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百科全書 | 金銀器

2016-05-29 史樹青 上海誠浩藝術品檢測中心

金銀器,即以金、銀為原料和裝飾材質製成 的工藝品。在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存中,人們已經發現有耳環、臂釧一類的金銀器,可知我國很早 就已出現了金銀器製作工藝。戰國時期的金銀器 普遍以黃金裝飾青銅器製成,多表面鎏金。不過, 與西方早期專用於宗教、祭祀的,以純金、銀材 質製成的金銀器不同,我國的金銀器大多是日用 品及供貴族使用的裝飾品,從其製作工藝誕生時 起,就偏重於藝術品的審美取向。秦漢魏晉時期, 金銀器已較為常見,貴族士大夫中珍賞把玩者日 眾。唐代,金銀器開始進入繁盛期,唐政府專設 「金銀作坊院」,為宮廷打造金銀器,生產各式各 樣的金銀器皿。此時的工藝已包括澆鑄、焊接、切 削、拋光、鈑金、刻鑿等多種技術。器物不僅造 型輪廓豐潤華美,線條弧曲流暢,而且注重裝飾 紋樣,富麗而不失生動。唐以後,我國金銀器工 藝在延續、發展傳統製作加工技法的同時,還受 到西方工藝的影響,獲得了長足發展。

服飾類

服飾與人類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 關係,是一個民族精神風貌和文化內 涵的重要體現。金銀質的服飾,按用途 可分首飾、帶飾和佩飾幾大類。其中首 飾又包括冠飾、髮飾、頸飾、耳飾和手 飾等。我國人民應用黃金,最早就是用 於製作首飾以美化人,這個傳統一直 延續至今。金銀首飾以冠飾、髮飾最 多,而帶飾主要有帶鉤和帶具兩大類, 佩飾則樣式繁多。

金帽飾

北朝

長5厘米寬4.8厘米重1.6克

帽飾呈梯形狀,內部鏤空,邊飾卷 草紋,中心開光處鏤雕蟬形紋。帽 飾輕薄,紋飾精美,具有鮮明的北 方游牧民族風格。

鏤空人物紋金帽花

長3.8厘米寬3.2厘米重5.2克

帽花為古代帽子上的飾物。此帽花 上所鏤人物面部神情溫和,騎鹿前 行,寓意「福祿雙至」。

冠飾

先秦時期.我國已出現金銀冠飾。山 西石樓殷商墓葬出土的帶狀圈形金頭飾, 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金冠飾。內蒙古杭 錦旗匈奴墓出土的一套鷹頂金冠飾,是匈 奴最具代表性的金銀器.也是迄今發現的 唯一一件匈奴王金冠。魏晉南北朝時期,北 方少數民族流行金冠飾.如花枝狀或牛頭 樹枝狀冠飾。遼宋時期,開始出現完整的 金銀冠.如遼二龍戲珠鎏金銀冠和雙鳳戲 珠鎏金銀冠。明代,金銀冠更多,萬曆皇 帝生前所戴的金翼善冠為等級最高者。

金翼善冠

明萬曆

通高24厘米後山高22厘米冠口徑20.5厘米重826克

金冠全部用細如遊絲的金絲編織而成,由前屋、後山、角(俗稱紗帽翅)三部分組成。冠上二龍戲 珠中的龍頭、爪、火球、背鰭鏨雕呈半浮雕形。龍頭各部位層次清晰,線條流暢。二龍身帶著火焰, 昂首相對。此冠設計精巧,採用多種工藝,以極細的金絲編織得天衣無縫,充分表現出封建帝王用 器的莊嚴肅穆,堪稱明代金銀細工高超技藝的傑作。它的出土曾引起國內外的轟動。

戰國

冠高7.1厘米重191.5克額徑16.5厘米 重1020克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

這套金冠飾的主體造型為一展翅的雄鷹,站立在一個狼 羊咬斗紋的半球體上,俯瞰著大地。額圈由三條半圓形 金條榫鉚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盤角羊和卧馬 造型,中間部分為繩索紋。此作品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匈奴王金冠飾。

髮飾

在首飾類的金銀器物中,以髮飾的種 類和數量最多。常見的髮飾有簪.釵、梳、 步搖、櫛.金鈿等。現今發現最早的金銀髮 飾是商代的金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 行金銀簪;唐代簪頭出現了各種造型;宋代 簪頭的變化更為多樣,簪桿上還多鏨刻鋪 號;明代,金銀簪的製作達到登峰造極的地 步,簪頭的造型和裝飾,既有人物樓閣、花 草動物,又有極富民間色彩的吉祥物.製作 工藝也更為繁複、精細.如北京西郊李偉墓 出土的金鳳簪等。明雙鸞金簪、雙層蝴蝶金 簪、人物花簪、火焰紋花簪、塔形金簪、玉 佛金寶簪等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清代金 銀簪與明代金銀簪一脈相承。而金銀釵的發 展和金銀簪的發展有著大致相同的軌跡。

