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字經》新注 凈土宗
凈土宗
此宗以專修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凈土法門得名,又因慧遠大師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西方凈土,所以該宗又名蓮社宗。
晉慧遠 住匡廬 結蓮社 德不孤
慧遠大師,東晉雁門樓煩(今山西平原一帶)人,俗姓賈,自幼博覽群書,尤其對老莊之學有較深研究。成年後從道安出家。二十四歲時登壇說法,頗負盛名。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前秦符堅兵陷襄陽,道安亦被符堅所留,慧遠率弟子數十人下荊州,途經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匡廬風景優美,清凈宜人,就定居匡廬,初住廬山龍泉精舍,後又遷至東林禪寺。大師一心一意在匡廬倡導凈土法門,名聲遠播,一時門下道俗問法者,靡然成風,如劉遺民、雷次宗等十八人,皆是有學之士,因而有「東林十八高賢」的傳說。慧遠大師還與一百二十三人於精舍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以求來生生西方凈土為期,並提倡以觀想為內容的念佛法門。龜茲沙門鳩摩羅什到了長安後,他即遣人致書通候,並常向羅什尋問經典和大乘深義,羅什亦讚許他的好意,往返酬答,互相切磋。原在廬山親近他的道生、慧觀等,都受了他的影響,相繼北行入關向羅什問道。義熙元年(405),鳩摩羅什在長安譯《大智度論》一百卷告成,姚興特遣送論書,請他作序。他以此論文繁義隱,不易研習,乃加以刪節,約為二十卷,並為序文,以便初學。先是罽賓律師弗若多羅在長安譯出《十誦律》,沒有譯完而去世。慧遠聽說有曇摩流支來華,亦精於律藏,就致書勸請補譯,由是《十誦律》得有完備的譯本。他又一再遣使到長安,迎中印禪師覺賢到廬山,勸請傳出禪經。及知覺賢在長安因誤會被擯,他就寫信給姚興和長安僧眾,為之調解,使所傳之學繼續在南地弘播,不受影響。由是中觀、戒律、禪、教諸典以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的熱心而流播南地。 慧遠隱居廬山,歷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市,平時經行、送客常以虎溪為界。義熙十二年(416)卒於東林寺,年八十有三。潯陽太守阮侃,在廬山西嶺營壙安葬,門下著名文士謝靈運為撰文立碑,廬山東林寺就因為曾經是慧遠率眾行道之所,遂成為中國著名的佛教凈土宗發源地。
魏曇鸞 修妙觀 生品高 瑞相現
曇鸞大師,南北朝時山西雁門(今山西代縣)人。生於北魏承明元年(476),少年出家,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以及《佛性論》等,頗有研究。後讀《大方等大集經》,因感詞義深奧,難以領會開悟,發心為作註疏,遂患大病。病後感覺人生短暫,生死無常,欲先學長生之術,後再學佛法。乃往江南向陶弘景求仙術。弘景授以「仙經」,曇鸞在回北方路過洛陽時,遇到菩提流支,因問佛法中有沒有勝過仙經長生不老之法時,菩提流支說:縱得長生不老之仙方,亦屬暫時不死,不能跳出生死輪迴。乃授以《觀無量壽經》一卷,曇鸞大喜拜受,遂把外道仙經一火焚之,便發願專修妙觀(凈土),從此自行化他,逐漸得到廣大群眾的皈依,所以東魏孝靜帝尊號他為「神鸞」。東魏·興和四年(542),曇鸞因疾入滅於平遙的山寺,時年六十七歲。曇鸞曾作《往生論注》二卷,也就是對印度世親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註解,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間隨處發表他的見解。其特創的見解,有二道二力、名號為體、往還二向等義。這些都體現出曇鸞凈土教的思想。 同時還著有《略論安樂凈土義》、《贊阿彌陀佛偈》等。據說曇鸞後半生專修凈土,臨命終時便現出種種奇特瑞相:華蓋幢幡,高映庭宇,天樂盈空,異香滿室。從這些瑞相看,可以想像他往生的品位一定是很高的。
唐道綽 及善導 唱專修 為妙道
唐代道綽,俗姓衛,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十四歲出家,對《涅槃經》有深入的研究,曾開講二十四遍。後於太原蒙山開化寺研究禪學。隋·大業五年(609),道綽禪師見到記載曇鸞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時,極為感動,於是即舍《涅槃》講說,而轉修凈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觀想禮拜,精勤不斷,並為信眾開講《觀無量壽佛經》約二百遍。講時詞義流暢,辯才無礙。每當講經散席,大眾歡喜讚歎、念佛之聲響徹林谷。唐·貞觀二年(628),他曾大集僧俗於寺中,祝佛聖誕,七十歲的道綽忽然門齒新生,一如童年,弘講凈土,滔滔不絕,貞觀十九年(645)圓寂於寺中,終年八十七歲。 道綽的著述主要有《安樂集》。據林子青先生說:道綽凈土學的特色,是他重視經證。他在《安樂集》的卷首就說:「此所引用的經律論釋,多至四十餘部。其中常引用的除《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凈土三經』外,還引用有《大集》、《涅槃》、《華嚴》、《維摩》、《法華》、《般若》、《大悲》、《增一阿含》、《十地》、《觀佛三昧》、《十方隨願往生》、《法句》、《大乘同性》等經;《大智度》、《大乘起信》、《俱舍》、《往生》等論;以及此土曇鸞《贊阿彌陀佛偈》等。」