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論太極拳中「力」的概念
一.力的發生
陳氏太極拳誕生於明末清初,陳氏太極拳吸納了很多拳種的優秀招式,引入道家導引術;導引勁力,並按易經太極原理編排連接各式組成太極拳套路,在應用時引入孫子兵法作為戰略、戰術依據。但目前社會上大量流傳的楊氏,吳式太極多為「太極操」,而某些人的陳氏太極拳失於意念導引而類同外家拳。太極拳是一種拳術,是以攻防、擊技為主要目的,健身只是習武不經意帶來的後果。而其拳術的檢驗標準是推手或極少限制規則的比武擂台。太極操以健身為目的,以舞台表演和裁判評分為準繩。當前社會名人的話,不論對錯,一句「太極拳好」便趨之若鶩,至今大多數中國人不知何為「拳」,何為「操」。陳氏太極拳是一項內外兼修,快速,激烈的武術運動;很明顯肝硬化不能打,很多體弱慢性病患者不能打。而一種好的「太極拳」,老弱病都可以打,可以健身,這個「拳」難道還有新華字典里拳術的意義嗎?實際上不論是太極操還是太極拳只要百姓喜好都無可厚非,現代太極操由太極拳進化演變而來,一些體育大學若不能繼承武術傳統,還不如好好總結一下拳是怎樣演變為操的。
太極拳作為一種徒手的武術,用勁是理所當然的,練太極拳主張以意導氣,以氣摧形。避免使用肌肉緊張所產生的力。如何看待以意導氣?還有些人推崇「力發於足……」或「力發於腰」的錯誤拳理。為了更正這些名人的錯誤概念,下面就太極拳中關於力的概念作一簡要闡述。
太極拳中人體發出的力複雜多變,難以像工程中的力學現象那樣以准碓的數字表達,但其尊從的力學定律都是一樣的,所以首先簡述一下牛頓定律(簡述是因為牛頓定律從初中高中到大學都在學習,不斷深入的學習,我們只能就涉及的問題淺略談及)。現代工程力學建立在牛頓三大定律的基礎上;第一定律是慣性定律:
某一物體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保持靜止狀態直到外力改變其狀態為止。第二定律:運動物體所受的力其大小與加速度成正比與該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第三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不同物體上。
這三個定律都不涉及力是怎麼產生的,力由何而來,只說力要遵循上述三條定律。牛頓還有一個定律說明力產生的一種方法即萬有引力定律:每個物體之間都存在相互之間的吸引力,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M1,M2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再乘以引力常數。在地球上人體的重量剛好就是人與地球之間的吸引力。在地球上人與人之間吸引力因質量太小而可忽略不計。
在社會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產生力的方法:如電力----電磁轉換產生的力、煤炭,汽油燃燒產生的力;原子聚變,裂變產生的力;風力、水力,地震產生的破壞力等等。從這些力可以看出力是一種能量,當地震不發生時某地局部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一旦爆發產生很大的力。人體力的產生與上述有很大不同。人體結構很複雜,其中有肌細胞、結締組織,由它們構成了骨骼、關節的韌帶,肌腱,肌束以及其它器官的肌肉。這些大量的肌細胞就是人體力的原動力。這大量的肌細胞每個都是高效的發動機。例如我們想要抬起重物,這時腦神經系統就會以神經衝動的方式發出命令。當神經衝動抵達運動神經纖維末稍時,末梢釋放乙醯膽礆至運動終板部位,引起動作電位而肌纖維發生縮展。