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木瀆歷史典故:畢沅的故事
看到沾沾自喜的畢沅,張夫人心中有些擔憂,怕他聽慣了讚揚聲,從此不思進取,成為當代仲永。於是,她咬咬牙,把年僅十餘歲的小畢沅隻身送到百里之外的木瀆鎮,拜在了著名詩人沈德潛的門下。沈德潛的學館之中有不少富家子弟,他們大都在木瀆鎮上構築別業,飲食起居有家眷僮兒相伴,衣食無憂,生活舒適。而畢沅家貧,不要說購地起屋,就連高檔一些的客棧都住不起,只能孤身租住在鎮郊靈岩山麓的一農戶家中,條件十分艱苦。因此,也常遭那些富家公子的譏諷。這年冬天的一個下午,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只一會兒功夫,學館門前的永安橋、山塘街都被大雪籠罩了,天氣十分陰冷,許多富家公子難受地搓手跺腳,聽課也心不在焉起來。只有畢沅一人正襟危坐,認真聽課,唯恐漏了一個字。這一切,沈老先生全都看在眼裡,他想:雪越下越大,學生回家的路也越難走,索性就早些放學吧。在放學之前,他又布置了一個作業,就是以「梅花」為題,作詩一首,明天一早交卷。畢沅回到靈岩山麓的茅舍,厚重的積雪壓在屋面上,有幾處已經漏塌,雪花從屋頂、門縫、窗洞各處鑽了進來,室內與室外一樣寒冷,但小畢沅絲毫不為所動,他正全心構思著老師布置的梅花詩……第二天清早,畢沅被一陣若有似無的幽香喚醒,推開柴門,循香而覓,原來香味來自房屋東側山岩旁的一株老梅。經過一晚冰雪的浸潤,老梅沐雪開花,雖然著花不多,但清香四溢,讓人神醉。此刻,畢沅靈感突現,他對昨天老師布置的「梅花詩」題已經胸有成竹了。上課了,沈德潛要各位學生作「梅花詩」,當堂講評。幾位富家公子開始搜腸刮肚起來,有的把《詩經》翻了又翻,有的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眼望著天花板發獃,也有的裝模作樣寫了幾行,寫了又撕,撕了又寫,半個時辰過去,還不能成篇。只有畢沅鋪開紙來,略作沉吟,便一揮而就:"側側東風淡淡煙,蕭疏最愛硯山前。琴中舊曲誰三弄,江上相思已一年。老乾不花香亦烈,空腔著蘚志逾妍。幾灣流水千尋壁,有客沖寒正泊船。"寫罷,畢沅意猶未盡,又續寫九首,把個沈老先生也看得激動起來。他見畢沅的《梅花十首》,不但寫出了梅花的神韻和精神,更把自己的抱負和志向巧妙地融入進去,同時,還將自己對靈岩的鐘情、對故鄉的思念一一嵌入詩中,情真意切,字字珠璣。以畢沅這樣的年齡,寫出這樣的好詩,作為老師的沈德潛又怎能不激動呢。他滿懷期望地對畢沅說:「你能在林逋的『暗香疏影』之外,寫出如此好詩,真是別開生面啊。好好努力吧,前程不可限量啊!」後來,畢沅果然沒有辜負老師的厚望,於三十歲時高中狀元,踏上了為官報國之路。轉眼已是乾隆三十四年的冬天,畢沅任甘肅道台已有四年。遠在異鄉的他被濃濃的鄉思所擾,茶飯不思,夜不能寐。一天,他早早起床,推窗一望,看見遠山近樹全都披上了一層銀裝,頓時,一種踏雪尋梅的衝動湧上心頭。他隻身一人披衣而出,在茫茫的雪地里漫遊,他要尋找那一枝屬於他的寒梅,他要效仿唐人「驛使寄梅」,把那份濃濃的鄉思連同梅花捎寄給千里之外的江南親人。無奈,他在雪地里漫尋了整整一個時辰,徒手而返,不過,他心中的梅花已經找到。畢沅回到衙署,磨墨展紙,滿腔鄉愁從筆底流出:"三弄音傳綠綺琴, 山人為爾入山深。有生孤注或高節, 無意相逢愜素襟。妙處不關色香味, 悟時已徹去來今。