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曹操」出土記(南方都市報 2010-1-5)

「曹操」出土記千古之謎宣稱破解,卻為何引來質疑一片?類別:國內新聞 作者:楊曉紅原創 瀏覽量:380  發布時間:2010-01-05 手機看新聞 版次:AA03 版名:主頁 稿源:南方都市報

曹操墓出土,會否是又一個「華南虎」事件?

曹操墓之真偽不容置疑。是眾多證據鏈被發現後才公布這一考古結果的。

「曹操為何要埋在漳河之陰呢?不太符合風水」。

「史書並無記載說帝王將相不得葬於水之陰」

未來作為一個新旅遊景點的曹操墓,將給安陽帶來每年最低4.2億元的收益

「傍晚下大雪,快下班時,在墓室積土中發現了一枚青石石牌,石牌背面向上,無字。大家小心翼翼用小鏟子一層層清理積土,並進行照相、登記、造冊、提取。取出後發現正面有字,但看不清楚。晚上回到駐地一清洗,字就出來了……」

潘偉斌提起去年11月中旬的一個大雪天,親手發掘出第一枚「魏武王挌虎大戟」石牌那一刻,堪稱是自己20多年考古經歷中最激動的時刻:原本只為搶救性發掘這座被盜嚴重的東漢晚期大墓,沒想到無意間竟敲開了一個埋藏千年的歷史謎底。

1月4日,華北平原再次大雪紛飛,連日來,媒體的圍追堵截,將這位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隊長兼副研究員推向了前台,這都是因為「曹操」出土了。上月27日,河南文物局在北京宣布:發現曹操墓。一時間,質疑和肯定兩種聲音打架,成為2009年度最後的「娛樂」,而潘,正是這次考古發掘活動的領隊。

但潘振斌們為之激動的到底是真「曹操」,還是假「曹操」?學界和民間的爭論尚在繼續中。

發現「曹操」

所有的墓土都要過篩子……一切都似乎在證明著,一個驚人的考古發現就要出現了

「我們事先根本沒想到是曹操墓,前10個月基本上都是挖墓道」。潘說,他和同事幾乎都不敢相信出於自己的考古發現。

2009年9月,當考古隊挖至地下13米處時,通過約20-30厘米厚的夯土層,考古隊員隱約聽到下邊有懸空的迴響。「預測下邊可能已經被盜挖」,潘偉斌於是讓人用鐵鍬下鏟,沒多久腳底果然咯噔出現一大洞,「黑漆漆看不到底」。此時,長40米、寬近10米,深埋於地底15米處的斜長墓道已經到了底,墓門赫然出現。

「打開墓門,第一眼就是堆有1米多高的土,上邊是墓道進來的浮土,下邊是原始土層,堆壘在墓室最底下的青石石板之上」,面對千百年來厚厚沉澱的土層,考古人員來不及興奮,就開始了緊張的積土清理。「在墓道與墓室介面處,設置一帶滑輪裝置的特殊手推車,一車車地將墓室內積土清出來」,考古隊介紹,這些清理出來的墓中泥土,會在發掘現場粗篩後,運出專門放置在特殊地點,一點點用鋼篩進行篩土。「一些細小的墓中器物,必須通過這種手段才能發現」,潘偉斌稱,後來在墓室中清理出來瑪瑙、骨尺等重要文物,都是這樣篩出來的。

「墓道全是清一色青磚,每塊長約50厘米,寬25厘米,厚約10厘米,倒楔形,每塊大約24斤重,塊塊相壘,連一點縫都沒有」,作為村裡的特殊人物,西高穴村全村唯一得以進出考古現場的村長徐煥朝形容。

經發掘,整個兩主室、四側室的墓地,面積近300個平方米,平均積土厚達3米,其積土量可想而知。「也就是說,在前室高6.5米、後室高6.4米的情形下,室中一半都是淤土」。考古隊從西高穴村請來了一批婦女,坐在小板凳上一點點篩墓土,所有的墓土都要過篩子。

