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二十四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24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無量壽經 (第二十四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
請掀開經本第十七面,最後一行: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一段是自己希求如諸佛如來一樣度化眾生的德能。從他的願望上,我們能夠體會到法藏當時發心,完全是以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能為他求願的標準;他要求作佛,要求有佛同樣的智慧,有佛一樣的能力,這種大願實在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一開頭,佛是九界眾生的導師。我們通常講六道是凡夫;六道之外,這是聖人。六道之外,有菩薩、有辟支佛、有阿羅漢,有這個三大類;這三大類也叫做有情眾生。他跟六道的區別,這三類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六道裡面是迷惑的有情眾生,迷悟不同。佛是九法界眾生的導師,所以法藏也求自己教化眾生的能力,也像過去無量諸佛如來。
「能救一切諸世間」,一切諸世間就是剛才講的九法界。九法界用什麼方式能救呢?就是一句佛號普度一切眾生了,這個法門奇特不可思議,這個法門實實在在難信。
古德告訴我們,有兩種人是這個法門的真正當機者。一個是上根利智,他對這個法門有相當程度的理解,所以他不疑惑;聽了之後,他能相信,能接受,能依教奉行,這是他有相當的智慧。第二種人,雖然沒有智慧,他有福德、有善根;雖然他都不知道,他也不懷疑,也能夠老實念,我們一般所講的愚夫愚婦,這種人往往也能成就。這兩種人念佛,前面一種叫理念,他明理;後面這一種叫事念,理雖然不明,佛菩薩教給他怎麼做,他就照這個樣子去做,他也能成功。這兩類是真正當機者,決定有成就。
佛救眾生,救些什麼?「生老病死眾苦惱」。這是一切經裡頭常常告訴我們的,三界六道有三種苦,第一種叫苦苦,第二種叫壞苦,第三種叫行苦,這個苦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總而言之,不出這三大類。第一類就是說我們欲界,只要有慾望,有貪瞋痴慢,有五欲六塵,你就一定有這些苦。苦苦裡面又分作八條,就是「生、老、病、死」,此地說這個「生老病死」是本身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避免;換句話說,三界之內的眾生無法避免。除此之外,有「求不得苦」,每一個眾生都有願都有求,求不到他就苦了。還有一種是「愛別離苦」,無論你愛的人、愛的事、愛的物都不能長久,沒有辦法跟你長久在一起,一定要別離,別離就苦了。第七種叫「怨憎會」,這是冤家對頭,不願意見到的,偏偏在一起,離不開,這個事情很麻煩,怨家債主。這七種苦都是苦果。第八種是講苦因,這些苦從哪裡來的?「五陰熾盛」,五陰熾盛簡單講是煩惱,從自己煩惱帶來的。底下「眾苦惱」這三個字,包括了色界天的壞苦,無色界天的行苦。三界統苦,佛能救度我們。所以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人離苦得樂,這些苦惱統統可以離開,你才能得到真正之快樂。
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換句話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不了解事實的真相,因此,我們把事情看錯了、想錯了、也做錯了,這就帶來了苦果。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破迷就不迷了,不迷就沒有苦,覺悟就有真正的樂了。
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通達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自己與自己生活的環境,人生是講個人、是講自己,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真正明了,你就不會做錯事了,你就會得自在了。這是佛幫助我們真實不虛、所以然的道理,我們應當要相信。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兩句是菩薩住世的行持,也就是他們心行的標準,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常」是永遠不能離開,應該常常學布施。「布施」的意思是放下,這一點同學們一定要記住,布施是舍、施捨;今天一般人講到布施,就想到舍財,應不應該舍?應該要舍;你要不舍,你就被它害了。它怎麼害你呢?你的心裡有牽掛、有憂慮、有煩惱,那就又胡思亂想,所以必須要把它舍掉。
可是更重要的是舍心裏面的妄念。實在講,你的財富再多,你不舍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問題在哪裡?是你心裡頭起了妄念,你有貪財的念頭,那個念頭就壞了。如果你有財,並不貪財,這個財對你來講不發生任何關係;有,不喜歡它,丟了也無所謂,根本對於財富沒有得失的觀念,財再多也不礙事。
