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蜀道難》教學設計(轉載)
《蜀道難》教學設計 ◎馬玉蘭(轉載)
一、導入:
師:在中國,一個人只要能背幾首古詩,其中便篤定有一兩首是李白的,相信我們在上學之前,父母就已經開始教我們背他的《靜夜思》了。(師生齊背《靜夜思》)在中國,一個人只要知道幾個關於古代詩人的掌故,其中便篤定有一兩個是有關李白的, 你知道哪些李白的故事?
生:「鐵杵磨成針」,因喝醉灑撈月亮而死。
師:你看,人家死得都那麼浪漫。其實李白出生時也帶有一股仙氣,據說,李白的母親在生他的前一天晚上夢見了太白星(啟明星),所以就給他起名李白,字太白。一千多年來,人們在戲文里唱他,在小說里寫他,在傳說里神化他,在中國不可計數的詩人中,有誰能像他這樣讓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津津樂道。將李白稱為「謫仙人」的是當時的詩壇泰斗賀知章,而讓賀知章脫口而出「謫仙人」的就是這首《蜀道難》。《蜀道難》到底是怎樣的一首詩竟讓咱的賀知章脫口而出謫仙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鑒賞《蜀道難》。
二、指導誦讀
l.教師範讀,學生注意重音、停頓。
2.自由讀
指導:王維、盂浩然、陶淵明的詩可以小聲讀甚至默讀,但李白的詩必須放聲讀,下面請大家根據自己的感情把握,有表情地放聲地自由地朗讀一遍。
3.個別讀
指導:以第一句為例指導重讀。
首句是感嘆句,所有感嘆詞都是強調的成分,按理來說 應該重讀而整個一句話是渲染蜀道「高」,突出「難」,所以「危」和「高」也是強調的成分,按理來說也應該重讀。 如果全句都重讀,又不能起到強調哪一個詞的作用,而且也不符合漢語發音習慣。這時,我們擬藉助另一種強調方式:拉長語音。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第一段中「輕輕地」 三個字反覆出現是作者的強調所在,但若重讀,又不符合「輕輕地」意境,只能用拉長語音來強調,輕——輕—— 地。所以,整個第一句可以這樣讀:「危」和「高」重讀, 乎…哉」拉長語音。噫吁嚱,危乎——高哉——!
4.齊讀
指導:注意重音、節奏,並讀出氣勢。
三、理清思路
師:哪一句是主旨句
生: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師:所謂主旨句就是文章的點題之句,點題句往往不在 開頭就在結尾,要麼就在文章的中間,但一般出現在文章的哪一個位置?
生:開頭或結尾
師:這首詩的主旨句出現在哪一個位置?
生:開頭、中間、結尾都有
師:每一節都出現主旨句,也就是每一節都點題,這是不是簡單的重複?
生:不是,每一節都有側重點。
師:題目是「蜀道難」,每節各強調蜀道難在何處? 注意找關鍵詞。
生:第一節,強調高
第二節,強調險
第三節,強調戰禍之亂
師:第三節能不能也用一個字來概括,來體現一種形式美。
生:亂
師:這種反覆出現,一詠三嘆,是受《詩經》的影響,如《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種一詠三嘆,使主旨更鮮明,文脈更連貫。
四、名句賞析
師:找出文中你所喜歡的句子
生:「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想像豐富,僅用十幾個字就把「五丁開山」的民間傳說得以形象的再現。
生:「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這兩句中「悲鳥」「子規」這兩個意象用得很好,意象本身就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尤其是「子規」更是如此。
師:「子規」是哪一種鳥?
生:杜鵑
師:一提到杜鵑,你腦海中馬上會閃現出哪一個詞?
生:杜鵑啼血。
師:是啊,中國文人從古到今都有一個「杜鵑情結」,在這個小小的精靈身上凝結著多少文人的凄涼不得意之情。
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讓我想起老師曾給我講過的杜甫當年參加科舉考試的故事,杜甫參加科舉時,當年竟無一個中舉,主考官李林甫還對皇帝美其名日「野無遺賢」。我覺得用這個故事來解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再恰當不過了。
師:怎麼沒有人喜歡第一句呢?「噫吁嚱,危乎高哉!」 連用疊加妙用了三個感嘆詞, 作者還不盡興,又用兩個形容詞帶出兩個感嘆詞,極力渲染「高」,突出「難」。 每一位詩人都有代表其風格的句子,如李清照,如果沒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如果沒有「人比黃花瘦」她就不能成其為李清照。如蘇軾,如果沒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就不能成其為蘇軾。如柳永,如果沒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就不能成其為柳永。如杜甫,如果沒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如果沒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就不能成其為杜甫。那麼我們的李白呢?如果沒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如果沒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果沒有「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我們的李白也就不能成其為李白。
五、寓意尋真
師: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寫了不少讚美祖國大好山的詩歌,如《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獨坐敬亭山》,表達對祖國河山的一種熱愛之情,那麼《蜀道難》是不是像「閱讀提示」中所說也表達一種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生:好像不是。
師: 對於這首詩的寓意,今人大約有三種觀點:
1.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2.送友人入蜀
3.「仕途坎坷」說
你認為哪一種最有可能?
生1:「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因為李白生長在蜀地,他歌頌蜀地的風景,純粹是表達一種熱愛之情。
生2:「送友人入蜀」。我曾在參考書上看到過有關李白在長安送一位朋友入蜀的故事,他告誡友人蜀地的艱危,勸友人及時返回。「問君西遊何時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生3:「仕途坎坷」。因為唐人喜歡用山川艱險來喻仕途坎坷。
師:大家說得都很有道理,但我們都知道「悲憤出詩人」,《蜀道難》到底是哪一種寓意或哪一種寓意佔的比例更大一些,只能根據作者的經歷和作者寫這首詩時的特殊處境來判斷。
李白像中國絕大多數的文人一樣,做著兼濟天下的美夢,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樣,他不希望走「科舉」道路, 而是經人舉薦由布衣而一躍成為卿相。但這是一個終身難圓的夢,不同的是,他的夢比別人做的更自信、更輝煌。
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一個新的漫遊而兼求仕的時期。他游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遊蹤所及,幾半中國。漫遊中,他有時採取縱橫家遊說的方式,希望憑自己的文章才華得到知名人物的賞識與舉薦;有時則又沿著當時已成風氣的那條「終南捷徑」,希望通過隱居學道來樹立聲譽,直上青雲,說穿了也就是隱居以求仕。
無奈,這兩條路都沒有使咱的李白實現「一鳴驚人,一飛衝天」的宏願,於是,才高八斗的他又來到長安,他堅信 自己的才華一定會得到皇帝的賞識。但初入長安三年,不但 沒人舉薦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頓,還結交了一幫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頓,竟揍醒了他「平步青雲」的政治美夢,這時 他才明白「仕途之難,難於上青天」,心懷未酬之志離開了長安。在離開長安之前,寫了《行路難》、《蜀道難》,達到了他詩歌創作的第一次高峰,他初入長安,即使別的什麼收穫也沒有,有了《行路難》、《蜀道難》他也是滿載而歸了。
根據李白的經歷及李白寫這首詩時的特殊處境可以看出《蜀道難》的寓意應是「仕途坎坷」或「仕途坎坷」占的比例更大一些。 (馬玉蘭 江蘇省豐縣中學 221700)
推薦閱讀: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分析
※《驚弓之鳥》教學設計
※《詠懷古迹》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