「11月中旬的一天,下大雪,下午快下班時,在墓室泥土中發現了一塊青石石牌,埋在土裡,大家用小鏟子一點點去土,一層層刷凈,石牌是一背面,無字,於是大家按規矩照相、登記、造冊、取樣,正面有字,但當時看不清楚」,潘偉斌回憶,回到駐地後,有水一衝,字出來了,居然是: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這是第一次從墓室中明確取得有關墓主身份的真實物件。「那時非常激動」,潘偉斌事後認為那是自己考古20多年來最激動的一刻。

隨後,另外幾件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短矛」的石牌出土了,一切都似乎在證明著,一個驚人的考古發現就要出現了,潘偉斌此時已隱約感覺到將要「出土」的墓主就是曹操。

質疑者的尋找

「七十二疑冢之說不足為憑」,西高穴村也在劉心長判定的曹操墓大致範圍內

劉心長是發現曹操墓消息傳出後,質疑的聲音之一。他從事歷史研究30餘年,著有《曹操墓研究》,是與安陽一河之隔的河北邯鄲歷史學會會長。他的研究把曹操墓劃定在河北省磁縣講武城鄉以西、時村營鄉中南部約五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並將其劃分為南區和北區。他認為,在南區、北區都有可能找到曹操墓,同河南安陽西高穴區相比,位於北區的河北磁縣更有可能。就是這位質疑者,多年的研究表明,西高穴村也在他判定的曹操墓大致範圍內。

1997年,時年55歲的河北邯鄲市委研究室主任劉心長,已接近退休年齡。跟大多數人一樣,在工作崗位上辛苦了幾十年,接下來必須再找個安身之處。

「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呢?」1960年代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劉心長在苦悶過一段時間後,突然茅塞頓開。「我想利用餘熱,為邯鄲經濟發展再做點貢獻,加上我自己特別喜歡歷史,我當時最先想到的就是兩個人,一是秦始皇,另一個就是曹操」,劉心長說,他看好邯鄲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認為其與當地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還將大有作為。

邯鄲歷史上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趙之首都,今天在其火車場廣場,還高聳著一躍馬持弓的將軍雕塑,其奔馬之形態,直逼馬踏飛燕之勢。當地人稱,乃倡導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之雕像。

劉心長決定考證曹操墓,「古鄴都之遺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的鄴鎮,距縣城不過18公里,有地利之便」。劉心長於是動手大量查閱歷史文獻,並幾次親自到古鄴城遺址附近實地考察。

從歷史記載來看,作為黃河流域重要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的鄴城,三國魏晉以來,雖幾度存廢,但至北周大象二年(508)楊堅毀鄴後,便再未重建,僅餘下無數廢台荒陵,其中曹操所築銅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最為有名。南北朝至唐代時期,仍有無數文人墨客,在鄴城憑弔留下無數詩篇。唐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從洛陽出發,率軍東征高麗,在路過鄴城遺址時,還「自為文祭魏太祖」。「可見唐之前,曹操墓並不神秘,而是人人皆知的」。

經過大量考證勘查,劉心長認為只是在宋代,隨著曹操社會形象日漸奸臣化,曹操墓隨之湮沒無考,漸而成謎。宋代王安石的《疑冢》詩中,首次提到曹氏疑冢: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蟻螻往返空隴畝,麒麟埋沒幾春秋。此後,經元末羅貫中《三國演義》及其後清初毛宗崗修訂後《三國演義》流傳,曹操死後在河北講武城鄉周邊設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深入民間。

1980年代,經國家及河北省、縣級文物部門實地考察,證實河北磁縣周圍30多公里範圍內的134座古墓,均為東魏、北齊時期在鄴都埋葬的皇親國戚、帝王朝臣墓。其間出土的壁畫、陶俑、古幣等,也證實其為北朝皇陵古墓群,七十二疑冢之說不足為憑。

