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按摩 先找痛點、穴位(圖解)
自己按摩最能拿捏適度的力道,一般來說,是自己能夠耐受的最重程度。
身體有疼痛時,第一要找到痛點,按揉痛點,揉至不痛為止。若疼痛一時無法消退,則至少按揉50下,休息之後,再堅持繼續重複按揉。她說,從經驗法則來說,50下是魔術數字。每次按摩必須至少有50下,才有效果。但是,若有病痛應該先找醫師診治。
肚子痛:可按摩「足三里」穴位。「足三里」在膝下三吋(即四指合併的長度),脛骨旁開一指處。若有上腹疼痛,除了找痛點,重覆進行按摩外,也可按摩該穴位來止痛。
下腹痛:可按摩小腿內踝骨尖之上三(四指寬)、脛骨內側凹陷處的「三陰交」穴位。
胃腸性感冒(stomach flu):剛有病癥時,應立刻按摩「內關穴」,就可以止住噁心、腹痛和拉肚子的病癥。「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往上約三指尖的兩筋之間處。
痙攣痛:按壓「承山穴」最有效。田文說,不論是運動員、孕婦的肌肉痙攣,或有半夜小腿抽筋毛病者,都可以找到小腿肚正中央、肌肉變肌腱處的「承山穴」,進行按摩。
頸椎痛:大部分是股肉疼痛。患者每晚睡覺前,可躺在床上,以手指沿頸椎旁、從上往下找痛點。每個痛點重複一次50下的按摩。
急性扭傷痛:散腰、摔跤等扭折傷首先應該復位。首先要死死按住痛處,壓迫止血。之後進行牽引運動,前後左右活動,恢復錯位。用手掌抹開積血處,並可找痛點,噴塗雲南白藥等助其復元。若是老舊之傷,按揉可能會先加重疼痛,但堅持下去,應能好轉。痼疾也可考慮用刮沙、拔罐、艾灸等方式治療。
頭痛及頭昏:可用湯匙刮後頸的膀胱經。也就是後頸中線與左右頸骨之間的垂直凹陷處。為配合節氣陰陽的走向,要治頭痛,春夏之際由下往上刮。秋冬之,由上往下刮。欲治頭昏,則與前述方向相反。刮頸對偏頭痛也有療效。另一個止頭痛的重要穴位是「風池」。先找到後腦頸椎骨上方,與髮際交界處的兩個凹陷處,再往外半吋處,按住按揉50下,重複數次。六大治痛要穴頭痛、脹氣、經痛、扭傷、腰痠背痛……面對疼痛的當下,你只會吃止痛藥或忍耐嗎?針灸科醫師歸納六大治痛要穴,要你記住口訣,不再忍痛。
歸納出臨床經驗裡最實用的六大止痛穴位,讓深受疼痛折磨的你我可以在關鍵時刻懂得自救。
六大口訣 遠離疼痛
中醫已從各大經絡通過的位置找出十個關鍵大穴,稱為十總穴,常用的程度堪稱中醫吃飯穴。本文進一步歸納其中最實用的六大穴位,並提供記誦口訣,只要背起來、記住位置,你就能隨時緩解疼痛。
面口合谷收
合谷絕對是所有穴道的首選,不僅是臨床常用穴,更是治痛要穴。它可治療頭面五官的痛症:頭痛、眼睛痛、牙痛、喉嚨腫痛,所以口訣叫「面口合谷收」。陳玉昇說,頭痛按合谷穴是最常見的,臨床上遇到牙痛的患者,針刺合谷上方效果也非常明顯。
有學者進一步統計古書文獻中合谷穴的適應症,發現合谷不僅能緩解頭面部痛症,還能治療身體許多不同部位的疼痛,像是上肢痛、腰痛、肚子痛等。
合谷穴附近有二間、三間、陽溪、偏歷等穴,旁邊第二掌骨側更被喻為人體縮影,可以倒映全身從頭到腳的問題,是個重要的穴區。所以真的忘記穴位時,只要記得,不管哪裡痛都可以按虎口附近,愈靠近頭部的疼痛就按愈上方、靠近下肢就按下方,左側按左手、右側按右手就對了。
合谷穴在哪裡:打開虎口,合谷穴在第一掌骨跟的二掌骨間,兩條筋的中間。
最簡單的找法就是把手指併攏平放在桌上,往最高的點壓下去,用力稍偏向食指,若痠麻脹痛的感覺愈明顯,就代表壓的位置愈正確。
肚腹三里留
日本人稱足三里為保健穴,堪稱世界上最常用到的養生穴位之一。它位於足陽明胃經,是調理腸胃功能的保健要穴,舉凡所有腸胃問題,胃痛、胃痙攣、脹氣、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潰瘍、便秘、肚子痛等症狀都可以按,所以有「肚腹三里留」的口訣。
足三里在哪裡:膝蓋外側有個凹陷處叫外膝眼,足三里就位在外膝眼下方三吋(四指幅寬)的位置。
婦科三陰交
三陰交指的是三條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處,它主要調理下焦,也就是肚臍以下的部位,其中對治療婦科疾病特別有效,所以經痛、產痛、更年期綜合症……等皆可按壓。 不過鄭鴻強提醒,該穴會刺激子宮收縮,懷孕期間最好避免按壓。
三陰交在哪裡:腳踝內側最高點往上三吋(四指幅寬)的地方。
腰背委中求
搬重物、坐姿不良皆易導致腰痠背痛,所以無論勞力工作者或辦公室內的靜態工作者多少都有腰部筋膜、肌肉、韌帶、 椎間小關節、關節囊等部位扭挫損傷。
經過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口訣是:「腰背委中求」,它主治療腰、脊、背痛、坐骨神經痛及背側下肢活動不便等症狀。
委中穴在哪裡:位在大腿後側,膝窩中央兩條筋之間的位置。
內關心胸胃
位於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與心臟關係密切,能夠防治心血管疾病。
此外,內關穴是聯絡三焦經的絡穴,所以它能調節三焦氣機、活血止痛;同時它又與奇經八脈中分布於胸腹的陰維脈交會,因此可治胸中諸疾,如咳嗽、氣喘、嘔吐、胃痛等症狀,是故有「內關心胸胃」的口訣。
疼痛有時候是情緒、壓力所致,且疼痛是很主觀的症狀。按壓內關穴能達到寧心安神效果。內關能刺激副交感神經,讓心跳趨於穩定,所以緊張時可以按,疼痛時揉捏它也能安神止痛。