十年空谷雲蹤杳, 薄藹輕煙寫一林。"此刻,畢沅詩思泉涌,攢積多年的思鄉之情噴薄而出,十首梅花詩一氣呵成。後來,他把這一組詩稱為《後梅花十首》,以與前十首梅花詩相應,然後,又無限惆悵地加上了一段序言。他在序中特別思念恩師沈德潛,他感嘆地寫道:「恩師已經作古,又有誰人來評價這前後梅花詩之中的得失呢?」轉眼已到乾隆五十四年的冬天,畢沅五十九歲,不久前,他剛被乾隆升任為湖廣總督,雖說新官上任,但他沒有絲毫喜悅,為官三十多年來頻繁的波折和貶謫,乾隆的喜怒無常,使他對官場的風雲變幻了如指掌,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退隱情緒。早在四年前,他已吩咐遠在蘇州的家人在靈岩山麓、他當年的苦讀之地購買了五十畝地,依山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景緻優美的靈岩山館,在山坡上栽種梅花一千株,又在山館之中另建了一座問梅禪院。看來,他是真想效仿林逋,以梅為妻,終老偕隱的了。如今,館已建成,但自己卻不能前往,窗外雪花飛舞,想來江南的梅樹一定已經花滿枝頭,暗香浮動了吧。此刻的畢沅,已完全被這種思梅思鄉之情控制,他推開門,跌跌撞撞往雪地深處走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畢沅滿身泥水回到了衙署,寓居在此的好友、木瀆人徐友竹看見他一副狼狽相,忙問緣由。畢沅滿懷深情地把自己思梅心切訪梅不得的感受說了一番,眼睛之中已噙滿了淚水。他來到書房,讓徐友竹為他備好紙墨,一首《憶梅詞》一揮而就:香水溪,靈岩麓,翠微深處吟堂築。門巷寂寥嵌空谷,手種梅花一千本,冷艷繁枝絕塵俗。此花與予久目成,任教消受書生福。春雲蕩漾日溫暾,萬頃寒香塞我門,一橋殘月數村雪,茫茫玉 飛無痕……花靈曩日盟言在,垂訂還山在幾時。醒來涼月已三更,疏影依稀素壁橫。香落琴弦彈一曲,爾音千里同金玉。花如不諒予精誠,請問鄧尉山樵徐友竹。畢沅在詩中對寒梅傾訴了無限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在他心目中,「香水溪,靈岩麓」那片秀美的土地便是他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官場充滿險惡,他已無意久留,他想回去。可惜的是,那座耗資十萬兩白銀,歷時五年而竣的靈岩山館,畢沅生前一日也沒有住過。嘉慶二年,畢沅病逝於湖廣總督任上。遵其遺囑,他的靈柩被安葬在靈岩山的東北麓。生前不能如願,生後長眠於斯,這一點,總算是讓畢沅圓了一個夢,他可以在另一個世界,與梅花相知相伴,直到永遠。(周菊坤)忠厚得狀元乾隆十八年,23歲的畢沅考中順天府鄉試舉人。但是,後來兩次參加「春闈」會試,都名落孫山。畢沅早年喪父,家庭生活較困難,無法一門心思專事讀書科舉之業,於是依從舉人揀選制度,於乾隆二十二年謀得了一個內閣中書之職。不久,又調任為軍機處值班章京,負責收發文件,值值班。畢沅志趣高遠,牢記母親教誨,一定要為畢家門第爭光。俗話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畢沅的老師、著名詩人沈德潛也是到了67歲才中的進士的。畢沅如此年輕自然不肯罷休。於是他利用在軍機處工作的機會,閱讀了大量國家藏書。同時,他也關心天下大事,學習朝廷典章制度。