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生不可一日無茶

導讀:你喜歡喝茶嗎?茶是最古老最養生的,你知道茶的由來嗎?各種茶應該如何喝最好呢?怎麼樣喝茶最養生呢?

  不可一日無茶

  話說乾隆一生愛茶,晚年更是嗜茶如命,當他萌生引退讓位想法時,有位老臣惋惜地面呈:「國不可一日無君」時,乾隆哈哈大笑,撫摸著銀須,意味深長地答曰:「君不可一日無茶啊」!乾隆85歲讓位於嘉慶,享年88歲。這等高壽,與他飲茶的習慣不無關係。

  現如今喝茶已是中國人實實在在的生活需要,是一種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常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以充分說明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茶道養生

最早發現的茶樹

  飲茶思源,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的原產地,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那裡生長著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溫暖、濕潤,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至今在中國的雲南、四川、貴州一帶,仍然生長著許多參天的野生大茶樹,樹齡最高的達2700多年,已發現的人工栽培的大茶樹也已有800多年樹齡,它們是中國茶鄉的活化石。

  茶文化與中醫藥文化,乃是一脈相承,古老的傳說同出一轍。《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是說聰明、勤勞的「神農氏」,看到人們經常遭到疾病的折磨,心中十分的愁苦不安,心想如果能找到一些藥草,讓人們吃了能夠解除病痛該有多好啊!

 於是神農氏決心去遍嘗百草,摸索藥物知識,為大家解除病痛疾苦。他常年奔波在山野間,採集各種草木,細心觀察它們的形狀,仔細品嘗性味,草木紛繁,有甜、酸、苦、辣、咸等各種滋味。吃過之後,效果更是各不相同,有的可以令身體止痛,有的卻使人嘔吐、腹瀉、昏迷不醒,有的甚至會引起死亡。

 有一天,神農氏嘗到一種草葉,突然覺得口乾舌麻,頭暈目眩,這時他意識到可能中毒了,於是就放下草藥背簍,在一棵大樹下斜躺著休息。當一陣風吹過時,他似乎聞到有一種清鮮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他虛弱地微微睜開眼睛一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心中好奇,隨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撿來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乾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以後,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茶樹」。這就是最早發現的茶樹。此後,茶樹逐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在中國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歷經變異,如荼、詫、茗、蔎、檟等。據後人考證,這些茶的名稱,都是「茶」的異名同義字,唐以前一直被人們混用。唐代茶聖陸羽撰寫《茶經》時,在流傳著茶的眾多稱呼的情況下,統一改寫成「茶」字,這不能不說是陸羽的一個重大貢獻。此後「茶」開始成為通用的名稱,「茶」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一直沿用至今。

古老的茶馬古道

  古往今來,茶不僅僅是一種藥草,也不僅僅是色味香卓越的一種飲料,它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已由中華大地走向了全世界。讓我們看看茶的歷史:

  據《茶經》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從中國西南雲貴高原一帶的原產地,隨著江河交通流入四川——古巴蜀國地區,並很快發展起來。這是中國飲用茶葉最早的產茶地區,那裡有著名的茶馬古道,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華陽國志·巴志》中就有記載說,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古巴蜀國已有茶樹種植,並將茶葉作為地方的物產,年年進貢給當時的天子周武王。

秦國吞併巴蜀後,茶開始走出蜀道,進入更廣闊的天地。可以說,是戰爭促進了茶的傳播。秦統一中國後,茶很快進入中原,作為貢品進入宮廷及上層社會。

  早期的茶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於做葯,或是祭品。這可能與它最早被使用時,是作為一種能醫治百病的神葯有關。

養生不可一日無茶

  漢代,巴蜀地區飲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開始成為商品。這有書為證,西漢時,王褒作《僮約》,這是當時一份買賣家奴的契約或對奴僕的種種約束規定。在《僮約》中還有關於茶的描述:「膾魚炮鱉,烹茶盡具」;「牽犬販鵝,武陽買茶」。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關於飲茶、買茶和種茶的記載。

湖北江陵西漢墓中曾出土過一箱作為陪葬的茶葉,在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也有一箱茶葉被發現。80年代末,在茶鄉湖州的一座東漢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隻完整的青瓷瓮。引人注目的是青瓷瓮的肩部刻有一「茶」字,被認定是漢人用於貯存茶葉的器物。湖州位於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是古時名茶「陽羨茶」的產地。「茶聖」 陸羽著《茶經》

   唐代偉大醫藥學家孫思邈(公元581-682年)是中國食療學說的奠基人,孫氏《備急千金要方》成書於公元652年,時值大唐盛世,飲茶之風已漸盛行,本書載述「茗葉:味苦、咸、酸、冷,無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微動氣。」其後成書的《千金翼方》中,也有「茗,春采」,「茗:苦荼。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主下氣,消宿食做飲」等記載,明確將茶列為食療品種之一。名醫陳藏器於公元741年著成的《本草拾遺》中,還指出茶「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與現代研究證明飲茶可以減肥相符。