所以佛教給我們舍,要緊的是舍心裏面那些妄想、那些分別執著,是要舍這個。事相上為什麼也要叫你真的舍呢?它會影響你的心理。這個心境真正如如不動的時候,六波羅蜜統統都圓滿了,一樣也不必修,它就圓滿了。正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舍掉,所以從外面逐漸逐漸減少,這樣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漸漸的舍掉它,用意在此地,我們一定要知道。
世間人往往學這個菩薩道,產生了很大的誤會,自己以為行菩薩道,天天到處去布施,到處去供養,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將來有回報,佛家常講「舍一得萬報」,利息很厚,是為這個來舍財的;舍財將來我得財富,舍法我得聰明智慧,是為了有得,我才去做的,這就做錯了。這不是菩薩,完全是凡夫貪瞋痴慢的妄想在作祟,這哪裡是菩薩?菩薩要舍的,就是這些妄念;這些妄念統統都沒有了,性德就現前。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有無量的財富,統統都現前了,哪裡要求!哪裡要修!不需要。
我們看《華嚴經》,看毗盧遮那佛,福報那麼大,你看他的依正莊嚴。你讀《彌陀經》,讀《無量壽經》,你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福報多大。他那個福報從哪兒來的?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報都有限,都用得盡;他那是性德,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像六祖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一樣也不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受用隨心所欲,隨念所生。佛教給我們,是要恢復我們的性德,跟他一樣,這才是真實的利益。
實在說,凡夫的大病就是放不下,這才委曲婉轉,以種種方便來幫助我們漸漸放下。所以菩薩給我們作一個榜樣、作一個示範,教我們布施,就是教我們要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要舍。不但這些要舍,煩惱要舍,憂慮要舍,牽掛要舍,統統布施掉,生死也要舍;你不願意舍,那你就搞生死輪迴;統統放下,這就對了。我們所學的這些佛法,佛法也要舍,也不能要,要它就壞了。《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明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金剛經》上那個法喻,比喻得很好;佛法是什麼?佛法像一艘船一樣,這是工具;你乘這個船過河之後,船還要不要?不要了。不能說過了河之後,再把船背著走,那就錯了,大錯特錯。達到目的,這個工具就要舍掉。佛法是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的,既然度過了,佛法也不能執著,也要把它放下,這就對了。
「持戒」,這個戒,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守法。我們跟大眾相處,縱然自己覺悟了,別人沒覺悟;對沒有覺悟的人,一定要立一個法,讓大家都守法,這個社會才有秩序,才不會亂成一團。所以有禮、有法,儒家教學講求禮(禮節),佛法建立的是戒律,佛家的戒律跟儒家的禮樂,作用完全相同,都是幫助我們生活有規律。所以這個持戒就是守法。
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那叫根本大法。實在講,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最根本的只有四條,「殺、盜、淫、妄」這四條。這四條決定有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不受戒也有罪。佛講這四種叫性罪,它本身就是罪業,我們一定要遵守。
五戒裡面有一條「不飲酒」,飲酒的本身沒有罪,所以它跟前面四種不一樣;前面四種本身就是罪,酒本身沒有罪。沒有罪,為什麼要把它定在重戒?酒醉之後亂性,犯前面四種罪。所以酒這條戒,它叫遮戒。這個遮戒的意思,用現代話就是防預(防範、預防),它是防預的性質,它本身沒有罪,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我們從旁邊觀察犯這些重罪的人,與酒這個關係可以連在一起,絕大多數都是酒醉之後犯下重罪,所以世尊把這一條列入重戒。
其他的,我們要隨俗,要隨環境。譬如我們今天住在美國,美國的法律,這是現前、是本地,我們要遵守;美國的風俗人情,我們要懂得,我們也要遵守,在這個地區才能跟他們和睦相處,這是持戒真正的意義。
「忍」,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對任何人,要有耐心。這些譯經的法師,把這個「忍」後面加個「辱」,因為古時候的中國讀書人,士大夫階級,他們把辱看得很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能接受。所以這些譯經的法師們,看到中國對這個辱看得這麼重,辱都能忍了,那還有什麼不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了。所以這個忍辱是特別在中國翻的,在其他的國家,這個梵文原文的意思不是忍辱,就是忍耐的意思;這是特別對中國人,沒有一樣不能忍的。
你要通達事實的真相,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虛妄相當中,何必認真?能忍,就能夠心平氣和;能忍,功夫才能往前進。
所以底下一個就是「精進」。如果不能忍,你修得再好,也止於這個境界,不可能再往前推進一步了。所以忍是真正的功夫,忍是禪定的前方便;不能忍,怎麼可能得定?