若縮短的是手臂內側的肌肉束而伸長的是手臂外側的肌肉束,這時手臂會向上彎曲將重物提起。重物越重細胞的收縮能力越強。當細胞收縮或伸長時細胞這個發動機消耗的是氧氣與碳水化合物,若是沒有氧氣與糖;細胞將沒有活力,人將不能運動。這氧氣是怎麼來的呢?血液中有大量的紅血球,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在肺部與氧氣結合,經毛細血管運往細胞與血中含有的血糖化合,產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液經靜脈及肺部排往體外。人體中不能沒有氧,也不能沒有糖,糖多了會生糖尿病。血液中糖太少了會低血糖,人會死亡,血液中氧少了會乏氧,腦乏氧會昏迷,重度乏氧會死亡。順便提一句,體育界名流曾盛傳「無氧運動」真是痴人說夢。
以上就是人體力產生的過程,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會引起一些問題需要仔細探討。
(1):人體力,是由人體發出的,往往是主動力,在牛頓力學中是作用力。
(2):力的發生及變化是由人的意志所支配的。
(3):人體,手足,腿臂以外還有大量的肌肉是不受人體思維支配的,就是手足中也不是所有的肌肉都受腦神經的支配,
二.內氣
人體內大量的肌肉,肌細胞是不受人思維控制的,要想使人體內部大量的肌細胞受人體思維控制並參與手足的外部運動,就需要採取一些措施經過長期的鍛煉。若鍛煉方法正確,經過艱苦的練習會使身體內部越來越多的肌細胞參與外部的手足運動,使人體力大增,即所謂的中國「功夫」。陳氏太極拳「以意行氣」練意不練力的內功拳。太極拳引入意念導引的目的就是要用道家導引的方法,導引人身體內部那些不受人神經系統控制的肌肉參與手足活動。主要辦法就是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全身放鬆。打拳時手足肌肉不要用力,以意念導引內氣或中氣由丹田發往四肢,直至肢端。這樣經過二、三年的練習逐漸使手指有麻脹的感覺。
但是對於陳氏太極拳來說,就不能完全採取「以意導氣,以氣摧形」的手段。因為這種導氣過程會減慢拳速,故要求導氣又不能完全在氣,在氣則滯,要求意念想著打拳,意念在拳架上,而導氣則似導非導,導氣的意念過重就會流於健身操而使內氣在發勁時摧逼不捷。發勁時內力是如何傳導呢,首先要有勁可發----見「太極拳纏絲勁」,發勁前要吸氣收腹,吸氣與收腹雙在意,這樣在全身形成一個氣場。氣場為一內力場,形成時全身如氣球吹脹,場的邊界是人體皮膚,場內各點受神精系統控制,以意導氣時明顯有感覺由體內流向四肢,發勁時全身鼓脹意念可立刻到達(似神經傳導速度)肢端摧逼內勁發出。這是太極拳煉到走內而達到的一種境界,這就是應當經常以意念敦促內三合(見陳氏太極拳入門及悖論)中「氣與力合」的內含。此時發勁內力,肌肉的爆發力同時發出到達被擊物。打太極拳不是不用肌肉緊張產生的力,剛開始為煉內力必須不用力而煉勁,有了內勁則要煉「氣與力合」。
順便提一下:某些正統的「武術家」不承認有內氣,中氣之說,其實這並不是唯物論。只要你想一下人體五臟六腑哪一個是能聽你指揮的,或許你能憋一口氣,憋一會尿。那麼多臟腑大量的肌細胞你都控制不了。人身體內部大量的肌肉包含大量的肌細胞你都控制不了。你只知道手能拿物,腳能走路,這只是少量的你能控制的肌細胞,你感到你有力氣,中國字什麼叫「氣」:無形無色看不見的。體內那麼多肌細胞某人煉通一些肌細胞受大腦控制而有了內力氣(腿臂力也是人體里的力),區別於手足之力氣稱為內氣或中氣(肚中之力氣)有何不可理解之處。還有人承認內氣,中氣的存在或有所感覺,但總認為那是一個很神秘的事。我曾親眼目睹有人兩耳前後大幅度扇動,而他絕不是豬八戒。遇到這種鳳毛麟角之事,我並不感到很神秘只是羨慕他找到牽動耳部肌肉的方法,因為我自己費很大力氣只能使自己兩耳上下移動稍許。其實這件事與「內氣」如出一轍,不知道您是否有同感。