鎏金菊花紋銀釵

高37厘米

釵為銀質,通體鎏金。釵頭像兩 扇蝶翅,上鏤空飛蝶或菊花形花 紋。釵頭下連粗銀絲兩根,盤鈕 後又繞成對稱的兩個環,然後用 銀套束緊。兩銀絲通過銀套後, 並列下伸,成為釵尾。釵的紋飾 華美,做工精巧,顯示出當時皇 家作坊金銀細工藝的高超水平。

累絲嵌寶石葉形金簪

長14.4厘米寬7.1厘米 重92.1克、84.4克 金簪以錘打、累絲、鑲嵌、焊接 等工藝製成。柄扁狹,花瓣勻凈, 葉形自然,並嵌以紅藍寶石及珍 珠,鳳鳥隱現於花叢中,這充分 展現了明代金銀器工藝的風格。

點翠鳳形銀簪

長11厘米寬6.3厘米

此簪以拉絲、累絲、鏨刻、點翠、 鑲嵌、焊接等法製成。鳳呈回首 團身狀,身上長羽順勢向後翻 卷,在三條長羽的尾端部均鑲嵌 珍珠。羽毛用點翠工藝,盡顯翠 藍之色。

其他首飾

目前所見,其他金銀質地的首飾主要 是頸飾、手飾和耳飾。頸飾主要為項鏈,手 飾主要有手鐲、戒指、臂釧等。

金項鏈

周長43厘米

金項鏈左右對稱,各由十四個球形鏈珠組成,每個鏈珠 均由十二個小金杯焊接而成。項鏈中央有一深藍色珠飾, 下墜晶瑩的雞血石和卵形青金石。此金項鏈做工精緻考 究,用料非凡,是迄今發現的金項鏈中最精美的一件。

十一節金幡鐲

明成化

直徑6.2厘米重260克

蟠鐲,又稱「跳脫」,是貴族婦女腕部戴的飾物。製作蟠鐲時,要先把澆鑄成的金條捶打成弧形扁 片後再盤成螺旋狀,兩端逐漸變細,並用金絲纏繞而成,金片所盤圈數多少並無定製。

帶具

帶具有帶扣、帶板、鉈尾等.以帶板為多見。帶板又叫帶胯、帶銬。帶胯是帶面上鑲嵌的裝飾物,有金、銀、銅、玉等不同質地的,數量多少不一,質地和數量 因身份等級不同而有所差異.裝飾圖案也 隨時代發展而有所變化。先秦至漢代,西 南及北方的少數民族就有使用動物紋金銀 帶飾的習俗.如翼虎紋銀帶扣。唐代帶具 風格可從四川什邡出土的一件晚唐金腰帶 上得知。蹀躞帶是契丹族最具特色的傳統 帶飾。從北京明定陵出土的鑲珠寶帶飾來 看.明代金銀帶具也是十分考究的。

嵌寶石花蝶金鈕扣

明成化

長7.8厘米重52克

扣中部一圈連珠紋,內嵌一顆藍寶石,周圍環繞著八個如意雲頭。左右對稱,各有一隻蝴蝶,蝶背 上鑲嵌紅寶石,蝶翅上有小孔。

帶鉤

我國早在良渚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玉帶鉤。春秋戰國至漢代,流行金屬製作的帶 鉤,以金銀製作的最為精美。如陝西寶雞 春秋晚期秦國墓出土的盤蛇紋金帶鉤.七 條大小不同、有動有靜的蛇巧妙地組合在 小小的鉤面上,緊湊而富有變化,不失為 早期黃金製品的佳作。河南輝縣出土的戰 國包金鑲玉琉璃銀帶鉤,造型碩大而秀 麗.採用鎏金、鑲嵌、鏨刻、漆繪等多種 手法,將白銀、黃金、琉璃.白玉等不同 色彩、不同質地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創造 出了既對比強烈,富有變化,又和諧適中 的裝飾效果。

銀鎏金龍首帶鉤

長13.7厘米重50.8克

鉤端為龍首形,兩隻龍角呈半圓形,並與肩相連,目光銳利,龍鬚飄拂垂腦後,鉤身為古琴狀,鏨 刻琴弦紋,方形鈕。

佩飾

和帶飾一樣.佩飾除了實用功能外. 還起著美化.裝飾的作用,同時也是身份 等級的重要標誌。隋以前,金銀佩飾極 少,唐之後漸漸多起來。金銀佩飾中刀、 針等工具類較少見,而裝飾用的盒、香熏 比較多。其中,無論是造型還是工藝,香 熏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如內蒙古通遼遼代 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金荷包、福建等地出 土的鎏金銀香熏等。

鏤空飛鳥葡萄銀香熏

直徑4.7厘米鏈長7.4厘米焚香金盂徑2.8厘米總重36克

香熏外為鏤空透雕花紋的球體,上下半球鉸鏈相連,子母口。球內是兩個同心圓的機環和一個純金 香盂結構。無論是室內懸掛還是隨身佩帶,都可利用地心引力和活軸的平衡原理,使香囊轉向任何 角度,卻不會傾覆而撒出香灰,設計十分精妙。