喝茶能修身養性   唐代說茶,不能不提一直被人們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的陸羽。陸羽是湖北天門市人,出生於公元733年,卒於公元804年,享年71歲,可說是一位長壽的老人,這與他一生嗜茶有關。他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陸羽所著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採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共為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陸羽每必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在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後,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採制經驗的結晶。所以《茶經》一經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 宋代盛行的「鬥茶」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宋代貢茶工藝的不斷發展以及皇帝和上層人士的投入,已取代了唐代由茶人與僧人主導茶文化發展的局面。此外,茶坊、茶肆的出現,使茶開始走向民間。

「鬥茶」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也是中國古代茶藝的最高表現形式。宋代人們鬥茶所用的主要是建安北苑所產的茶餅。這種茶餅在碾磨以前,須用乾淨紙包起來捶碎,然後立即碾磨。碾後的茶末要放在茶羅上過篩,篩得越細越好,這樣茶末入水後便能漂起來,湯花也能凝結。衡量鬥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麵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二是看盞的內沿與茶湯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迹。湯花面上要求色澤鮮白,形狀像白米粟粒一樣細碎均勻。湯花保持得時間較長,能緊貼盞沿而不散退的為贏家;湯花散退早,先出現水痕的鬥茶者,便是輸家。為了便於觀看碗中鮮白的湯花,當時最盛行的茶具便是黑釉建盞。

  由於技巧性強,趣味性濃,鬥茶主要被文人士大夫用來消遣,與陸羽茶道澄心靜慮,天人合一的境界相比已相去頗遠,到明代基本絕跡。

會喝茶的都會養生

今天的飲茶形式源於明代

  元代醫學家著的《飲膳正要》於公元1330年初問世,這是現存的中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營養學著作,其中首見保健茶和酥油茶的記載,並有茶品13種及清茶、建茶等6種茶的煎用方法或與酥油加用的製法等,對人們了解元代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到明、清以至現代,人們對茶葉消費以及藥茶等的應用和研究更加廣泛。明代,洪武帝為減輕百姓的負擔由茶餅改用散茶,因此,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飲茶形式。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著名的《本草綱目》中,載述了以往醫家在以茶治病方面的發明及他自己的見解和評論,並載述了17種方書中有關用茶葉治病的附方20個,分別用於氣虛頭痛、熱毒下痢、大便下血、霍亂煩悶、痰喘咳嗽等16種病症。

中國地域寬廣,一方水土孕育著一片壯觀的茶林,凡是有茶的地方大多是峰巒俊秀,雲霧繚繞,山泉淙淙。由於茶葉的原料和製法不同,就產生了花樣繁多,品類各異的茶。時至今日,一般習慣上則依據加工製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它們伴隨著悠遠的神話傳說,帶著對祖先的無限景仰而深入人心,所以說中國茶極富於文化的沉積和韻味。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產於杭州西湖附近之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和靈隱一帶。《品茶品藝》中載:清代茶人陸次雲曾盛讚龍井茶「作豆花香……采於穀雨前者尤佳。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乎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真是品茶品到了極致。

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遊西湖時,來到龍井村附近獅峰山下的胡公廟歇腳,和尚端上了當地的新茶。乾隆本精於茶道,一見那茶,也不由叫絕。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葉猶如雀舌,茶湯翠綠明亮,透出陣陣幽香。品嘗之下,只覺齒頰生香,有說不出的受用。乾隆便問和尚此茶產於何處,叫什麼名字。和尚回答,這是小廟自產的龍井茶。乾隆走出廟門,但見胡公廟前碧綠如染,十八棵茶樹青翠欲滴,一時興起,當場便封這十八棵茶樹為「御茶」。自此,龍井茶名聲遠播。

茶道養生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早在唐末宋初便被列為貢品。洞庭碧螺春屬細嫩炒青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綠茶,主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東西兩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湯清、味醇,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它條索緊結,捲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後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飲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沁人心脾。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對西山碧螺春情有獨鍾。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上海曾請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品飲西山碧螺春,其與眾不同的沏泡方法及卓爾不群的高雅品味,令基辛格及所有在場人士讚不絕口!茉莉花茶

  花茶是以綠茶中的烘青茶、紅茶等作原料,用茶葉和香花進行拼和窖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製成的,主要有「茉莉花茶」、「玳玳花茶」、「柚子花茶」和「玫瑰紅茶」等,其中茉莉花居首位。