他在軍機處「治事識大體」,精明能幹,大臣們都預言他將來准能成大器,干大事,這對畢沅的激勵不小。乾隆二十五年,畢沅第三次參加會試。剛巧,他在軍機處的兩個同事諸重光、童鳳三也參加這一科的會試。考試結束,三人便一起回到軍機處照常工作,耐心等待放榜。當時,諸重光和童鳳三已是頗有才名的文人,書法也寫得好,為人活絡,所以平時非常傲慢。與諸、童兩人相比,畢沅雖然學問也不差,但書法則頗遜色,而考進士,書法能給主考官一個「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會試放榜前一天,照例該輪到諸重光值西苑夜班。太陽還未偏西,諸重光與童鳳三兩人一起來到軍機值班房,毫不客氣地對畢沅說:「秋帆兄,今天晚上的夜班須你繼續值下去!」畢沅一時弄得莫名其妙,忙問道:「這是為什麼?」諸重光帶著幾分譏笑,沖著畢沅說:「秋帆兄是個聰明人,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不說你也清楚,我倆的書法比你好,明天放榜倘若中試,還要去爭取殿試鼎甲,所以要作些準備。而你的書法不行,即使明天榜上有名,殿試也最多不過考個三甲末名進士,難道你還敢有什麼分外之想嗎!?」說完,兩人頭也不回,便揚長而去。畢沅無可奈何,只好忍氣吞聲地待在值班房值連班。畢沅性格隨和老實,故而也未計較此事。當天傍晚,朝廷將一份硃批奏摺發到軍機處值班房。畢沅閑坐無事,便打開閱讀起來,原來是陝甘總督黃廷桂關於新疆屯田的一份奏議,上面有乾隆皇帝的御批。畢沅對此頗感興趣,反正沒事,從頭到尾,反反覆復讀了幾遍。第二天放榜,畢沅、諸重光、童鳳三三人都榜上有名,畢沅還是第二名呢。會試之後,三人都緊張忙碌地準備殿試。幾天之後,三人又相逢於太和殿上。只是諸重光、童鳳三得意洋洋,彷彿勝券已操,狀元非他倆莫屬似的。而畢沅雖然顯得很沉著,但因連續值夜班,休息不好,臉上帶著明顯的倦意。等到進入考場,拿起試卷一看,發現這次殿試對策的試題很特別,一反往常泛論經史之題,四道提問題都是關於新疆屯田之事。原來,當時新疆剛剛平定叛亂,乾隆皇帝準備在那裡屯田戍邊,因此想藉此機會選拔一些熟悉並能勝任這項工作的人才,於是親自出了這些題目。平時熟讀四書五經,一心揣摩筆帖書法的諸重光、童鳳三,拿到試卷後頓時急得不知所措,好不容易靜下心來,冥思苦想地寫了一通,總算交了卷。畢沅心裡卻暗暗高興!那天晚上的班總算沒有白值。於是,他便根據那份奏摺上所提的問題,結合自己關於屯田戍邊的一些看法,答得特別順手,順利地完成了試卷。考試本應以文取士,但清代皇帝重視書法,所以殿試便偏重了書法。畢沅文章雖然「條對獨詳賅」,但因為書法欠佳,主考官將他排列在第四名。而諸、童兩人的卷子文章、書法漂亮,分別列為第一、第二名。按照殿試規則慣例,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一般是在試卷的前三名中產生。第三名以下,就只能列入二甲或三甲進士了。乾隆皇帝親點狀元時,發現前三名的試卷都不令人十分滿意,於是往下翻閱,讀到第四名畢沅的卷子,雖然這份卷子書法一般,但其對策詳賅明確,議論貼切,有許多獨到的見地,與自己的想法很相近。乾隆皇帝心裡非常高興,於是抽拔置前,當場決定點為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諸重光因原來名列第一,總算湊合了一個榜眼,童鳳三則列為二甲第十一名進士。