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筆記
(筆記)1——不可得,空
yada/文
大般若經,我在這裡就不講他的版本問題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網上搜到,以後關於這個東西我會看點寫點,主要是作為一個讀書筆記的形式,比較凌亂爾。
我看的版本是三藏法師譯的(我看著都頭疼,不知道他是怎麼把它翻出來的,看來金禪子果然名不虛傳)。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到重慶華岩寺的網站上去下載。這個經是《大藏經》《般若部》的一部重要經典,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但是這個「智慧」卻和我們通常所說的智慧有所不同,它是包含萬物,瞭然一切的一種東西,並非「智商」可以函蓋的。
我們可以把「經」看作是釋迦牟尼佛為世間萬物講法的語錄集,所以一般的經書都寫明了當時講這部經書時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我比較反對用經書的參加人物加以比較,來判定一部經書重要性,和受眾的做法,這裡可以窺見漢代以來「經學者」穿鑿附會的影子,佛說:「眾法平等,眾生平等」,根性的不同要靠自己察覺,而不是硬下規定某某根性只能修行某某法門,比如你修凈土念佛往生極樂,到後來覺得疑惑了,那怎麼辦,說明這個法門不適合你,那就改修別的,成佛的道路不是一條,只要是學佛就不存在退轉的問題。佛教不是死板的東西,它是靈活的,萬物皆法,法既萬物。
下面我們來看看《大般若波羅蜜》(以後簡稱《大般若》)的開篇——《初分緣起品第一》,這裡我說一下補充的東西,佛經的這個「品」是從最開始佛經傳到中土時,為了方便提綱摩領梁武帝開始弄的,第一個成型的經書是《金剛經》,後來也就成了習慣沿襲了下來。《大般若》是釋迦牟尼佛王舍城鷲峰山頂講法的語錄集,佛經裡面的詞語和描寫手法非常的棒,可以用「大讚嘆」來形容。取其中的一段來看看「爾時於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眾寶充滿。種種妙花遍布其地。寶幢幡蓋處處行列。花樹果樹香樹鬘樹。寶樹衣樹諸雜飾樹。周遍莊嚴。甚可愛樂。如眾蓮花世界普花如來凈土。妙吉祥菩薩。善住慧菩薩。及余無量大威神力菩薩摩訶薩。本住其中」。佛說這部經的時候動靜很大,不禁影響了在場的參與者,連十方諸佛都派出菩薩禮拜釋迦牟尼佛,請教「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調和。安樂住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為聽世尊開演「般若波羅蜜多」,什麼意思,沒有意思,因為在中文裡還沒有可以確切翻譯他的對應句子,拆開看
「【般若】 這是梵文,我國名為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蒙住了。至於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痴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凈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凈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凈。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捨去了船,即是捨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
我自己用白話說就是「到達智慧彼岸的法門」。
我們來看看《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一》,當下之時,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子(又譯作舍利弗(Sariputra),有關他的資料大家可以去網上查資料,他是釋迦牟尼佛最信任的弟子,曾今在提婆達多分裂教團的時候站出來聲張正義,斥責叛徒)就出來禮拜世尊,請世尊開演般若波羅蜜多。以後就是世尊開講學習,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種種不可思議妙處,這裡我就不引申了,有緣人請自己下來觀瞧。還有我們要注意,雖然在這個章節里佛的教導有時候和羅嗦,但是他提出了一個佛教的重要觀點那就是「六波羅蜜」,也就是六種到達生死彼岸的方法,孔子說「三千若水我只取瓢飲」,成佛斷煩惱的方法很多,世尊給出了最基本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具體的介紹看http://www.fosss.org/basic/lblm.htm)不在這裡就不多說了。給個圖
在這個章節還提出了一個東西需要大家注意,那就是「不可得」,不這裡要補充一點,《大》是大乘佛教中空部的一部重要經典,從他的成就年代和內容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他是空部理論的根基之一。得和不可得,其實是辨證的,我們講到形而上的東西就要用辨證,這個和科學不一樣,因為不是一個範疇的,你研究科學就不能用辯證法,因為科學講證據推理演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不能一分為二,你一旦在科學上亂用了辯證法你就會死得很慘。閑話說多了,又扯回「不可得」,我看這個不可得就是要大家不要執著,執著就是生我見,我見一來就辨別了好惡,好惡一生煩惱就來了,就要輪迴了。再打個形象的比喻,比如過去,現在,將來,都有自己的名稱也有屬於自己的定義,可以說萬事具備了。但是如果從人要把握到他們的角度講,才能叫做可得,那麼佛教就認為他們可得也是不可得了,現在以過的事物就是過去,立足現在就是現在,現在沒來的事物叫未來,我們每個人,每個生物經歷了三個階段所以我們可得,但是當我們立足現在認為我們得到現在的時候,其實當時的現在就已經是「過去」了,所以又說不可得,佛教的聰明之處就在於把這種矛盾的現象用一個「空」字從根上抹去了。達到了辨證的統一,這裡的空是因也是果,更是緣。
