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二) 孟郊《遊子吟》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出典】 孟郊 《遊子吟》

註:

1、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2、注釋:

   遊子:出門遠遊的人。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吟誦。

   臨:將要。

   意恐:擔心。

歸:回來,回家。

   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心:草木的基幹叫做心。在這裡「心」字雙關。寸草心:子女的孝心。

   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3、譯文1:

  慈祥的母親手裡拿著針線,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臨行前她忙著把衣服縫得嚴嚴實實,擔心孩子一走很晚才會回來。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譯文2: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譯文3:

慈母雙手不停地飛針走線,為兒子遠行趕製身上衣衫。臨行時還密密地縫了又縫,只恐兒子遲遲地不回家園。誰說小草心中那一點綠意,能報答得了春天陽光的溫暖。

4、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漢族。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沒有一首律詩。代表作有《遊子吟》。

  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崑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士第,有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年),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餘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餘慶鎮守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鄭餘慶派人送300貫,「為遺孀永久之賴」。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中唐詩人孟郊、賈島的合稱。孟郊比賈島大28歲,是賈島的前輩詩人。但他們都是遭際不遇,官職卑微,一生窮困,一生苦吟。

  孟郊「一生空吟詩,不覺成白頭」(《送盧郎中汀》);賈島「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戲贈友人》,相傳他「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魏泰《臨漢隱居詩話》)。他們又都是韓愈的詩友。韓愈對他們的詩也都很讚賞,說孟郊詩「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薦士》),賈島詩「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但重視郊較過於島。郊、島二人偶有詩相投贈,在當時並不齊名。唐末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孟郊為「清奇僻苦主」,賈島則為「清奇雅正」的升堂七人之一。宋代歐陽修始以兩人並舉,謂「孟郊、賈島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氣」(《書梅聖俞稿後》),蘇軾有「郊寒島瘦」(《祭柳子玉文》)之論。二家詩「清奇」「悲愁」,造語刻煉,白描不用詞藻,是共同之處。但孟郊詩以五古為主,不作律詩;賈島詩以五律為主,古體較少;孟郊對社會生活觀察較廣,感情較深,有關心國事民生的作品;賈島則生活較窄,對世事較冷淡,一味枯寂幽峭,情調凄黯,是不同之處。潘德輿以為「郊島並稱,島非郊匹,人謂寒瘦,郊並不寒也」(《養一齋詩話》)。此論有代表性。但賈島對後來的影響大於孟郊:晚唐五代被詩論家稱為「賈島時代」(聞一多《賈島》),宋代「九僧」、「四靈」,明代「竟陵派」,清代「浙派」,學賈島成為流派;學孟郊的只是個別的詩人。

5、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計劃反對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裡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 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全詩最後用一雙關句,寫齣兒子對母親的深情。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6、「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想想我們一生中到底有多少時間去孝順父母呢?

  也許上學了,父母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照著,而我們全然不明白父母的良苦良苦用心,反倒認為這是天經地義。

  也許工作了,開始忙不於社交應酬,千方百計地追求事業成功,就連待在家裡陪父母聊聊天的時間都沒有了。

  也許戀愛了,腦海里全是對方的身影,整天只知道和心愛的人泡在一起,父母又被冷落了。

  也許生子了,還希望父母能幫著自己帶孩子,哪還有時間支顧及父母呢?

  而父母的要求實在是微不足道,看著子女生活得幸福,他們就心滿意足了,即使我們很長時間才給他們打一次電話,即使我們很久沒有回家陪他們吃頓飯,他們也不會有半點埋怨。人生能有幾回孝,此時不盡待何時。父母健在時應多盡些孝道,免得一旦父母離去就「想見音容空有淚,欲聞教誨永無聲。」

7、母親一生倔強、正直,從未向生活屈服過,每當我感到人生太累太無味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母親,想起母親一生的遭遇,和現在正在生活的狀況,我又會打起精神,認真打理自己的日子。和母親比起來,我們幾乎是庭院里的小樹,沒受什麼風吹雨打。母親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是堅韌的一生、是直面滲淡的一生,現在當我正敲這些無力的文字的時候,不知母親正在幹什麼?她是否也正在想起遠在天邊的兒子和女兒。想起母親,我心中永遠是愧疚的,母親給我們新的生活和人生,我們卻扔給母親一個孤零零的晚年,「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8、是誰十月懷胎孕育了我們?是母親。是誰數十年來含辛茹苦養育了我們?還是母親。母親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愛,她的愛是多麼的無私無畏!她的面容是多麼的慈祥啊!

當我們犯錯誤時,母親是生氣的!當我們有優異的成績,捧著獎狀和那金燦燦的獎盃回來時,母親是高興的!我們生病了,母親又是那樣的焦急……

母親十月懷胎,那時的她既感到高興,又是辛苦的。早上,她托著沉重的身子,挺者大肚子去上班。晚上,又挺著大肚子洗刷。連睡覺,也要改變她早以習慣的姿勢。十月過後,母親又將來到醫院,忍著巨痛,把我們生下來。然後,她又教我們蹣跚學步,教我們咿呀學語,教育我們做人的道理,把我們撫養長大,培養成才!母愛偉大,母愛如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的《遊子吟》道盡了母親對兒女愛的真諦。她從孕育我們到培養我們是一曲辯證法的讚歌,更是她一身的寫照!