內關穴在哪裡:手用力握拳,前臂內側會有兩條筋浮起來,在兩筋之間,手腕橫紋上兩吋(三指幅寬)的位置。
外傷陽陵泉
有關筋骨的東西都可以找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所以像是關節炎、五十肩、運動傷害、扭挫傷、落枕……等症狀都可以按,這就是「外傷陽陵泉」的由來。
在臨床上也會搭配旁邊的足三里一起扎,通常一下針,筋立刻就鬆開,所以建議,筋拉到的時候可以同時按壓陽陵泉與足三里。
陽陵泉在哪裡:小腿外側,腓骨小頭下方凹陷處。
頭頸部疼痛找合谷,腸胃不適捏足三里,婦科症狀壓三陰交,腰痠背痛按委中穴,心血管問題尋內關,筋骨痠痛找陽陵泉。
牢記「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婦科三陰交,腰背委中求,內關心胸胃,外傷陽陵泉。」六句口訣,讓你無論面臨何種疼痛,都能找到相應穴位,緩解不適。
身上有7個止疼開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疼痛,有的與疾病有關,有的與生活習慣有關。其實,我們的身體上就有許多「止疼開關」,除了吃藥止痛的方法,還可以通過按壓等方式,將疼痛感「關掉」。
頭痛開關——揪揉眉間。無論你是感冒還是心煩,頭疼總是如影隨形。在你緊鎖眉頭時,不妨輕輕舒展開來,因為解除頭痛的開關就藏在兩眉之間。兩眉間有個「印堂穴」,按摩這個位置有助於緩解頭痛、鼻部不適等癥狀。頭疼時可以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揪揉這個部位2分鐘左右,動作宜慢不宜快,稍微用點力,以感覺微麻、發脹為宜。一般的頭痛立刻就能見效。
背痛開關——搓捂後腰。背痛時,用雙手搓搓後腰,腰酸背痛的癥狀會有立竿見影的改善。腰部是中醫所指的「帶脈」所行之處,特別是脊椎兩旁,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經常按摩能有助於緩解腰酸背痛。具體做法是將兩手搓熱後,放在後背脊柱兩側的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至尾骨處。經常背痛的人可以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牙痛開關——按虎口或下關穴。「牙痛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牙痛總會讓人坐卧不安,此時不妨試試身體兩個止牙痛的穴位。一個在「虎口」附近,即拇指、食指合攏時肌肉的最高處。揉壓虎口時,應朝小指方向用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療效。需要提醒的是,孕婦不要按摩該位置,以免耗損胎氣。另一個在耳朵前方,顴骨與下頜之間的凹陷處,即下關穴。牙痛時可以用手指或指關節按壓這個部位,也有止痛作用。
肩痛開關——提揉「肩峰」。很多人經常幫父母揉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揉肩止痛的標準動作是什麼。戴奇斌介紹說,揉肩除了能舒活肩部氣血,還能按壓「肩井穴」,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肩部最高處,有助於緩解肩膀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落枕等癥狀。具體操作方法是,雙手虎口張開,四指併攏,自然地搭在被按者肩部,五指用力拿捏,如果再用空心拳捶捶後背,效果會更好。需要提醒的是,按摩不要過久、用力不要過度,尤其是血壓高或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不可久按、重按。
心痛開關——點按手腕。手腕橫紋往上約三指寬處,即為心痛開關,此處也是中醫所指的內關穴。若突發心絞痛,除了含服硝酸甘油外,還可以點按此處5分鐘,能夠活血通絡,起到止痛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此法僅作輔助治療以及急救使用,為了以防萬一,發病時務必及時就診。
痛經開關——揉捻腳背。痛經開關在腳背上,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凹陷處。具體按摩方法如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腳,以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後再用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腳即可。
落枕用拇指的指尖切壓揉按落枕側的「落枕穴」(在手背側,第2、第3掌骨之間,指掌關節後約1厘米處,約半個大拇指寬度。)
2.並同時活動被切壓手的手指,以加強穴位的指壓感覺。
推薦閱讀:
※這些地方的痣千萬不要點,女人全身痣相圖解
※陽宅內形圖解(48)
※來幾款男士圍巾 有圖解哦
※[女裝]一些棒針編織的大衣款式和編織圖解,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