「禪定」,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就是一心不亂,就是清凈心。凡是不能忍,他的心一定不清凈,一定不專一。所以忍辱,在菩薩行法裡面非常重要。你看一部《金剛經》,雖然講菩薩六度,菩薩六個法門,它特別著重布施跟忍辱,這兩個法門講得最多、講得最詳細。實在講,這是修行的關鍵,首先教你放下,然後教你有耐心,你就會成功。
「慧」,是智慧。慧從哪裡來的?這個地方的慧,不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世間的聰明智慧在佛法裡面稱為「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辯才、聰明。這些東西於學佛是有妨礙的,佛法裡面講「八難」,這是遭了難,這是八種大障礙,障礙你學佛;這八難裡面就有世智辯聰。所以學佛的人不需要世智辯聰,學佛的人要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從哪兒來的?從清凈心來。所以這個慧不是求的,有定就有慧。
六個法門,就是六波羅蜜,叫六度。前面五種是事修,依照這些事去修學,智慧是自然開發的,所謂開悟。智慧現前之後,表現在哪裡?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菩薩的生活,就是這六個綱領,表現在布施裡面,所以叫「三輪體空」,天天修布施,不著布施相,這就是智慧;著相,智慧就沒有了。不著相,持戒也是三輪體空,微細的戒條也不會觸犯。心裏面有沒有持戒的念頭?沒有,自自然然就符合這個戒法的標準,自然就合了,並沒有有心去持戒,有心要這麼做,沒有這個念頭。忍辱、精進、禪定統統如是,智慧表現在行事之中,這樣才真正離苦得樂。
佛給我們說布施的果報,實在講六度不是凡夫能夠修的;凡夫所修的是前面五種事,從布施到禪定是我們可以學的。為什麼不能叫度呢?因為沒有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這五條叫度。度什麼?度生死、度輪迴、度煩惱、度無明,成佛道。
前面法藏給我們顯示得很清楚,他修學是以智慧為第一個目標,「智慧廣大深如海」;智慧從哪裡來的?「惑盡過亡三昧力」,三昧就是禪定。所以他是從這個地方修學的,是以般若波羅蜜為修學的目標。
「未度有情令得度」,這是協助他、幫助他,還沒有得度的,我們要幫他忙;就是應當用什麼方法,我們就教他什麼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普度眾生。無量法門都是協助眾生,幫助他成熟的。
「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經成熟的,你要幫助他成佛。用什麼方法幫助他成佛?這一部經典所說的執持名號,這是直捷成佛的方法。所以諸位要知道,這個方法是度根熟眾生。根沒有熟的,沒有熟就是他不相信,或者他相信,他也沒有意思求往生;或者雖發願,他的心並不堅固,還會對世間法留戀或動搖,這就是根不熟的人;換句話說,他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沒到。這是度成佛機緣成熟的人,當然少!你睜大眼睛看看,幾個人像成佛的樣子?這是度成佛的人,不是度普通人,所以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了。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真的接受,自己很慶幸這一生作佛的機會到了。作佛的機會到了,佛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們,我們今天得到了,一定要依教奉行。怎麼個奉行法呢?一定要老實念佛,這部經上告訴我們修學的方法只有八個字,真的簡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八個字;這部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就這八個字。
什麼叫發菩提心?就是一個真實懇切求生凈土的心,這就是無上菩提心。在這一生當中,把求生凈土當作我們唯一的一個願望;除這個願望之外,什麼願望都沒有,這個人是真正發菩提心了,立刻就能得到一切諸佛護念,因為他成佛的機緣確確實實成熟了。
