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三十四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三十四集)

蔡禮旭老師 2011/10/2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2-034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剛剛從儒家、佛家,以至於近代物理學,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宇宙的來源,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非常重要。因為,學聖教就是要恢復本性、恢復自性,那要怎麼恢復呢?就像我們剛剛談到的,整個宇宙是能量、信息、物質,我們怎麼轉變這個宇宙呢?我們怎麼恢復性德呢?因為我們還在迷,雖然知道人有本性,但問題是我們現在的性德還不能起大作用,每天還是貪心在作用,每天還是情緒在作用,知道也沒用。所以知道、悟到、做到、得到,知道跟得到之間還有一段距離,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要修,你的性德才能彰顯,不然還是習性做主、妄心做主。什麼是妄心?一有念頭就是妄心,起心動念就是妄心,沒有起心動念就是真心。所有的念頭都放下,本性就現了,性德就現了。諸位學長,你相不相信你有性德?本來就有。可是我們現在不相信它,相信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我的習慣就是這樣,都變成這些念頭,都是錯誤的念頭,妄心做主。這個妄心做主還愈用愈邪,不正,愈偏愈厲害了,所以人活著,行為像畜生的現象都有,這愈用愈偏邪了。其實我們的本性隨時都在,我們現在是不相信,迷了,妄念一個接一個,都不相信自己有本性。

就像我們以前,我曾經到軍隊去鍛錬,大家看得出來嗎?想當年,想當年就是妄念。所以你看念頭這麼多,真心不能現前,真心離念,你把起心動念放下,真心就顯了。以前在軍隊的時候,有時一緊張,要出去集合,結果一出去集合,在那裡很緊張,「我的帽子、我的帽子呢?」找不到帽子,到處問。結果突然對方跟你講,你的帽子不就在你頭上嗎?我本來帽子就在頭上!它本來就在,你一直不相信它在,然後就一個接一個迷惑、疑惑,相續不斷。大家現在問我,性在哪裡?這一念又起心動念。當然,我們得要循序漸進來恢復本性,一下子說不起心、不動念,這難度比較高。

所以,首先從放下執著開始用功。什麼是執著?貪、瞋、痴、慢、疑、邪見,這都是執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有染著。我們每天有沒有染著?再來,染著有沒有愈來愈重?患得患失有沒有愈厲害?有,愈活愈後退,離本性愈來愈遠。您看孔子講的,君子有三戒。所以人要恢復本性要先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沒有持戒,沒有辦法得清淨心,那會愈來愈沉淪而已。修道首先要恢復清淨心,不能貪著,不能起貪心,任何東西都不能貪。很多人學中華文化,經典很喜歡,桌上擺了三、四本,今天看這一本,明天看那一本,最後看了三年好像也沒什麼頓悟,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深入,最後就學個知識。不知道每一部經都可以見性,你按照經典去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一部經就讓我們見性了,一經通一切經就通。可是我們這個貪心,連學聖教,貪都還沒去掉,貪法寶拿了一大堆,完整看過的,一本都沒有。

所以首先從戒下手,師長叫我們紮三根,最重要的就是持戒,就是恢復清淨心,就是放下執著、放下習氣,先放下貪著。孔子說的,「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個年齡,一、二十歲的年齡,最嚴重的習氣是貪色,這慾望愈來愈重,把人的靈性愈拉愈沉淪。「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跟人逞強鬥勝,瞋恨心、好勝心很強。瞋恚心一起,「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貪瞋痴障礙清淨,放不下就麻煩了。「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紀大了,假如不懂得放下,患得患失心會愈來愈嚴重。比什麼?比人家重不重視我,比兒子賺錢賺多少,比房子有幾棟,比這些東西。最後貪什麼?貪身體。身體一不舒服就難過得要死,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臨終的時候,這一生壽命到了,貪著這個身體,靈性就很難提升上去。

