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有道丨曾國藩:家族人才輩出的密碼

人物簡介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曾國藩對家族的興盛發展有著清醒的認識,要求子孫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修身立德,他把祖父的治家「八訣」逐漸豐富為「八本三致祥」家規體系。在曾氏家風浸潤下,曾氏後裔人才輩出。

製圖/張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

古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古往今來,家族鼎盛的局面能傳到五代以下的並不多。但曾氏家族代有英才,是少見的長盛之家。

曾國藩有3個兒子、6個女兒,長子和第五女不幸夭折;次子曾紀澤是著名外交家;小兒子曾紀鴻是著名數學家;長孫曾廣鈞是曾家的第二位進士,23歲入翰林院,也是著名詩人;孫女曾廣珊是著名女詩人;直系第四代、第五代,大多是學術、科技、文化領域的精英。曾國藩幾位弟弟的後人中也湧現了諸多人才,有著名化學家曾昭掄、著名考古學家曾昭燏、著名革命家曾憲植、著名畫家曾厚熙等。200多年來,曾氏後裔有成就者多達200餘人。

曾氏家族人才輩出,其原因是什麼呢?

世世代代尊奉曾氏家教、秉承曾氏家風,釀成了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與傳統。人才便在這種氛圍和傳統中熏陶出來。

壹 住、穿、吃,自奉之儉少見

3月下旬,記者來到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的曾國藩故居——富厚堂。這裡遊人如織,其中不少是父母帶著子女慕名而來。

富厚堂的主人曾國藩一直在外,新居建成後並未在此住過一天,由曾國藩夫人歐陽氏帶著兒女們住在這裡。代為修葺房屋的四弟曾國潢卻沒少挨曾國藩的指責。因最初曾國藩委託四弟修葺舊屋時曾強調「房屋不尚華美,修葺舊屋即可,但須多種竹木,多留菜地」。可大哥封侯拜相,曾國潢沒遵從大哥意見而大興土木,為曾國藩修建了這座「侯府」,花費7000吊錢。儘管當時曾國藩已是詔封「太子太保」,加封「一等毅勇侯」,7000吊錢不足他一年養廉銀的四分之一,但知實情後,他依然深為駭嘆,自稱「有何顏面見人」,多次指責擅作主張的老弟。

作為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鄉間侯府,富厚堂為土石磚木結構,全宅佔地面積4萬餘平方米。曾國藩六世孫曾樾介紹說:「這個宅子存書的書樓用了清一色的青磚。而房子裡頭,為節省費用採用了土磚。當地的老百姓管這種做法叫『金包銀』。」

修建富厚堂時的這兩個小插曲,體現了曾國藩一貫節儉的作風。曾國藩幕僚趙烈文《能靜居日記》以親眼所見,為我們畫出了一個節儉總督的形象——

住:床上鋪著布被、草席,麻布帳又矮又小,盛衣物只有兩隻小木箱,桌子上只有紙筆,再無一件珍稀擺設。

穿:一件馬夾又短又小,連貧寒士子都不屑於穿。

吃:每餐兩個葷菜,連蔬菜湯在內只有五樣;平時沒有雞鴨火腿,要喝酒需臨時去買。

著名作家唐浩明不由得感嘆道:「身為大學士、兩江總督,且手握重兵,每日經手的金錢千千萬萬,而自奉之儉到如此地步,豈只二百年清朝所獨有。」

貳 「八本」「三致祥」,愛心盡顯家書中

走進富厚堂,正前方是主樓「八本堂」,分前後兩進,三扇大門的中門上懸掛著「富厚堂」門匾。一起參觀的曾國藩研究會辦公室主任劉建海解說道:「『富厚』一語,既取富裕厚足之願景,更包含有曾國藩對『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的警誡。大門兩邊的對聯『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紀澤為紀念父親所書,意思是:父親一生為官,兩袖清風,這種清廉的美德要世代守護,並且日新月異地發揚。」

在八本堂前廳,劉建海指著「八本堂」3個大字告訴記者,這是曾國藩親筆所寫,下方是曾紀澤用隸書寫的他父親的「八本」家訓:

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

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八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為曾氏一門的家風家訓。劉建海介紹,富厚堂內還有兩塊牌匾也是曾國藩親筆手書的,一塊是「肅雍和鳴」,出自《詩經》「肅雍和鳴,先祖是聽」。「肅」是恭敬,「雍」即溫和,他希望家人在和諧的聲音中生活、相處。另一塊是「篤親錫祜」,意思是忠實善待親戚長輩,上天就會賜福於你。字裡行間,滲透著曾國藩「和睦、孝敬是福」的家訓理念。

懷著對家人的一片愛心,曾國藩一生寫了1400多封家書,其中絕大部分是寫給他的4個弟弟和兩個兒子的。這些給親人的家書,對曾氏家族家規的建立、家風的形成,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曾國藩在致諸弟的一封家書中談到:官宦之家的榮耀和富貴,大多一代就享用盡了;孝友(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之家的發達,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因此孝友之家是造福後代子孫的最好家庭。曾國藩因此開導諸弟:不必把做官發財看得太重要,守住耕讀孝友的家風,才是頭等重要的事情。

長兄為一家之榜樣,無論優劣,都將直接影響弟妹。曾國藩沒將自己該得的一品蔭生名額給兒子紀澤、紀鴻,而給了九弟曾國荃的長子紀瑞,以此感謝九弟為他、為家族所作出的貢獻。曾國荃回信感謝兄長的好意,說今後他將為四哥的兒子報捐職銜。曾國藩的謙讓,帶動了九弟的謙讓,形成了一門謙讓之風。

在曾國藩的榜樣作用下,曾氏家族和諧齊心,兄弟協力,曾氏家族終於崛起。曾氏兄弟同日封侯伯,古往今來極為罕見,傳為佳話。

叄 不願子孫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富厚堂的精華所在,應數它的4座藏書樓,分別是思雲館、求闕齋、歸朴齋和藝芳館,鼎盛時期藏書曾達到30萬卷。

記者參觀了這4座藏書樓。

思雲館是富厚堂中最早的建築物。1857年,父親曾麟書去世,曾國藩回家居喪之時親自營建了這座思雲館,居住在此「望雲思親」「恪守禮廬」「讀禮山中」,並題寫楹聯以明心志:「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思雲館既是曾國藩早期藏書之所,更是他飽受挫折後反身自省、東山再起之地。求闕齋里曾經收藏曾國藩的藏書十萬多卷,主要是經、史、子、集和各省、縣方誌。地方志的收藏是曾國藩藏書的一個重要特色。歸朴齋曾收藏曾紀澤的藏書10萬卷,包括曾紀澤出使英、法時採購的大量西方國家政治、教育、醫學、農學等外文書籍,是這裡的一大特色。藝芳館曾收藏有曾紀鴻夫婦的藏書10萬卷,曾紀鴻是近代著名數學家,數學著作是其藏書的一大特色。

劉建海說,目前大部分藏書收藏在湖南圖書館。曾國藩兄弟及曾紀澤等人的手稿則被曾約農、曾寶蓀帶去了台灣。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這是曾國藩寫給小兒子紀鴻家書中的一句話,百餘年來傳頌於士人之間。當時紀鴻年方9歲,曾國藩以一種較為少有的溫婉語氣給小兒子寫了這封信,諄諄告誡兒子習勞習苦,保持寒素家風。他希望兒子將重點放在德行的修養上,不必過多地考慮功名之事。

數年後,曾國荃長子、年方16歲的紀瑞得中秀才,曾國藩給弟弟寫家書稱「喜慰無已」,還寫道:「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這與之前給兒子信里說的不望子孫做大官只望做明理君子是一脈相承的。在曾國藩看來,讀書可以讓人更多地懂得生命的真趣味,在領略前人智慧的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性靈情操,在不與人爭鬥的環境中享受心性泰然、心境平和的樂趣。

曾國藩鼓勵兒輩們多讀有用之書,多做實用學問,包括學習西方文化。他曾請江南製造局的兩位傳教士兼翻譯史迪文森和傅蘭雅為兩個兒子指點學習英文,這在當時是破天荒的舉動。

1872年農曆二月初四,曾國藩溘然長逝,留給子孫後代的,只有那一樓藏書、一套家書和一篇寄託著「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希冀的遺囑。