此事後來慢慢傳開,人們都說畢沅是因忠厚老實得福。(李嘉球)禮賢下士畢沅是乾隆時期名臣重宦,深得乾隆皇帝的賞識,歷任陝甘、河南、湖廣等地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要職近三十年。他是清代百餘名狀元中收入最為豐厚者之一。畢沅從小父親亡故,與母親相依為命。在母親的熏陶教育下,畢沅形成了性情儒雅,同情窮人,愛惜人才,樂於施捨,幫困濟貧等優秀品德。他平時身邊常常是名士雲集,像章學誠、孫星衍、洪亮吉、嚴長明等著名文人都出其幕下。誰有困難,接濟千兩萬兩,他也在所不惜。人們將他比作春秋時「四公子」中的孟嘗君。著名詩人黃景仁,才氣駿發,筆力矯健,有李白之稱。但是,黃景仁脾氣怪癖,狷狂寡諧,生活貧寒潦倒。一天,畢沅讀他的詩作,讀到「一傢俱在西風裡,九月寒衣未剪裁」的詩句,十分感慨,馬上派人送去銀子五十兩,聊補無米之炊。當時,黃景仁在京城正是債台高築,又身纏重病,收到這位素昧平生、遠在陝西的巡撫大臣送的銀子,真是感激涕零,於是給畢沅寫了封感謝信,並在信末順便提出,能否請畢大人好事做到底,讓自己就在大人手下謀個人差使,或幫忙在陝西謀個一官半職。畢沅收信後對黃景仁的直率十分讚賞,覺得像他這樣個性剛強的文人,寫信向他提出如此要求,肯定已是實在沒有辦法了。因此,積極聯繫,出資為黃景仁謀得一縣丞之職,寫信請黃景仁馬上前來任職。可惜,黃景仁在赴任途中因病逝世,未能到任。畢沅得知消息,十分悲傷,出資為他料理後事,還派洪亮吉送其靈柩回到家鄉武進,安撫其遺屬,撫養其母親,後來又為黃景仁整理出版了詩集。程晉芳初入畢秋帆幕府時,無所事事,畢沅便勉勵他多讀些書,程晉芳則回答說:「自己行篋中無書。」畢沅便問他:「讀書人,怎麼能篋中沒有書的呢?」程晉芳回答道:「以前原有的書,因手頭缺錢賣掉了,現在沒有錢買了。」畢沅聽了很內疚,責怪程晉芳為什麼不早對他說,當即吩咐家人:「今後,倘若程老爺要買書,錢儘管給!」程晉芳自然十分感激,努力讀書,博覽群書,不辜負畢大臣的期望。後來,程晉芳考中了進士,在翰林院當了十來年的編修,頗有文名。程晉芳生性豪俠,慷慨好客,但俸祿收入不高,結果負債纍纍。無奈之下,便請假赴陝西,打算找畢沅,弄幾個錢,回鄉度晚年。畢沅見當日「門客」回來,十分熱情地接待,對他說,既然是故地重遊,你多住些日子,好好在陝西玩玩。程晉芳愉快地答應了,誰知在畢沅署中才住了一個月,便因急病逝世。畢沅十分悲痛,放聲大哭,說:自己從此少了一個知己朋友。畢沅認真安排後事,代他償還了一切債務,並派人送其靈柩回江蘇淮安。陽湖孫星衍是春秋時期「兵聖」孫武的第七十五世孫,頗有文才。他在畢沅幕府時,恃才傲物,狂狷不拘,喜歡狎侮奚落別人;情性又偏急,一不稱心便開口罵人,其他幕客都討厭他。有一次,嚴長明等人實在忍無可忍,就聯名寫了一張揭帖,強烈要求畢大臣驅逐孫星衍。揭帖末尾還用威脅的口氣寫道:如果大人繼續要留下孫某,大家便「卷堂而散」。畢沅見了,很不高興,說:「我請來的人,怎麼大家都要趕走他呢?即使不願與他共處,也還有其他別的辦法嘛。」於是,特地為孫星衍構築了一處房子,讓他單獨一人居住,待遇比以前更好,還給他增加了一倍薪俸。其他幕客心裡很不服氣,但細細想想,畢大人平時對大家都很不錯,再說孫星衍畢竟已從大家眼皮底下遷出,可以說目的已達到,也就心平氣和了,從此不再提起此事。畢沅提攜出身貧困的寒士,真可謂不遺餘力。一天晚上,畢沅悄悄來到其幕客住處,想看看幕客們在做些什麼。