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弟子問——依止自己的上師,找到心靈的歸宿
弟子問:師父,弟子念佛誦經時可以靜下心來,但平常生活中遇事就靜不下來,這是怎麼回事?想起以後的事情心就靜不下來,著急!比如說擔心自己兒女的學習、就業,父母年邁需要陪伴與照顧。
師父:這位居士說在念佛持咒的時候,心比較清凈和安寧,但在生活中心就沒有這種清凈安寧的狀態,想這想那的。
前幾天我講了修行的關鍵點,就是要好好依止自己的上師,從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宿。
我們大多數人只會用心,而不會讓心休息。思考完問題後,心住在哪裡,不理它,也不管它,所以心就東想西想的。念佛誦經持咒的時候,心就安住在經上咒上,這叫攝心一處,這時就會得到一種安寧和清凈。平常我們的心沒地方住,就東想西想,靜不下來。
心沒地方住,還有一些負面的作用,那就是沒有的想的時候,就閑得發慌,就產生了孤獨和寂寞。有時候我們的心東想西想,我們不得不跟著念頭跑,跑累了,跑煩了,煩惱就誕生了,這都是心靈沒有住處的原因嘛。
還有一種現象,這種現象老年人特別多,兒女也長大成人了,自己也退了休了,不用工作了,沒有什麼事可想了,就常常發獃,發獃的原因也是心靈沒有住處嘛。所以老年人就記憶力減退,反應慢啊,這些一系列的現象就都出來了。
從小父母沒有教給我們心靈安住的方法,老師也沒有教我們心靈安住的方法,單位里的領導也沒有教我們心靈如何去安住,只有釋迦牟尼佛這樣教導我們。釋迦牟尼佛的心安住在啟明星上,他就明心見性而成就佛道。所以我們的心靈要有個住處,這就叫作依止——依止佛、依止法、依止師,我們的心在一個住處上(所緣境上)安住一會兒,這就叫定,因為開始的定很淡,所以叫淡定,但是淡也沒有煩惱,理智的想法就會生出來,所以這種禪修無論世間或出世間都非常地需要。
心靈的住處就是我講的這些修行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心念耳聞,也就是自己念自己聽,第二步就是觀像念佛,心專註在佛像上,這是為第三步觀想念佛作準備的,是向第三步念佛過渡的。
平常我們的心跑慣了,就沒有注意它跑不跑,但是感覺是有時候歡喜,有時候煩惱,有時候空空蕩蕩的,只知道這些感覺,從來不看心跑到哪裡去了。通過念佛持咒,心住在這句咒語上,才看到自己的心老是跑,這就是修行已經上了路了。但是我們的習慣很強烈的,心已經跑慣了,你叫它住在這裡,它不聽話,跑了就再拉回來,跑了就再拉回來,久了以後,心就安住了,不跑了。心一旦能安住了,就立竿見影地生出效果來,就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記憶力比以前好了,判斷力比以前準確了,觀察力比以前細緻了,這就是增長了世間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就是明心見性。這個明心見性是什麼性呢?就是我們的心細緻了,就是粗心斷了。粗心斷了,我們用細心還是好好地看著自己的心,這樣我們就生出極細的心來,那個極細的心也不能離了自己的所緣境,還是看著自己的心,這一步是第三步禪修法的教授,在這裡先提一下。由極細的心就會看到自己極細微的心,極細微的心就是佛心,也叫智慧心,也叫佛性,也叫自性,也叫如來藏。
很多大德也這樣開示:安住當下!安住當下!不思過去,不想未來。這個是見了性的人才能做得到。不思過去,因為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思也沒有意義,想也沒有作用;不思未來,因為未來的事還沒有來到。但是我們凡夫人不是這樣,未來的事雖然沒有來到,但是我們不得不先做準備,提前考慮這個問題怎麼做。所以這種「不思過去、不想未來」我們現在很難做得到。但一旦見性以後,最細微的心也叫靈性就出來了,這時候的思維非常地快,也叫高速度的思維,他一遇到問題,馬上就出來方法,所以不思未來。就是事還沒來,用不著去盤算,因為智慧修到這裡了,所以未來的事才不用去盤算,不用提前去想了,他才可以永遠地安住在當下。所以修行很重要的,有些法我們學了很多,都是籠統地再去講給別人。所以安住當下,不思過去,不想未來,必須有了智慧才能做得到。
推薦閱讀:
※養老:不能靠國家 只能靠自己
※人生:活一次不容易!別和自己過不去、別讓自己太疲憊,好好珍惜
※你是你自己,不能被定義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水晶
※[轉載]這樣命的女人不僅自己富貴,而且還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