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真相及各階段培養目標

來源 | 北美家長頻道(USAJiaZhang)

很多家長會用「叛逆、早戀、不好溝通、另類」等辭彙來描述青春期的孩子,而幾乎每個碰上青春期兒女的父母,都難免嗚呼哀哉,不知如何應對。

又因為一些矯枉過正的失敗案例,我們也聽多了叫你隨心所欲一點的論調,讓人忍不住鬆懈想要置之不理。但是,新的研究結果卻讓人越來越覺得,到了青春期,父母應該繼續指導並關注孩子的日常行為,而非有些人倡導的那樣,不要理會和干涉。

青少年因大腦急劇發育而導致焦慮和恐懼感大幅上升,這一點常常被忽略。大腦的不同區域和迴路發育成熟的速度是不同的,因為處理恐懼感的大腦迴路——杏仁核區——發育成熟得比較早,超過了前額皮質(負責推理及執行控制的區域)的發育速度。

也就是說,青少年的大腦已經有一個增大了的容納恐懼和焦慮的容量,但在冷靜推理方面還不夠成熟。如果在這個階段,觀察不及時、溝通不到位、引導不得當的話,很容易讓孩子在心理上誤入歧途。可是,怎麼溝通始終是一個坎,掌握不好度和方式,很容易枉費初心。

首先,我們要從科學角度來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哪些變化。這是理解孩子行為和情感變化的第一步。

· 11-12歲階段 ·

大家要牢記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孩子的成長,並非「必然」會一直「進步」。他們的進步是呈螺旋式的,有時候會「倒退」。

原本平衡的心態和發展會間或變得不平衡,甚至出現極端的轉變,包括性格的走向都會發生開朗或者內斂之間的轉換。(大體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2歲左右、6歲左右、11歲左右,是3個最厲害的不平衡不合順期。)

在11——12歲,他們剛剛進入青春期,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希望可以自己做決定,又焦慮做不好,容易不耐煩.......這時候家長最好能做到以下幾點。

1訓練組織能力

這一階段的孩子,看起來聰明伶俐,但事實上他們的一些基本技能可能是在退化的,比如空間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大腦負責前瞻性記憶(也就是記住待辦事項)的區域,也有待進一步成熟。

你會發現,孩子經常丟三落四,上課老師要交作業時,偶爾會顯得比較茫然。也時常記不住自己接下來要幹嘛。

這時候家長可以適時給予一些幫助,以訓練他們的組織能力。比如把運動包放在門口顯眼的位置,在他們的手機上設置待辦事項提醒,或者分享一些有助於他們更有條理生活的APP,比如Evernote/OneNote等。

2培養決策能力

研究顯示,那些10——11歲就懂得如何決策的孩子通常更少表現出焦慮與悲傷,以後交友也較少產生矛盾。

我們周遭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情境:穿衣、吃飯、旅行、遊戲、購物......一樣跑不了。每個細微處也都是可以培養孩子決策能力的地方,讓TA自己選擇周末去哪玩、穿什麼、零用錢怎麼花等等。事後再幫助分析TA的決策是否合理。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比較好的決策習慣,而不會沒有主見、對什麼都持隨便態度、過度依賴他人。

3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當然,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貫穿始終的,因為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資訊和信息,有好有壞,有真有假,無時無刻不需要我們去分辨好壞優劣。

但青春期前期是一個各種價值觀初步湧現形成的階段,也是最容易受到外部影響的階段,所以我們應著重看待。有意識得培養孩子的思辨性,一次競選、一場比賽、一條新聞,都可以拿出來和孩子討論,傾聽他們的想法,充分探討不同的思考維度,以培養孩子整體性看待問題的能力。

4培養換位思考能力

很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看起來特別善良,但似乎總是缺乏同理心,遇到校園霸凌或其他同學遭受不公平待遇時候,會表現得漠不關心,想著他們是不是鐵石心腸,沒有共情能力?

