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研究綜述(一)

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研究綜述(一)

俞吾金

模塊一:研究概況

長期以來,國內對馬克思時空觀的研究和傳統教科書對該理論的闡釋僅停留在辯證的自然時空觀上,對馬克思的社會時空理論則很少有人問津。20世紀90年代初,儘管個別學者曾對馬克思社會時空觀問題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但沒有引起學界應有的回應和對該理論足夠的重視。隨著近幾年數字化和虛擬哲學研究的興起,馬克思的社會時空理論終於又浮出水面,重新引起理論界的興趣和關注。總體來說,關於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討論主要涉及到這樣一些問題:一是問題的提出。對馬克思何以提出社會時空觀,或社會時空觀何以可能,國內學者有不同見解,主要有這樣幾種觀點:從哲學的時空框架中邏輯地推出;時空來源於人的社會實踐;隨著對傳統教科書中時空觀的反思而提出。二是關於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內涵。這一問題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也是主要分歧所在:有從時空關係與分工規律的角度來研究的;有從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入手進行界定的;也有從實踐活動出發分析的,等等。還有學者對社會時間和社會空間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劃分。三是關於社會時空的特徵。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社會時空的特徵進行了概括,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主體性;主觀性;社會歷史性;相互轉換性;實踐性;客觀性和主體性的統一;靈活性和變動性的統一;派生性和依賴性的統一;社會實體時空和社會輻射時空的統一,等等。四是數字化與馬克思的社會時空觀。近年來,對虛擬時空的研究成為虛擬哲學的理論熱點,這也是馬克思社會時空觀在當代的最新發展。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虛擬實踐對社會時間形態的影響;虛擬空間的結構和特點;信息化對時空特性的影響。五是關於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意義。學者們普遍認為,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時空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並對這一意義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模塊二:論點摘要

一、問題的提出

對馬克思何以提出社會時空觀,或社會時空觀何以可能,國內學者有不同見解,主要有這樣幾種觀點:第一,從哲學的時空框架中邏輯地推出。有學者從時空與物質運動的關係入手,將這一理論「推廣」到社會歷史領域,認為,哲學的時空範疇,是物質運動的規律性的表現,那麼作為運動高級形式的社會當然也有自己特有的時空結構。社會時空特性,無非是社會運動的規律性在時空關係上的體現。也有學者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以外的存在,同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以物質世界自為形式存在的人類社會一一物質世界的高級存在形式一一具有自身的獨特本質和結構,與人的活動具有內在的同一性。既然時問是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那麼時間和空間同樣能表徵人類社會的存在。這樣,在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人的活動就被賦予了自己的時空存在形式:社會時間和社會空間。第二,時空來源於人的社會實踐。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不是從傳統哲學的時空框架引申出實踐概念,而是從人的實踐活動,特別是從生產活動出發引申出時空概念的。在馬克思看來,並不存在一種與人的實踐相脫離的「自然時空」。而傳統的哲學教科書的失誤正是撇開人的實踐活動,從所謂的自己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或自然界本身出發去闡述馬克思的時空觀,形成所謂自然時空,這樣就把馬克思的時空觀二元化了。有的學者指出,時空不僅是辯證法範疇,而且是一個唯物史觀範疇。唯物史觀視野中的時空範疇,它的涵義是由人的實踐活動賦予的,是獲得了社會規定性的社會時空範疇。

事實上,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是隨著對傳統教科書中時空觀的反思而提出的。因此,一些學者也對傳統教科書中時空理論的科學性和局限性進行了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傳統教科書中時空理論的科學性在於:強調時空與運動的不可分離性,根除了牛頓「絕對時空」觀認為時空與運動無關的錯誤觀念;強調時空存在的客觀性,否定了康德把時空理解為先天直觀形式和馬赫把時空理解為整理感覺材料的工具過分誇大主觀性的錯誤;強調了時空的無限性,否定了黑格爾認為自然界的發展是在空間以內、時間之外的觀點和杜林認為世界在時間上是有開端的、在空間上是有界限的時空觀。