「那麼,尋找曹操墓兩個最重要最直接的證據,則是來自曹操本人先後留下的兩道命令,即《終令》和《遺令》」,劉心長稱,據史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即在曹操去世前兩年,曹操明確對墓葬問題作過安排。其令文稱: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下達《終令》後,曹操立即訓練兵馬,以暮年之軀,抱病率軍西征劉備。「不封不樹,即意味著從外形看,就是一自然山丘,無封土堆,也無樹牌等」。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在臨死前再下一道《遺令》。後東吳名將陸遜的孫子陸機以晉中書郎游秘閣時所見披露,曹操在《遺令》中除交待衣服、余香、伎姬等後事安排外,還叮囑婕妤妓人,在銅雀台施韢帳,月朝十五,……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由此看,曹操墓在鄴之西岡,西門豹祠旁邊,這是無疑的」,1997年10月,劉心長在結合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河》、以及曹丕、曹植的傳世文章《策文》、《誄文》後,將其研究成果首次公開發表,提出曹操墓田應該就在今河北講武城鄉西部、時村營鄉中南部大約5平方公里範圍內,分南北兩區。這一區域跨漳河兩岸,其中西南一角即在今天出土曹操墓的河南安陽市西高穴村。

盜墓者先行

至2008年底考古隊進村考古以來,村裡共五次堵住過盜洞,但每次都是屢堵屢挖

「自記事以來,我們也都不知道村子會跟曹操有啥關係」。上月29日夜,61歲的西高穴村村長徐煥朝,剛吃完晚飯,簡單收拾了一下碗筷,回身對拜訪者稱,因為畢竟地處中原,村裡人也大都知道河對岸的古鄴城,以及鄴城正東4公里為銅雀台,正南3公里是習文鎮,以及往西3公里是講武鎮,往南6公里是三國曹操的糧布大營,現改稱「梁布大營」。「但曹操墓,以前是毫無跡象」,徐煥朝講,按村裡老人的說法,頂多只知道這個村原先是項羽破釜沉舟處。

劉心長500頁的《曹操墓研究》發表後,在河北河南一帶引起了好一陣曹操研究熱。

1998年,劉心長於《新華文摘》再次發表《曹操墓研究》後的三個月,就在劉曾判測的曹操墓田區南部的磁縣時村營鄉上七垣村以南約1公里多的地方,即與上七垣村隔漳河相望的河南安陽西高穴村西北,出土了一塊十六國後趙時期的魯潛墓誌。這塊青石墓誌長約30厘米、寬20厘米,總共只有120個字,詳細記載了與曹操墓的具體相對位置。

魯潛墓誌的出土,一時成為中原考古界一大轟動事件。劉心長聞知後,一連三次趕到出土地實地考察,並拓下全部墓誌文。該文記載:(魯潛)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看不清,似「一」字)三步,北迴至墓明堂……。

「這對尋找曹操墓,提供了最直接線索,與發現墓地僅一步之隔」,劉心長很興奮,但當時仍認為按古代風水習俗,曹操墓應在漳水之陽的河北境內。按照東漢三國時期的輿地風水理論,包括西高穴村在內的曹操墓田區卻是一理想墓葬之地。從地理上看,這一方圓5平方公里的岡丘之地,雖然瘠薄,卻西偎太行(山)余脈,南臨漳河,東為蜿蜒開闊之田疇,符合古風水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說,有帝王王侯墓地之相。

2006年初,村裡一磚瓦廠在村子西南取土,等挖到地下5米半左右時,出現了一層夯土層。村裡人一度議論紛紛,「地下可能有東西」。在河南河北民間盜墓尋常的情形下,這個消息很快向外傳播。村裡人也突然想起,因這塊地地勢較高,平時得抽水澆灌麥田。「正常情形下,一畝地澆水1小時左右就夠,但這塊地一次澆了18個小時,也沒見土皮飽和濕透,(水價太貴),澆不起」,徐村長講,當時漏水太厲害,村民心裡也有些懷疑地下有空洞,但過後不了了之。