三.商確幾種力的說法
1拳理:
在陳照奎先生編箸陳式太極拳書中第10頁「。。。。。。這完全符合力發之於足,行之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的拳理。29頁要弄懂人體的力源。。。。。。「勁起於腳」。
沒有這樣的拳理。陳氏太極拳先師陳長興,陳鑫多次提出「力由心發」,「拳由心發」,古時心指意念,這也符合所有的拳理(包括外功拳)並符合現代生理解剖原理,心即相等於神經中樞。陳氏太極拳氣沉丹田,調氣時按陳鑫說法「氣分幾股」,煉到氣場形成時或全身鼓盪時達到「實為一股」。跳架時內力從丹田調出尚嫌太遠,要求練拳時以拳路意念為主,在氣則摧逼不捷,根本不存在「力發之於足」的拳理。很可能是馬虹先生筆記弄錯了。如果這個「力」是反作用力,卻是發之於足,但人體作用力先發出然後才有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已不能再「主宰於腰」。故這不是拳理。(反作用力是地球作用在人體上的力,怎麼能由腰主宰)。
在張三丰著述,太極拳論中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是後人這麼寫的,是否太極拳論無從考證。就算「其根在腳」相當於「力發之於足,是同等道理。張三丰說的沒有錯,但這不是太極拳理,(見太極拳研究中華武術文庫,理論部唐豪顧留馨編著)。張三丰是道教大師以無為修道為本,目標是修練人仙,地仙。修仙的人不屑於拳術。但修仙的人也修鍊外功,其心法即導引術的心法與陳式拳幾乎一樣,因為在導引術方面陳氏太極拳是從道家學來的。張大師的外功應該是「太極操」,張大師的外功只是輔助修道而已。作為修道外功,力「發之於足。。。。。。形之於手」,內氣由足三陰脈,督脈,至手三陽脈,幾乎運行半個大周天。作為太極操,氣功,作為修鍊的輔助功很正常,但為拳理所不容,原因是速度太慢。陳氏太極拳引用學習了道家的導引術,但是在應用上卻有很多不同(見陳氏太極拳入門暨悖論),關鍵是速度,不要小看了速度,在地球上通常速度適用牛頓定律而在宇宙中與光速為伍就需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2松活彈抖及「松活彈抖勁」
「不善於松活,也就談不上彈抖」,太極拳發勁松活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除松活外還要用好纏絲勁與內三合等。上述作法的目的使拳速達到極快,在練拳套路中發勁,發完後即刻放鬆,此時拳與小臂動能很大,而身體已不再著力。拳與小臂前沖的動能要靠手臂結締組織的韌帶,肌腱的彈性伸長縮短來消耗掉,拳才能停止下來。拳速越快,彈抖的時間越長次數越多。
但是彈抖也不是必然要發生的。拳擊冠軍出拳速度不次於掩手錘為何不見彈抖,因為拳打在沙袋上,練太極拳套路中的發勁,沒有擊中目的物,即發的是空勁才有彈抖發生。有人把發勁的松活要求與不是必須打空而發生的彈抖聯繫起來,命名為「松活彈抖勁」。從人體生理髮勁及複合發勁的角度來看似乎都沒有這種勁。有時常會看到打陳氏太極拳大架的朋友發完勁後故意再將手抖動二下,為達松活彈抖勁,畫蛇添足一把。
3「力由腰發」
「24式太極拳入門與提高」,32頁作者說發勁時。。。。。。力集中於腰脊,由腰脊而發。「
腰承上啟下,特別是在陳氏太極拳中,全身纏絲的整勁,腰更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勁由心發,由腰發太慢。當你實踐過勁由意念發出後,你會體驗到:一旦意念高級神經發出命令(神經衝動)後剎那間,全身無數小發動機(肌細胞)同時按意念要求而動(神經傳導速度很快,大概僅次於光速),若還不能理解只好按陳鑫所說「拳打萬遍」拳理自明,但必須是由心發。