但是,傳統教科書時空理論也存在嚴重失誤。有學者指出,它沒有從根本上走出舊哲學從物質和運動出發來闡述時空理論的基本思路。它在強調時空客觀實在性時又把時空絕對化、抽象化了。這種與人的活動相分離的、始終是以抽象的物質或抽象自然界作為載體的時空觀,必定是超越社會歷史的。所以,傳統教科書中的時空觀是對馬克思時空觀的誤讀(或片面理解),它沒有從根本上反映馬克思的時空理論的全貌和特色。

有學者認為,傳統哲學教科書的一個基本特徵是絕對的物質本體論。絕對的物質本體是一切變化的主體,完全抹煞人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本體性。這就形成所謂絕對的物質觀和自然觀,自然界的物質的運動規律統括一切,人的實踐活動必須無條件服從這一規律。用這種絕對物質本體論去詮釋時空問題所得出的基本觀點便是:時空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時空是客觀的、絕對的。在方法論上,則過分強調時空對於人的活動的「優先性」,提出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動中必須一切以時間、地點(空間)為轉移,把人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主體性當作主觀主義加以批判。這樣一來,人的實踐活動並不能對時空進行改變,時空是外在於人的活動的、純粹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對時空的關係就是一種服從和適應的單向關係。這種時空觀在論證時空的客觀性方面似乎是強有力的分析工具,但對於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卻缺乏有效的解釋。

二、關於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內涵

有的學者認為,社會時間不是從來就存在的,而是與社會歷史一起出現的。社會時間可分為兩部分:曆法時間和歷史時間。曆法時間是以自然界物質運動作為參照系來量度歷史進程的尺度,它反映人類活動與外部環境的關係;歷史時間是以歷史主體的活動為參照系的、主體對時間的價值設定,是主體對客觀歷史進程的主觀整合,它揭示的是主體的活動與歷史之間的內在關係。社會空間是通過人類活動創造的、人化的空間。社會空間也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以實體形式存在的地理空間,它是人類在自然空間的基礎上、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創造和拓展的,表現為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科學研究和從事各種活動的重要場所;二是以關係形式存在交往空間,它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結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日常和非日常的交往關係。人們正是在這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社會聯繫中從事活動和進行交往的。所以,社會空間是衡量人類對自然界的佔有規模以及人類社會聯繫和發展程度的特殊尺度。

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社會時間,是指社會活動的持續性。這種持續性表現在:一種人類活動存在和一種活動過程進行的久暫,一活動和另一活動、一活動過程和另一活動過程依次出現的先後順序,它們之間間隔的長短。所謂社會空間,是指社會運動的廣延性。這種廣延性表現為:一種人類活動發生所需要的場所,不同人類活動彼此之間的並存關係和分離狀態。

有學者認為,人在實踐中創造自由時間,也就為自己開闢了發展的空間,這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在時空關係上的表現。作為社會時間具化形式的社會空間,不但以實物形態存在,而且以社會關係形態存在,也就是社會結構。社會歷史表現為兩個相反的運動過程:即時間的空間化(活動結構要素轉化為社會關係要素)和空間的時間化(社會關係結構要素轉化為活動結構要素)。考察社會時空的內在聯繫,就是考察社會結構和社會活動結構的相互轉化,這是解釋社會規律及其實現機制的根本途徑。

有的學者則從時空關係與分工規律的角度來研究,他們認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從階級關係上來看,是少數剝削階級把自己在精神領域的發展建立在對大多數勞動者剩餘勞動的剝削上;從個體與族類的關係上看,這是族類犧牲多數個體以獲得族類的加速度發展;從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上看,這又是人類以多數個體的全部生命活動時間耗費於生產直接物質生活資料為代價,換取族類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有的學者指出,在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理論中,時空具有不同的特徵和表現方式。在以「物的依賴性」為主的第一階段,決定人的活動價值的是勞動時間;在以「人的依賴性」為主的第二階段,作為人的勞動成果凝結的商品價值則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尺度;而在「人的自由個性全面發展」的第三階段,自由時間將成為衡量財富的尺度。