但到了這年年底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除夕守歲,村裡人卻隱隱聽見西南地裡間斷傳來一兩聲沉悶的爆炸聲。「最初還以為是放鞭炮呢」,可等到2006年3月,春耕的農人發現原磚廠取土附近,出現了一個盜洞,打得很深,黑黝黝的不見底。村長徐煥朝讓人將其堵上。「盜洞一看就認得,估計是外地人乾的」,徐煥朝統計,直到2008年底河南省考古隊進村考古以來,村裡共五次堵住這一盜洞,但每次都是屢堵屢挖。

河南省考古隊長潘偉斌是在這年春夏之交得到發現盜洞報告的,他帶人來到西高穴村。「盜洞深約2.5米,打得比較結實」,在考古隊員的配合下,潘偉斌腰間被繫上繩索,沿盜洞下放。「當時盜洞直抵墓頂,從深埋泥間偶爾露出的墓室券磚大小、及墓葬制式來看,是一東漢晚期大墓」,經驗豐富的考古隊長當場判斷,並取了一些夯土土樣回所研究。

地方政府資助

安陽縣政府先後為考古隊「搶救性發掘」投入了600多萬元

是安豐鄉黨委書記賈振林把潘偉斌請來的,「東漢墓」在熱鬧了一陣之後又重歸沉寂。賈振林在第一次發現有人盜「東漢墓」後,一邊讓派出所破案,一邊讓村民堵住了盜洞,閑來研究《三國志》、《晉書》,他也像劉心長一樣,對曹操墓感興趣了。正是2006年那次發現盜洞,他從南水北調的工地上請來了潘偉斌。

當時,潘告訴賈,「東漢墓」的墓主級別很高,至少是王侯一級的。

賈振林當時問潘振斌,是否可以馬上挖掘,賈回答他:不行,需要政策和資金。

2008年上半年,「東漢墓」再次被盜,一塊被追回的「畫像石」文物價值極高,引起專家重視。這時,河南省文物局也加快了向國家文物局報批,希望得到批准,對「東漢墓」進行挖掘性保護。

2008年歲末,有關西高穴村這一古墓連續被盜的信息接連傳來,讓河南考古所十分焦急。「如果再盜下去,估計到時候想保護也來不及了,無法對後人交待」。

2008年12月12日,國家文物局批准了河南省文物局的申請,當天,潘偉斌帶著20多人的考古隊正式進駐西高穴村,開始對「東漢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後據當地媒體報道,在整個考古發掘過程中,安陽市、縣政府都給予了高度重視,特別是安陽縣政府,已先後為考古發掘投入了600多萬元。

「我們也不想隨便挖掘祖先遺墓,當初實在是不得已」,潘偉斌解釋,這次搶救性發掘,並不是因為南水北調工程穿越該區域,「南水北調工地在現墓址東邊」。

前期的考古發掘卻是一件枯燥而單調的事,「白天在工地,晚上住村裡」。

在西高穴村徵招20多名村民幫忙後,考古隊便在村子東邊的一戶人家家中紮下營來。在發掘現場,經常可以看到,村裡被臨時僱用的婦女,坐了小板凳一點一點篩墓土。由於天冷土凍,如今墓土也還沒有完全清理。「每天工作8小時,有時加班到10小時也很正常」,考古隊經測算,在現發掘出的2號墓地,考古隊將墓址上方1.8米深的土層取盡後,墓道出現了。

後考古發掘證實,僅墓頂就有兩個大大的盜洞,一個年代久遠,一個較新,墓中文物被盜嚴重,墓主頭顱即被拋在墓門門邊,墓室內陶器盡碎,一些雕刻精美的畫像石,除一塊《首陽山咸陽令》保存完整外,其它也大量被敲碎,墓室及盜洞邊遍布碎片,一片狼藉。