由此可以窺見他的博學。但他志在闡揚凈土教義,並不講求著述形式,文字不免有堆砌之嫌。因而迦才曾批評《安樂集》說:「近代有綽禪師,撰《安樂集》一卷,雖廣引眾經,略申道理。其文義參雜,章品混淆,後之讀之者,亦躊躇未決。」(見迦才《凈土論·序》) 道綽主張教法應該和時機相應。他在《安樂集》卷上根據《大集月藏經》所說:佛滅度後有五個五百年末法開始時期,主張應該修福懺除罪障,並認為念佛一門最為應機。他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只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關於凈土生因的問題,道綽主張以菩提心為其根本,以念佛三昧為其要行。並引天親《凈土論》「發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的說法以為證明。他更廣引諸經證明念佛三昧的不可思議功德,修此三昧必能見佛,命終之後即生佛前。又念佛三昧具足一切四攝六度。能消滅過去、未來及現在一切諸障。從他所引《般舟經》的「常念我名」及《觀佛三昧經》的「觀佛相好」文字看來,道綽的念佛三昧包含著「稱名」和「觀相」兩種念佛的意味,這和曇鸞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唐代善導,山東淄博人,俗姓朱,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後與妙開律師共閱《觀無量壽佛經》,認為往生凈土是易行道,乃專心念佛。後去玄中寺(今山西貢城境內)向道綽參禮請益,得《觀無量壽佛經》的精義,遂到長安各地專倡凈土法門。唐·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忽患微疾,怡然長逝,年六十九。他的弟子懷惲等葬其遺骸於長安終南山麓神禾原,建寺立塔紀念,即今香積寺與崇靈塔。 善導日常持戒極嚴,常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脫三衣。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後來宋·芝曉法師取異代同修凈土功高德盛的七人立為蓮社七祖,置善導于慧遠之次,列為蓮宗第二祖(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凈土立教志〉)。 善導的著述,現存五部九卷。即《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偈》一卷、《凈土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和《觀念法門》一卷。《觀無量壽佛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此疏主要敘述凈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稱為教相分或解義分;其《往生禮讚偈》等四部,敘述凈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又稱為行儀分。《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傳甚廣,後來日本高僧法然(源空)即依他創立日本凈土宗,並尊善導為高祖。 善導在長安廣行教化時,曾將所得的凈財,書寫《阿彌陀經》數萬卷,又畫「凈土變相」三百餘壁。近代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發掘出的許多古代寫經中,即有他寫的《阿彌陀經》的斷片,卷末記有「願生比丘善導願寫」一段題記(見園田宗惠《善導大師與捨身往生》)。 古來關於彌陀的凈土問題,有報土和化土的異說。迦才等人認為:西方極樂凈土有報土和化土兩種,地上菩薩生於報土,凡夫二乘生於化土。慧遠大師認為:凈土是眾生的自業所感,隨凡聖階位而有高下之別。善導則堅決主張彌陀凈土為報土,並認為凡夫能入彌陀報土。依筆者見,慧遠大師的見解是正確的。 道綽及善導都是以提倡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彌陀凈土為學佛者的最終歸宿。他們認為一般凡夫根鈍慧淺,念佛一門是最直接方便的,可以速超生死,不同其他法門須經長劫修行才能圓滿。
此法門 三經說 大經賅 小經切
專心持名、觀像等修習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法門,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人稱「凈土三經」里說得極為詳細。如《無量壽經》記載: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大約萬二千諸大比丘並諸大菩薩一時來會。這時世尊姿色清凈,光顏巍巍,阿難啟請,佛即為說過去世自在王佛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出家,名號法藏,發無上心,五劫思維,攝取諸佛國土的清凈之行,並發四十八項莊嚴佛土、利樂眾生的宏誓大願,經過漫長的時間,積累了無量功德,在十劫以前,便已成佛,號無量壽,光明壽命,最尊第一,並已成就無量功德莊嚴的安樂凈土。其土聲聞、菩薩無量無數。