動物形裝飾品

用金銀製成的動物形裝飾品,在 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春秋秦公 大墓的金啄木鳥。以後各代也均有發 現,主要形象有虎、豹、龍、羊、刺蝟、 鷹、蠶、蟾蜍等,有的是其他器物上的 裝飾附件,有的則是單獨的裝飾品。戰 國至漢代,北方的匈奴族流行使用金 銀製作的動物形裝飾品,出現了一些 造型新穎獨特的藝術品,如金鹿形怪 獸。在江蘇盱眙西漢窖藏中出土的金 豹,造型古樸奇特,製作精湛,是目前 罕見的動物形金質飾品,也是目前國 內考古發掘出土的最重的一件金質飾 品。在雲南大理崇聖寺主塔塔頂發現 的鎏金鑲珠銀金翅鳥,取材自印度傳 說,其形象兇猛,剛健有力,為工匠熟 練地運用多種工藝精製而成,是古大 理國極其珍貴的藝術品。

銀虎

戰國至漢

高7厘米長12厘米重88克

銀虎澆鑄成型,壁厚0.1厘米。表面有模具留下的棱狀痕迹。尾部和頸部分別有三個和一個規整的 圓孔,似為穿線或鉚釘所用。外壁有加工磨光痕迹。此器為匈奴人遺物。

金鹿形怪獸

戰國至漢

高12厘米長11厘米重160克 金鹿形怪獸用厚約0.12厘米的金片錘打製成。底座為 四瓣形,厚0.1厘米,每瓣上三孔,原來可能是用於 固定在別的器物上的。怪獸眼球突出;角分四叉,叉 端各有一個怪獸頭像。通體飾雲紋,頸、胸飾鬢紋。其 造型奇特,雕工講究,反映了當時匈奴族金工匠的高 超技藝。

雙鹿紋金牌飾

長8.7厘米寬6.3厘米重63克

牌飾呈長方形,鏨雙鹿,鹿相對而立,鹿身上分別立有一鳥,給人一種和諧之感,充滿趣味。

鎏金銅鋪首

高8.6厘米寬9.4厘米重郵3克

漢代鋪首均為這種神秘的獸首形,有冠有角,瞪目彎鼻,前足伸於嘴前,爪尖畢露。背面下底有一 長方形榫頭,與牌子的後部共同固定在門上,牌子前端彎折處懸掛門環。

生活用具類

生活器皿是金銀器中所佔比例最 大的一類。主要有飲食用的杯、盞、盅、 盤、碗、碟、壺、鍋、鼎、羽觴、箸、 匙,盥洗用的洗、匜、盆,盛放物品的 罐、瓶、盒,家居陳設品花瓶、裝飾盤、 燈、唾盂、渣斗、鏡架等。其中最常見 的是杯、碗、盤、壺等。

鎏金菱紋銀鎖

其一長18.4厘米鑰匙長7.8厘米重85克;另一長18.4厘米鑰匙長7.9厘米重90克

銀鎖分鎖和鑰匙兩部分,出土時仍開鎖自如,尚能使用。這種造型的鎖一直延續至今。

魏晉之前,我國幾乎看不到用金銀製成的碗。到了南北朝時期,我國境內出現 了有著顯著異域風格的銀碗,如廣東蓮花 銀碗、山西刻花銀碗等。及至唐代,碗在 金銀器中的數量很大.形制變化也頗多, 主要有折腹碗、弧腹碗、多曲碗、帶蓋碗。 這些碗大多數為銀質,金碗很少,其中最 有名的當數鴛鴦蓮瓣紋金碗。金碗在當時 可能還被用作酒器.如與鴛鴦蓮瓣紋金碗 同時出土的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上.舞 馬口銜的酒杯.就與金碗的形狀相同。唐 以後,比較有特色的金銀碗是浙江永嘉出 土的宋代獸面紋碗、內蒙古出土的遼代八 棱鏨花銀溫碗等。

鴛鴦蓮瓣紋金碗

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

金碗外腹部鏨刻上下兩層仰蓮,每層十瓣,瓣內分飾動物與忍冬花,並以細密的魚子紋為地。

鎏金海獸水波紋銀碗

高3.6厘米口徑11.2厘米 足徑5.3厘米重152克 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唐代窖藏出土 碗為弧腹,喇叭形圈足,腹部錘打 出均等的十四條水波紋,其間鏨刻 飛禽、走獸,陪襯以花草、山嶽,碗 底有貼焊、錘打突起的海獸紋圓片。

銀箸

明弘治

長24.1厘米重68.3克

箸為圓柱形,中間做竹節紋,箸身針刻「銀作局弘治二年內造箸根花銀一兩重」。

目前所見最早的金銀盤是山東臨淄出 土的刻有"秦始皇三十三年"的鎏金盤龍 紋銀盤,這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刻有秦代 紀年的銀盤.其製作工藝相當成熟。到了 唐代.金銀盤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的發展, 器型有圓形、菱形、花瓣式多曲(四曲、五 曲.六曲) 形等.盤底有平底、圓底、矮圈 足、高圈足、三足、四足等。有的還在口沿 部垂飾一周流蘇,顯得富麗典雅。這一時 期還出現了直徑85.3厘米的特大型銀盤。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一些銀盤可能不是 實用器皿而是擺設用品。宋元明時期.流 行「畫盤」,一件銀盤往往就是一幅完整的 山水畫或人物畫.有的還集詩書畫於一體, 藝術格調非常高雅,這是當時興盛的文人 畫對金銀器製作的一種深刻影響。但這種 畫盤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唐代。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