2009年10月,考古隊在墓室土層中發掘出一些古陶器碎片。經拼湊還原,考古隊發現這是一些非常簡單的東漢末年陶器,陶器身上只有簡單的花紋。「按東漢墓制,這麼大的墓,不可能只出現這麼簡單的陪葬陶器啊?連彩陶也沒有」,考古經驗豐富的潘偉斌說他此時第一次想到了曹操墓,歷史上也只有曹操首倡薄葬,明令其死後不帶金玉銅鐵等物入葬。而在此之前,考古隊在主墓室中已發掘了大量白色圭片,雖已破碎,但一塊塊手掌心般大小,方方正正,平滑潔白,如玻璃一般。「圭片古代只有將相王侯才用,不是一般平民能佩戴的」,徐煥朝說找到大量圭片當晚,考古隊十分開心。

到2009年11月中下旬,隨著墓室清理速度加快,更多的關鍵性證據開始一一出土。

「曹操」現世

是日,河南省考古隊公布六大證據,宣布發現了曹操墓

2009年4月,安豐鄉派出所曾追回「魏武王常所用挌大刀」,此時,有著明確墓主身份的此類石牌多達8件。12月,當地警方加大文物追查力度,慰項石也被追回,且從字體看,與前面文物同屬一批,均來自這一座大墓。這時,考古隊又找到了十年前發現魯潛墓誌的西高穴村徐玉超老人,向老人詳細了解魯潛墓誌出土的地點、內容等,並讓徐玉超老人帶考古隊實地測量。

「種種跡象都在綜合證實著墓主身份」,潘振斌說,在發掘近一年的時間內,考古隊員先後從墓穴中發掘出了250餘件文物,有鐵甲、鐵劍、水晶珠、瑪瑙珠、石圭、石璧、刻銘石牌等,其中8件圭形石牌尤為珍貴。

出土的文物似乎在證明,墓主就是曹操。不久,一男二女零碎的頭骨被發現。經鑒定,男性在60歲左右,其中一女性在20歲到25歲之間,另一位女性在50歲左右。

河南當地媒體報道說,在「東漢墓」發掘過程中,不少專家已經開始對部分文物進行考察研究了,而河南安陽市、縣兩級政府更是對此次發掘給予了極高的重視。

2009年12月22日,河南省考古隊準備公布墓主身份為曹操,這時,考古隊在側墓室又發現了大量小型石牌,牌上註明有各種各樣的陪葬器物名稱「相當於陪葬物品的小冊子」。

這樣,原定於聖誕節公開的曹操墓出土信息,推遲至2009年12月27日。是日,河南省考古隊公布六大證據,宣布發現了曹操墓。

儘管已是歲末,曹操墓出土一經宣布,立馬被捲入輿論漩渦之中。

輿論漩渦

除了真偽之辯,質疑安陽方面出土「曹操」為經濟的聲音也是喧囂一片

劉心長仍然是堅定的質疑者,得知曹操墓出土的消息後,他專程趕到漳河對岸的西高穴村探看。雖然該墓出土地址在其所預料的曹操墓田區,但他還是認為「目前能證實曹操墓的證據還不充分,撐不起來」。

「曹操明令墓內不得放有金玉珠寶銅鐵之物,為何墓中還有這些兵器及少量珍寶?刻有魏武王名稱的石牌,類同現在博物館的解釋說明之牌,在墓中放這樣的說明性石牌,有什麼目的?一向謹防墓室被盜的曹操,為何偏要在自己墓中放上這些指示性牌牌呢?」1月2日,面對本報記者,劉心長一氣提出幾個問號:「且為何要埋在漳河之陰呢?不太符合風水。」

「世人一時還無法接受曹操墓出土,無法接受這一千古之謎從此不再成謎的現實」,面對質疑,仍沉浸在興奮中的潘偉斌稱,就是自己,有時也會感到有些不可相信。隨即,面對全國各地紛至沓來的質疑與求證,潘偉斌也甚為無奈:「手機經常被打到停機,有時同樣的問題,卻不得不解釋上百遍」。

「作為最關鍵證據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的證據來自盜墓者手裡,這個證據會否是偽證?」;「墓中男性頭蓋骨骨齡為60歲左右,與曹操實際卒年66歲相差6歲,差距太大,說不過去」;「曹操夫人卞氏70歲去世合葬,墓中兩具女性屍骨年齡一個50多歲,一個20多歲,她們是誰?」「魏武王封號不對」……網路上,無論普通歷史愛好者,還是相關專家均提出了「不見得」論,認為現在發掘出土的不一定就是曹操墓。有人甚至懷疑:曹操墓出土,會否是又一個「華南虎」事件?