還有學者認為,階級社會中,在生產力發展不足時,人類的發展是以多數個體的時間換取社會的自由時間為代價的。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社會的發展不再以犧牲個體自由為代價。科學技術為人類帶來的大量閑暇時間轉化為人的活動(發展)空間,意味著不論社會還是個體的自由度都將顯著提高。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從實踐活動出發,第一次正確地闡述了時間和空間關係。首先,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空間是靜止化的時間。其次,時間和空間相互轉化:體現在主體實體化和實體主體化所表現的時間的空間化和空間的時間化;表現為為了提高實踐活動水平對時間和空間進行合理調節。總之,時間和空間是實踐的範疇、社會的範疇。

三、關於社會時空的特徵

有學者認為,社會時空具有以下重要特徵:第一,主體性。社會時空是社會運動的本質規律,而社會運動的主體是人,所以社會時空可以通過人的活動達到質與量的統一。第二,主觀性。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社會時空;社會時空結構作為人的活動過程的結晶,反過來又影響和制約人的活動。第三,社會歷史性。社會時空由於歷史階段的不同而具有質的不同。社會時空作為一種存在只能從人的具體活動中獲得它的規定性。第四,相互轉換性。社會時間和社會空間的相互轉化。科學技術在轉換中發揮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有的學者則指出,馬克思並不是脫離實踐活動抽象地談論時間和空間,而是把實踐觀貫穿在他的全部的時空理論之中,從實踐活動來理解時間和空間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馬克思時空理論第一次科學地把時間和空間看成在實踐活動上的統一。這種時空的統一性體現在兩個方面:時間就是人類發展的空間、空間是時間的結晶化;時間和空間相互轉化。因此,實踐性是馬克思時空理論最重要的特徵。

有學者認為,社會時空呈現如下特徵:第一,社會時空是客觀性和主體性的統一。社會時空是客觀的:人不能隨意地創造時空;時間和空間的狀況影響和束縛著人的活動。社會時空又具有主體性。社會時空是與人的活動同時誕生的,其意義由人的存在賦予,沒有一人及人的活動,社會時空毫無意義。第二,社會時空是靈活性和變動性的統一。時空觀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人的活動的有效性的增強而日益完善;時空給任何人提供的都是相同的時限和空間,任何活動的展開都需要特定的社會範圍和地理區間。第三,社會時空是派生性和依賴性的統一。社會時空是形成於人的活動當中,尤其是人的物質生產實踐當中,它是在自然時空的基礎上疊加的,具有派生性。沒有自然時空作為先在的存在形式和衡量標準,社會時空就沒有存在的條件和意義,社會時空依賴自然時空的存在而存在。社會時空本質意義上對自然時空的依賴,決定了它不能脫離自然時空的基礎而存在。第四,社會時空是社會實體時空和社會輻射時空的統一。社會實體時空是人的活動得以展開的時間和空問,從這種意義上講,社會時空具有同自然時空相同的特性:二者其有相同的概念內涵及外延,標誌一項活動(自然活動或人的活動)的存在形式和運動形式。但社會時空同時是一種社會輻射時空,在空間上表現為人的活動的影響範圍,在時間上表現為人的活動的影響穿透力。正是由於社會時空的這一特性,人的活動可以被記述,並隨著時空的流逝和轉移而被賦予歷史的意義。

也有學者認為,由於唯物史觀的時空範疇是立足於人類歷史活動的,所以,它具有不同於傳統唯物辯證法所闡述的時空範疇的特點。第一,時空以人的活動的形式存在。時空並不是獨立於人的活動之外的抽象存在,而是建立在人的活動基礎上的、具有豐富內涵的、現實的主體性存在。第二,時空是一個社會演化的內部參量。它是深入到社會運動內部不同層次之間、由人的實踐活動耦合到社會運動過程的內部參量。第三,時空具有社會歷史性。由於每一代人的活動的需要、方式、目的等等不同,時空也具有不同的內容。第四,時空之間可以相互轉換。通過人類的勞動實踐,可以由時間轉化為空間的存在而加速人類的發展。同樣,作為晶化形式存在的社會空間結構(以實體形式存在的地理空間和以關係形式存在的交往空間)也會影響人類活動的時間進程,或是加速、或是延緩、或是停滯。

