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秦帝業白起之勢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後記
關於白起的文章寫到這裡就算是告一段落了。雖然這些文字耗費了不少的精力。雖然形成這些文字不太輕鬆,但是每當執筆之時,還是能夠被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深深感動和吸引。所以雖然辛苦,但是看著那些文字觸動著自己的情緒還是十分欣慰的。
其實寫完了這部作品後,我也一直在思考著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戰國晚期,勝出的是秦國,而不是齊國、楚國或者是趙國?後面的這些國家都曾經很精彩,尤其是齊國和楚國,曾經在春秋或者是戰國階段,都有著十分精彩的表演,也出現過齊桓公、楚莊王這些英明神武的霸主。但是,為什麼他們沒有成為戰國的終結者呢?其實很多文章以及著作對這個問題做過很多種的探討。
一說起秦國六合的天下,大家的能說出各種原因來證明秦國勝出的必然。我也十分認同秦國作為笑到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的。秦國在商君變法之後,國力迅速增強,寬鬆的人才政策,吸引各路英豪到秦國任職,因此秦國得到了持續不斷的壯大。但是,就這樣,秦國就一定能夠勝出么?
我個人認為秦國的勝出不僅存在著必然性,實際上有更多的偶然性左右著秦國的命運。
首先是戰國晚期,諸侯各國的不爭氣,為秦國的覬覦天下創造了機會。我們先往前倒一下。
戰國後期,其實曾經出現了很多強大的國家,第一個要說的就是齊國。可以說,在戰國晚期,齊國的實力以及國際號召力曾經一度碾壓秦國,尤其是在秦昭襄王時代,齊國曾經兩次聯合諸侯各國打到秦國家門口,迫使秦國秦國不得不低頭。這樣的齊國,也是有機會成為統一天下的王者的。但是,齊國由於攻佔宋國,觸動了天下諸侯的利益,被諸侯聯軍消滅,復國後就再也沒有崛起的能力了。齊國的沒落,與他的戰略失誤有著密不可分的原因。
第一,齊國一直沒有向外及擴張的戰略計劃,只是到了齊閔王時代,為了撈好處,才出兵攻佔了宋國。但是齊國並未為這一時的衝動做好準備,他萬萬想不到諸侯各國與之為敵。
第二,齊國在戰國後期貪戀的嘴臉表現的太過直白,失去了大家的信任。從第一次齊國聯合諸侯國攻打秦國函谷關一直到第二次齊國合縱諸國再次攻擊秦國來看,齊國並未表現出老大的那種氣勢,而是一直在打著小算盤,各國馬上發現了這一點,大家心裡明白,跟著齊國混,已經沒有油水可沾了。自然就會生出二心。
第三,齊國位於中原文化系統之內,與諸侯各國的關係就像親哥們一樣,大家同根同源。如果你敢出手打自己的哥們,那就是沒有道德,毫無人性的表現,那其他的哥們自然會聯合起來。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對外越是無能為力的時候,對內部就越嚴苛,或者說是脾氣越大。
當然,此時還有一個楚國也很強大。但是,楚國本來能夠成為一代明主的楚懷王遇到了生命中的宿敵—張儀。說到楚懷王,大家一定會譏笑這個人的剛愎自用和荒淫無道。但是我認為真是的楚懷王應該不是這樣的一個君主。從後來楚懷王死後,楚國人對他的懷念以及後來關於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傳說,都表達了對這位君王的認同。但是有的時候你遇到了命中的剋星,就是無奈,就好像你愛上了一個永遠不不會愛你的人一樣。楚懷王優柔和過於實在的性格,被張儀吃的透透的,所以楚懷王一輩子都被張儀牽著鼻子走。也就是在這一代,楚國被秦國連蒙帶騙的不僅失去了齊國這個盟友,並且連楚懷王都客死在了他鄉。楚懷王之後,楚國實力迅速衰落。
趙國,這個二流的英雄經趙武靈王的一頓折騰,本來也有成為中原霸主的可能性。但是歷史並沒有給趙國這個機會。正值趙國迅速發展的時候,趙武靈王因王位繼承問題,被自己的臣子餓死在沙丘。後繼者雖然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水平遠不及趙武靈王。趙國此後只是停留在二流領頭羊的位置上,一直未能突破這一瓶。
燕國也是有機會成為一個大BOSS的。燕昭王時期,燕國實力達到了前所未有頂峰。燕國籠絡了當時戰國最為有名的能臣名將,比如樂毅、劇辛,又買通了蘇秦這個大間諜,一舉滅掉了齊國,使燕國空前強大。但是燕昭王攻擊的建立只是基於他自己的能力和那些能臣的能力,並未建立起更好的制度,讓他們的作為繼續繼承下去。所以燕昭王的離世,能臣名將的逃亡,那個強大的燕國一去不復返了。
而秦國雖然強大,但是與同時代的上述國家,優勢其實並不明顯。其實秦國也經歷了與其他國家一樣的不利局面,不過由於各種機緣巧合,讓秦國挺了過來。首先是秦昭王11年,齊國孟嘗君帶著韓國和魏國兵犯秦國函谷關,對秦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其實這一戰十分關鍵。因為這一戰關係著戰國晚期的格局。孟嘗君如能在此戰中戰勝秦國,其地位將在齊國不可動搖,同時齊國在國際間的聲望也將不斷提升。那麼作為齊國的跟屁蟲韓國、魏國自然會一邊報齊國大腿的同時,一邊不斷蠶食落水的秦國。如果秦國反抗,齊國又會出兵,長此以往,秦國將會陷入不可掙脫的泥潭。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孟嘗君並沒有開疆拓土的氣魄,他只想撈取一些履歷,以提高自己的身價。秦國一示弱,齊國馬上撤軍,因為孟嘗君的目的達到了。但是這次軍事行動還是給秦國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直接導致後來韓魏兩國出兵再次挑釁秦國。