面對質疑,河南方面被輿論逼回到台前,2009年的最後一天下午,河南方面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質疑。「證明魏武王身份的石牌,並不是1枚,而是8枚,其中僅1枚為盜墓者手中追回」,今年84歲的河南大學教授朱紹侯在當天新發會結束時,反覆強調:曹操墓之真偽不容置疑。「考古工作非常慎重,發現一個證據不能宣布,兩個也不能,是眾多證據鏈被發現後才公布這一考古結果的。『常所用』的石牌及慰項石都是墓主本人所用之物,會有人將自己常用的東西,放到別人墓里去的說法嗎?」

河南省表示,將繼續對2號古墓進行發掘,預計今年3-4月間1號墓將發掘完畢。

1月4日,潘偉斌回應曹墓為何在漳水之南時表示,殷墟王陵多在淮水之南,洛陽邙山王陵也多在黃河之南,「史書並無記載說帝王將相不得葬於水之陰一說」。儘管到目前為止,曹操墓僅出土250多件文物,「與同規格大墓比,幾乎相當於一個空墓」,但潘偉斌認為由於曹魏墓葬在中國考古史上還是一個空白,目前曹操墓內的任何東西,包括墓葬制式、器物等,都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意義。

質疑安陽方面出土「曹操」為經濟的聲音也是喧囂一片。有人為可與秦始皇兵馬俑一較高下的曹操墓遺址算了筆經濟賬:以安陽市2009年接待遊客76.6萬人次、人均遊客支出214.8元計算,未來作為一個新旅遊景點的曹操墓,將給安陽帶來每年最低4.2億元的收益。

從歷史上看,自曹操去世後的1800多年來,也曾不斷有人通過野史筆記宣稱發現曹操墓。清蒲松齡就曾在《聊齋志異》中錄有一篇《曹操冢》,稱在漳河之底發現有曹操墓;康熙年間的文學家、史學家褚人獲也曾在《堅瓠續集》中記載:曹操墓在漳河之底,由捕魚人入隙洞發之。最近的則是近代歷史學家鄧之誠,在他的筆記文集《骨董瑣記全集》里錄下一則傳聞,說是當時磁縣有人在彭城西十五里的叢葬地找到了曹操墓,後無考。

對於外界沸騰的輿論,潘偉斌稱自己目前還沒有感到任何壓力,「歡迎任何質疑的聲音,我們搞考古的,就是將現場發掘出來,供專家研究,歡迎大家拿出證據辯論,這樣更有助於澄清歷史真相」。

真偽再

PK

●正方

證明魏武王身份的石牌,並不是1枚,而是8枚,曹操墓之真偽不容置疑。

———2009年的最後一天下午,河南方面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質疑,河南大學教授朱紹侯在當天新聞發布會上反覆強調

●反方

一向謹防墓室被盜的曹操,為何偏要在自己墓中放上這些指示性牌牌呢?

———曾在《新華文摘》發表《曹操墓研究》的民間學者劉心長認為,「目前能證實曹操墓的證據還不充分,撐不起來」。

采寫:本報記者 楊曉紅

http://gcontent.nddaily.com/3/90/390e982518a50e28/Blog/f8c/658c14.html
推薦閱讀:

馬軍:走出垃圾焚燒廠選址的困局(南方都市報 2009-11-29)
吳祚來:政治解讀《色,戒》敗壞了藝術胃口(南方都市報 2007-11-25)
鍾剛:不是方言復興,是「新時評」崛起(南方都市報 2009-7-26)
錯案糾正難 再審制度修改有望加速(南方都市報 2009-8-10)
十年砍柴:清代私刻《明史》案無需「非法經營」入罪(南方都市報 2010-9-12)

TAG:曹操 | 南方 | 都市 | 南方都市報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