老子不簡單,老子知道這個身體不能貪著,會形成障礙!不能貪著,不是叫你不要身體,是藉由這個身體來提升靈性,不能貪著身體而墮落。你不要才剛聽完,不要這個身體,從今天開始不吃飯,絕食,不要它了,然後你媽來找我,我不負責的。老子講,「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假如我能捨掉這個身,我的大患就沒有了。有這個身體挺麻煩的,你不知道你的老闆是誰,你的老闆是這個身體,每天要伺候它吃三餐,請問你每天伺候這個身體喝水喝幾次?你不自由,光伺候這個身體每天就忙得不得了,還要給它噴香水,一天二十四小時耗在這個身體耗多少,靈性怎麼提升。所以當人,一般都是一直墮落下去的。就講我們自己好了,我們這一生是提升還是墮落?我們小時候多麼天真無邪,是不是?我那一天聽一個同仁講,以前他說他都忘了,是從他爸爸的日記裡面,他才知道他以前這麼天真,爸爸帶他出去買東西,買佛像,買一個莊嚴的像,他卻買一個斷掉手的,買回來。他爸爸說,你為什麼買斷手的?他說我喜歡這個。後來回來,他爸就覺得怎麼會這樣?一直問他,後來他說,因為斷手的比較便宜。不忍心讓他爸爸多花錢。有一天玩玩具,他一個長輩進他家,把他的玩具給踩壞了,那個大人嚇一跳,不知所措。麻煩了,把人家東西弄壞。他看到那位長輩有點驚恐,他馬上笑著說:壞了沒關係,待會我爸再做就好了。馬上讓長輩不要太難過。結果他說現在三十年過去了,傲慢、自私自利這麼重。他有這個覺醒,自愛開始了!不能再讓自己墮落下去。所以老子講,這個身不能執著。

有一個比喻讓大家好好去體會,人的真身就像整個大海一樣,就像整個宇宙一樣,可是我們不認識自己的法身、真身,以為海洋裡的一個水泡是我。大家想一想,一個水泡跟整個海洋,哪個作用大?水泡能幹嘛?最後就小鼻子、小眼睛,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忘了海洋才是我,宇宙才是我。所以見性的人知道,一切萬物、虛空法界就是自己,一體的,他契入這個境界了。道家也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我們聽這些教誨有一個好處,從這個徹底的宇宙人生真相開始修起。聖賢人證入了,我們還沒有,可是我們可以相信,相信了之後,「率性之謂道」,遵循著性德來修養自己。什麼是性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契入這個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體哪有不愛的,哪有分自分他,還傷害人家、挖苦人家,那不是顛倒了。就好像一個人拿著拳頭打自己,他正不正常?我們不愛一切眾生就是不正常,分自分他就是不正常。有沒有哪個人說,這個手指不是我,我要跟它分開,有沒有?那他精神不正常。我們假如愈分別愈執著就愈來愈不正常!冷靜想想,我們從小分別執著很淡,對一切人都很真誠,很為他人著想。科學家實驗,一個不認識的人,故意讓東西掉下地,那個八、九個月剛學走路的孩子,在那裡晃啊晃,看到那個人的東西掉下去,過去撿起來,又拿去還給那個人。他分別執著很淡,離自性很近,特別替人著想。年齡愈小,父母一難過,連說都沒說,我們馬上知道,陪著媽媽流眼淚,母子連心,這是我們本有的性德。我們現在分別執著嚴重,沒辦法恢復。

老者戒之在得。世間所有一切物質都是幻象,剎那生滅,貪著不得,也帶不走,放下,不貪了。「何其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是真心,真則不變,怎麼會有生滅。什麼有生滅?幻象有生滅、妄心有生滅,真心不變。妄心剎那生滅,妄相是妄心變的,剎那生滅。大家看過電影沒有?電影的影像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怎麼知道?電影影像真的假的?假的。為什麼?它一秒鐘閃二十四次,換了二十四張底片,假的,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結果我們在那裡哭得死去活來,呼天搶地,不只看的時候哭,看完以後傷心一個月,這叫著相,執著。所以真有智慧的人借假修真,借這些幻象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人這麼貪著,我不能學他;這個人這麼分別,我不能學他。」放下。這個身體也提醒我,這個身是假的,每天要放下它,犧牲奉獻,捨己為人,不執著這個身,身體也在提醒我們,相都是虛幻的,不能貪著。要看會不會修,會的話,就借假修真心。逆境,放下瞋恚心;順境,放下貪心,貪瞋痴都放下了,智慧、福德、德能慢慢就恢復了。貪心障礙福報,心量愈大的人,愈不貪的人,福報愈大;瞋恨心障德能,愚痴障智慧。在一切境界當中息滅貪瞋痴,會用功的人、會修道的人,勤修戒定慧。