口徑22.5厘米高1.5厘米重322克 唐初,百姓多奉狐神,常於房中祭祀乞恩。此銀 盤作桃形,並以狐來裝飾,具有驅邪辟祟、祈求平安之意。

鎏金龜紋桃形銀盤

直徑12.3~12.8厘米高1.2厘米重146克盤心捶打出一隻突起的烏龜,細部鏨刻,通體鎏 金,四爪張開,短尾輕擺,極富寫實性。此盤將 桃的造型與龜的紋飾融合在一起,包含著消災 辟邪、祈求長生不老之意。

目前最多見的金銀罐是唐代的提梁銀罐,此外還有三足銀罐。罐多用來盛酒、水. 有時也用來盛放藥材.如鎏金鸚鵡紋提梁 銀罐的蓋內就有"紫英五十兩"和"石英 十二兩"的墨書。紫英和石英都是中藥材。 唐代的素麵提梁銀罐,陝西西安何家村出 土的唐代素麵三足束腰形銀罐、素麵直口 銀蓋罐等都是罐類中的精品。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通高24.1厘米口徑12厘米重1879克

此罐蓋內墨書「紫英五十兩、石英十二兩」兩行十字,說明此罐是用來貯放藥物的。鸚鵡為唐代宮 廷貴族喜養的珍貴寵物。由於皇帝喜好,鸚鵡成為畫家筆下表現的對象,鸚鵡紋也成為各種器物裝 飾的流行題材。

金銀杯是最早的金銀器皿之一。早在 公元前4世紀.楚國國君就使用金杯。南北 朝時.金銀杯的造型多樣化起來,而且充 滿異域風采,如山西大同北魏封和突墓出 土的銀耳杯、銀高足杯等。唐代,金銀杯 的造型更為豐富,既有以往常見的圓形、橢 圓形杯,也出現了花瓣形、多棱形杯。裝 飾上既充滿異國情調,又洋溢出本土風情。 宋代,金銀杯仍然流行幾何式的多邊形和 仿生式的花瓣形。宋代金銀杯的製作多用 夾層合成法,裝飾上也富有詩情畫意。元 明時期,金銀杯在造型上的仿生性更明顯 也更成熟。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金甌永 固"金杯是清朝皇帝在每年正月初一的開 筆儀式上使用的酒杯.是宮廷重要的禮器, 從造型和用途上看都有濃重的復古味道。

累絲嵌寶石鑲玉八卦金杯

高11.5厘米徑8.1厘米重180克

金杯撇口,由內外兩層組成,內層以金片錘成光素內 膽,外層用金絲編累,口沿及圈足部為回形紋。杯中間 有四開光,內嵌琢龍紋的白玉片,間隔處有青龍、朱雀、 白虎、玄武四神紋,下方嵌一周八卦紋。金杯造型新穎, 紋飾疏朗有致,品位較高。

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

高6厘米 口徑6.9厘米足徑3.16厘米重230克

此杯製作工藝非常精細。杯在成型後,經過旋切打磨,因此腹身處有密集的等距離平行線。金絲花 紋內鑲嵌有寶石,花紋外焊接一周小金珠。

伎樂紋八棱金杯

高6.1厘米口徑6厘米 重380克

杯圓底,喇叭形圈足。環柄平鋈 上飾兩個相連的深目高鼻、長髯 胡人,柄外側有獸頭。器身八棱, 以聯珠為界欄,每面飾胡人樂伎 一人,分執拍板、小饒、洞簫、曲 頸琵琶等。據研究,這件銀杯可能 是從粟特地區傳來的。

鏨花卉紋高足金杯

高15.5厘米 口徑9.3厘米 足徑6.2厘米重240克 杯敞口,唇外卷,深腹,小圓底, 高足。杯體及高足均鏨刻卷草紋 及寶相花。此杯造型端莊大方,紋 飾精美,線條流暢,為金代金器中 的珍品。

古代金銀質壺器的式樣很多.用途也 不一,有的為飲器.有的為容器。唐代的 壺形最多,大多有提梁.帶蓋,底部有圈 足。有的一側有流,一側有把手.即人們 習稱的執壺.酒注,如鴛鴦蔓草紋金壺。除 一般造型外,有的壺作皮囊壺的樣子.有 的作仿生的雙魚形。也有些壺被稱作罐, 較大的還被叫作瓮。唐代的鎏金舞馬銜杯 紋銀壺.鴛鴦蔓草紋金壺都是極具特色的 精品。遼代金銀壺也很多,不僅有具北方 游牧民族風格的雞冠壺、魚龍提梁壺.也 有具波斯薩珊風格的銀執壺。雲龍紋葫蘆 式金執壺則反映了明清時期金銀壺的造型 和裝飾特點。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高18.5厘米口徑2.3厘米 底足徑8.9厘米重549克 壺作皮囊式,既便於外出騎獵 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設 計上很科學。在壺的兩面各飾 一匹奮首鼓尾、銜杯前拜的舞 馬,表現了曲終銜杯祝壽的宮 廷娛樂情景。