四.人體發出的力即主動力概述:
1、伸縮力,扭轉力與組合力
由概論力的發生可知:當人的意念人的思維想要發力時,神經系統發出一個脈衝,當神經衝動到達神經纖維末稍即可產生力。人體有數不清的神經末稍,而且尚有無數神經末稍不受高級神經支使,一旦這些末稍受刺激或受損將通知大腦。其中每一個末稍控制一個「發動機」,所以人體內有無數由大腦高級神經系統控制的發動機,而且隨著內力,中氣的增強這個發動機還會增加。所有這些發動機都會發力,我們管每個發動機叫發力點。發力點雖有無數但是發出的力只有兩種:伸縮力、扭轉力。
(1)伸縮力,是一種單一的力。伸縮力,相當於工程力學中的軸向拉伸及軸向壓縮力。這種伸縮力在太極拳中,就可以出拳,運拳,手足作圓運動。與內氣相聯的伸縮力基本上已可滿足太極操的運動要求。
(2)扭轉力,是一種單一的力。人體的扭轉力,是一種單一的軸向扭轉力。當力作用於物體時會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使物體變形,另一種是使物體運動。當你調動內氣沿手臂軸線旋轉走向指端時手掌沿力的走向發生轉動,轉動方向是順時針的叫順纏,轉動方向是逆時針的叫逆纏。這種扭轉力在陳氏太極拳中被稱為纏絲勁。
這纏絲勁在陳氏太極拳中特別重要。纏絲勁是轉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唯一有效途徑,陳氏太極拳發勁較多剛柔相濟,由柔變剛,由剛變柔需要纏絲勁,勁力的方向變化也要纏絲勁,變化快轉換自然更顯重要。這也是其它太極拳及太極操中纏絲勁並不顯重要的原因,也是陳氏太極拳與其它太極拳內在區別之一。
(3)組合力:組合力就是伸縮力與扭轉力的結合,即伸縮又扭轉。力學上稱為「力螺旋」。在陳氏太極拳中通常用組合力,特別是陳氏太極拳小架,每一步,每一動必用組合力。
(4)臂端手:是一般工程力學所沒有的構件,手張開為掌,握緊成拳。每隻手有27塊骨頭,有大量的肌腱韌帶,能創造出世界上一切複雜的作品,但其手指也只有伸縮力,手掌有扭轉力及伸縮扭轉組合力。此外拇指與其它四指相對可以產生抓力或握力,對被拿住的物體可拖加拉,壓,彎,扭各種基本力及其組合力,這種情況是工程力學現象看不到的。
上述提到人體發生的力,當人經過鍛煉有了中氣,這些中氣只能加強助長上述人體力但不會改變其性質。
上述人體力,有人認為是否太簡單了。太極拳只推手就存在八種勁法怎麼人體力只有伸縮與扭二種力及其組合。這種提法也可能存在問題與疏漏請指正。但此提法基於人體肌肉纖維只能發生縮展。
2朋履擠按、采列肘靠
與其他武術一樣,太極拳有踢,打,摔,跌,拿作為戰術手段。踢主要用足,打主要用手。但拳術家認為「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處不混然」,但一般人都離不開拳打,腳踢,像陳發科先生全身任何一處都可發人,打人全國能有幾人。但太極拳為文化拳,拳師們往往注意打中的推手,在推手中常常運用太極八法或八種勁別。推手是打鬥中最文明的方法,可點到為止。
太極拳避免使用單純的肌肉發力,而要以意念導引,產生中氣,內力。以內力催逼產生的力稱為勁,故稱太極八法為勁。但是這種勁已經不是單一肢體發出的勁,也不是相當於複合力的螺旋勁而是一種更高一級的勁。稱為整勁。
太極拳講:一動全身皆動,一靜全身皆靜。每發一次全身氣場鼓盪一次。
朋勁:是一種向上向外的勁,金剛搗碓開始:右手逆纏,左手順纏手背向上抬起;右腿逆纏,左腿順纏同時向下運動;丹田氣由前向下向後經長強,含胸撥背。直至大椎,沿脊椎節節拉開,長強向下大椎向上。此動作延續至雙手與肩同高,雙手纏至掌心微外翻,雙腿下至半馬步。
