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學概念」三十年:從思潮到商標

文學概念」三十年:從思潮到商標新華網文/江筱湖概念,指對於一種既定事實的概括和總結。而在文學創作領域,總有一些比較明顯的創作傾向、創作理念、寫作技巧、價值觀念等,由於達到了一定規模,造成了一定影響,從而被大多數人認可,賦予其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成為一個"文學概念"。文學概念,過去是經過很多作家的創作實踐,逐漸被評論家和讀者認識到,且被後者總結而成的,即先有作品,後有概念。如今,隨著對作品包裝和炒作的日漸深入,文學概念和文學作品的出現順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作品還未進入讀者視野之前,已經出現了完整的策劃方案,先打出該書體現(具有)某某文學概念的旗號,然後藉此吸引讀者,購買而後閱讀。從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至今,時光已經流逝近三十年,文學創作經由稀稀落落的小草終於成長為今天鬱鬱蔥蔥的叢林,所經歷的文學概念,恆河沙數,正好從另一個側面描繪了我國文學的發展軌跡。大而言之,這是一種從思潮到商標的過程--文學概念由最初的文化思潮,到後來的市場商標,寫盡了經濟基礎變革後,文學領域的與時俱進。它們--曾經影響文壇

盧新華近照傷痕文學:1977年,劉心武發表小說《班主任》,1978年,盧新華髮表小說《傷痕》,兩者都揭示了"四人幫"在人們生活中投下的陰影,成為後來傷痕文學的代表。"傷痕文學",算得上建國後第一個頗具影響的文學概念。知青小說:浩浩蕩蕩的知青運動結束,紮根於廣闊天地的青年學生紛紛返城,作家們也開始了艱難的反思。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年輪》《雪城》,張承志的《金牧場》,從維熙的《北國草》,葉辛的《孽債》,都深刻探討了"知青運動"產生的巨大影響,生動記錄了只屬於那個年代的無法複製和再現的悲歡。90年代初期,新的一代,知青小說影響力減弱,知青文學成為了文學史上的名詞。改革文學:進入上世紀80年代,經濟體制改革風起雲湧,作家們從對歷史(知青運動)的關注中回過神來,開始關注現實中的改革與發展。改革文學應運而生。開山之作應該數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5號》以及陸文夫的《圍牆》,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之後,"改革文學"儘管很少再被提起,但近年的眾多部反腐倡廉力作,都與此一脈相承。尋根文學:1985年,韓少功的論文《文學的"根"》發表,可以看成是赫赫有名的"尋根文學"的存在宣言。作家們開始了對民族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他們堅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尋根正是他們要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這一階段好作品層出不窮。劉心武的《鐘鼓樓》,馮驥才的《三寸金蓮》,鄧友梅的《那五》,韓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孩子王》,其中好多作品被改編成電視劇,同樣精彩。"尋根文學"由於過分窮究細節,對真正的"民族性"並沒有更高層次的發掘和概括,幾年後逐漸衰落。新寫實主義:在此之前,作家一直關注著社會生活的大氣候與大變革,而從池莉等人開始,雞毛蒜皮的市井生活成為作品的主題,"新寫實主義"讓文學從宏觀進入微觀,這對於大多數敏感、細膩、具象思維勝過抽象思維的女性作家來說,可謂找到了創作突破口。池莉的《煩惱人生》《來來往往》,方方的《風景》,劉震雲的《一地雞毛》,平凡瑣碎的生活經過作家以無所不在的自由人的角度敘述,讓讀者找到了更多共鳴。先鋒派:在上述幾個緊跟社會和政治發展的文學概念之後,文壇第一次出現了單純以審美為標的的文學概念--"先鋒派"。先鋒派的作家受西方文化影響較重,特別重視"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等表現形式。諶容的《人到中年》,徐星的《無主題變奏》,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莫言、格非、余華、蘇童、葉兆言,都從此時開始進入讀者視野。先鋒派的作家在文革期間度過童年,因此並沒有深刻的傷痕存在,這讓他們轉而從形式上尋找突破,並最終從"先鋒派"轉型,踏上各自的創作路程。新歷史小說:歷史在此前通常只有一種說法。在經歷了先鋒派的新奇體驗以後,作家們則在文以載道之外,又回復了古代文人一直就有的探究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們試圖對歷史重新認識,於是出現了"新歷史小說"。蘇童的《妻妾成群》,陳忠實的《白鹿原》,莫言的《紅高粱》《豐乳肥臀》,葉兆言的《追月樓》,作家們在這些作品中,已經有了自己認識和書寫歷史的勇氣,已經取代了傳統的歷史小說,且在後來(包括今天)慢慢成為歷史小說創作的規範。調侃文學&京味文學:濃厚的地域特色在此時凸顯了出來,文壇出現了王朔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調侃文學或者說京味文學。不可複製的語言,直白流利的行文,嬉笑怒罵的冷幽默,文學此時不再端著架子居廟堂之高,徹底被拉下馬來。王朔,王小波,二王專美,"調侃文學"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依然有鐵杆的追隨者,繼續著自己將調侃的文字進行到底。身體寫作:如果說之前所有的概念都是"形而上"的精神層面,那"身體寫作"徹底變為了"形而下"的物質層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身體寫作"以驚雷之勢出現,力求以身體的突破,達到精神的突破,從而突破文學作品固有的程式。"身體寫作"中某些作品的出格描寫,一直為人所垢病,備受爭議。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美女作家這個概念,和身體寫作是有些重合的,之所以單拿出來再說一遍,是因為"身體寫作"仍然關注的是寫作本身,而"美女作家"以及後來的"美男作家",則完全拋棄用作品說話的規矩,對作家的外表給予了充分關注。假使套用錢老先生的話,可以理解為:不管雞蛋有沒有營養,下蛋的雞漂亮就行。這可能並非什麼光榮的改變,但依然值得提上一筆。到目前,兩個詞已成明日黃花,說誰是"美女作家"誰就會跳著腳和你急。它們--已成市場商標