幕客們讀書的讀書,練字的練字,或吟誦唱和,或弈棋娛樂,各得其所,畢沅見了,心裡很高興。當他打算轉身返回時,發現客舍外牆根下有個人在焚香禱告,口中念念有詞,他靜心一聽,意思是說:家境貧困,母親年邁體弱,遠道來投靠畢公,想求他推薦一個地方去教書,可是來此已數月,還未尋到落腳謀生處,萬望神靈保佑云云。畢沅雖未去打擾此人,悄悄走了,可他心裡十分內疚,覺得自己對幕客照顧關心不夠。第二天早晨,畢沅便將那幕客叫到撫署,告訴此人昨晚他的祈告,自己都聽到了。那幕客感到很不好意思,連連說「對不起」。畢沅則誠懇地說道:「說對不起的應該是本巡撫。一紙推薦,不是我不肯寫,只因知道你家有老母,不能遠離,所以猶豫了許久。」畢沅取出五十兩銀子,接著說:「這聊作盤纏,你明日就回家,去看看家中老母親。」還拿出一封親筆信,叫他帶給當地某銀號,並叮囑道:「你可不要像殷洪喬!」殷洪喬,是晉代文人,曾被任命為豫章太守。臨走前,京城中的許多人都叫他帶信,多達一百餘封。可是,他走到南京時覺得太麻煩,將別人托帶的信全部丟入江中,並祝禱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喬不能做送信的郵差。」那幕客不知道那封信的內容,只道是畢大人不想用他,送點錢打發他走路,自己沒有達到目的,還得替人家辦事,順便捎書信,畢大臣也太瞧不起他了!越想越鬱鬱不樂,退出撫署,回到住所,將那封信隨手丟在書箱里,打點行裝踏上返鄉之旅,回家後便將畢沅所囑之事忘得一乾二淨。有一天,那幕客突然想起了畢沅交他的信,心想反正閑著無事,自己畢竟受過人家的饋贈,做這點事也應該,就替畢大人送去吧。他找到了那家銀號,主人接過信,拆閱之後,向他祝賀道:「畢大人送你一千兩銀子,吩咐放在我這裡,讓我每年將利息給你做薪水。畢大人信上有幾句話要我轉告:從今以後,你可以不再到處奔波,好好放心照料母親了!」那幕客又驚又喜又感激,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回家後,幕客在家中設立了畢沅的長生祿牌位,每天早晚點香跪拜,直到他去世,從未中斷過。畢沅愛才惜才,幕府收養了眾多的門客,當然也自有用才之處。他仿效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經二十年不懈努力,四易其稿,編寫了一部《續資治通鑒》,全書共二百二十卷,計二百餘萬字,填補了我國編年體通史上的空白。此書的編寫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力於幕中門客,特別是得到了邵晉涵、章學誠、錢大昕等當時史學家的幫助。畢沅對待門客寬宏大量,從不計較,他體諒別人,還經常成人之美。他曾有個門客與一位侍妾私通,兩人怕事情敗露要受懲罰,就偷偷逃跑。畢沅開始也感到很氣憤,怪兩人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打算派武士去追殺。轉而一想:「事情已到此地步,何況他們敢冒這樣的風險偷情,想來也是情之所驅,不能自已,殺之何益?不如索性成全了他們!」吩咐妻子馬上拿出一筆錢,派人追送上去,並交待說:「如果能追上,就告訴那位門客,你既然想要侍妾,為什麼不早點明說?現在事情鬧開了,畢大人也不怪你,而是擔心你倆途中盤纏不夠,所以特地派我追來送錢給你們。希望能好自為之,將來也許還有機會見到的。」派去的人果然追上了他倆,那門客與侍妾既感動又慚愧,再三轉告謝意。