打拳或推手運行朋勁時,緩緩雙雙纏繞抬起雙手(重心同時向下),內氣由丹田一股向下肢,一股經脊椎,經雙臂順逆纏至左右手直達指端。有意順逆纏抬起左、右臂與自然抬起有本質不同,前者用於太極操,太極拳,後者用於廣播體操。
朋勁即啟全身無一處不動,手腿用螺旋勁,腰部用胸腰摺疊,或疊套,內部丹田由前向後轉,由丹田向手足發出幾股神經衝動。太極拳,太極操這一過程都相同,直到神經衝動達到手指端,然後轉勢,轉勁做其它動作。作為太極操,動作可以緩慢進行,開了合,合而蓄。然後再開,再合直至一套拳打完。作為太極拳尚鬚髮勁,太極拳煉拳前幾年與太極操並無區別,但需有發勁意識,偶爾在掩手捶,指檔捶等處發勁。以煉內氣,導氣為主。一旦內氣有一定基礎應變為打拳而不是煉操。
打拳就要發勁,陳氏太極拳小架一路,每一勢都可發勁,或發幾個勁,初練拳一路柔多剛少,至拳打萬遍以後也可變為剛多柔少,剛柔相濟。
以朋勁發勁為例來說明拳與操的區別:朋勁如前當朋勁運行起來以後吸氣收腹此時全身內氣鼓盪在全身形成氣場,氣場的每一點都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之下。經過萬遍打拳朋勁的全過程及身體內外的各部動作早已成為意識形態,整個拳套路也早已成為意識形態,當你想要發勁時(力由心發)神經系統立刻發出神經衝動至腰腿臂丹田,內氣催逼外發,各部肌細胞同時完成各自該作的動作,其最終的結果使手完成朋勁動作,立刻停止催逼,放鬆身體各部,纏絲勁由四肢逆向收回丹田。
從上述發勁過程不難看出
(1)心與意合:心想只能想簡單事物,判斷是否應該發勁,一旦決定發勁立刻以意識形態開通身體各部的發動機同時工作。
(2)氣與力合:太極操導氣以梯度方式逐點傳遞,速度慢,氣感強對健身有很大好處。而太極拳要作到氣與力合,氣不能以導氣的方式傳播要以氣場鼓盪的方式,這個方式是以神經傳導速度傳播,大概神經傳導方式的速度僅次於光速在地球上是最快的。神經系統分布在全身,在發勁時同時要發爆發力即原來肌肉收縮引起的力。只有由心發時才能做到氣與力合。
(3)筋與骨合:含胸撥背氣走脊椎。綜合上述可見太極操與太極拳,根本差別就在於拳速,在於發勁的速度與轉換的快慢。這裡沒有好壞,是非的差異。太極操可以練一輩子,太極拳卻不行,到年老體弱就不能再練。練太極拳的人到年老只能練太極操。
履勁:朋出的雙手,右手順纏,左手逆纏,掌心相對,然後沿被粘人手臂走動化除對方勁力。
擠勁:兩腿前後開立,前腿一側的手臂纏屈成弧,平舉於胸前,而後手輕按前手的前臂內側和手腕處,兩臂迅速向前向下擠壓,同時重心前移成弓步。
按勁:接上述朋勁,右手順纏,左手逆纏至胸前掌心向下,沾著對方,同時雙掌由下向前上方弧線推按。
采勁:以掌指虛攏住對方的手臂,然後乘勢借力由輕而重,再突然向斜上方或斜下方一帶,牽動對方使之失去重心。
列勁:將朋勁卷蓄起,在短距離內猛然一抖而彈出的勁,稱為列勁。
肘勁:肘尖向前,後左右擊出之勁為肘勁。
金剛搗碓:右拳已過打擊位置,右肘向前朋出為前肘。
懶扎衣:右肘尖向右擊出為右肘。
單鞭:左肘向左擊出為左肘。
倒卷肱:肘可向左前、後,右前、後擊出。
靠勁:肘出了防禦圖之外用身軀的朋勁或纏絲勁朋出去,稱為靠勁。
上述八種勁別都是組合勁整勁,按力的性質來說,上述八種勁法只有二種勁。一種勁是朋勁,向上朋向下朋,向里向外,向前向後還有四個斜角。還可以有很多組合,這朋勁與前述人體生理肌肉發生的伸縮力是一致的。證明內力的勁氣不改變力的性質。因推手用力較緩較柔故有人認為上述八種力的本質就是朋(見顧留馨編著的太極拳全書)作為拳術動作還應有另一種勁就是繞軸線轉動的纏絲勁。這個纏絲勁對應前述人體生理肌肉發生的扭轉力。
