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二 秦漢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政治性格和命運

二、秦末戰爭是集權與分權政治鬥爭的延續

有人對劉邦說,章邯投降後,項羽把他封為雍王,這擺明是要把關中給章邯。如果讓項羽入關,你就當不成關中王了。現在應當調兵把守函谷關,不讓諸侯入關,還要在關中徵兵,以增強實力。劉邦聽了,覺得有理,就照辦了。可見劉邦並不聰明。是年十一月,項羽率諸侯入關,發現函谷關已被劉邦軍把守,立刻派黥布攻破函谷關。十二月,項羽駐軍咸陽附近一個叫戲的地方。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捎話給項羽,說:劉邦想當關中王,讓秦降王子嬰做丞相,秦皇宮的珠寶就全是他的了。項羽聽了大怒,立刻下令,明日早飯後就攻打劉邦。范增也為項羽分析道:劉邦入關前貪財好色,入關後既不搶奪皇宮寶物,又不貪戀宮內美女,這正說明劉邦志向遠大,將來是個勁敵,應趁此機會把他除掉。此時,項羽有四十萬人,劉邦有十萬人,實力相差懸殊。

項羽的叔叔項伯與張良私交甚好。得知項羽明日要攻打劉邦,連夜跑到劉邦營中找張良,想讓張良跟他到項羽營中以免玉石俱焚。張良說,我奉韓王之命送沛公入關,如今沛公有難,我不能不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劉邦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頓時沒了主意,只好問張良:「為之奈何?」張良沒有回答他的「為之奈何」,而是問誰給他出的這個主意,可見張良知道劉邦連這種餿主意也想不出來。然後張良問:您覺得您的軍隊敵得過項羽嗎?劉邦沉默了一下說:「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你聽,又是一個「為之奈何」,劉邦此時恐怕靈魂已經出竅了。張良說:請隨我去見項伯,告訴他您不敢背叛項羽。按身份,應當是張良叫項伯來見劉邦,但張良覺得此時有求於人,就不能再拿大了,只好讓劉邦屈尊去見項伯。劉邦沒有急著走,而是問張良:你和項伯是什麼交情?看來,此時劉邦已經緩過神來了。張良說:以前我們一起出遊,項伯殺了人,是我把他救出來的;他今天來救我,就是報恩。張良強調他們只是私交,免得劉邦起疑;而劉邦卻明白,他們這份交情不簡單,可以利用一下。於是劉邦再問:你倆兒誰大?項伯比我大。劉邦就說,你去把他叫來,我以兄長之理待他。請注意,劉邦不僅回過神來,還知道了應當如何接待項伯。他沒有跟張良去見項伯,而是要張良把項伯叫來見他,這是君臣之理不能廢,這是裝大;同時又要認項伯為兄,而不問自己與項伯誰的年紀大,這是動之以情,裝小。張良只好把項伯叫來見劉邦。劉邦奉酒為項伯祝壽,也就是認項伯為兄長。可能是劉邦的謙卑之情感動了項伯,氣氛融洽,嘮起家常,兩人還要結為兒女親家。緊繃的神經鬆弛下來,劉邦善於交際的本事也得以發揮了。說了一大堆無關緊要之事後,劉邦轉入正題,他說:我入關以來,秋毫無犯,也沒有把皇宮寶物據為己有,就是在等將軍(指項羽)呀!至於派人把守函谷關,那是為了防備盜賊,不是針對將軍的。我翹首期盼將軍早日入關,怎麼敢反叛呢?請您把我的話轉告將軍。項伯答應了,並囑咐劉邦,明日早上一定要早早地去見項羽,向他謝罪。劉邦答應了。項伯返回營中,對項羽說:如果不是劉邦先攻入關中,你能這麼輕易地入關嗎?劉邦有這麼大的功勞,你還要攻打他,這是不義呀!我覺得你要善待他才是。項羽聽了也覺得項伯說得有理,就答應了。

第二天早上,劉邦帶著百餘名護衛就來到鴻門項羽營中。見到項羽,趕忙謝罪道:我與將軍協力反秦,您在河北與秦軍戰鬥,我在河南。沒想到我能先您入關,使我們在此想見。不知哪個小人從中挑撥,是我和將軍有此誤會。項羽順嘴說道: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麼會這樣呢。項羽於是設宴款待劉邦,接下來就是婦孺皆知的「鴻門宴」了。劉邦席中借故溜走,回到營中就把曹無傷給殺了。