杏葉紋金執壺

明成化

高29.5厘米口徑6.4厘米 重995克

壺為細頸,口微撇,圈足。腹部 一側為曲狀細流,對側為向上 拱曲的異形壺柄。壺蓋呈傘狀, 子母口,上飾寶珠形鈕,並以金 鏈與壺柄相連。壺體腹部為隱 起的杏葉紋,通體光素。

雲龍紋金酒注

明萬曆

通高21.8厘米 口徑4.4厘米 重442克托高1.9厘米 直徑8.3厘米重39.5克 酒注為直口,粗頸,方腹,圓筒 形高圈足,耳形把,細長流。通 體沙地,蓋、頸、腹、把、流、 高圈足上滿鏨如意雲紋、二龍 戲珠紋、海水江崖紋等。覆盆形 蓋上嵌玉鑲寶,並以金鏈與把 相連。腹部兩側嵌白玉鏤雕盤 龍。圓形托內外壁鏨刻靈芝及 牡丹花卉紋。其製作異常華貴, 精美。

目前所見最早的金銀盒是出土於河北 滿城西漢劉勝墓的銀盒。以後歷代均有發 現,但以唐代金銀盒最多,造型和裝飾也 最豐富,有的盒上還有珍貴的墨書題記。 唐代金銀盒從造型上看.有圓形、橢圓形、 文武形、菱弧形、多曲花瓣形、雲頭形、半 月形、瓜棱形、蚌殼形、卧獸形等,裝飾 題材包括動植物、幾何圖案、自然風光等。 江蘇丹徒出土的鎏金雙鳳紋銀盒,腹徑31 厘米,是目前所見唐代最大的銀盒。

鎏金飛獅紋銀盒

高5.6厘米直徑12.9厘米 重425克

銀盒為圓形,盒蓋與底面稍稍隆 起,中間平坦,子母口。盒內有 清晰的旋切留下的刀紋,間距僅 1毫米。紋飾為魚子紋地。蓋面在 麥穗紋的圓形中鏨刻一隻生兩翼 的飛獅,氣象非凡。

目前所見最早的金銀盆出現於唐代, 為唐代皇宮中嬪妃洗手、洗臉的用具。當 時皇宮中舉行洗兒會,為皇子洗身也用金 盆,因此金銀盆亦被稱作洗兒盆或浴盆。 唐之後.金銀盆極少發現。北京故宮博物 院珍藏的清代雙鳳戲蓮金盆可以說是少見 的代表作。

赤金盆

高6.5厘米口徑28.9厘米重2075克

此盆器體厚重,盆口略外侈。器壁光滑規整,內底和外底經機械加工,有螺旋紋痕迹。

金皂盒

明萬曆

外層直徑9.9厘米高4.6厘米內層直徑10厘米高3.4厘米重352.5克

皂盒為圓筒形,外層為直口,外折窄平沿,直壁平底。器身中部腰箍一周。內層亦為直口,外折窄平沿,直壁平底。底部鑿圓形漏孔七個,便於皂水下流。

金盆

明萬曆

高6.4厘米直徑31.5厘米重925.5克

盆口微斂,寬平沿,弧腹,平底微鼓,素麵。在卷沿內裝入兩粒金屬物,輕輕搖動即發出清脆之聲。 盆底有「大明萬曆辛丑年銀作局制八成色礦金光素盆一面重二十五兩經管官蔡奉銀匠劉綱」銘文三行。

醫用器皿

目前所見金銀醫用器皿主要有醫 針、灌藥器、貯葯器、煎藥器、服藥器、 蒸餾消毒盤、疝氣托等。陝西西安何家 村出土了大量金銀葯具,其中有貯藏 藥物的盒、罐,煎藥的鐺、鍋,煉丹用 的石榴罐,服藥的杯、碗等,是中國古 代金銀醫藥用具最集中最完整的一次 發現。唐代帝王迷信道教丹藥,因而煉 丹之風一時大盛。煉製丹藥,一般煉丹 家使用陶瓷用具,貴族大吏之家,則多 用金銀用具。煉丹器主要是石榴罐,因 小且狀如石榴而得名,其作用相當於 現代的蒸餾器。另外,其他金銀醫用器 皿中,溫煮器有雙耳銀鍋、提梁銀鍋、 鐺等,盛貯器主要是各種金、銀盒。

雙獅紋金鐺

高3.5厘米 口徑9.2厘米柄長2.9厘米 重268克

鐺侈口,翻沿,圜底,三獸足,葉芽形單柄, 花紋平鏨,魚子紋地。鐺外底中心分出九條 水波紋曲線,將外壁分為九個「S」形區域。 器內底飾高浮雕雙獅相搏紋。這種紋飾處 理的方法較多受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