四、數字化與馬克思的社會時空觀

近年來,對虛擬時空的研究成為虛擬哲學的理論熱點,這也是馬克思社會時空觀在當代的最新發展。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1、虛擬實踐對社會時間形態的影響。有學者認為,虛擬實踐的出現使得社會時間形態出現四個方面的變化:一是社會時間的彈性化。虛擬實踐打破了機器大工業時代「時鐘時間」對人們的束縛,大大增加了工作時間的靈活性和彈性,社會時間的彈性化管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二是社會時間的即時化。信息和網路技術打破了人們傳統的作息節奏和習慣,人們的活動完全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障礙,社會時間具有明顯「即時化」的特點。三是社會時間的可逆化。在虛擬社會中,時間超越了傳統的線性和不可逆的特徵,呈現出可逆化的特徵。四是社會時間的個性化。數字化時代是「真正的個人化時代」,虛擬實踐可以使人們根據需要對社會時間進行選擇,社會時間更多的具有了個性化的品格。

2、虛擬空間的結構和特點。有學者認為,自人類產生以來,空間已經分化為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隨著當代虛擬實踐的興起,社會空間也二重化為傳統意義上的現實社會空間—虛擬空間。有學者提出關於社會空間結構的分析方法:從社會時間轉化為社會空間的基本方式來看,社會空間有物化型社會空間、關係型社會空間和制度型社會空間;從社會時間轉化為社會空間的特點上看,社會空間具有個體型空間與整體型空間。有也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虛擬空間的特點給予了描述和說明:一是虛擬性。虛擬空間是通過信息、網路、感測、人機界面等一系列技術綜合形成的數字化空間,它不同於現實空間卻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二是非限定性或流動性。虛擬空間打破了物理空間的穩定性和固定性,使虛擬實踐不再受地理疆域的限制。三是縮微性。互聯網使人們的各種交易時間大為縮短,從而拉近了交易距離,增加了單位時間的交易量,更多地「消滅」交易空間。四非集中化或去中心化。虛擬空間解構了傳統社會信息自上而下的集權結構,虛擬社會成為一個沒有等級差別的社會,個人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可以獲得充分的張揚。五是可共享性或非獨佔性。現實實踐中人的空間是固定的、獨佔的,虛擬實踐中的空間是非獨佔性的,一個人可以同時既在此處又在他處,佔據多個空間。

3、信息化對時空特性的影響。有學者從信息化角度研究了時空的特性,認為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推動了時間和空間從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要素轉化為內在因素,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不僅是一種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信息活動規則的創新和整合的過程,更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的重組進程。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藉助於信息產業化發展的優勢向外擴張,不斷擴大自己的發展空間,信息化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時空延伸」的過程。

五、關於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意義

有學者指出,社會時空理論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有助於我們豐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用社會時空的新視野和新方法去透視人類歷史上的一些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第二,指導我們的社會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發展就是爭取時間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第三,馬克思的社會時空理論是我們正確處理過去、現實、未來關係的理論指南。第四,充分利用現實條件,努力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現實的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尤其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全社會佔主導地位,一直存在於階級社會中的社會時間內部剩餘勞動時間和必要勞動時間的對立與對抗也就愈來愈失去存在的社會基礎了,這就有可能為大多數人民群眾提供愈來愈多的自由時間,從而為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提供時間上的保證。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提出社會時空觀的意義在於:第一,從根本上超越了傳統哲學從抽象物質運動或從主觀意識出發的極端,將時空建立在人類實踐活動基礎之上,這是時空概念發展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第二,只有理解了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內涵,理解了它與物質、價值、自由等問題的關係,才能真正進人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中。

也有學者認為,社會時空的提出,第一,為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無論是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都是爭取時間以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二,給唯物史觀研究社會前進的動力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傳統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時空運動和相互轉化也是社會發展的另一條線索,這條線索恰恰反映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複雜性和非線性決定關係。