所以剛剛講到的,「本不生滅」,生滅是幻象。「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這要注意聽,具足萬德萬能,本性本來具足,大家恢復了就有萬德萬能。這不是我講的,是經典上面講的,老祖宗、古聖先賢不騙人。現在的人都要證明,古代明心見性的人太多太多了,舉一個大家熟悉的六祖大師,他本來不識字,見性之後,什麼人問他問題馬上開解,然後對方還開悟,他有高度的智慧。一生當中,他所教授的學生,真正大徹大悟見性的有四十三個人,不得了!本來不識字,恢復性德大用,本自具足。大家去讀讀《六祖壇經》,那是性德流露,不只是六祖大師有,每個人都有。孔子是聖人,治國短短的時間,當中都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那多大的德能。因為他依教奉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恢復得非常快。

我們認識本性,本來清淨,沒有染污、沒有生滅。性德還「能生萬法」,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能現萬象,心的力量太大太大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何其自性,本無動搖」,真心不動。那麻煩了,我們的心怎麼一直動?那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們剛剛講的,電影一秒鐘閃二十四次,你就以為它是真的相,它是幻的,一直變的。既然都是幻象,你還把它當真,你還要佔有、你還要貪著,那不是愚昧到極處了!所以要看破世間是虛幻的,你的執著就愈來愈淡。所以六祖大師這句話讓我們認識自性,不要再糟蹋自性。怎麼不糟蹋?自性本有,現在有障礙,你只要把障礙去掉,把習性放下就好了。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很清楚,慢慢放、年年放、月月放、天天放、念念放,「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迷惑,一貪著,馬上轉覺,馬上轉清淨念,念念是覺悟,念念是正念,就得定,定久了就開慧見性了。所以首先我們下手處,不要起邪念妄念。

其實我們說自己就好了,您學傳統文化之前跟學傳統文化之後,覺得哪個世界比較美?現在。因為你的心一直在變,所以依報隨著你的心轉。我有遇過人說,怎麼愈變愈差,學了以後愈看人愈不順眼?有。為什麼?分別執著還是增加!雖然懂得禮多,可是禮懂多了,「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反而容易見人家過。以前不懂,還不覺得人家有過,還不會批評,現在懂了,反而變成批評,傲慢增長,那當然執著加深了。所以六祖大師慈悲提醒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只不見人家世間過,不只不見人家的錯誤,見人家的什麼?見人家的本性。假如我們又是傲慢、又是懷疑別人,每個人見到我們都很害怕,好像都快被我們壓扁,傲慢容易強勢,瞧不起人。

所以真相是什麼?每個人都有明德本善,而且本自具足,而且本不生滅,他本來就有。我們要相信,我們覺得每個人都能恢復自性,這個時候,你見到他錯誤的行為叫什麼?叫習性、叫妄心,它不是真的。妄,剎那變化,每一秒變一千兩百八十兆,不是真的,你不能認假為真,認真為假。真是什麼?本性。你說他沒有,那是認真為假;他就是這種人、他就是這副德性,叫認假為真。是吧?所以你看,我們每天念頭裡都是執著、都是迷惑。起什麼念頭是迷惑?「我看的人可多了,他就是那個德性、他就是那樣,不可能改變的,我看人很準的!」這種話都不是十歲的人講的,年齡愈增長,見的東西多了,「我跟你講,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你可不能瞧不起後面才學的人,說不定人家過去生的積累比我們厚。大家有一部電影一定要看,「達摩祖師傳」。達摩祖師後面交代弟子,迷惑的人都有可能在一念之間覺悟,不可以輕視任何人。所以,真假要看得清楚,分辨得了,才能不迷惑。