上面的故事很精彩,這裡轉述給讀者,是為了更好地認識這兩個日後爭天下的人。劉邦沒什麼大主意,遇事就等著別人拿主意。但他知道權衡比較,知道哪個主意更好。項羽主意大了,他喜歡聽與自己想法相同的意見。項羽的謀士范增,雖然七十多歲了,《史記》說他好奇計,實際上缺少政治遠見。在那個時候,誅殺劉邦雖然很容易,但師出無名,在政治上是損招。張良雖然年輕,但比范增更懂得政治和人情。劉邦位尊年長,配上年輕但世故的張良,可謂相得益彰;項羽年輕氣盛且有主見,配上倚老賣老又沒有政治眼光的范增,那是言不聽計不從,兩人分手是早晚的事兒。

過了幾天,項羽引兵進入秦都城咸陽。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皇宮。把皇家寶物和後宮美女都擄走了。有人勸項羽說:關中地勢險阻,土地肥沃,是稱霸的好地方。項羽見城破屋毀,又惦著老家,就說:富貴不歸故鄉,就如同穿著錦衣夜行,又有誰知道呢!這句話充分證明了項羽只是一個軍事家,而不是一個政治家。他想的是衣錦還鄉,而不是一統天下。那個人見項羽不聽勸,竟然在背後說:都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不其然。項羽聽說後,立刻派人把他抓來給烹了。這更證明了項羽為人氣量狹窄,難成大事。

項羽派人報告楚王,本意是想毀約,不讓劉邦當關中王。但楚王回復說,按約定辦。聽了這話,項羽很不以為然,他說:你能當上楚王,還是因為我們項家的擁立,天下是我們打下來的,你有什麼資格說履約的話。於是,項羽上書尊楚懷王為義帝。因為楚王稱帝,他們才能稱王。但是,封王的事兒,與義帝無關,是項羽說的算。

項羽與諸侯計議分封之事。項羽說:當初為了反秦,我們才恢復了六國。而真正浴血奮戰,歷經三年推翻秦朝的是諸位和我項羽。義帝沒有功勞,給他塊地兒,讓他養老就可以了。與會諸侯當然贊同項羽的觀點,都說好。可見當時反秦的各路將領都抱持著裂土封王的傳統政治觀念,分封是必然之事,任何人也不敢重溫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夢。項羽雖然有這個軍事實力,但他沒有這種想法,他想的是做霸王,而不是皇帝。於是,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轄梁、楚九郡,都彭城。

接下來就是分封諸侯。怎麼分呢?項羽的原則是按功勞大小和親疏關係。劉邦第一個入關,功勞不小,且前已有約先入關者為關中王。項羽不想把關中給劉邦,又不想擔負約之名,與范增計議的結果是,巴蜀也屬於關中,把這塊地兒分給劉邦就不算不負約。巴蜀通往外部的道路十分險阻,秦時有罪之人都流放到巴蜀,可見當時巴蜀十分落後,人們都不願去。項羽這樣做有懲罰劉邦的意思。於是封劉邦為漢王,轄地巴、蜀、漢中,都南鄭。這種政治把戲雖然看起來很幼稚,但只要能說出個道理就好。劉邦無力抗衡,其他人也不會強出頭,畢竟那是一塊誰也不想去的地方,給了劉邦,別人就不用去了。

關中給誰呢?諸侯都不是關中人,大概也都抱有項羽衣錦還鄉的想法,項羽不想要,其他諸侯也未必想要。項羽想,那就把關中分給關中人吧。於是,三分關中。章邯率秦軍主力投降項羽,也算有功,封壅王,轄咸陽以西之地,都廢丘。秦都尉董翳勸章邯投降也有功,封翟王,轄上郡,都高奴。秦長史司馬欣,當櫟陽獄掾時幫過項梁,封塞王,轄地咸陽以東,都櫟陽。項羽封司馬欣為王,顯然是徇私情。《史記》說,項羽這樣做也有防備劉邦的意思,因為這三人的王位是項羽給的,如果劉邦與項羽作對,他們肯定會幫著項羽。其實不然,項羽也未必有那個政治遠見,後來發生的事有誰能事先料到呢?關中雖好,除了劉邦,其他諸侯也未必想要,送給秦人也不會招致諸侯反對。