念佛的態度要專、要精,也就是古人常說的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今天我們帶了幾張小佛像,後面印的是《西方確指》一段的開示,這一段開示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不能成就,說老實話,那個病都在夾雜,心不能專一,所以功夫不得力。真正做到不夾雜,功夫得力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一般三個月到六個月,決定功夫得力,自己都知道。可是夾雜就很難講,這個時間就不一定了。所以「已度之者」是說,對於凈宗法門能信、能願、能行,這是已經成熟的人。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兩句希望同學們要牢牢的記住。一般世間人學佛,都求福;供養佛、供養菩薩,這是大福報。現在找什麼人呢?找有神通的人,有神通,了不起!沒有神通的,不要去理他,很平常;有神通的,真的了不起。錯了!別說有神通,就是諸佛如來,你供養恆河沙數這些諸佛如來大菩薩,世尊告訴我們,「不如堅勇求正覺」,不如老實念佛,求生凈土。
這是給你說了一句老實話,為什麼?廣修供養,你所得到的是人天福報,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你的福報大了,享福沒有不造罪業,這是真的。沒有福報的人,他一生受的苦難多,造罪業少,為什麼?沒有機會造罪業。愈是大福報,造罪業是愈容易,他有權有勢。普通一個小百姓,殺一個人要犯法的,要償命的;你要作國王,殺幾千人、殺幾萬人,沒有人叫你償命。他造不造罪業?造罪業,那個罪業以後再算總帳;世間人不敢跟他算帳,將來閻羅王會跟他算帳的,決定有因果。
這個事實環境搞清楚了,我們才曉得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修福是假的,修慧了生死是真的。實在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除這一樁事情之外,沒有一樣是真的。虛假的,我們何必去做?一定要求真實。再看底下兩首: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凈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這一首是法藏自求殊勝的果報,他自己要求的,也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我們不求人天福報,不求這些;不求人天福報要從現在開始,要學知足常樂。我的生活能過得去就可以了,不必再求富貴,這是個覺悟的人,我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足矣!所有一切妄想統統放下,安心辦道,不再追求世間物質的享受,你的心就定了,心定與三昧就相應。
佛在因地裡面,「願當安住三摩地」,三摩地是定,在此地就是指念佛三昧,整個心定在「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之中,念念不忘這一樁事情。即使生活有問題也不著急,為什麼不著急?經上講若一日到七日就能往生,還著什麼急?根本就不需要著急,老老實實關起門來精進念佛,一心求生凈土,等到佛來接引。著什麼急!什麼事都沒有,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所以一定要學,與人無爭,於世無求,本分的事情認真負責,做得圓圓滿滿,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統統都做到了。心是清凈的,心清凈就是禪定,智慧自然就現前。
「恆放光明照一切」,這個光明是智慧光明,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沒有不明了的。經上常講「寂而常照」,寂就是心地清凈到了極處;清凈心起作用,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照得清清楚楚,哪裡會有錯亂的!