剛剛講到,放下重要,放下是功夫。你理解道理,你不去力行,不能解行相應,你就體證不了,你就提升不了,學多了,不力行,長浮華;你不學文,不明理,自己硬幹,「任己見,昧理真」。所以,得要先以經教為師,「率性之謂道」,遵循性德叫修道。我們說道心、道心,修道從哪裡修?從這顆心修。隨順這個本性,流露出來的行為就是「道」。這個人很有道德,他的行為都跟性德相應。我們學儒要學孔子,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從哪裡學?從他們的行持,從他們的經典。經典都是聖賢做到的,契入的境界,他說出來讓我們循著這些教誨慢慢去契入。修道怎麼修?依循經典。依循經典,自己教育自己,你看了經典不照著去做,得力不了。我們看到這個「教」,首先要教育好自己,真正修道,才叫教育,不是增長知識技能。增長知識技能解決不了人生的煩惱,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煩惱痛苦只能增加不能減少,現在的人學歷愈來愈高,知識愈來愈豐富,但煩惱愈來愈多。

所以教育是增長智慧,不是增長知識,那只是增加一些知識技能而已。現在的教育單位,大學,假如不教人見性的智慧、道德的智慧,那屬於什麼?知識傳習所,不能叫高等教育學院,那是名不符實。現在更嚴重的是什麼?大學裡污染太多,大學四年,墮落的人超過沒墮落的人。領大學教授薪水的要注意,沒增長人家的智慧還讓大學生墮落,那個賬要算在我們教育者身上,那個錢不好領,那是整個國家國民的納稅錢,民脂民膏,我們沒有辦法把學生教好,甚至我們的思想觀念還是錯誤,還誤導學生,「教不嚴,師之惰」,教得不對,我們要負因果責任。所以我那時候在學校,看到學生一年不如一年,這個錢我領不下去,我得去找答案,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後來深入經典知道,就是缺道德,不只學生缺,自己也很缺。趕緊深入經典,了解到儒家教誨的核心: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抓到這四個重要的綱領。佛門也有綱領,從「心」修行,恢復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隨時把念頭止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會修!這是覺悟的心。

遵循性德叫修道,叫真正接受聖賢教育。自己真的接受教育,肯放下分別執著,自己就覺悟了,自覺才能覺他,自度才能度人。我們有時候有志向想要從事教育工作,這是好事,但教育別人首先要教育好自己,我們自己的行為有沒有跟四維八德相應?這樣我們才能身教。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我們一言一行都流露四維八德,孩子隨時在受益。所以一個孩子他德行的根,三歲以前紮根,因為父母長輩都做給他看,他的根深蒂固。身教,以前的長者都有這個認知,在孩子面前,不合性德的言行不能做、不能說,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警覺性,其實是沒有慈悲,為人長輩、為人父母「止於慈」,就是念念給他做好榜樣,為他著想。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為人領導有這種使命,念念給他做好榜樣,整個進步的動力,斷煩惱的力量就出來了,這叫願力大過自己的習性。每個人只要這一份願心提起來,當下都可以做得到。

你看胡小林老師,還沒遇到師長以前,他也是在社會當中染污。當然,胡老師小時候本性很好,他父母那時候遭那麼大的難,他盡心盡力照顧他的父母。社會是染缸,我們染了,不能讓孩子再染,我們有使命端正社會風俗!學聖教就是能自覺又能覺悟他人,利益社會大眾,這叫學聖教。「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要從教學,教學了,人才會覺悟,人心才會轉,問題才會解決。聖賢人這些道理都懂,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把教育擺在第一位。父母覺悟了,把家教擺在第一位;團體企業覺悟了,把教育好員工的德行擺在第一位;國家領導人覺悟了,把教育老百姓擺在第一位;真正覺悟了,這一生把自覺覺他擺在第一位。

所以,我們依著古聖先賢這些教誨來修正自己的錯誤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一言一行、念頭都要修正。接著講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剛剛我們講到,「修道之謂教」,這個教育是聖學,是像《大學》裡面開頭講的,止於至善,欲明明德於天下,要發這個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學習的次第首先要發願,儒、道、釋都是這樣。接著下手處是格物,「煩惱無盡誓願斷」,發願接著要真幹,對自己的習氣要趕盡殺絕。但是你不發心,你的動力不夠,每天悠悠放任,「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妳真正愛妳的孩子,「我不趕快提升德行,每天給孩子壞的榜樣不行。」這個真愛孩子的母親,每天都有大的提升。我們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提醒我們,提醒弟子,「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修行是為了天下蒼生,君子儒,不是為了自己學一學,自在輕安而已。心量要大,心量愈大,得到聖賢的庇蔭愈強,這是成正比的。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你愈聽你父母的話,你父母的智慧跟人生經歷就愈能幫助你,是不是這樣?對啊。同理可證,你的心量愈大,至誠恭敬,你領受聖賢的智慧跟他的護佑就愈強。