  用茉莉花薰制的花茶,芳香耐久,清甜可口。茉莉花本身也入葯。據《本草綱目》載,茉莉花「辛熱無毒……長發潤燥香肌,亦入茗湯」。因產地不同,茉莉花茶的製作工藝與品質也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產地有福建福州、福鼎,浙江金華、江蘇蘇州,安徽歙縣、黃山,廣西橫縣,重慶等地。

 茉莉花茶講究的是春芽伏花,就是指春季採摘的春茶,茶質芽葉肥厚、吸香力強。伏花是說伏天氣溫高,花蕾水分適中,內蓄芳香充足。有這些天然的條件,再經傳統工藝窨制,才能出上等的茉莉花茶。

  花茶是我國北方非常適銷的一種再加工茶類,可以說是老北京人的最愛。夏日的午後,他們沏上一壺香氣四溢的茉莉花茶,坐在自家院落的大槐樹下納涼,有時自斟自飲,有時邀約鄰居好友,談天說地,手中的香茶是一壺接著一壺,好不愜意。

茶文化博大精深

  緊壓茶

  緊壓茶大都以黑茶為原料,並經蒸壓工序做成一定形狀後而製成的,色澤烏潤,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獨特的陳香。有「六堡茶」、「黑磚」、「茯磚」和 「沱茶」等,屬完全發酵茶。前幾年被炒得火熱的普洱就屬此類茶。

  這類茶的好處是能夠降血脂、助消化、抑菌和減肥,還含有非常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氨基酸等,所以深受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喜愛。他們日常的飲食以牛羊肉為主,吃的蔬菜相對少一些,喝了用這些磚茶製做的酥油茶、奶茶後,微量元素、維生便一點也不缺了,所以,磚茶被譽為少數民族的「生命之茶」。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寧可三日無油鹽,不可一日不喝茶。」

  此外還有「安溪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祁門紅茶」、「滇紅」、「正山小種」、「坦洋工夫等,這些烏龍茶和紅茶屬發酵和半發酵茶,脾胃虛寒的人非常適宜飲用。

 養性養心乃茶道最高境界

  相伴數千年的茶文化,在世事紛亂中始終給予我們的是一種平靜、一種和諧,是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進而融為一體的最高境界,這也成就了中國的茶道。

  茶葉的沖泡,一般只要備具、備茶、備水,經沸水沖泡即可飲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發揮出來,沖泡得好,也非易事。

  不同的茶品需掌握不同的水溫、茶量、時間等。在這些方面,古代茶人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置茶量,一般的紅茶、綠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左右,即每杯3克左右的茶葉,加入沸水150克。如飲用普洱茶,每杯則需5—10克茶葉。用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每次投茶量幾乎為所用壺的容積的一半或更多。

  其次要根據不同的茶性掌握沖泡的水溫。高檔綠茶,特別是芽葉細嫩的名茶,不能用攝氏100度剛煮沸的水沖泡,一般攝氏80度左右的水較為適宜。這樣泡出的茶湯才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花茶和紅茶宜用剛沸之水;烏龍、普洱茶等用茶量較多,茶葉粗老,則須用攝氏100度的沸水沖泡,否則茶性不易發出。有時為保持和提高水溫,尚需採用燙壺、淋壺等措施。

喝茶喝的不僅是茶還有心情

  茶道養生最大的境界,是養性養心,這與醫道殊途同歸。

  茶的藥效早在數千年以前已被華夏祖先所認識,並獲後世驗證承認,它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類、氨基酸、咖啡鹼、茶多酚、茶多糖等,不僅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腦、消食除膩、減肥健美,而且在醫療上也有它的作用,如抗衰老、降血脂、抗動脈硬化、降血壓、降血糖、防齲齒、減輕吸煙對人體的毒害、抗輻射等。

  但需要提醒的是,茶雖有利於身體健康,但絕不是飲用越多越好,更不是茶越濃越好。 飲茶一定要適量。胃寒的人,不宜過多飲茶,特別是綠茶,否則易引起腸胃不適;再如神經衰弱者和患失眠症的人,睡眠以前不宜飲茶,更不能飲濃茶,不然會加重失眠症;正在哺乳的婦女也要少飲茶,因為茶對乳汁有收斂作用。

  中國人對於品茶,自古就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說法,只有「閑」才能更好地養心養性,才能夠注重生活的品質,這也是中國人傳統意義上對生活理想境界的嚮往。「茶道」、「醫道」乃「人道」,無論是站在醫學還是植物學的角度,使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人類生活的至高境界,是我們人類自古至今的追求。

  結語:你喜歡喝茶嗎?你知道茶如何喝最養生了嗎?多喝茶對身體很有好處哦。

推薦閱讀:

中 醫 五 行 學 說|養生與保健
「嘉園養生」治未病——頸椎病的早期信號
春天養生喝什麼茶好?
二甲雙胍怎樣吃能減少不良反應?
[轉載]好不容易收集的養生經驗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