嘉慶四年,因事牽連,皇帝算起了死人帳(畢沅死於嘉慶二年),追加其罪,將當初賜給畢沅兩個兒子的世襲之職革去,並籍沒全部家產。那個帶侍妾私奔的門客此時已在刑部當了官,正好由他和一位大臣處理查抄之事。正在搜查清點時,忽然來了一位姓查的鉅賈下人。他手持名帖對那位大臣說:「畢家有個直徑尺許的翡翠盤,是我家主人之物,聽說畢家被籍沒,特此派我來,央求大人讓我取回去。」大臣將信將疑,舉棋不定。門客便恭恭敬敬地上前證明道:「確有此事,那盤子的確是從查家借來的,以前我在畢家當門客,親眼所見。」於是大臣只得允許來人拿走。其實,那盤子根本不是借的。門客欲報畢沅當年之恩,在暗中串通姓查的來認領。事後,又說服姓查的出一萬兩銀子買下這翡翠盤,他則將這筆錢送到了畢沅的夫人手中。(李嘉球)壽誕上當位至督撫的畢沅,身為朝廷重臣,同時又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學者,十分注意對文物古迹的保護。在他任陝甘總督時,曾親自實地考察,發現並重建了周公墓,又在周公墓旁新增了文、武、成、康四座陵墓,找來那些原來世代奉祀陵墓的周公子孫,由官府撥款,讓他們世代管理和守護。之後,他又對關中的漢唐名勝如灞橋、溫泉,崇仁、慈恩兩寺以及西嶽華山的古迹一一修葺,對乾陵、茂陵、西安明代城牆等著名古迹也屢次重修,保存至今。他見許多漢唐碑碣流散於秦中,散落民間,殊為可惜,便花費巨資,廣泛徵集,彙集於西安聖廟,這就是著名的西安碑林。在任湖廣總督時,畢沅重修黃鶴樓,並延請了當時著名學者和書法家為之書石篆刻,增色不少。畢沅熱衷於保護文物,自己對金石書畫也非常酷愛,常不惜巨金購求。許多古董商得知畢沅有此嗜好,便想方設法搜找佳品,以牟取暴利。他手下的那些門生屬吏更是到處搜羅奇珍異寶,送給畢沅,投其所好,因此鬧出了不少笑話。這年,畢沅在陝西當巡撫,正趕上他六十壽辰。許多下屬都想乘此機會送上一份重禮,好讓畢沅對自己引起重視,以求早日升遷。但是,畢沅早在赴任之初就明令禁止下屬送禮行賄,違者嚴懲:初犯者罰俸三月,再犯者革職開缺。下屬既有送禮之心,又怕畢大人不肯領情,萬一畢大人當起真來,豈不弄巧成拙,馬屁拍到馬腳上。就在大家相互觀望不敢盲動之際,卻有一位不識相的知縣官派僕人來送賀禮。畢沅聞訊,勃然大怒,喝令將送禮之人押上堂來,他要當堂審訊,嚴懲不貸。豈料送禮之人抬上公堂的竟是二十塊大方磚,畢沅大為詫異,細看之下,只見那方磚篆紋斑駁,古香古色,而且年號題識也隱約可見,畢沅喜出望外:「哇,這分明是秦漢古磚啊!」畢沅平日博雅好古成癖,今日看見這些古磚,更是愛不釋手,眼睛都發出光來,他對那位送禮的僕人說:「我早有通告,壽禮一概不收。你主人能留意古物,足見非一般風塵俗吏。此禮甚重,與尋常饋送不同,故暫留於此,你先回去致謝主人,待我隔數日再致謝忱。」豈料那僕人聽了畢大人一番誇獎,喜極忘形,跪下稟道:「我家主人為給大人慶壽,無物可敬,獲悉大人好古,便預先覓取古磚拓本,召集工匠在縣衙仿製。主人親自監督。今蒙賞收,家主榮幸之極!」並將如何上色,如何使顏色剝落,如何生苔蘚之訣,一一告知。畢沅聽罷,方知上當,尷尬之餘,只能一笑了之。(周菊坤)
推薦閱讀:
※試譯東陽夜怪錄(上)
※天蓬番外 楊戩篇
※第八章:孤獨才是最大的魔鬼。
※你都寫過什麼詩詞?
※潘多拉的禮物——每周一更小故事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