最後還講個「空」,空是什麼?反正薩特用了整整一本書也沒有講明白,所以就乾脆把他的那本書叫做了《存在與虛無》,佛教有叫空,什麼是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比如《大》里就有「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等等,雖然我們把他們都賦予了名字,都給這些名字填加了內容,但是這些意義和內容果真就是和他們的名字相附么?未必,這個就是空了。《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這個道理了。
(筆記)2——不作是念從《大般若》——《初分相應品》開始,世尊就開始為舍利子講授空的奧妙,以及在修行波羅蜜的時候時候當注意的事項。
這裡我歸納為「有與非有,相應不相應,見與不見,不作是念」,前三相是磨滅時間萬物聯繫的方法,後面一個是修行的法門。
這樣說很玄妙,不好理解。我記得昨天在QQ上聊天的時候,佐伊同鞋給我說,佛教術語很多,很難懂,我在早先的一篇文章里就說過: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修行的法門不止一個,你選擇你相信的走下去就能得解脫。術語不要理解,這個我知道,開始的時候我也覺得很不好理解,但是後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查資料,也慢慢的積累了下來,這個不是說我想修什麼仙成什麼佛,興趣釋然,也許這個就叫做緣吧。
下面為了佐同鞋我提出來講講自己對佛教「色」和「空」的理解,「色」這個字在佛經中經常看到,什麼是色,他不是單就情慾來說,色可以看作,我們能夠用眼兒鼻舌身意(思維,心。腦)感知和思考的東西,包括行而下的器(物體的形狀,顏色等)以及行而上的道(規律,性質),空宗認為這些被稱為色的東西都是變化無端的,並非實有的,他們稱為「空」,任何「色」都是暫時集會所造成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水是液體,蒸發後,變成了水蒸汽,杯子里的水沒有了,但是是不是真的沒有了呢?不是,冷卻下來它又以其他形式降到地面,又成了水。在分開,水分子是由氫氧離子組成,電解後就成了單獨的氫分子和癢分子。世間任何事物都是這樣,暫時集會而成,到頭來都是其他的東西的另外集合,都是「空」。
知道了空那麼就可以知道不要執著,因為他們不過是暫時結合的結果,離開和集合都是自然的規律。明了這一點就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傷。佛在為舍利子說法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祛除我見,如〈〈初分相應品第三之三〉〉中說佛「不著三十二大士相有。不著三十二大士相非有。不著八十隨好有。不著八十隨好非有。不著三十二大士相常。不著三十二大士相無常。不著八十隨好常。不著八十隨好無常。不著三十二大士相樂。不著三十二大士相苦。不著八十隨好樂。不著八十隨好苦。不著三十二大士相我。不著三十二大士相無我。不著八十隨好我。不著八十隨好無我。不著三十二大士相寂靜。不著三十二大士相不寂靜。不著八十隨好寂靜。不著八十隨好不寂靜。不著三十二大士相空。不著三十二大士相不空。不著八十隨好空。不著八十隨好不空。不著三十二大士相無相。不著三十二大士相有相。不著八十隨好無相。不著八十隨好有相。不著三十二大士相無願。不著三十二大士相有願。不著八十隨好無願。不著八十隨好有願。」〈〈初分相應品第三之四〉〉中說:「複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作是念。我以天眼智證通。遍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有情死此生彼。不作是念。我以天耳智證通。遍聞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諸佛菩薩所說法音。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證通。遍知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有情心心所法。不作是念。我以宿住隨念智證通。遍憶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有情諸宿住事。不作是念。我以神境智證通。遍至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爾所界中諸佛菩薩。不作是念。我以漏盡智證通。遍觀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有情漏盡不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不作是念,念就是想法,就不要有自以為是的想法,這個是驅除我見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心開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一十五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第三百四十一卷~第三百五十卷)
※般若境緣集-如何究竟成佛(四)
※《地藏法門》收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