上述八種勁法是怎樣由這二種勁構成的呢。朋就是朋勁,一種向上向外的力。履勁:朋勁加纏絲勁。擠勁:朋勁,手的朋勁加身體的朋勁。按勁:把朋勁反過來向下。采勁:先上後下,或先左後右的朋勁。列勁:朋勁加纏絲勁。如單鞭甩鞭梢勁。肘勁:纏絲勁加朋勁。靠勁:身軀朋勁或身軀纏絲勁加朋勁。太極八法實際是八種動作八個整勁。並非八種勁,為推手方便說成八種勁。實際上按力的性質來說只有朋勁和纏絲勁兩種。
本節前面單獨發朋勁時,給出了發勁方法,因篇幅所限下面只給出用纏絲較多的一種肘法,懶扎衣。只講發肘方法:右手順纏,左手逆纏,腰由左前轉左後逆纏轉,帶動左腿纏絲,重心移向左腳。右肩逆纏向左肩,脊椎逆纏絲,右臂順纏完成後橫於腰前。此時合完了,全身收縮,自然呼吸,全身放鬆,氣沉丹田,全身勁氣蓄在丹田,但是纏的越緊蓄的越狠身體越覺不舒適,直覺欲發為快---現在是在打拳,若太極操便不纏這麼緊,也不發那麼快。發勁:意念放鬆一次,吸氣,收腹,含胸撥背(同時注意尾閭中正)突然放鬆纏絲勁,左腿自然右轉釋放變形能,腰由左後朋向右前,畫∞字,右腿向右朋出脊椎右轉,右手逆纏,左手順纏,這些動作由心發由全身氣場形成並且是下意識的(是用意的結果是意識形態多次重服形成的)同時全身氣場催逼右肘朋向右後方發出,在催逼內力的同時,引發肌肉暴發力,同時上身向右朋出隨腰同時朋,重心移向右腳。以上講了朋右肘的外部過程,內部說了一個氣場催逼,丹田內轉及撥背的內動就不細說。勁發八九成即刻停止催逼,全體放鬆,因為練拳時在套路上均發空勁,沒有擊著被擊物,發空太狠易傷身。
上述為朋右肘主要過程,其它肘法與此類似。由上可見肘勁並非肘勁而是多種纏絲與朋勁的連續或同時發勁的組合。總之,太極拳稱正方向勁為朋履擠按,斜側方向勁為采列肘靠,稱垂直方向的勁為抻拉撥長。
3太極勁的特徵
有人說,什麼叫「太極勁」?這要由太極拳的戰略戰術所決定。不是這樣的。任何事物都由其自身的本質來決定其特徵,也就是與同類事物的不同之處。戰爭中游擊戰、運動戰的特徵是由它所採取的戰略戰術所決定的。
太極勁是一種內勁,是一種具有陰陽轉化規律的勁。依據太極勁的用法與目的不同可分為「太極操勁」與「太極拳勁」。
(1)太極操勁的特徵
A太極操勁是一種靠意念逐點調動的內力。
B是一種松透朋圓的柔韌勁、勁力以朋為主。
C勁力運行緩慢,連綿不斷。以蓄為主。
(2)太極拳勁的特徵
A太極拳勁是一種以意念導引為輔,神經系統指揮全身氣場的內力。
B太極拳勁是一種纏絲勁,是一種力螺旋勁。
纏絲勁的運用使勁力的轉化,如由柔至剛,由前向後,由靜至動,由動至靜的陰陽轉化作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使勁力轉化更符合太極原理。
C是一種剛柔相濟的勁,是一種蓄髮結合的勁,是一種內氣場與肌肉力(暴發力)有機合一的勁。
D由全身任何部分局部發出的勁力都是「整勁」,即周身內外都參與。周身一家的整勁,基於纏絲勁的引入與運用。纏絲勁發生於身體六大部位,雙臂,雙腿,脊椎與胸腰。雙腿纏絲要靠腰轉帶動,腰轉連著上面的肩轉,肩連著雙臂纏絲。故腰轉然後帶動腿纏絲,連接脊椎及雙臂的纏絲勁,纏絲到底(不能再纏)即合式完了對應著開,不開纏著難受。此時不開孕育著開,雖不動孕育著動,動是纏絲變形能的自然屬性(對應著合)。這是因為雙臂,雙腿及脊椎的扭轉都只有一個自由端,力學上稱為限制扭轉。在整勁中腰是關鍵,在上身肩靠及胸腰摺疊中脊柱是關鍵。腳立足地面其穩固程度是腿部纏絲及上肢發揮的基礎,此處腳是關鍵。打拳發勁力,關鍵處很多,不是那兒重要,力就由那兒發出。
「整勁」的發生與運用除纏絲勁外,還必須靠全身神經系統的支配。當打拳發勁時,全身神經系統協調完成。有人打拳,肩部用力送出(根摧意念過重)明顯看出肩動在先。也有人打拳,手部用力送出明顯看出手動在先(手領意念過重)。還有其它情況(毛病)使別人明顯看出,這人要發勁了。造成的原因:一是局部導氣意念過重,二是發勁前不注意再次放鬆全身,三是全身神經系統不在「打拳」的意念下,正常應該是在發力點伸縮的同時,全身內外同時動作,同時完成,自然協調。切記,「力由心發」,「拳由心發」。沒有了雙腳安上假肢,手還能有力氣,沒有了腦袋(心)什麼勁都沒有,只有地球給你的支反力,和萬有引力(重力)。