國中講堂、宮殿、寶池、行樹都以七寶嚴飾,隨意演唱無上妙法;國中眾生但受諸樂而無一苦;國中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皆是一生補處。眾生生彼國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種種殊勝,說不能盡。總之此經所講都是稱讚阿彌陀佛以及國土的無量功德,十方無量眾生只要發願往生彼國,彌陀大願咸能攝受。所以後來凈宗學人稱此經為「大本」。 小經:即是無問自說一千八百餘言的《佛說阿彌陀經》,人稱「小本」。此經主要顯示西方凈土依正二報的功德莊嚴,顯示彌陀的慈悲大願,勸人廣種善根,執持名號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經中佛對舍利弗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後世一般凈宗學人,主要是以《佛說阿彌陀經》中教導的「信、願、行(行中包括廣種善根、執持彌陀名號、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三要點行持。
觀經語 最驚人 許五逆 得往生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對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重罪者,只要臨命終時誠心懺悔,至心稱念彌陀十聲聖號,都得往生極樂世界。如《觀無量壽佛經》中敘述下品下生者說:「若有人造十惡五逆等罪,應墮地獄。但於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作安慰,教令念佛。此人為苦所逼,不能念佛。善知識便教令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令聲不絕,以此功德,便見金蓮花現其人前,於一念頃,往生極樂。」可見彌陀大願的不可思議。這就是「觀經語,最驚人,許五逆,得往生」的經典根據。但是經中雖說造十惡五逆的人能十念念佛可以往生,此是指未聞佛法以前曾由無知而造十惡五逆等罪,其後聞知佛法,深切悔改,所以十念能得往生。若已聞法,後又造罪,那是不能往生的。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特別注意這個問題,不要以為彌陀慈悲,就連那些造了五逆重罪的人,只要臨命終時至誠稱念十聲聖號,皆可往生極樂國土。而我們也就可以任情縱慾,不畏因果,把人間沒有享受過的五欲之樂一一盡享,把別人做不出來的壞事一一盡作,到了臨命終時,再來念佛懺悔,求阿彌陀佛保佑,同樣可以往生極樂凈土。如果這樣起心動念,那真是果報不可思議。你若不懂佛法,不明因果,當然不同;如果你明知故犯,就成了罪上加罪,不說往生凈土不可能,就是來生想保住人身恐怕也不容易了,這一點,大家定要注意。《佛說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觀無量壽佛經》中也說要具備一定的福德正因才能生彼國土。如云:「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者,是為福德凈因。可見念佛求生凈土的人,應該對《佛說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這兩段話結合來看,才符正理。 再者,有兩點還須注意:一是造五無間業有兩種,除上說一般凡夫所造殺父母等屬於十足的五無間罪業外,還有菩薩所造的五種無間業,如《大乘入楞伽經》卷四云:「貪愛名為母,無明則是父,識了於境界、此則名為佛,隨眠阿羅漢,蘊聚和合僧。斷彼無餘間,是名無間業。」也就是說,菩薩把斷貪愛、無明稱為殺父母;因為貪愛、無明能使眾生長期流轉於三界之中,不得出離(有漏之身是由貪愛、無明為父母所生),猶如人趣胎生有情的身體是由父母所生一樣。把貪愛、無明去掉,是名「殺父母」。同時菩薩把了別境界的識稱為佛,轉識成智,名為「殺佛(出佛身血)」。入了無餘涅槃的阿羅漢,身智俱滅,只有阿賴耶識中一分聲聞菩提的智慧潛能和其他與此相關的一分凈法潛能還存在,此諸潛能(種子)不生不滅,也不消失,猶如有漏種子儲藏於阿賴耶識中,雖未遇緣,不生現行,但它隨逐有情,眠伏於藏識中,而永不失壞一樣,故把阿羅漢稱為「隨眠阿羅漢」;把有漏藏識中的雜染種子去掉,故名「殺阿羅漢」。五蘊中的蘊是聚集義、和合義,而僧也叫「和合僧」,所謂有「理和合」與「事和合」兩義;破除有取五蘊魔,而成就其清凈無漏的無取五蘊,是名「破和合僧」。把上面所說的貪愛(母)、無明(父)、虛妄分別的識(佛)、隨眠(阿羅漢)、有取五蘊(和合僧)速速無間斷除,是為菩薩所作的五種無間業。二是凡夫在最初未信佛法、未明因果的情況下所作的五種無間業,後雖在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作安慰,教令具足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功德,便見金蓮花現其人前,於一念頃,往生極樂。這種雖能往生,但一般多是下品下生,在往生極樂世界的時間上,「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觀世音、大勢至,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見《凈土論》卷二)十二大劫,是很長很長的時間,蓮花開後,還要廣聞諸大菩薩宣示講說諸法實相的滅罪之法,來除滅其罪,同時還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廣積福慧,最終功行圓滿,才能成佛。