人民群眾自己組織自己的力量管理國家,其中的工作人員是隨時可以被人民罷免的勤務員,沒有高低貴賤的等級之分,他們必須肩負起真正的責任並在人民群眾的有效監督下工作,只有這樣的政府才是無產階級的政府、人民的政府。

  當然,馬克思也認識到,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總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畢竟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並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故要建立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無產階級政權,必須經過長期的鬥爭和過程。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指出:「工人階級並沒有期望公社做出奇蹟。他們並沒有想靠人民的法令來實現現成的烏托邦。他們知道,為了謀得自己的解放,同時達到現代社會由於本身經濟發展而不可遏制地趨向著的更高形式,他們必須經過長期的鬥爭,必須經過一系列將環境和人都完全改變的過程。」(同上,第379頁)

  (3)人能夠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社會觀。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屬人世界的深入探究,科學地揭示出人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能夠擺脫自然壓迫、社會壓迫和人自身的束縛而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他們指出:「人們用以生產自己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於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這種生產方式不僅應當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來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頁)

  馬克思還在分析其他理論和批判宗教的過程中,認識到人才是人的最高本質,人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自身的解放與發展。他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國理論的徹底性及其實踐能力的明證就是:德國理論是從堅決徹底廢除宗教出發的。對宗教的批判最後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一條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同上,第9頁)馬克思還認識到一個人的解放與發展並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解放和發展水平,更不能代表人類的解放和發展水平,只有整個人類社會的解放和發展才能使每一個人獲得真正的自由和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每一個單獨的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至於個人的真正的精神財富完全取決於他的現實關係的財富。……各個個人的全面的依存關係,他們的這種自發形成的世界歷史性的共同活動的形式,由於共產主義革命而轉化為對那些異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覺的駕馭,這些力量本來是由人們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但是對他們說來卻一直是一種異己的、統治著他們的力量。」(同上,第42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探討了怎樣才能使人類獲得自由和發展的問題,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馬克思說:「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集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範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從前各個個人所結成的那種虛構的集體,總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而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由於這種集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於被支配的階級說來,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集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同上,第82頁)「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4頁)只有使人類社會成為自由人的聯合體和相互發展的條件,人才能獲得真正自由和全面發展。

  (4)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觀。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深入認識整個世界的發展規律、發展手段及發展目標,指出人類社會最終必然以推翻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而結束:「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這裡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3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社會需要通過無產階級開展共產主義革命運動來實現,並揭示了共產主義革命的實質內容:「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推翻了一切舊的生產關係和交往關係的基礎,並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產生的前提看做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為這種聯合創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存的條件變成聯合的條件。共產主義所建立的制度,正是這樣的一種現實基礎,它排除一切不依賴於個人而存在的東西,因為現存制度只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產物。這樣,共產主義者實際上把過去的生產和交往所產生的條件看做無機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7-78頁)這就為共產主義革命運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為樹立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和信念奠定了思想基礎與目標。

  3.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對策建議 無產階級政黨應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與一切非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思潮決裂,深入學習和貫徹馬克思主義,尤其需要注重以下三點:

  一是要提高對於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認識。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提高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革命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水平。二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體驗。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很大意義上是對共產主義的信仰。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艱苦奮鬥的品格和勇敢頑強的意志與犧牲奉獻精神,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並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逐步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三是要營造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社會環境。馬克思說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同上,第9頁)因此,需要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和實踐示範等,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為人民群眾所認識,而且為人民群眾所掌握,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使共產主義事業成為群眾自覺的實踐與運動。


推薦閱讀:

摘錄:馬克思《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及其他
【社會主義之父的馬克思到底如何評價資本主義之父的亞當斯密和他的著作《國富論》】
數字時代的馬克思
關於商品理論一些問題的思考

TAG:信仰 | 精神 | 馬克思主義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