第二次便是伊闕之戰。韓魏聯軍借著上次群毆秦國的氣勢,糾結重兵在伊闕與秦國展開激戰。這一次名將公孫喜擔任聯軍將領。公孫喜也是戰國時期難得名將,曾經在垂沙這個地方與齊將匡張,韓將暴鳶大敗楚國,殺楚將唐昧。可以說,這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將了。秦國本來想派向壽做主將,與聯軍對抗。但是我么知道,甘茂能力有限,搞政治鬥爭,排擠別人有一手,但是真的淪打仗,應該不怎麼樣。秦軍一旦戰敗,有可能將會長期被關在韓魏這兩扇大門之外了。而這次,老天又眷顧了秦國。新上台掌握秦國實權的魏冉力排眾議,用白起替換了向壽擔任這次主將。當然了,這次人事變動知人善任未必是主線,而魏冉要拿掉秦王心腹向壽這個人,培養自己的勢力才是重點。但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魏冉看重的這個白起一鳴驚人,簡單利索的拿下了伊闕之戰的勝利果實。
第三次是齊國統領的五國聯軍攻打秦國。這次可以說又將秦國逼到了死角。但是這次好一點的是秦國名將雲集,魏冉、白起、司馬錯都在朝。真的動起手來,誰勝誰負還很難說。但是,秦國還是不想冒險。秦國利用了齊國進退不定的這個空檔,又利用諸國之間的矛盾,反轉了劇情。再加上蘇秦這個大間諜的神助攻,反而形成了秦國率領各國攻擊齊國的戰局。時勢的變化總是那麼匪夷所思,一場危局,卻將秦國最大的敵人給滅了。
第四次危局就是趙國的崛起。之前趙武靈王時期給了秦國巨大的壓力。此後長平之戰,更是將秦國和趙國推到了浪尖。長平一戰,真的是再次有可能改變國際格局的一次戰爭。此時,趙國、韓國已經達成了一致的抗秦戰線。如果長平之戰趙國獲勝,趙國可能會有兩個主線的發展,一個是吞掉韓國,從而達到向南滲透達到控制中原的效果。另一條主線,他可能會向北進一步攻滅燕國,在北方坐穩位子,再向南征伐韓魏兩國。無論怎麼做,趙國都有可能突破老二的瓶頸,躋身於一流大國的行列。秦國東向的計劃可能就又要往後推有一上好長一段時間。但是歷史沒有給趙國翻盤的機會,長平一戰,趙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雖然邯鄲之戰,趙國險勝,但是白起屠殺的幾十萬趙國精銳,已經讓趙國的戰鬥力大大折損,短暫的勝利並不能扭轉趙國的頹勢。除了以上幾個國家,其他國家幾乎都在自甘墮落,楚國曾經一度努力振興,但是白起的一次長途奇襲,逼得楚國遷都,羸弱的楚國,再次被秦國碾壓。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看到,秦國的勝利並非那麼理所當然,而是一次次機緣巧合促成了秦國的最終勝出。我們看到,戰國晚期的秦國,擁有了較強的綜合國力,比較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強大的軍事能力。但是光有這些,並不能促成秦國雄霸天下的局面。齊國富足,而結果又是怎樣呢?
秦國的幸運之處就是在擁有豐厚家底的同時,又有了合適的執行軍事擴張戰略的人選,這就是魏冉、司馬錯、白起集團。這個集團的出眾之處就是,認真的去打關鍵的戰爭,而每一次關鍵的戰爭都不會出現失利。伊闕之戰,確立了秦國對韓魏的碾壓之勢。伐齊之戰,將秦國唯一的對手打殘,從而確立秦國一國獨大的失衡局面。伐楚戰爭,白起孤軍深入,攻下了楚國郢都,分少了楚國的宗廟,迫使楚國遷都。這一戰,秦國摸清了楚國的實力。長平之戰,白起屠滅趙國僅存的精銳部隊,使唯一有希望與秦國抗衡的趙國,再次陷入危局。通過魏冉、司馬錯、白起集團的努力,秦國建立了六合天下的理念和決心。對的時候,用了對的人,是秦國崛起的一個最大的巧合。沒有這個巧合,秦國統一六國的路還要走更多的時間。
但是秦國強盛起來了,但是那些努力做事的人,那些締造帝國的強人,卻並沒有隨著國家的壯大與強盛而載譽而終。魏冉被罷官,白起被賜死,而司馬錯死得無聲無息。善於做事,努力做事和會做事的他們,最終還是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尤其是白起,就算名震諸侯,戰無不勝,一旦被秦王認為不是自己人的時候,無論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改變悲慘的結局。白起有名將的風骨和對戰爭時局的真知灼見,但是就是因為他不願做秦王的奴才,做一個不折不扣的走狗,而遭遇了最終的不幸,真是令人感嘆。其實,白起這樣的情形又何止一個。
白起會做事、能做事,堅持正確做事的特徵造就了一代戰神。也是這些特徵,葬送了一代戰神!
推薦閱讀:
※子部搜神後記晉 陶淵明撰卷三
※【? 致 :所 有 十 二 星 座 —— 《失戀後記》 《情緒EQ》 《愛情考驗》 《失戀時期》 《生氣時》 《定情大觀》 《戀愛課程》 《單戀時候》 《外遇類型》 《電燈泡篇》……?】
※中州派紫微斗數深造講義之後記
※《普賢行願品》合刊編後記(濟群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