「感得廣大清凈居,殊勝莊嚴無等倫」,這兩句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諸位要記住,前面兩句是因,這兩句是果。原來法藏是安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以清凈、平等心將宇宙人生真相照明了,他得的果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性德變現出來的,不是人工去建築的,不是人力建造的,是性德自然變現的。這個世界非常非常的大,廣大清凈,這是極樂世界。
「殊勝莊嚴無等倫」,這是形容極樂世界的狀況,它的殊勝莊嚴沒有任何一個世界能跟它相比。倫是同類,沒有一個世界能跟它相同,顯出它特別的殊勝。修因得果之後,不是一個人享受;如果一個人享受,那就不值得讚歎了;他是叫大家來享受,這個就難得了,阿彌陀佛有福,讓一切眾生共享。
「輪迴諸趣眾生類」。這一句很明顯的指出,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是以六道凡夫為主,而不是三乘聖人。經上很明顯的講「輪迴諸趣眾生類」,阿羅漢已經超出輪迴了,辟支佛、菩薩都是久遠就已經脫離輪迴了,所以這個地方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六道凡夫是他接引主要的對象。
「速生我剎受安樂」。西方極樂世界建成之後,本經跟《彌陀經》都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建立到現在十劫,時間並不長,才十劫。佛的壽命是無量壽,以無量壽來看十劫,這個世界剛剛建好還不久。我們現在要去往生,將來在西方世界都是元老級的;這個世界建立沒多久,我們就來了,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機緣,一定要把握到。
速生,是不是真的呢?真的,無論什麼樣眾生,不論男女老少,也不管善人惡人,只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統統往生,這個不可思議!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雖然世尊在此地給我們說有四土三輩九品,你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這個念頭都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如果還有這些念頭,你的心就不清凈。就像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每一個人心都是清凈的,絕對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這個念頭,都是妄想、分別、執著。
既然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為什麼說呢?佛是為我們這些一天到晚有妄想、分別、執著人說的。說的目的何在?教我們力爭上遊,也就是希望我們念佛的功夫增進。佛給我們講,念到功夫成片,這是凡聖同居土生;念到事一心不亂,方便土生;念到理一心不亂,實報土生,目的是希望把我們在此地念佛的功夫提升而已!
佛有沒有打妄語?佛沒有打妄語,佛說的是真話。你在此地的功夫深,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你在這個地方念佛的功夫差一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生,成佛的時間久。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早晚不同,但是都是一生成佛,有人成佛早幾天,有人成佛晚幾天,關係在這裡。如果你對成佛早晚不在乎的話,也無所謂,也不必去計較。所以一定要老實念,要認真的去念。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這是他願求的總結。「常」,這是講的時間。「無邊」,是講的空間。合時與空,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統統包括了。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阿彌陀佛教化度脫的對象,也是從本願裡面看出來的,他有這個願。
末後這一首,是他求佛為他作證明。他這個願太大了,超越一切菩薩度生的弘願,所以只有佛才有能力給他作證明。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
他發的是真心,是真實的大願,佛聖可以給他作證明。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這是假設的話,自己遭遇再大的苦難,墮入阿鼻地獄,他的願心也不退轉,他也不會改變。有願,如果沒有行,這個願是假的,這個願望永遠不能兌現;有行,沒有願,這個行也靠不住。為什麼?行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結果。一定是有行有願,行願相資,他才能達到真實的目的,真實的目標。
我們再看下面第五品:
【至心精進第五】
這一品裡面說,法藏比丘既然發了大願,接著他就有行持,他真的去做了。他做些什麼呢?如他自己的願望,勇猛精進。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
他在老師面前立下的大願,求老師給他作證明;說完之後,他要勇猛精進來修行,請老師教導他修學的方法。