胡小林老師把祖國的正法弘傳放在心上,二00七年胡老師第一次到馬來西亞,他講的話我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他當下對前來的華人們講到,「希望你們都把中華文化的寶,多多帶到祖國去。」那不是心繋祖國的蒼生嗎?他是師父最好的學生,他有大心量、他有恭敬,老人家講的話,他句句依教去做。所以受益的大小不是聖賢決定的,不是師長決定的,是我們決定的。這些道理都想明白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然,看到好榜樣,「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學貴立志,發大願;學貴力行,從最難的習氣下手,從每一言一行當中,善觀己心下手。念頭不對,馬上轉過來,意念都懂得轉了,就不可能有錯誤的言行。因為言行是意念延續出來的動作,意念都守好,不可能有惡言惡行,一個人連壞的念頭起來就馬上止掉,哪有壞的言語。真用功的人從起心動念處修。

你看這裡講的,從起心動念修,時時要警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須臾就是很短的時間,都要有警覺性。一念不正就造孽,一念不正就妄念相續不斷,止都止不住了。我們自己有經驗,有時候念經典,突然念著念著,心跑出去了,再回來好像幾秒鐘都過去了。甚至於一念不覺,今天這個同仁給別人倒水,沒給我們倒水,「不行!我以前對他多好,他今天給我忘了,他真是太過分了……」想了三個月還在想。不可須臾離也,這個妄念想了這麼久,真是糟蹋自己的性德,不自愛,所以人起煩惱就是在自我糟蹋,傷害我們的性德,障礙我們的性德。真正自愛的人,念頭不對,馬上轉過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太上感應篇》也告訴我們,「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一發覺不對,趕緊轉正念,讓心保持在純淨純善。

「可離非道也」,我們一離道,這個心沒有依照性德,沒有依照經典,就會被妄心做主,習氣當道,就在造孽,就不是在修道的狀態了。所以修道,其實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覺照能力,達到念頭一錯,馬上知道,境界就愈來愈提升了。愈能洞察到自己的習氣,洞達到分別執著,愈肯放下,那就愈進步了。真正修道、真正功夫,不是修多久,也不是背多少經典,功夫都在放下。我們這麼多年學過來,問問自己哪個習性放下了?哪個習性愈來愈淡了?假如沒有,還沒有在修道,還是知識,還是記一些經典而已。要警覺!假如沒有功夫,無常一來,一口氣不來,去哪裡?所以要戒慎恐懼,要有把握,臨終的時候是清醒的,明明白白的,不得老年痴呆症,臨終不生病、不迷糊,昏迷就麻煩了。

可是大家想想,現在十個人臨終,幾個不迷糊的?以前的人善良,心智清淨,睡著睡著走了,甚至於跟子孫都先講好,「哪一天要走了,你們來送送我。」多好!人生最大的福,臨終不生病,腦子清楚,要積這個福。現在比吃得多好、穿得多好,那叫痴福,享到最後就沒福!你看孔子,他把福留給誰?留給我們這些弟子,讓我們以後辦道有福,才不至於沒地方住。你看那聖賢人的慈悲,把這些積的無量福報,讓我們後世的弟子去享,享的時候不能貪著,要感恩、要精進!師長也是。我們今天沒有師父的威德,我們能在一起這麼安定的,在這裡一起共學?很多人連個地方都沒有,是吧?有地方了,沒多久因緣又變了,又沒地方了。是真的,我們都在享師長、享祖先聖賢人的福報,幾個人懂飲水思源,知恩報恩?真懂了,德行就不斷增長。為什麼?報恩的人勇猛,報恩的人願力愈來愈強,報恩的人念念不忘父母、師長、祖師的恩德,他念念都在報恩當中,邪念就污染不上了。