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無論有多重的罪業,只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聞正法、不發大心、不修正行、不除罪業,而諸罪自然消滅,功德自然圓滿,佛果自然成就,所謂「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而成佛。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因此,希望學人正確理解下面「一稱名,眾罪滅,既往生,得授記」之說。另外,佛在《金剛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說明學佛者受持讀誦《金剛經》,同樣能消滅應下墮惡道的極重罪業,同時還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這種滅罪成佛是在現世,而非來世;是在此土,而非彼土。這也是佛在大乘經中親口宣說的,所謂:「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寫道這裡,筆者並不是反對念佛生極樂世界,而是反對的一少部分人把學佛修行、解脫生死完全寄托在來生和他方。筆者常說:釋尊初、中、後三轉*輪都講說的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為何今生不依釋尊所說的這些正法來修習,定要等到來世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中才聽那些由阿彌陀佛神力變現的眾鳥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呢?如果不抓當下,未來是未知數,誰也保證不了將來一定怎樣;於現世中連釋迦牟尼佛的話都不聽,又怎敢保證今後一定會聽阿彌陀佛的話呢?所以我奉勸那些依彌陀法門行持的個別初學者,一、做學佛者,不做求佛者;二、抓今生,抓當下,依大乘經教如法行持;三、發大菩提心與時時發願、願生彼國;四、止息一切諸惡,勤修一切諸善,成就廣大善根(戒學);五、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定學——成就念佛三昧);六、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慧學);七、時時迴向、生彼極樂國土。果能如是行持,是真修學凈土法門。而絕不能說:「一句彌陀橫超三界,一句彌陀常享極樂。」也不能說:「三藏十二部濃縮到最後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或者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當然就更不能說「只有念阿彌陀佛,釋迦佛才會高興,如果離開阿彌陀佛四字而學釋迦佛所說的其他經典,釋迦佛就不高興。」要知道這些都是帶個人感情色彩的極端之言,豈有遠離中道、偏墮一邊而是佛法哉?!
三藏教 所不攝 佛願力 誠難測
「三藏教,所不攝」者,前面說過,經藏、律藏、論藏,稱為三藏。「三藏教,所不攝」,這一句犯有「自語相違」過。因為一切諸法皆由三藏教所攝,三藏教以外,再無有如來所說的另一法可得,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也攝在三藏教中,豈能說這一部經是三藏教以外之教?當然讚歎凈土教的殊勝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把它劃在三藏教以外。 「佛願力,誠難測」者,此顯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慈悲願力,不可測度,不說凡夫二乘不可測度,就是修積多劫的登地菩薩亦不能測度。
一稱名 眾罪滅 臨終時 佛來接
眾生的根機真是千差萬別,有一聞佛法而心生智慧、即時豁然的上根眾生;也有障深慧淺、愚魯頑鈍、久學而不開悟的下智愚人。但是無論根機如何利、鈍,而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都是無有分別的,對一切眾生視如獨子,平等攝受,只要是誠心念佛,具足善根,一心不亂,時時發願往生西方凈土,並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樣就可以得到往生。
既往生 皆不退 親見佛 得授記
念佛求生西者,只要生到阿彌陀佛凈土中去了,皆是阿鞞跋致,永不退轉。如果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上生,或上品中生,還可親見阿彌陀佛的聖顏,並能蒙佛授記,乃至一生補處而成佛。
凈土宗 真簡要 協時機 妙中妙
縱觀大乘諸宗,在修行上再沒有像凈土宗這樣方便簡易的了。只要對佛法有信心的人,一心發願念佛往生,皆可收到離三界之苦,受凈土之樂的美滿功效。這種方便法門,對慧根淺薄、業障深重的眾生來說,真是太協時應機了。
推薦閱讀:
※釋迦牟尼和他的阿羅漢果的弟子們的區別?
※如何評價當今中國寺廟商業化,景點化?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如何看待佛教的原教旨主義者日漸減少這個現象?
※推薦《無悔人生:佛教懺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