【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這話講得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法藏的願望,不是為個人,這是最難能可貴的,他是為眾生。他說「我今為菩薩道」,為菩薩道的目的,就是要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就是前面一品所說的。「取願作佛,悉令如佛」,我發願要成佛,我要和佛完全一樣,智慧德能都要同佛。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
這是求教,要求佛給他說法,這就是要求佛教給他修學的方法。佛的教導,他一定奉持,他一定會做到;不是聽了、明白了,就算了,這個不可以的;一定要把佛的教訓做到,這叫奉持。「如法修行」,佛所講的理論方法,他一定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正自己的行持。
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思想,就是思想、見解,是心理的行為;第二類是言語,是口業的行為;第三類是造作,是身體的行為。所以常講「身口意」這三大類,包括你所有的行為了。我們的行為有錯誤,一定要把它修正過來。依什麼修正呢?依佛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行,這叫做修行。
修行在哪裡修呢?修行要找個道場,哪個場有道?真正明白了事實,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這就是道場。希望同修們要牢牢的記住。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生死根本」,就是六道輪迴的因緣。凡夫確實是非常勤苦精進的修持,他在修什麼?修六道。你看一天到晚搞貪心的,貪是修餓鬼道,瞋恚是修地獄道,愚痴是修畜生道;天天搞貪瞋痴,這是修三惡道,很勤苦的在修,這是生死根本。菩薩真正覺悟了,一定要拔除生死根本。
這個生死根本,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裡面最重要的,根中之根,就是貪愛。古德講「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要想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一心專念,這才能往生;要想脫離六道輪迴,這個愛不能有,貪愛不可以有。這叫生死根本。
你還要不要?這個世間人很喜歡;實在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被這個妄念迷惑了。為什麼說是假的?佛給我們講的是真實話,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佛說你決定不能相信你自己。為什麼不能相信自己?你想想,佛講這一句話有沒有道理?自己念頭會變。你看世間人,你們看得比我多,你們看報紙、看雜誌、聽廣播,這些東西我都絕緣了,你們見得多,這個世間相愛的人多少?愛了幾天,他就不愛了,就鬧彆扭了,鬧意見了,這明明是假的。所以人家說他愛我,姑妄聽之,不要當真,為什麼?假的;我愛他,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大家用的心是虛情假意,不能當真!
證得阿羅漢,那可以相信自己了。為什麼?你的智慧現前了,你是理智用事,不是感情,那個靠得住,不會變的,那是真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全是用的三心二意,千變萬化。所以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佛給我們說破事實真相。所以沒有真的,往來都是假的,何必認真?認真就上當了,就吃虧了,就搞生死輪迴了。事實真相明了之後,與人相處就方便多了,理智作主,不再感情用事。這個生死根本,一定要認清楚,要把它拔除。
實在講,諸佛菩薩是真正愛眾生,為什麼?他用的是真心,永遠不變,那是真的。佛不用這個愛,換一個名詞叫「慈悲」,慈悲就是世間人講的愛情。愛情是情,情會變化;慈悲是理性的是智慧,不會變化。智慧是真實的,永遠不變的;感情是隨時隨刻都在那裡變的,決定不可靠。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成佛道。這兩句是因果,如果不斷煩惱,就不能成佛道;要想成佛道,一定要斷煩惱。
我們這個經本,這個地方是兩種版本,像我這個本子是第一次印的,後面是倓虛法師的念佛論,附印在後面;新的本子沒有,新的本子印的是夏蓮
第一個往生的是出家人,修無法師,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這裡面寫得很清楚,他走的時候,預知時至,很了不起!修無師是一個做粗活的人,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出家之後,也在寺院里做粗重的工作,為大家服勞役。倓老法師在哈爾濱極樂寺蓋好之後,請他的老師到那裡傳一次戒,興隆道場。他的老師是諦閑老法師,他是諦閑法師的學生。
在傳戒期間當中,修無師到極樂寺來發心幫忙,當然很歡迎他。戒期當中人多,需要做義工的;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講義工,他是來做義工的。老和尚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事情?他說他願意照顧病人。大陸上傳戒是五十三天,比台灣時間長,台灣傳戒是三十三天,大陸是五十三天。這些傷風感冒這些病人,他來侍候,他來照顧。