有的學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研究了社會時空的意義。從理論上,社會時空之所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範疇,主要在於它深化了唯物史觀的研究。由於社會時空範疇的確立和楔入,使唯物史觀的許多問題得到新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研究社會的發展提供新的視角。社會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的發展、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的進步,也表現為社會主體在空間上的不斷「放大」和爭取時間、節約和合理分配時間。可以從社會時空結構及其變化的角度對社會的發展進行審視。第二,為社會發展程度提供新的評價尺度。既然社會時空是人及其活動的時空,是社會主體的人及其實踐活動的存在形式,要測度社會的發展,可以從社會主體的人的發展或者社會實踐(主要是生產實踐)的發展去尋找評價尺度,同樣也可以從其存在形式即社會時空的結構、性質及其變化去尋求社會發展的評價尺度。第三,為研究社會發展動力提供新認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關係及結構的變化,是社會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時間空間化和空間時間化的轉化過程。第四,為社會發展的多樣性提供新闡釋。現實的社會空間是立體的多維性的存在,使許多事物並存其中而相互作用。現實的空間無論以何種形態存在,它都是社會時間的晶化形式,它不僅規定著社會的現實性質和面貌,而且是人們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又規定著社會發展的未來。多樣性的現實的空間存在,必然代表著和預示著社會發展的多個方向和多種樣態,為不同的社會主體的選擇提供了多樣性的可能空間。當然,這只是為社會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一個視角,或至多是一種說明,但這對於人們正確理解社會發展的多樣性卻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第一,抓住時機,發展自己,擴展我們的生存空間。第二,樹立科學的社會時間觀念,科學預測改革的發展,保證改革順利進行。第三,開發空間資源,發展社會生產力。

模塊三:教師點評

總的來說,經過一些學者的努力,關於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為今後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必須看到,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沒有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還有許多未知領域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地方。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的加入和不斷努力,可以預見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將會在理論上有重大突破,從而拓展和深化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看法。

模塊四:拓展閱讀

一、參考文獻:

(一)著作

1、陳元暉.康德的時空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李烈炎.時空學說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3、葛劍雄.未來生存空間:社會空間.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8

4、景天魁.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5、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6、汪天文.社會時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馮景源.人類境遇與歷史時空:馬克思《人類學筆記》、《歷史學筆記》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二)論文

1、劉奔.時間是人類的發展空間:社會時空初探.哲學研究1991(1)

2、余靜.自由時間論益陽師專學報1995(6)

3、樓慧心.人類個體的發展及其可能性空間浙江大學學報1996(1)

4、吳國璋.唯物史觀應重視社會時空的研究.學習與探索.1996(2)

5、俞吾金.馬克思時空觀新論.哲學研究.1996(3)

6、王銳生.唯物史觀的時空觀.人文雜誌.1996.(6)

7、江秉國.對「馬克思社會時空觀新論」的一點看法.哲學研究.1997(1)

8、王朝增.社會時空應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範疇.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97(3)

9、余章寶.馬克思社會時空觀探微.學術月刊.1998(5)

10、朱瑞忠,陳國躍.論可持續發展觀的社會時空特性.浙江學刊.1999(3)

11、吳國璋.論人的活動與社會時空.江蘇社會科學.1999(4)

12、吳從眾.社會時空的辯證特性.涪陵師專學報.2000(4)

13、張明倉.社會時空科學技術人的自由—從馬克思的視角看.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3)

14、馮鵬志.邁向共生理想—關於網路化與人類生存方式之前景的思考.新視野.2000(3)

15、王曉玲.淺析社會時空觀念及其特徵意義.社會科學家.2001(11)

16、龐躍輝.論虛擬時空.東嶽論叢..2002(3)

17、李大興.自由時間:人的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浙江社會科學.2002(6)

18、唐巴特爾.論社會空間的基本形式及其方法論意義.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12)

19、張明倉.走向虛擬實踐:人類存在方式的重要變革.東嶽論叢.2003(1)

20、汪天文.社會時空的解析——衡量人類的活動效率與生活質量的尺度.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6)

回復 2013年05月13日 06:38 置頂 | 設為精華 | 刪除 | 查看操作記錄 | | 禁言 | 踢出圈子
推薦閱讀:

馬克思主義(維基百科總文)
儒釋道並存與馬克思主義紮根中國的必然
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指導地位
為什麼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
馬克思盤的使用詳解

TAG:社會 | 時空 | 馬克思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