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①一鑒②開,天光③雲影共徘徊④。問渠④那⑤得清如許?為⑥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⑥巨艦一毛輕

觀書有感(2張)。向來⑦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⑧自在行。[1]編輯本段注釋譯文注釋其一1、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2、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3、「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4、徘徊:來回移動。5、共徘徊:此處指來回閃動。其一1、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2、那得:怎麼會。3、那:通「哪」,怎麼的意思。4、清如許:這樣清澈。5、如:如此,這樣。6、清:清澈7、為:因為。8、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9、「艨艟」: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艦名,這裡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10、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11、中流:河流的中心。譯文【其一】半畝方塘像鏡子一樣清澈明亮,天光雲影全被它反映了出來,要問這池塘里的水為什麼這樣清澈,這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不斷為它送來活水。【其二】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編輯本段創作背景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並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讚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後,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編輯本段作品鑒賞詩詞鑒賞歷史評價無甚多,但為後人學習的經典材料。文字賞析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第一首詩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描繪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時,又蘊涵了理性的東西。「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裡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於「它」的意思,這裡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裡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麼一種細緻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第二首詩也是藉助形象喻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沖」也寫作「艨艟」。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後世影響《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於美學原理範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麼,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朱熹像[2]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後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融匯儒、釋、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成果,「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後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後的第三聖人。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先後創辦了考亭、嶽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觀書有感(2張)

詞條圖片(1張)朱熹文學作品觀書有感二首菩薩蠻南鄉子水調歌頭西江月念奴嬌青玉案滿江紅春日憶秦娥鷓鴣天浣溪沙參考資料1.《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117-1119頁2.作者圖文資料來源:河源網.開放分類:文學詩詞曲賦宋詩朱熹組詩
推薦閱讀:

近思錄(宋)朱熹 呂祖謙治體第八卷
大衍之數的各種解釋背後,隱藏的天文數學現象
《哲思》第6期:「理」在何處?
朱熹是個品格高尚的人嗎?
《周易本義》[宋] 朱熹

TAG: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