住了沒幾天,他就向老和尚告假,他說他要走了。老和尚諦閑法師很有修養,當然心裡不高興,但是不會露在面孔上。那個當家師比老和尚就差遠了,當家師一聽,面孔掛下來了,很難看,就責備他。當家師是定西法師,以後都在香港,都是很有成就的人。定西法師就罵他,他說:你這個人未免太沒有長遠心了,戒期不算太長,你要走,總得把戒期圓滿之後再走,為什麼來了兩天就要走了?他就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一說,兩位老法師聽了之後,這是大事,這個不可以阻攔的。就問他:哪一天走呢?他說:不出十天。要求老和尚給他準備兩百斤柴火,準備火化,這樣他就回到自己的房間去了。到第二天,又來找老和尚,說:我今天就要走了。大家措手不及,趕緊給他在寺廟後面堆柴的地方,打掃一個房間。他要求能不能找幾個同修幫忙助念,送我一程?那當然喜歡送他的人可多了,看他活活的一個人,也沒有生病,說走就走,看他怎麼個走法?到了時間,他也洗了澡,穿了乾淨衣服,臨時搭了一個鋪,他在那個鋪上盤腿一坐,叫大家念佛送他往生。
大眾就講了,修無師,你今天往生非常難得;古人往生都會留幾首詩、留幾首偈子給我們作紀念,你老人家也不能例外,向他要求。修無師說:我是個苦惱人,不認識字,也沒念過書,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最後想想,他說:我有一句老實話,可以奉告諸位。人家說什麼話?他就講「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最後就留下這麼一句話。大家給他念佛,不到一刻鐘,他就走了。一刻是十五分鐘,念十五分鐘佛他就走了。
這是倓虛老法師親眼看到的,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不生病,走得這麼瀟洒!以後諦閑老法師到廟裡來了,對他非常讚歎,認為這樣出家人才是一個好的榜樣。
他在《念佛論》裡面舉了一個出家的、兩個在家的;兩個在家,一個是男居士,一個是女居士。女居士姓張,是青島湛山寺的信徒,家裡面非常清寒,有兩個小孩,大的小孩大概十歲,小的當然更小。她能放得下,她也是坐著往生的,也沒有生病,預知時至,這裡面記載得很清楚。
所以,不放下就不能往生,不能成佛;要想真正在這一生當中成佛,要真的放下,曉得這些牽掛都是生死根本。
所有一切牽掛統統要放下,照世間人看起來,這個人是不是太無情無義,不負責任就走了?那是世間人的眼光;世間人迷惑顛倒,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沒有看到真實長遠的利益。她這個作母親的,她會不照顧她的小孩嗎?決定會照顧。在這個世間,說老實話,她還沒有能力照顧他們;她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菩薩,即使下下品往生,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我們在經上一再看到。如果照經上所講的,她的境界在七地以上的菩薩,七地以上的菩薩神通廣大,她的兒女在這裡無論遭什麼樣的困難,她都有方法來保佑,有方法來幫助解決;她真有智慧,真有能力,不是我們世間人淺知所能夠理解的。所以這是真實的覺悟,真正聰明,真實的智慧。
他說的這個在
像這一些真實的事情,我們要知道。這也是前面佛在這偈子當中,教給我們「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所以成佛愈快愈好,這個世間不值得留戀。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前面所說的這個願望不希奇,許許多多真正覺悟人都能做到,後面這一段話這就希有了。查遍《大藏經》,沒有看到另外有一個人發這樣奇怪的願;成佛就成佛了,成佛還要勝過一切諸佛,這個願確實是希有,確實是殊勝。他真的做到了,他作佛的時候,「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是極樂世界。
「教授名字」,這個教授,
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諸佛國土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特別講六道眾生,「諸天人民及蜎蠕類」,這是六道裡面講了三道,天道、人道、畜生道;其他三道雖然沒有說,也都包括在其中了。
底下這兩句非常重要,「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也沒有聲聞,也沒有緣覺,凡是生到西方世界的統統是菩薩;在十法界裡面,西方世界真的叫一真法界。什麼樣的菩薩?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普賢菩薩,因為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都是修普賢行的菩薩。《華嚴經》上給我們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所以西方世界人個個都是一生圓成佛道,他們統統是修普賢行的。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確確實實彌陀的願,勝過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上所發的大願。末後,這是請教他的老師,我這個願望能不能圓滿?能不能得到?
推薦閱讀:
※遇到無聊的課,應該怎麼破
※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外聯部和新聞部是做什麼的?
※停止思考 馬上行動
※《大學直指》
※慶熙大學丨不止有愛豆還有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