解決了劉邦和關中,對其他諸侯的分封就順暢了。大原則已經定了,浴血奮戰的諸侯都得裂土封王,而已經被擁立為王的人無功,就只能或遷或貶,騰出地方來給有功之臣。比如,原魏王豹改封西魏王,因其無功,遷至河東,都平陽;較之先前封地減少,地處偏僻,等於降格。瑕丘的申陽,原來是張耳的嬖臣,有戰功,且迎楚河上,封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再比如,原齊王田市遷徙膠東,改封膠東王;齊將田都參與救趙且從楚入關,封田都為齊王,都臨淄。而齊將田榮,與項羽有隙,又不肯與楚擊秦,不封。又,成安君陳餘,因與張耳不合掛印而去,且未從楚入關,但素有賢名,先前對趙國有功,也封三縣與他,沒封王也封侯了。可見,項羽分封也算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總之,項羽分封天下,連自己在內,總共封了十八個王,把秦統一前的七國變成十八國。

有人說,項羽這是倒退,把一個統一的中國分割的七零八碎。這種說法,顯然是罔顧當時的政治情勢。好與不好,不能以分封和一統為標準。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如今的中國這個概念。沒有中國的概念,也就沒有中國人,你要麼是楚國人,要麼是秦國人,要麼趙國人,此其一。其二,秦並六國,是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理所當然地遭到六國人民的反抗。不能因為後來的歷史演變形成了統一的中國而改變秦國發動戰爭的性質。二戰時,希特勒也要把整個歐洲統一到德意志帝國之下,難道希特勒發動的是正義戰爭不是侵略?其三,當時對功臣的賞賜就是分封,沒有別的形式。稱王封地,這是反秦將領共同接受的價值觀念,項羽分封天下正是順應了當時的政治潮流,並非反動。即使後來重新統一中國的劉邦,當時也不得不用封王的手段籠絡諸侯,建立反對項羽的政治聯盟。

秦被滅了,反秦戰爭結束了,天下也分了。天下太平了嗎?沒有。這倒不完全是項羽操刀不公,無論誰來做這件事結果都一樣。因為無論怎麼分割天下,總有未被滿足的胃口。所以,把後來的劉項之爭,歸咎於劉邦沒有如約得到關中,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劉邦搶回關中後,也沒有就此罷手;後來劉邦與項羽劃鴻溝為界,還是沒有住手。劉邦的野心就是獨吞天下,他想做秦始皇第二,而不是霸王。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諸侯都回自己封地去了。項羽回國後,就讓義帝也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即長沙郴縣。一些不願走的大臣就背叛了義帝,項羽見狀就秘密傳令給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敖,把義帝給殺了。韓王成也沒有回國,因為項羽不讓他回去。《史記·留後世家》說,因項羽恨張良送劉邦回國,所以不放他走;而《史記·項羽本紀》說,因為韓王成沒有軍功,才沒讓回去的。可見,就像《史記》這種較為貼近歷史真相的書籍,也審慎閱讀。我倒以為,是因為張良向著劉邦,以後韓王成回國,張良作為韓相,就會使韓國與項羽為敵。所以到了彭城,項羽就把韓王貶為侯,後來又給殺了。六國之一的韓國,雖有張良也沒能復興。

劉邦在鴻門宴上藉由項伯與張良的關係保住了性命,可是讓他到巴蜀漢中去當漢王自然也不會高興,因為他覺得自己應當是關中王。原本項羽只打算給劉邦巴、蜀,是劉邦通過張良給項伯送禮,讓項伯說清才使項羽把漢中也給了他。現在,項羽派三萬士兵陪漢王回國,實際上就是押送。張良送漢王走到褒中,與漢王告別。臨別時,張良勸劉邦說:前面就是棧道,您走過一段就燒毀一段,這樣就表示您不想再回來了,也好讓項羽放心。漢王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把棧道都給燒毀了。張良告別劉邦,打算回去輔佐韓王成。