其實也不用特別緊張,這種移情和心智能力的獲得深深地根植於良好的家庭教育。

父母談論他們自己或者別人的感受、情緒時,會給孩子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指導他們去效仿。

引導孩子去描述故事中或電影里的任務是怎麼想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嘗試教他們,如果看到同學遭遇了不平等的對待應該說什麼怎麼做。都可以逐漸得培養他們的共情能力,能讓他們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間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 13-14歲階段 ·

11-12歲孩子的情緒反彈相對於這一階段來講,已經算是比較溫和的了。在這一年齡段,他們往往有更劇烈的情感宣洩。

對同齡人的評價特別敏感,一句你長胖了可能會讓他們絕食一天,一句你的髮型不好看,可能會因為髮廊是你領她去的而埋怨很久;

但相反的,他們的社交技能並沒有真正成熟起來;對於壓力的反應也很糟糕,經常摔門、哭鼻子、一回家就呆在自己的房間里;社交壓力的影響在這個年齡段前後達到頂峰。一個因壓力而患有精神障礙的成年人,往往早在這個時候就已初現端倪。

嗯,這個情況聽起來還蠻棘手的,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1教孩子一些自我調節的技巧

一項刊發於2016年《發展科學評論》的研究顯示,因為大腦中最易感受到壓力的部分尚在成熟中,所以青少年在這段時期使用的應對策略可能會在大腦迴路中變成根深蒂固的終生行為模式。

這個特性可以好好利用。

心理學家建議可以教給孩子一些自我調適或自我安慰的技巧,並將它模式化,比如冥想、正念、運動或聽音樂。

2訓練孩子的交友技巧

你可以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朋友。喜歡音樂的,喜歡閱讀的/喜歡寫作的,無一不可,不要只是去結交那些眾星捧月般的,而那些不友善的還是趁早遠離。

和朋友吵架之後,你也可以教他一些小技巧,通過道歉、彌補、或者妥協來修復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 15-16歲階段 ·

根據多項研究顯示,這一階段是青少年對風險偏好的峰值年齡,有強烈的需求刺激和對新鮮的渴望,而對危險的恐懼卻被暫時壓制,即使在被警告風險會大於預期的情況下,依然無法改變他們自己的評估。

強行壓制或扭轉必然是要不得的,越是不許,他們越是要做,久之會出現明顯的敵對情緒,而相反的,對於朋友的提議與想法,卻表現出開放的歡迎之姿。所以這個階段,最基礎的需要是:

判斷並維持良好友誼的能力

據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厄巴納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in Champaign-Urbana)心理學助理教授泰茲(Eva Telzer)2015年牽頭進行的一項關於46個青少年的研究顯示:

那些朋友自律出色且堅定支持他們的青少年,一般不會有譬如行竊跟街頭小混混來往或發生無保護性行為等過分的冒險行為。

· 17-18歲階段 ·

這一階段,無論是情緒的穩定性還是智商的發展方面,都堪稱是最好的時光。

青少年的大腦已經發育到了相對比較成熟的狀態,負責判斷和決策的前額葉皮層已經發育得足夠來控制情緒和冒險衝動,不再像前兩年那樣衝動、焦慮;也更懂得換位思考,了解他人的感受,共情能力提高,富有同情心。

不過仍舊有些方面,你要幫他考慮到,並做出適時引導。

1 提高智力水平

2013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分校(Penn State University, in University Park)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研究人員牽頭的一項針對11,000對雙胞胎的研究顯示,一些青少年在這個年齡段展現出智力水平的提高。

那些天生智商高的青少年更可能在IQ測試中提高分數,這意味著本來就聰明的人,在這兩年有望更聰明,所以引導得當的話,孩子還可以再往前邁一步。

2這些事情不要著急

青少年執行功能方面的技能像解決問題和計劃策略,直到20歲也還在繼續發育中,社交技巧和相關大腦區域還在不斷成熟中,即便他們已經能夠更好的了解他人的感受並表現出同理心,但仍缺乏在複雜社交環境中解讀他人動機和態度的能力。

對於有些社交場景中的現象,他們會很難以理解,比如朋友突然轉變話題,突然和自己有了嫌隙等。

不過,這一部分雖然重要,但也不能操之過急。給他們時間,讓他們慢慢成長就好。

· 很重要的事 ·

除了上述每個階段的分開討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東西,應該是貫穿在父母家庭教育始終的。那就是父母的愛與支持。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大調查,都無一不顯示,父母的態度對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當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給予他們堅實的愛與力量,避免爭執、過度權威、命令,耐心嘗試和他們好好溝通時,更容易獲得孩子的尊重,孩子也鮮少誤入歧途。

作者 | L

來源 | 北美家長頻道,略有刪改


推薦閱讀:

法國為何會成為極端組織恐怖襲擊重要目標 | 新聞百科
明確目標次第修 法入相續具實義
八字出現這個信息 17到32歲就躺贏別人 定個小目標發財吧
怎麼寫作更受歡迎?
諮詢目標制定

TAG:青春 | 孩子 | 心理 | 青春期 | 目標 | 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