曾國藩說過:「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200多年來,謹遵曾氏家規的曾氏後裔人才輩出,形成了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

聲音

父輩們身體力行是我效仿的榜樣

曾國藩第六代孫 曾樾

時光斗轉,歲月滄桑。曾家香火自先祖曾文正公延綿至今已到繁字輩。曾氏後裔秉承家訓,重耕讀、重孝友、重勤儉、重睦鄰、重踐行之家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我心目中,曾家興盛既得益於承家訓,也是傳家風、重家教的必然結果。

我雖是曾國藩嫡傳六世來孫,但對家世的了解是在2006年首次回到家鄉之後。走進富厚堂的那一刻起,隨著對曾家先輩們的了解,耕讀傳家、勤儉持家思想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使自己很快融入這個家庭的精神世界。

兒時多隨父親和姑姑憲源生活,他們的教誨和生活熏陶,對我的人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還是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千里打柴不能一日燒。」這是兒時姑姑教我的一首歌。學唱歌、道家訓,使我開始懂得勤儉的道理;父輩們的身體力行,自幼便成為我效仿的榜樣。

父親對生活的節儉近乎到苛刻程度:寫文章用過的稿紙經常翻過來再用;大熱天偶爾趕上飯菜變質,老人不忍浪費,硬是要帶頭和家人「分享」;父輩們從不講究衣著穿戴,一身衣、一塊表、一件傢具會伴隨大半輩子人生。現在,父親和姑姑留下的補了又補的衣物,成了我教育後輩勤儉持家的最好教材。而在我心目中,長輩們勤奮學習的示範作用、省吃儉用的生活作風,是留給我們後人最好的教育。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衣著樸素平常,用餐營養健康,居室湊合夠用,出行綠色便當」——這,就是曾家的家風,是人生必須養就的良好習慣。我如是要求自己,同時寄希望於下一代人繼續保持良好家風。我以為,不論物質豐富到什麼程度,節儉總不為過。有這樣的認識作基礎,就不難理解曾文正公「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之教誨,傳承家風自然就有了責任與擔當。

採訪手記

傳授立身之道是對子孫的長遠關懷

陳薇

繞過人聲鼎沸的富厚堂正宅,步行穿過西北角小山坡的一段林蔭路,思雲館隱現於樹林之間。這是一棟獨立的兩層土石磚木舊居,是曾國藩生前在富厚堂內唯一居住過的地方。

走進宅門,拜謁曾國藩的青銅雕像。銅像上的曾國藩長臉瘦削,眉峰緊鎖,目光深邃,眺望著遠方,他在思索什麼?

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兄,一生給家人寫信數以千計,不論是軍情險惡、隨時有生命危險之際,還是位高權重、恭維和讚美聲環繞之時,總不忘殷殷關注、諄諄教誨家人。

讓子孫保持耕讀之家本色,過常人勤奮儉樸的日子,不染宦官子弟的紈絝習氣,是曾國藩教誡子侄輩的一個重要話題。他常將這些話掛在嘴邊,不停地嘮叨著。在寫給諸弟的家書中,他說:「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本而不習於淫佚矣。至要至要,千囑萬囑。」

他教育兒輩們「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鼓勵兒輩們勤於讀書,多讀有用之書,領悟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道德品性好的人。他認為,如果子孫都這樣做了,良好的家風就一定可以綿延下去。

最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深知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他要求家人做到的,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他本身就是一部最具說服力的教科書。《顏氏家訓》說:「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由此可知,長輩教晚輩,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來引領他們,而不只是在言辭上費工夫。

作為一個對家族具有深厚責任心的家長,曾國藩對子孫的長遠關懷,更多是立身之道的傳授,而不是財富的遺留。今天的父母,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曾氏的家規家風,值得仔細揣摩。


推薦閱讀:

有道詞典為什麼不使用好的複習模式? 類似於扇貝等等
鍾平在有道上的邏輯英語講的怎麼樣?效果如何?
順其自然,人舒坦,心舒坦!(說的太有道理了!)
投資有道 生財有道 理財投資
有沒有類似或比有道網頁翻譯更好的插件?

TAG:密碼 | 家族 | 人才 | 曾國藩 | 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