劉邦燒掉棧道時,也沒問張良將來怎樣才能回來。可見那時,漢王的心思就是如何避免項羽的猜忌,以免招來滅頂之災。巴蜀漢中可不是外人願意去的地方,走到南鄭時,就很多將士逃走了。可是也有願意跟隨漢王的,《史記》說,楚與諸侯之幕從者數萬人,其中就包括韓信。韓信可能是貴族後裔,因為他沒有家產,又不會做生意,卻帶著劍。先是靠寄食朋友家生存,後來就只能要飯過活了。這樣的人,若果生活在和平年代,就只能是個流浪乞討者。什麼叫命運?就是社會大背景,你的長處適合時代要求,自然就能發達。所以將軍的料,若在和平時代,就是生不逢時;反之,若生活在硝煙四起的年代,那就是恰逢其時。這就是命運。韓信的命好,困苦的日子終於過去了,反秦戰爭讓他有了用武之地。韓信投到項梁軍中,沒有得到展示才能的機會。項梁死後,他就自然歸屬了項羽。職位也的升遷,成為郎中。他幾次找機會向項羽出謀劃策,都被項羽否決,這也在常理之中。你想啊,項氏世世為楚將,擅長的就是打仗。韓信卻要告訴勇猛善戰的將軍,這仗該怎麼打,那不是班門弄斧嗎!所以,不用韓信之策,並非項羽固執己見,而是他的仗已經打得很好了。鉅鹿之戰和策反章邯都是項羽善戰的戰例。眼見繼續留在項羽營中已無出頭之日,韓信就在劉邦回漢中時,棄楚投漢。對於韓信而言,他不管誰是誰非,他只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出人頭地,博取富貴功名。

投奔漢王后,韓信得到連傲的職位,也未重用。不料因聚眾喝酒發泄不滿而被抓了起來,依法當斬。一起被抓的十四人已被處決十三人,最後輪到韓信時,他對監斬官滕公夏侯嬰大叫:漢王不想打天下了嗎?為何要殺壯士?滕公覺得韓信不是一般人,就放了他,還和談了幾回,於是推薦給劉邦,漢王就升韓信為治粟都尉(管糧食的官)。韓信雖然沒有得到特別重用,卻因此與蕭何有了接觸的機會。蕭何是在沛縣時就與劉邦相好,跟隨劉邦起事以後,一直負責軍事以外的民政工作,算是漢王的大管家。蕭何與韓信談了幾回,也十分欣賞。可是過了一段時間,韓信也沒見漢王召見,他估計蕭何已經跟漢王說過自己了,看來留在漢營也難有作為,就偷偷溜走了。蕭何聽說後,來不及跟漢王打招呼,就一個人去追韓信。不知情的人以為蕭何也跑了,就跑去報告漢王。等把韓信勸回來安頓下後,蕭何才去見漢王。劉邦見蕭何回來,又驚又喜,罵道:連你都要逃跑嗎?蕭何說:我不是要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漢王問:你去追誰?蕭何答:追韓信。劉邦又罵道:逃跑的將士那麼多,你都不追,偏偏去追韓信,你糊弄誰呢?蕭何說:普通人跑就跑了,可韓信是難得的無雙國士。若漢王就想在漢中待下去,韓信就沒有什麼用了;若漢王還想著爭天下,就只有韓信才能幫助您。就看漢王怎樣打算了。劉邦說:我當然想回去,這裡不是久居之地。蕭何說:若漢王必欲東歸,就應委韓信以重任,否則,韓信還是要逃跑的。劉邦說: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讓他當個將軍。蕭何說:一個普通將軍的職位,還是留不住韓信。劉邦說:如果是這樣,我就讓他做大將軍。蕭何說:這樣最好。於是,劉邦就想立刻叫韓信來,授予他大將軍職位。蕭何忙說:且慢!您素來簡慢無禮,連拜大將都這樣隨便,韓信怎能留住呢?如您真想拜韓信為大將軍,則應選吉日,齋戒設壇,舉行隆重的儀式才行。劉邦答應了。由此可見,一來劉邦出身下層,沒有那麼多規矩,二來他瞧不起那些出身高貴的人,所以待人從來不講禮節。再者,我們也看到,劉邦一心想著爭天下,只要是對他有幫助的人,他也能屈尊就範。實際上,這種人日常生活也常見到。比如那些企業的老闆,著急用人之時,什麼條件都能答應,一旦無用立刻讓你走人。所以,但凡遇到屈尊就範的老闆,你可別以為他是個伯樂,守住你被利用的價值才是真的。