所以這裡也提醒我們,修道要念念保持正念,最後因戒得定,因定就開智慧,最後就恢復性德。從現在開始,我們懂得自愛,也懂得愛人。

接著我們看下一句,在第一冊,第一頁,倒數第七行,經文當中講到:

【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經本上的註解講到,「不和而剛暴也」。其實我們從最貼近的說,自己身心和諧,身心才能健康;家庭和諧,萬事才能興;天地萬物,天地和,萬物才能很好的生長。所以我們北京故宮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實這個太和就是性德,性德流露出來的決定是和諧之氣。聖賢人孔子的五德是「溫、良、恭、儉、讓」,都是和,溫和、善良、對人恭敬謙和,而且節儉。不節儉就糟蹋資源,跟大自然不能和睦相處,對大自然掠奪,最後水土保持出問題,人類就自食惡果了。現在很多大自然受到破壞,最後水災、風災、地震,這些統統是人類自己造得的,怪不得他人,更怪不得老天爺。自己做錯了最後還怨天尤人,罪加一等。明理的人絕對不埋怨任何人,反求諸己,依報隨著正報轉,是自己的心造成的,怪不得別人,都是以前做錯才招感來這些結果,決定負完全的責任,這是覺悟的人。負責任,進而什麼?把惡緣轉變,轉變成覺悟的緣,也幫助對方覺悟,這是真誠慈悲。

這裡提到「不和」,人的身心失和,隨順瞋恨,隨順傲慢這些習氣;「剛暴」,脾氣愈來愈不好,跟人就衝突了。所以我們在「君道」當中,一開始就強調要「戒貪」、要「懲忿」,要對治自己的脾氣。尤其是為人父母,一家之君;為人領導者,你是一個團體的領頭人,當然要能治剛暴。

下面的註解還提到,『萬國咸寧』,萬國所以寧,人存政舉。這些國家為什麼能安定?因為他的君王懂得為君之道。但現在重點來了,現在所有國家的為君者,知不知道怎麼辦政治?誰懂得辦政治?湯恩比教授對中華文化非常了解,他了解到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大一統,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為什麼能維繫這麼大的族群,大一統的狀態?他懂得治國,他懂得為君。而且不只有理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唐太宗先生以至於康熙皇帝,他們都是做到的,還有榜樣,我們看大禹,把省下來的錢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好。結果現在政治人物一有權了,那搜刮的錢財嚇死人,現在貪污啊。我們大陸的陳靜瑜老師,她非常用心做媽媽、做太太、做女兒,還深入《教女遺規》,深入這些女德的經典。後來她講了一個主題叫「為政以德,母儀天下」,母親有德,後代賢良,女人當了領導者,她在團體落實德行,那也是母儀團體、母儀天下,講這個主題。結果她說她去查資料,有一些女貪官,貪錢貪到什麼程度,那錢藏在家裡面,藏在床裡,還要挖到地底下去埋,錢多到數都數不過來,要用磅秤去秤。

你看,沒有如何為政才是正確的教育,甚至會隨波逐流,甚至有積非成是的認知,好像說當官就是要讓自己有權又有錢,那才是正常的。錯了!這些先王克己復禮,念念為老百姓。我們翻譯的這些《群書治要》經句,尤其「君道」,現在給一些政治人物看,他說,「聞所未聞,你們的祖先怎麼可以講出這種道理,我連想都沒想過。」堯舜禹湯傳下來的為政者的心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老百姓有錯,不是老百姓的錯,是我沒有把他們教好。沒有經典,「人不學,不知道」,沒有經典,他怎麼知道為人君之道呢。諸位學長,你有沒有聽過這世界上哪一個政治人物,老百姓犯錯了,他站出來在記者會當中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有一次聽到一個教育官員講一段話,真的是覺得聖賢教育刻不容緩。這個教育官員為什麼出來講話,因為大學生自殺的比例太高了,一直增加,他出來講什麼?他說,「我們國家大學生自殺的比例還不算高,比歐美,我們還不算高。」那還能比高不高!那一個學生,他的父母、他的家人,一輩子都見不到光明。假如還是獨生子女,我們為人父母官想一想,要有一個,他的父母怎麼活?愛他的家人怎麼活下去?那豈能是用比例來比啊!

