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才是中國民宿的開山鼻祖,無可爭議的NO.1

「歸園田居」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宿項目」,

陶淵明自然成了中國民宿鼻祖。

1600年後的今天,

民宿在江浙贛皖等地遍地開花,

選址環境多以陶淵明的桃花源為藍本,

遠離都市,深居山林,

枕山面水,清幽雅緻...

陶淵明的桃花源,

不僅是其個人的理想隱世居所,

同時也訴說了全中國人心中的夢想家園,

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們的居住方式。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一直很寂寞,曲高和寡,

偉大蘇東坡的詩詞書文,也是一時無兩,

生性狂放的東坡先生,

卻是陶淵明最誠摯的發現者和追隨者。

蘇東坡認為陶淵明甚至超過李白和杜甫。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蘇東坡晚年又說,

「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也就是說,他不僅佩服他的文字,

更為佩服他的氣節,

甚至說出了得其萬一即足的話,

蘇氏是真正懂了陶氏的人,

兩個中國文化中的高峰,隔著一個盛唐,

有了最為熱烈的交集,

這種高山流水似的激賞,

定能了卻他們當世的寂寞。

陶淵明為什麼偉大,

因為他是一個崇尚美、愛好自然、

懷有理想主義的人,是一個喜歡做夢的人。

最厲害的是,

能把自己個人的夢變成了民族的夢,

在中國文化歷史上,

只有陶淵明做到了,

那就是桃花源。

他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夢幻般的仙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在這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是一切繁華喧囂之後的精神回歸,

他是一種純粹的自然哲學:

以自然為本,以自然為美,

因循自然,欣賞自然,

服從自然,投向自然,

也因自然而凈化了自我,領悟了生命。

【幾度為官多次辭退】

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年輕時一度出仕,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

41歲時,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

掛印去職,隱居於廬山腳下,

躬耕田園,飲酒賦詩,終老一生。

陶淵明原本也有一官半職,

俸祿尚可,衣食無憂,

但是「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個性,

使得他不能忍受官場的做作,內心飽受掙扎。

陶淵明第一次做官,是在他29歲時。

蕭統《陶淵明傳》曰: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

不堪官吏職,少日自解歸。」

也就是說,因為家貧,

陶淵明出來做官了,

可是他不能忍受官職之累,

幹了很短的時間,

就辭掉世人羨慕的美差,

回家種地曬太陽。

辭職後不久,州里又召他去做主簿,

陶淵明謝絕了做官,

大概在家賦閑了六七年。

晉安帝隆慶四年(400年)到恆玄手下做事。

第二年冬天因母親喪,

又辭去官職,回到家鄉。

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陶淵明再度出仕,

做了劉裕的參軍。

後來又做了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

405年,陶淵明出任彭澤(今江西彭澤)令,

這是他仕途生涯中最後一任官職。

《陶淵明傳》:歲終,會郡譴督郵至。

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

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

即日解綬(指解官)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督郵是漢代設置的一個督察的官職,

位輕權重,凡傳達教令,

督察屬吏,案驗刑獄,

檢核非法等,無所不管。

魏、晉起地位不如前代,

以後設置漸少。

陶淵明不善於溜須拍馬,

他不束帶見督郵,

可見對官場這一套非常抵觸,

於是乾脆掛印去職。

從表面上看,

陶淵明辭官是不願意曲身迎接、

阿諛奉承上司,

但大背景則是東晉時期政權更替頻繁,

社會黑暗,人民顛沛流離。

就其個性來講,則是陶淵明深受聖賢書的熏陶,

按照孔夫子的話講,

士子「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當天下無道或政治抱負難以伸展時,

士大夫往往採取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

回歸田園世界,縱情山水之間,

一似閑雲野鶴,無拘無束。

陶淵明在辭去彭澤縣令時所詠

《歸去來兮辭》很能表現他的心跡。

「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

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

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強制)所得。

飢凍雖切,違己交病。

嘗從人事(指為官之事),皆口腹自役。

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歸隱後有三處居所】

陶淵明掛官歸隱,並不是浪跡天涯,

成為游雲散鶴,

他選擇了回歸故里位於廬山的田莊,

以自耕自作,飲酒作詩的方式,

享受生活。陶淵明辭官後,

生活會如何呢?很多人認為,

陶淵明在歸隱後過著貧窮的生活,

依據是《歸去來兮辭》中「余家貧,

耕植不足以自給。

幼稚盈室,瓶無儲粟。

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親故多勸余為長吏(縣府中的丞、尉小官)

脫然有懷,求之靡途(無門路)。」

這些多是陶淵明的自謙之辭,

陶淵明的生活雖然談不上富足,

但也不會太差。陶淵明系出名門,

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

官至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

雖然到了陶淵明時,家道中落,

家裡仍然有房有田,

可以保證他的基本生活。

另外,廖仲安先生在《陶淵明》中認為:

陶淵明出仕彭澤令的動機,

也是為歸隱做物質的準備。

說穿了,也是為了歸隱以後能有酒喝,有飯吃。

當然,從陶淵明為官情況分析,

他不屑與時俗同流合污,

官俸顯然不會太高。

不過,從陶淵明自己撰寫的詩句中,

人們還是能了解到陶淵明當時的生活狀況。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十餘畝土地,八九間房屋,

足以自耕自足,養活自己,

這也是他能夠享受田園生活的基礎。

逯欽立先生在其校注的《陶淵明集》里稱,

陶淵明故居有三處,其一便是園田居,

在廬山南麓,也就是陶淵明歸隱後的主要居所。

朱自清先生也說「淵明始居柴桑,

嗣三經移居,上京、南村、潯陽是也」。

而且他在辭彭澤令歸來時,

曾有「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記載,

這也說明他家的經濟生活高於一般社會家庭。

正是有了物質保障,才可能有富餘的時間、

充沛的精力,寄情山水,激發思維,創作詩文。

正如顏延之《陶徵士誄並序》中說,

陶淵明究竟是個「爵同下士,祿等上農」的詩人,

才可能有「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的悠閑生活。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

所歌詠的不僅是他歸隱後的生活寫照,

也是他理想的生活願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

他創作出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詩句,

也創作出《桃花源記》等經典之作。

「歸園田居」大體的環境是這樣的: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草屋被毀移居船上】

陶淵明每天的生活就是養花種草,

或者到田間耕作。

勞作是必需的身體鍛煉,

種植花卉苗木乃是陶冶情操。

溪間垂釣,縱情山水,

一似閑雲野鶴,無拘無束。

陶淵明所屬房屋的結構、形式,

根據文獻的記載推測,

兩所住宅是工字廳,另一所在堂後接圓形草廬。

建築史專家傅熹年院士1987年2月去美國考察,

在美國克利夫蘭博物藝術館看到一軸《歸去來圖》長卷,

描繪了陶淵明的形象及其居住的形狀,

畫卷描繪的三處房屋是草頂或席頂的住宅。

根據文獻記載,陶淵明房屋採用工字廳結構,

另一所在堂後接圓形草廬。

按照中國民間風水學的理論,

陶淵明的房屋「枕山、環水、面屏」

是符合風水佳地的標準的。

在當時農業文明的模式下,

「背山面水」有一定的道理,

一方面有山有水的丘陵地帶,

背山面水之處土地肥美,利於農業耕作,

可以獲得好的收成;

另一方面房屋背靠山嶺,

可以阻攔風沙,而臨近水源,

則給用水等生活帶來便利。

遺憾的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第三年,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的住宅,被火燒毀。

這把火對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

不過,房子沒了,陶家還有一條船,

一家人寄住在船上度過了初秋。

同年,陶淵明將家搬遷至南村,

在潯陽城外不遠的地方。

南村也是逯欽立先生所說的陶淵明三處住所的其中一處,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懷此頗有年,

今日從茲役(指移居事)」。

(《移居》)因為火災,草屋被毀,

陶淵明才移南村,繼續他的耕植生活。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里程,

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

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

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

當下的中國,

喧囂的都市正一步步地蠶食著鄉村的發展空間,

有著五千年文明的鄉村正走到一個十字路口。

眾生喧嘩、煙花易冷。

而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是「心安何處」的寂寥感,

歸去來兮大潮來襲、消費升級浪潮初現。

最先覺醒的一批人,我們可以稱之為「生活家」,

是這個時代的陶淵明,

他們關注存在感、參與感、美學格調,

具體形式表現在逃離北上廣,

去開一家民宿成為一股潮流。

從日本、英國和我國台灣發軔的民宿,

大規模興起也就30多年時間。

但由此帶來的民宿游風潮,

正從原本低緯度行業向高緯發展,

改寫旅遊的新形態。

人們在避世和入世之間搖擺,

在焦灼與溫情之間徘徊,

給當今鄉村民宿帶來市場基礎。

淪陷的故里吸引了首先覺醒的都市藝術家、規劃師、建築師的關注,

他們精心構築的桃花源,

在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

正越來越牽引著那些失去精神家園的人們。

不管你是60後、70後、80後、90後,

不管時代的幕布多麼波瀾壯闊,

回不去的故鄉是我們這幾代人共同的宿命。

而在眼下這些精心構建的民宿,

至少,

我們可以短暫地做成一個夢。


推薦閱讀:

陶淵明的詩
一生獨愛「陶淵明」
陶淵明懸案揭秘 二
摘言 正文 論陶淵明的避世隱居- 雨軒閣天下藏書
歸園田居(陶淵明)

TAG:中國 | 國民 | 爭議 | 陶淵明 | 民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