銀石榴罐

高9厘米 口外徑2.5厘米 口內徑1.7厘米腹徑6.1厘米

罐器體厚重,腹部有橫向的焊接痕迹。據研 究,這種銀石榴罐是煉丹時使用的器皿。

金葯銚

高5.5厘米口徑14.5厘米流長2.9厘米重683克

銚內底墨書「舊涇用/十七兩/暖葯」三行八字,可知該器是溫葯之器。

金藥罐

明萬曆

通高18.4厘米 口徑9.3厘米重895克

藥罐直口,深腹,平底。腹上部一側附銎形柄。銎內安木柄貫釘加固。蓋為弧面階梯形,圓鈕,光素麵。

宗教用具

金銀質地的宗教用具絕大多數是佛 教遺物,道教及其他教派都極少見。從 目前發現的金銀佛教用具來看,主要有 造像、舍利葬具、法器和供養器,從年 代來看,大多集中於唐宋時期。

鎏金兔紋盝頂銀寶函

棺通高13.3厘米長18.5厘米寬9.5厘米重471克 寶函高6.5厘米底邊長5.5厘米重79.5克

唐宋時期,供養舍利的風氣極盛,講究使用金銀器貯放藥品,並將其製成中國傳統的棺槨形制。這 件銀棺採用焊接、鉚接、鏨刻、編累等工藝製成,代表了宋代金銀器製作的水平。

舍利葬具

金銀舍利葬具從形制來看,有罐、瓶、 盒、精舍、櫃、棺、槨等種類,其中以棺 槨最為多見主要流行於唐代、宋代。唐 代的金銀棺槨一般為前高後低的長方形, 長度多在5~20厘米之間.裝飾內容以蓮 花、團花、菩薩.弟子、飛天、仙鶴等為 主.著名的代表作品有陝西臨潼慶山寺塔 基出土的一套金棺銀槨和扶風法門寺地宮 出土的鎏金雙鳳紋銀棺。

銀棺、銀寶函

高6.8厘米底邊7.4厘米 重713克

寶函正方形,盝形頂。盒壁 四周均鏨刻一對振翅鳳, 周圍填以流雲紋,蓋頂錘 打出一隻鼓目揚首的玉 兔,周圍鏨刻迴旋式纏枝 紋。魚子紋地,主題紋飾為 鎏金。函內底鏨刻「睿文英 武尊道至德文忠王府祭器 太平六年吉日靠又貢」銘。 太平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的 年號。

法器

金銀質的法器已發現的主要有錫杖、 缽盂、閼伽瓶、如意、法輪.凈瓶、金剛 杵等。以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 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迎真身純金缽 盂等級最高,製作最精。另外,雲南下關 出土的南詔國豐佑時期的銀金剛杵,河北 正定天寧寺凌霄塔地宮出土的宋代鎏金銀 凈瓶等也都是珍貴的金銀法器。

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

長196.5厘米杖桿直徑2.2厘米重2390克

錫杖銀質,杖桿為圓柱形,中空,通體鏨飾花紋並鎏金。主體紋飾由上至下鏨出十三位緣覺僧,諸 僧均著袈裟,有的頭光,立於蓮台之上,持法鈴、如意等物,周圍飾以花葉和纏枝蔓草等。緣覺僧 杖首則是用銀絲折曲成兩個垂直相交的桃形輪,四股輪輻上各套置三枝圓環,輪頂又有蓮花台座與 金珠。其上有鏨文八十四字。由其形制看來,這是迄今發現的規格最高的錫杖。

供養器

據佛經記載,供養器有十供:香、花、 燈、果、塗、茶、食.寶、珠、衣。從目 前發現的金銀供養器來看.有寶函、菩薩 像、香案、燈、茶具、熏爐、花、珠、牌、 幡、塔、殿等。其中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 地宮出土的五件銀寶函和一套完整的金銀 茶具、北京房山遼塔出土的銀佛幡、河北 定縣靜眾寺宋代舍利塔基出土的銀塔和木 雕貼金蓮花,以及浙江寧波開封塔宋代地 宮出土的荷葉荷蓮渾銀牌等,都是極為珍 貴的供養器。

殯葬用具

金銀玉石由於其特有的自然屬性, 被古人賦予了種種美好的希望。而以 金銀器來作殯葬用具,既是保護屍體 的一種需要,也是死者在陰間冥府身 份等級的一種象徵。金銀質的殯葬用 具,大致可分為葬服和冥器兩類。

金花銀靴

高37.5厘米底長29.2厘米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墓出土

靴為薄銀仿實物製成。銀靴外表鏨刻雲鳳紋,花紋鎏金。靴為冥器,但其製作工藝和形制與實物相 同,反映了契丹族的殯葬傳統。

葬服

在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葬服,流 行使用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如河北滿城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一套完整的金縷 玉衣,使用的金絲金條就有1100克。寧夏 固原唐代史道德墓出土一副完整的金覆面 飾件,有護額飾.護眉飾、護鼻飾、護耳 飾、護嘴飾等.是目前所見唯一的一套唐 代金覆面。遼代,契丹貴族有"用金銀為 面具.銅絲絡其手足"的葬俗。內蒙古通 遼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了一套由鎏金銀 冠、金面具、銀絲網路、金花銀枕、金花 銀靴等組成的殯葬服飾。浙江衡州南宋墓 中出土的銀鞋,以及江西德安南宋墓出土 的銀下頜托、銀護膝、銀護肘等也都是專 為死者製作的葬服。