漢王要設壇拜將的消息傳了出來,一些有資格的人都以為自己可能就是那個大將軍。等到拜韓信為大將,大家都驚呆了。反秦三年以來,跟隨劉邦征戰的將軍那個不比韓信更有資格當大將軍?韓信投到漢營以來,未有寸功,還犯過死罪,怎麼就能當上大將軍呢?滕公也好,蕭何也好,不過只是與韓信談論了幾次而已,憑這也能當大將軍?即使我們今天讀這段歷史,也十分不解。不過仔細想想劉邦的為人,再看看劉邦前前後後做過一些事情,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行為。首先,劉邦沒有把拜將這件事看得有多麼了不起,因為劉邦素來簡慢,根本不重視禮數,既然蕭何說只有設壇拜將才能留住韓信,那就拜唄!你們認為這很重要,我覺得沒什麼,那就做給你們看。其次,留住韓信也許對我爭天下真的有用。就是沒用,先把他留住也不是壞事,總比失去一個能人強吧。再次,大將軍是我封的,你有這個本事我就讓你做下去,沒這個本事我就把你免職,這還不是我一句話的事。劉邦環顧身邊的將軍,的確沒有一個能策劃戰爭之將,他也確實需要一個在軍事上能替他獨擋一面的人。既然蕭何說你有這個能耐,那就試試吧。所以,我認為,劉邦這是病急亂投醫,瞎貓碰上了死耗子,並非像一些人說的,是什麼慧眼識人。再說,蕭何與滕公,都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們又怎麼可能發現一個軍事天才,劉邦拜將前也未與韓信晤談,怎麼就能確定韓信的能耐呢?不過,韓信投奔漢王確實沒錯,他也許知道劉邦身邊沒有像樣的將軍,所以才會來一顯身手。

拜將儀式結束後,劉邦召見韓信,劉邦說:蕭丞相多次向我推薦將軍,將軍有什麼好計策說來聽聽。——劉邦直言,不是我覺得你有能耐,而是蕭何覺得你有能耐,那就顯示一下吧。韓信致禮答謝,然後問漢王:能與漢王爭天下的,是否只有項羽?劉邦答道:是。韓信又問:您與項羽比,漢王覺得誰更勇悍仁強?劉邦沉默良久,然後說:不如項羽。韓信再次執禮叩拜,很高興地說:我也覺得漢王不如項羽。不過,我在項羽手下呆過,知道他的為人。項羽武藝高強、打仗勇猛,但不會識人任能,所以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彬彬有禮,言語也溫和可親,手下人有病了,他都會親自喂飯,表情悲憫。可是論功行賞時,賜予將士爵位,他卻捨不得把印信給他,總要把玩兒很久。這就是項羽的婦人之仁。項羽分封,不尊義帝之約,徇私情廢公義;雄霸諸侯,卻不居關中形勝之地。項羽驅逐義帝,諸侯起而效尤,也都趕走自己的國君。項羽殘忍嗜殺,積怨甚多,百姓並不親附,只是攝於其強勢而已。所以,名為霸主,早已失去人心,外強中乾。如果漢王您能反其道而行之,招攬天下能人,賞賜功臣封地,利用將士歸鄉之心,必能爭得天下。再者,三秦子弟被章邯等人帶到戰場後,要麼戰死,要麼投降後被項羽坑殺,關中父老仇恨項羽和章邯等秦將自不用說,而今,項羽讓這些秦將稱王、鎮守關中,秦人能與他們同心嗎?漢王入關時,秋毫無犯,除秦苛法而約法三章,秦人都願意您做關中王。有此一節,漢王若舉兵關中,三秦傳檄可定。劉邦聽了韓信這番議論,大喜過望,很有相見恨晚之意。韓信算是過了劉邦面試這一關。

其實,你細細品味韓信這段話,實在很空洞,不過是對當前局勢概略分析而已,屬於嘴上功夫,還不能證明韓信的軍事實力。雖然如此,韓信的話中也還是透露出當時那些政治精英的需求,就是封爵封地,韓信說項羽在這方面太吝嗇,你劉邦就應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也就歸服與您了。韓信的一番話,讓劉邦耳目一新,可以想見,自張良離開後,劉邦身邊已經沒有人講出這番話了。於是,劉邦積極備戰,準備收復關中。


推薦閱讀:

八字神煞在命運預測中起到什麼作用
教您改善命運的秘訣
生肖虎人一生的命運:准得不行,特別是43歲、55歲的生肖虎人
從出生節氣看人命運(全部)
基因即命運?

TAG:性格 | 民族 | 政治 | 命運 | 中華 | 中華民族 | 秦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