所以幾千年來,為什麼要叫「父母官、父母官」?要以父母的心來愛子民,這叫天子,代表上天,代天行化,代表老天來愛老百姓。不只是天子要代天行化,我們所有明天德之人,所有明聖賢學問的人,都要有這種使命,代天來愛護蒼生,這才叫讀書人。范公他們都做到了,走到哪裡盡心盡力教化人民。我們說最近的清朝,陳弘謀先生編的《五種遺規》,走過十幾個省,光是在雲南就建了幾百所義學,我們會比他辛苦、比他忙嗎?他居然還能編出這麼精闢的《五種遺規》,那蒐集要多少時間!他教化老百姓宵衣旰食,這麼辛勞了,還為後代留下治國的寶典。說到這裡我們都想,假如能回到清朝幫他牽馬都覺得無上的光榮。他到江西為官,經過一百二十多年,去的那個官員感嘆,經過了一百多年歲月,這個地方的老百姓、這個地方的風氣,還深深受到陳弘謀先生的影響。這樣的人生值得,精神天地長存,立這樣的人生志向,叫有志氣。

所以,我們時時以這些聖賢為榜樣、以先王為榜樣。「人之初,性本善」。現在學中華文化,不見得是華人比較積極。我有一次了解到,台灣有一位法師到非洲去辦教育,那些黑人小朋友統統會Chinese功夫,都會中國功夫,都會講華文,都在學中華文化。我們中華先王聖賢的智慧是屬於全人類的,是來幫助全世界化解苦難的,所以他們學,我們非常歡喜。禮拜一講《了凡四訓》的時候,我常常都看到一位外國朋友,她聽的時候,還得要旁邊有一個學長幫她翻譯,我看她聽得很認真,我們跟她比都覺得慚愧。而這些政治人物都有本善,但是要用經典開他的智慧、開他的慈悲、開他的道義,所以《群書治要》翻成英文重要,宣講重要,「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他雖然看了,深度廣度可能有限,必須我們去力行,把這些感悟告訴他們,甚至於是政治人物做出榜樣,中國的政治人物做出榜樣,那利益全天下。因為現在所有的目光聚集到中國、聚集到祖國了,所以祖國帶頭,全世界都得利益,這叫「萬國咸寧」。

大唐盛世帶給多少國家民族利益,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榜樣。有教育,他還不相信,你得先給他信心,他才肯接受教育。誰能發願,我扮演任何一個角色都是天下的榜樣,那祖宗的福報都庇蔭我們。至誠感通,「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祖先在天之靈很感動,流眼淚,晚上會來拍拍你的背,「孺子可教也!」摸摸你的頭,明天你就突然覺得智慧增長。真是這樣的,至誠心能破自己的昏迷。有人不識字,在廣東,光是拜經典,每天拜,拜到看得懂字。他有孝順祖先的心、孝順聖賢的心,承傳道統,不識字都能拜到看得懂字,這都是我們近代的人,是民國時期的人。東北受王善人影響非常大,王善人不識字,至孝至悌,不只友愛兄弟,兄弟的孩子全部盡心盡力照顧,不辭勞苦,最後這個孝悌開了他的性德、明德,最後能給人家講經,講《中庸》;人家有病可以跟他講病,讓人家在德行當中下功夫。心一轉,身體就好了,「以心控物」,就像現在科學家講,心轉了,物質就轉、境界就轉。離我們心靈最近的物質是什麼?身體。影響身體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情緒,就是我們的精神,精神能變現物質,我們今天從科學家的研究當中,明白這個真相了。

所以你看,這每一句都告訴我們如何修身、如何齊家、如何治國、如何平天下。用這樣的心去體會每一句,句句放光,看每一句都是無量義。我們看這一句,『保合大和』,怎麼修身?跟一切人和睦,不能跟任何人對立、不能對人有成見、不能對人有惡意,這是修身。齊家,時時以大局為重,在孩子面前不發脾氣,成就孩子完美的人格,把他的德行紮下去,你的家一定旺,這是齊家。團體也是一樣,家和、團體和,人才出來了。不和,每天人人惶恐不安,怎麼成才?不和,財富也進不來,每天吵吵鬧鬧都生病了,錢都花在醫藥費上,花在衝突上,怎麼留財?所以迎喜神,人要有喜氣有和氣,事業才做得起來。每天愁眉苦臉的,人家看到我們就嚇跑了,還跟我們合作?要齊家治國。