4勁力使用
練太極操,表演一把,勁力便有了用途。而打太極拳者可能一生都遇不到實戰對打,只能在推手中演練勁力。在力學中力是矢量,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人體手腳活動面很大,手臂,大腿的根部相當於球心,手腳的活動面大於半個球體表面。所以勁力的方向有無窮多個,造成勁力的作用點也會有無窮多個。
按牛頓作用力反作用力原理,打人的作用力作用於被打人,同時就有完全相等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施打人的身上,但作用效果卻根本不同。因為施打人往往用自己最強狀最堅硬的部位去擊打,被打者的柔軟部位及易受傷部位。因而在實戰對抗中儘管「勁力的作用點有無窮多個」,但攻擊和防守的要點卻是頭胸腹部位。
太極拳的對抗主張懂勁,主張四兩撥千斤。對抗時一旦搭上手便需沾粘連隨,對方稍有動作便知勁力走向,並採取反制措施。四兩撥千斤要有用巧勁要靈活,撥的位置如同老秤,秤砣的位置,離支撐點越遠效果越大。四兩撥千斤是對巧勁的形容,當然你有四百斤更好,那就可撥壹百萬斤了。總之敵方順來則橫檔(先引進),敵方橫來則豎搪。
太極拳除練打人還要練被打,稱為引進落空,捨己從人。勁力大也不頂撞,要朋進來,改變力的方向,這過程中你要承受對方一擊,但這一擊已是皮毛擦邊擊,其中八、九成已落空。一旦敵方發現勁已走空沒打著實際東西開始往回撤,就要隨屈就伸,在敵方回撤時你加把勁力,隨繼送他回去,或者發勁,使敵受剉。
平時站立要尾閭中正,雙腳平行或不丁不八。重心落在雙腳支承面內側,以做到八面支撐。對敵時重心及用勁力的常常是後腿。
五反作用力及雜感
1反作用力
上節敘述了人體發出地主動力,在太極拳中的一些現象,只涉及拳術中那些引起爭論地問題。太極拳因其豐富的文化內含,哲理內含被稱為「文化拳」,但並不意味它不是武術。作為徒手武術太極拳包含有深厚的力學內含,但往往拳術高明的人卻不懂力學知識,不知何為反作用力,不知何為定軸轉動,因而作出違反力學知識的判斷。而一些力學知識深厚的人對太極拳卻不太入門;人的精力有限,力學知識的積壘,太極拳的通曉,須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還有些研究太極拳的人即不懂拳術又不具備其它相關的如醫學,中醫專業知識因此只見大學設有武術系,並不見太極拳研究成果。而中央台五頻道的武林大會太極拳擂台賽可以引起人們對許多問題的研究。
本想談談反作用力,但篇幅太長,本人能力有限,短了說不清楚,只好說一下相關的結果。所有太極拳書中所談的勁,力都指人體的主動力,都是由人體發生的,人體發生的力可以由人體控制。通常人打拳站在地面上,人給地面的作用力等於人體的重量。而地球給人體的作用力等於人體的重量並作用於腳上,稱為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是地球加在人身上的,人沒有能力控制地球發出的力。通常情況下人站的地面是穩定的,故並不研究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也不受人為調製。人為調製的主動力即勁力的變化也引起反作用力變化,通常不影響勁力的作用故不加以考慮。偶爾也會考慮一下反作用力情況,比如振腳時,水泥地提供的反作用力過於剛硬,為避免傷及足踝你可以減少幾成發勁,或去土地上打拳。至於有人說自己站樁功夫如何了得似落地生根,腳下有很大功夫,這僅僅是個人想像,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只要人體基本靜止,再好的樁功對地面的作用力也只等於你自身的重量,由上述原因,在拳術上基本沒有人去研究被動的,單一的反作用力。