冥錢

金銀冥錢,即墓葬中的隨葬的金銀錢 帀。金銀冥錢在我國出現較早.在隋唐時 期的墓葬中就已經有隨葬金銀錢幣的現 象。明清時期,達官貴人的墓葬中常常可 以見到作為厭勝的各種金銀冥錢,直徑一 般在1~5厘米左右,大多製作得單薄、粗 糙。錢的正面多有四個字的銘文,內容多 為吉祥語,如四川劍閣明代趙炳然墓出土 的"貞節賢良"、"長命富貴",北京明定陵 出土的"吉祥如意"、"消災延壽"金錢等。 有的吉祥語還有明顯的佛教色彩,如江西 南城明代朱由木墓出土的"金光接引"、 "徑上西天"金錢,甘肅蘭州上西園出土的 "法輪轉回"金錢。

消災延壽金錢

明萬曆

直徑5厘米重35.5克

金錢的正面有「消災延壽」四字楷書,鑄字非常規整。

吉祥如意金錢

明萬曆

直徑7.3厘米重39.25克錢幣兩面分別范鑄再焊接、拋光,方孔圓錢式。一 面為陽文吉祥如意,一面為硃色畫符,藏文咒語, 意為人神相通,消災祛病。出地時釘在萬曆皇帝 屍體下。這種陪葬用的錢亦稱「墊背錢」。

貨幣

與西方長久以來使用貴金屬貨幣 不同,我國古代基本是以青銅鑄幣這 種記重錢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只是在 漢、明等短暫時段內出現過一些金銀 材質的稱量貨幣。

馬蹄金

西漢

最大徑7厘米高3.4厘米重421.4克

貨幣模製。形似馬蹄,底部橢圓形,蹄跟前低後高,中心部位內凹。

商州王吉銀錠

南宋

長4.3厘米寬3.5厘米高1.9厘米 重121.2克

銀錠是古代大額流通貨幣之一。商州為南宋時 陝西商縣,王吉應為工匠名字。

金錠

明嘉靖

長6厘米寬4.5厘米重380.4克 金錠范鑄成束腰狀。光素,兩端上翹,下面中部 微凹,背面平坦處刻鑿「雲南布政使司恭蔟欽取 柒成色金拾兩計壹錠嘉靖肆拾伍年壹月日委官□ 端蒙金匠沈宇」。這是明代地方進貢宮廷的庫銀。

金印

春秋戰國以後,黃金製品日漸增 多,使用者都是王侯將相。秦朝時,對 於黃金的使用曾有過規定:玉最尊,只 有皇帝能用;黃金次之,王侯將相能 用。西漢時規定:丞相、大將軍用黃金 印龜鈕。古時的人認為龜是一種陰物, 抱甲識文,功成而退,這是一個忠君臣 子所必備的品德。讓大臣使用龜鈕印, 大概也是對他們的警戒。故此,東漢以 後,一般官員也可以用龜鈕金印。日子 久了,金龜印就成了地位和財富的象 征,擁有金龜印的人自然成為女子擇 偶的對象,被稱為「金龜婿」。

文帝行璽金印

西漢

通高1.8厘米邊長3.1厘米重184.5克 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此印純金鑄造,印文為"文帝行璽」四字,陰刻篆 書。印鈕呈圓雕盤龍狀。龍身曲作"S」形,昂首卷尾,形態古拙生動。此印是迄今所見唯一的一枚少數民族政權仿造的漢帝金印,極為珍貴。

駝鈕晉匈奴歸義王金印

高2.5厘米邊長2.3厘米重87克

印鑄造而成,正方體。印面陰刻篆書「晉匈奴歸義王」六字。印鈕為一卧著的駱駝,四肢彎曲下

卧,神態乖巧,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風格。

金的鑒定(一)

看顏色:一般說來,黃金在強 光照耀下,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 光芒。純金的金黃色中略泛紅,含 銀的金顏色偏黃,含銅的金顏色 則偏紅。

掂試輕重:黃金的比重為19.3 克每立方厘米,遠大於銀、銅、鋅、 鉛、鎳等金屬。若體積相同,黃金 會比白銀重40%以上,比銅重1.2 倍。拿到一塊黃金,先用手掂試一 下,看其體積大小是否與重量相 符。如發現體積大而重量輕者,就應懷疑其是偽造的。

金的鑒定(二)

檢查硬度:金的硬度小,質地軟, 延展性強。若用金屬物在金或金製品 上輕輕劃試,一般留下凹痕的是真品, 留下劃痕的是偽品。若條件許可,還可 作彎折試驗,易彎折者為真。

聽音韻與看彈力:根據高色黃金無 聲無韻無彈力的特點,用向硬處拋擲的 方法,聽音、看彈力。高成色的黃金拋 擲後落在硬處時,會發出噗嗒嗒的聲 音,無彈力;偽品則聲音清脆,易彈。

金銀器的紋飾鑒賞(一)

