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三賢?——何似姑蘇詩太守,吟詩相繼有三人
有句話「蘇州刺史例能詩」,因為唐朝的韋應物、白居易和劉禹錫都做過蘇州刺史,這三人不但是詩人,還是大詩人。這三位在蘇州都留下不錯的口碑和詩篇。仔細研究一下這蘇州三賢,還真有點意思。
韋應物在唐德宗貞元四年起任蘇州刺史三年,被稱作了「韋蘇州」。據說韋蘇州是遊俠兒出身,後折節讀書,能寫出「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的詩句,其胸懷還比起現在蘇州的州府、道台們,誰更應該羞愧呢。韋應物在他的《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的最後四句: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疆。把個蘇州大大吹噓一番,蘇州不僅對國家的財賦有大貢獻,而且文化建設得也好。其實,當時的蘇州群彥還算不上輝煌,當時蘇州本地的群彥傑出的並不多,在燦若群星的詩人的國度,真正蘇州籍的只有張籍,韋蘇州所謂的群彥汪洋不知從何談起。不過當時的蘇州大大的出名,不僅是經濟發達(魚米之鄉,對中央政府上交的多),還有城內遍布寺廟,百姓樂善好施,慕名到蘇州遊學的詩人很多。當時,蘇州有十萬人家,江南第一雄州。安史之亂後,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地,唐史上說:粳米來東吳,大概說蘇州作為江南糧倉的事實。
不過,韋蘇州晚景凄涼,從蘇州刺史罷職後,沒有搜刮十萬雪花銀,也沒有衣錦還鄉,只有疾病纏身和孑孓一身,寄居在蘇州永定寺,未幾身故(蘇州有個永定寺弄,在景德路上,可能此地就是永定寺遺址,已不存)。在永定寺,韋應物窮困潦倒,有一首《寓居永定精舍》記述了韋蘇州最後的歲月:「政拙忻罷守,閑居初理生。家貧何由往,夢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農興羈旅情。聊租二頃田,方課子弟耕。眼暗文字廢,身閑道心精。即與人群遠,豈謂是非嬰」。家貧無物,老來多病,思念故鄉,種兩畝薄田,以教書為生。這個年輕時的紈絝子弟、享譽海內的大詩人就這樣黯然離開了人世。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既然韋應物在蘇州口碑如此好,既體恤民情,又雅懷鄉土,為何去官後,寄居蘇州城破廟內,孤苦凄涼,不得善終呢?他的那些群彥汪洋到哪裡去了呢,在江南第一富庶地,韋蘇州的歸宿究竟在哪裡呢?
推薦閱讀:
※第二十二節:富人的形氣
※你去過蘇州園林嗎?因何而去?
※橫錦姑蘇·劉洪彪 錢玉清書法聯展在蘇州隆重開幕!
※不是所有的「碧螺春」都叫「洞庭碧螺春」
※你願意陪我去蘇州這8個地方,我就和你在一起!
TAG: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