您看這裡講的,『首出庶物』,這個「首」是什麼?你能出來做榜樣,你是全國的榜樣,你的團體是全國的榜樣,你不就利益全國的團體。您看胡小林老師,他的榜樣給了各行各業多大的信心!見人善,即思齊。每個人都做得到,平天下,由我們中華民族帶頭就可以平天下,我們把責任承擔起來。這一句真正看明白,每天息滅貪瞋痴,每天胸懷天下的安危,每天以和為貴,大局為重,心量就愈來愈大,大到什麼程度?跟虛空一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所以這句話,其實強調我們古人以萬物為師,謙卑,法天地萬物。所以「保合」,是指天的運行,保持、調整整個宇宙的和諧關係,星體運行,整個四季運行,這都是上天之德,我們效法。因為四時運行都是很有規則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下雨澤萬物,甚至於上天有臭氧層保護我們萬物的健康。「天無私覆」,對萬物都是保護;「地無私載」,大地沒有說只承載人類,沒有,平等慈悲,萬物都承載,萬物都化育。所以,「大和」就是使整個萬物祥和。而且,『乃利貞』,「利」就是對萬物有利益,決定沒有傷害萬物的念頭。就像聖人只有愛民之心,絕沒有自私自利,決定沒有害人的心,所以聖人都是效法天德。這個利是利益。「貞」,貞是正,純正,完全沒有改變。時時保持,不只這一生保持,生生世世都行聖道,都行菩薩道,這是聖賢人的精神。「乃利貞」,永遠就是這麼純正來利益蒼生。

「首出庶物」,「出」,就是這個元首,像文王、堯帝、舜帝、大禹,他們都是因為有德行,老百姓尊崇他們、推崇他們出來做天子。不出來也不行,老百姓信任他們,他們承擔起這個責任。「庶物」,「庶」,就是百姓、萬物。百姓推崇他們,他們一出來,效法天德,進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長養萬物,他們自己的國家又成為天下的榜樣。所以湯王七十里王天下,文王百里王天下,給萬國為榜樣,「萬國咸寧」,天下萬國都得到正確的治國之道,而循著正道,國家就安定了。當時候有兩個國家爭吵,一國是虞國、一國是芮國,爭吵、爭地。聽說文王有德行,兩國約好要去找文王評判,看誰有理。結果走進文王的國度,看他們的老百姓在路上都很有秩序,互相禮讓;進了他們的朝廷,文武百官互相謙和、互相敬讓。一路上看到人家這麼有德行,最後覺得很慚愧,文王也沒見到就回家去了,把地都讓出來,人都有羞恥心。因為這件事情,幾十個國家統統來依附文王,效法他,萬國咸寧。

我們看到這些句子,高度的信心,世界是有救的。只要有聖賢的教育,就能帶領這個世界走出一條活路。我們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先生說到:馬來西亞漢學院要進而利益世界。心胸很廣大,上下一心,我們要先發願,從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利益自己的團體做起。而且時間緊迫,能不能力挽狂瀾,能不能扭轉乾坤,這一兩年是關鍵。人的意念力量不可思議,科學家都證明了,我們能把古聖先賢的精神、福報承傳下來,我們相信所有的人同心同德發這個大願,進而正己化人,讓明理的人愈來愈多,人心一轉變,把世界帶向愈好的未來。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最後補充一句,利益天下,就從念頭開始,念念為人著想就在利益這個天下。念念純淨純善,念念把功德迴向給世界,這就是大慈大悲的落實。不只要起慈悲的念,更不能起妄念,當然不能起邪念,還起邪念就要挖個洞鑽進去了。大家共勉,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如何構建完整的個人知識體系?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0二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六十五集)
《技》之學習技巧心得總匯(3)
python 定時器

TAG:學習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