目前所見的金銀器的紋飾主要有 植物紋、動物紋,幾何圖案、人物、建 築等。其中幾何圖案和動物紋出現於 春秋戰國,與青銅器上的紋飾基本相 同。以後,北方少數民族的金牌飾流 行動物紋,如匈奴金牌飾,多為虎、 牛、獅、豕等,或兩兩相對,或相互 撕咬。鮮卑族金牌飾的動物紋有虎、 狼、熊、鹿、馬等,分為單體動物、群 體動物、動物咬斗三種,都具有臨摹 氣息。唐代紋飾有了較大發展,以華 美富麗的裝飾圖案著稱。其中植物紋 多為抽象圖案,有折枝花、團花、花 結等,動物紋有龍、鳳、獅、鹿、鴛 鴦、鸚鵡等,後兩者皆成對出現。遼 代紋飾增加了摩羯、迦陵頻加、飛天 等宗教圖案。宋代突破了唐代流行的 團花形式,多從器物造型出發,使紋 飾與器形有了更好的結合,紋飾以寫 實的花丼瓜果紋為主,其次是雲雷 紋、乳釘、蟠螭等仿古圖案,也有少 量的嬰戲紋、亭台樓閣、題詩賦辭等。 到元代,則出現了人物故事圖案。

金銀器的紋飾鑒賞(二)

同一時代不同質地的各類器物, 受特定的時代限制,在裝飾題材上往 往相似或相同。比如戰國時期金盞上 的蟠螭紋、雲雷紋,在同時期青銅器 上可大量見到。寶相花、團花、綬帶 紋等不但出現在唐代金銀器上,而且 在絲織品、銅鏡上也大量存在。某些 紋飾為某時代或某地區所特有,如以 動物紋為主題紋飾的各種金牌飾只 出現在戰國至魏晉時期的北方少數 民族地區,而摩羯紋只見於唐代。即 使是同一種紋飾,在不同的時代也會 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我國古代最普遍 的龍鳳紋,在唐代,一般以單個出現, 三爪;明代的龍多成對出現,或為二 龍戲珠,或為行龍趕珠,五爪。熟悉 這些紋飾特點,可以更有效地幫助我 們鑒賞、識別金銀器的優劣、真偽。

金銀器的紋飾鑒賞(三)

動植物紋

先秦至漢代,周邊少數民族 冠飾、帶飾上多用虎、馬、鷹等動 物裝飾,以其形象的勇猛、剛健來 表現特有的力量和文化。唐代皇 室用金銀器流行瑞獸與珍禽紋樣, 以龍鳳、飛獅來象徵帝王的神聖、 威嚴和廣德,以鴻雁、鴛鴦、孔雀、 鸚鵡來象徵友誼、和睦。宋元時 期,除龍鳳外,其他神異動物幾乎 不見,而小動物明顯增多。明清時 期動物紋飾則由自然寫實轉向呆 板的程式化模式。

相對動物紋飾而言,植物紋 飾出現較晚。漢代以前,金銀器上 植物紋飾種類較少,隋唐時期開 始明顯增多,且出現不少外來植 物紋樣。宋代植物類紋樣仍以寫 實為主,但南方亞熱帶植物明顯 增多,併流行瓜果紋。明清時期, 植物類裝飾趨於圖案化,具有文 人畫特點的松竹梅組合紋飾較多。

金銀器仿製品的鑒定

金銀器仿製品的形制或裝飾花紋 一般有所依據,但仿製時大多經過改 繪或改型,然後拼湊出新的器物。這類 器物的作偽水平雖高,但只要了解了 各地出土和收藏的歷代金銀器資料、 各時代金銀器的器形特點和裝飾特點 及製造工藝,還是能判斷其真偽的。銘 文是判斷金銀器製作時代最直接的依 據之一。另外,還可從造型和紋飾兩方 面分析,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其流行的 款式。比如金鏤玉衣只見於兩漢。唐以 前,中國的金銀器主要是飾物和飾件。 自唐始,杯、碗等才大量出現。每個時 代的器物也有其獨特的時代風貌,如 商周的筒約靈巧,春秋戰國的清新活 潑,兩漢的粗放工整等。

歡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圖片版權為「閒人集」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接收 調閱往期資訊請加微信公眾平台

閒人集微博號:閒人集

參拍字畫,印章 印石 老玉 老綠松 老珊瑚 老蜜蠟 ,日本茶道、香道等文房清玩

閒人堂 微信號:artxrt

勿語塵外事 文玩清賞之

識別上圖二維碼 即可參拍

閑人堂將於2016年6月4日開設成人精品國畫培訓班

詳情請搜索微信號:hx13615719911或者識別圖中二維碼進行諮詢

地點:杭州市上城區之江路968號觀瀾·郡亭公寓

識別上圖二維碼即可報名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


推薦閱讀:

【曝光】低調富豪林依輪的收藏之路!
贗品估成天價 透視眼下藝術品市場無良交易
古埃及首飾及藝術品
投票 | BE@RBRICK 選出你最喜愛的女性角色
維多利亞時代銀器大師

TAG:中國 | 藝術 | 收藏 | 藝術品 | 中國藝術 | 百科 | 鑒賞 | 百科全書 | 藝術品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