2有人把太極拳練習步驟分十來段,我看主要的只有兩段。第一段:太極操階段。要先練太極操,先練走內調內氣,但要有發勁意識,練掩手捶等幾式拳架要發勁。發勁前吸氣收腹。發勁後開聲吐氣。第二階段:太極拳階段。此時意念在打拳,在拳路,而意念導引似有似無。特別注意纏絲勁的鍛煉,煉拳是意念活動,要想學習就得想,多次重複變成意識形態後就可以似想非想,聽音樂打拳不利於意念導引,每天打五遍拳,太極操階段需三年左右。第二階段,太極拳階段悟性高的五—六年可有成就。
3打太極拳如何看是否有力。主要看發勁時拳速快否,拳若快帶動周圍空氣作響。但有些人,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難以看出有力無力。不過拳師講: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不可偏用,矣不可不用,乃用武之道。
4瀋陽一些朋友常談起,武術的評定常用以打分定勝負。當今社會物慾橫流,當急功近利之小人主宰評定。必然難有公正。過去瀋陽是滿清政府發詳地,武術界人物卧虎藏龍,如今也不知都那裡去了。中央五頻道的擂台賽似乎沒有瀋陽人。遼寧省是中國體育大省,但武術事業卻極落後,中原,華中諸省,武術事業的中流砥柱在民間。在政治風雲突變,爾虞我詐的環境下武術事業難已發展。瀋陽市之太極拳多為太極操,符合「太極拳好」的標準,所以由打分的多少評定太極拳。偶爾有幾個真懂太極拳之人流落瀋陽也難成氣候,因為太極拳的知識面廣,練習時間長,又必須由人身鍛煉才能真正理解。過去太極拳,那些真正很利害的拳師,往往出身某一較大家族,且其拳術的獲得性代代遺傳。一村男女老少都習武、練拳,某一支派掌門人一定是拳術最佳的。目前瀋陽市不存在這樣的社會環境,所以太極拳在瀋陽也難以發展,反而是被誤認為是太極拳的太極操,有良好的社會環境:首先有領導說:太極操好,有政府部門支持,訓練較簡單,男女老少均宜,有高等體育學府技術支持等,雖然是龐大機構中不乏腐敗分子,總希望這腐敗不要像油鹽醬醋一樣進入百姓餐桌。
5關於美。美是有條件的,是理性的。毛澤東時代的美,現代多數人認為是土,甚至有些人認為是丑。當時認為美是有階級性的,而當前當那些窮光蛋都變成資本家,便無人再提美的階級性。但是太極拳的美與太極操的美是有區別的。拳是一種徒手的武術,當美和武術矛盾時,當然不能選美。比如單鞭成勢,前弓步手臂伸直秀美。而不丁不八的馬步易發勁,臂肘彎曲,易形成卷朋的列勁。且手臂伸直易受擊打,為了武術目的練拳時要選不那麼美的。打太極拳要求尾閭中正,所以有拳術修養者往往身體直立,沒有羅鍋,很健美。但這並非刻意而為,是與敵人鬥爭所必須的。因為低頭彎腰就不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易為敵所制。
對於太極操,則要求越健美越好。太極操表演以裁判員打分評定,當然也有爭論,有人越瘦越好,致使某些人瘦到得厭食症。有些地區則要選肥。太肥也不好,太瘦也不好,當然要健美,國外有專門練健美的刻意的訓練一憋氣,肩部大塊肌肉,再一憋氣胸部又一大塊肌肉,對於體操而言為健美。練太極拳要用力但並不以此為美。認為這是拙力,僵力,笨力。人生短暫,若能練成健美的肌肉,再練太極拳練內勁,練靈活發力,練到成手時恐怕已近耋耄之年。
此文獻給太極操太極拳愛好者!
李志全
推薦閱讀:
※太極拳穴位採氣功法
※我知道的陳氏太極拳
※混元24式太極拳教學
※【史上最透徹的分析】太極拳真的能以柔克剛嗎?(一)
※太極八卦掌 太極拳(四十八式)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