八零後:2003年,八零後概念來勢洶洶,其作者都為80年代生人,大多數出自網路或者新概念文學大賽,作品因為生活閱歷尚缺,更多的是對內心敏銳感覺的過度關注。韓寒、郭敬明、張悅然,雖不是憑藉這個概念出名,卻被公認為八零後的三駕馬車。2004年的深秋,有越來越多他們中間的寫手宣稱自己不屬於八零後,想來,八零後也該落幕了。在推出了李傻傻、孫睿、春樹等人之後,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如果你讓我概括八零後的風格和影響,或者可能只是泡沫過後的一片虛無。他們都很年輕,創作之路正長,不被概念束縛,更可以廣闊天地任遨遊。病痛文學:在畢淑敏的備受爭議的《拯救乳房》(關於乳腺癌)之後,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趙玉泓的《中國第一病》(關於乙肝),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了台灣作家許佑生的《晚安,憂鬱》(關於抑鬱症)……更多的以疾病為主題的小說和紀實作品出現,共同以疾病為背景,以患者為主人公,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更容易引起共鳴和關注。病痛文學將是一個長期的概念,文學作品只是一種形式,更渴望達到的,是全社會對病人的關注,共同營造沒有歧視的生存環境。它們--未來值得期待新情愛文學:新情愛文學專為對抗"身體寫作"而來,它幾乎沒有描寫任何兩性間的肉體描寫,頗似電視劇中的韓國家庭劇。它相信真愛的力量,歌頌一生一世的牽手,試圖喚起讀者心中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追求。新情愛文學也有很多感情描寫,但不會注重描寫感官的刺激,轉而是對情感世界的凈化和升華。目前比較為讀者喜歡的《談談心戀戀愛》以及中國婦女出版社的《誰帥就愛誰》都可屬於新情愛文學。席絹的作品、花衣裳創作組的作品、花雨系列圖書……新情愛文學如同清風拂面,熱力在明年還會持續升溫。青春武俠:青春武俠是個有別於金古武俠以及"溫(瑞安)李(涼)黃(易)新武俠"的武俠作品創作趨勢,由於沒有哪一個"盟主"站出來發表綱領性文件或者宣言,只是湊巧類似韓寒、何員外、戴漓力等新一代都不約而同地捧出了武俠長篇,才有此一說。青春武俠只在表面稱謂上沿襲了老武俠們的門戶幫派之說,依然有"峨嵋武當少林",卻不講拳腳招數,不涉及暴力殺戮,不設計掉下懸崖得到秘籍終成宗師等雷同情節。青春武俠代表了一種更自由更隨意的創作態度,80年代不再拘泥於前人的道路,他們在摸索中描畫著自己的未來。今天的文學概念,已經變得愈發快餐化和隨意化,幾乎每一本新書,都無一例外地自己製造出一個概念來做宣傳、搏出位,不要說三天兩頭竄出來的諸如"青春傷痕文學""胸口寫作"這樣沒有生命力的跟風概念,就連大名鼎鼎的余秋雨和周國平,在各自自傳出版之際,也分別拋出"記憶文學"和"心靈自傳"這樣誰也說不清的概念出來,如雨過地皮濕,熱鬧了幾天,終於不了了之。概念太多,眼花繚亂,也讓靠概念吸引讀者的算盤越來越難打,或者有一天,當沒有概念成為最強勁的概念時,文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才會真正到來吧。存此一說,靜待來日。
推薦閱讀:

張雪健兩年讀一千本書是什麼概念?
四柱八字盲派象法歸蹤基礎概念,喜歡陳氏盲派的可以參考
有哪些不學習就毫無概念的學科?
風水中,氣的概念,萬變不離其中
《周易》基礎概念(一)| 陰、陽

TAG:文學 | 商標 | 概念 | 十年 | 思潮 |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