母親平凡、慈祥、偉大!親愛的媽媽,我感謝你給了我生命,感謝你用偉大無私的愛讓我感受到了人間那春天般的溫暖、快樂和生活意義……我由衷的感謝你!

9、五月,是母親的節日,.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義大利詩人但丁也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更有中國古代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字字句句濃縮了對母親的無限尊重和崇愛。從古到今,關於母親的名作篇章,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在此不能一一道盡…

古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認為女子,應該遵守三從四德,相夫教子,柴米油鹽,事實上才和德並非是對立的,「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非此即彼的說法是對女性的極度不尊重。我的母親,生於動蕩的年代,雖然那時早已提倡了男女平等,只因家裡經濟有限加上姐妹多,而不得不在讀了幾年私塾後綴學在家幫著維持生計。

孩子是父母的寶,每位父母都會傾其所有地去呵護、疼愛,讓她們健康快樂的成長。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小時候我們總是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總認為他們的愛像枷鎖,甚至是厭惡那種關懷。慢慢長大,幾十年一晃而過,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如今的我也是家有兒女初成長,並且深深地體會到了為人父母的艱辛,想想年邁的雙親,這些年何曾為他們做過什麼?夏天不曾搖過扇,冬天未曾添過衣,反之,父母總是給我更多的關懷,不管是近在咫尺還是千里之外,父母的諄諄教誨和濃濃愛意都如影隨形的包圍著我。

我們的一生,都沐浴在母愛的陽光里,母親給予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將我們養育成人,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哪一項沒有母親的付出和心血,看著,母親花白的頭髮,心中不禁萬般愧疚。家是溫馨港灣,父親撐起一片天空,而母親就是那個溫柔而默默地打理這方港灣的人,不止是我的母親,我想,世上每一位母親都是如此吧?

又值一年五月天,又是一季康乃香,遠方的我不能陪在母親身旁,唯有藉助一箋墨香一指溫情,祝願親愛的媽媽,母親節快樂!天天快樂!身體健康!祝願天下所有的母親健康長壽!

10、回眸往昔,不管世事如何變遷,遊子之心仍舊對溫馨的家園有著深深的眷戀。古詩亦云: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無論我蝸居在城市角落裡的生活是富足亦或是赤貧,在父母眼裡,我仍舊是他們無可取代的唯一。

風乾的記憶里,水漾般的青蔥年華,傷秋如風易逝,斑斕的日子如歌穿行,任歲月荏苒,且行且珍惜……

11、「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永遠也不會忘記唐代詩人孟郊寫給母親的一首《遊子吟》。時光如水,年華輕逝,似水流年間淡去童年間許多非深非淺地回憶,卻始終淡忘不了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的母親給我們的點點滴滴,歲歲年年都不會改變我們對母親的綿綿眷念。春花秋月,鶯歸燕去,母親的容顏漸漸老去,白髮似雪在母親額前飄飛。

此時,靜靜地夜空,划過一道流星雨,她將載上我滿滿的祝福送給我的母親。母親,謝謝您把我帶到這個世界,願您一生幸福纏綿!她也將把我的祝福帶給全天下所有母親,對天下所有母親說聲節日快樂!記得:無論您多老,無論您在哪裡,母親永遠駐在我們的心裡,永遠亦如當年地年輕美麗!

12、「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這首《遊子吟》,不僅世間千古流傳,而且人們膾炙人口,千百年來震憾了多少人們的心弦?它不僅道出了母親對遊子之愛的純樸無華,更道出了這份情之深比天高比地厚。有一種情,血濃於水不離不棄,那就是親情;有一種愛,無私給予不求回報,那就是母愛;有一個人,生死相依永記心間,她就是母親。母親真象是一頭奶牛,吃的是草而哺育給兒女的卻是甘美的奶水。母親更是漫長岑寂之夜的一盞不熄的明燈,永遠呼喚在異鄉迷茫的遊子倦鳥知返。這份無私與偉大的情象那千絲萬縷的柔線一樣,悠遠、綿長。作為兒女長大了,總要離開父母在社會上獨立行走,但無論你在遠離祖國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還是沉浸在兒孫繞膝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里,你都會由衷地領悟到那血濃於水的刻骨之情,令人淚流滿面,也令江河失色,更令天地動容。

無數個夜晚,想起遠在家鄉慈祥的母親,我的心總會涌動起一種如水柔情。我坐在熒屏前輕敲鍵盤,把思念化做文字,化做我一腔濃濃的愛意。我夢想著自己的真情能融化歲月的風霜雪雨,讓年老的母親能找回當年在上海灘的嬌美倩影,讓年邁的父母在那東方大都市風花雪月的曾經美麗在我的詩文中盪洋。作為兒女遠離了父母,我知道你們兒孫沒繞膝、孤燈難入眠那份孤寂與落寞有幾多凄涼,如今我也希望能找個心儀的伴侶帶著兒孫年年的春節回到老家團圓,一起牽手在那條有著二百多年悠久歷史、幽雅靜默的古道小徑上,在那斜斜長長的夕陽映照之下,攙扶著父母慢慢地走上一段……以表達拳拳之赤子心,「報得三春暉」的殷殷之情。作為中華兒女,我也會常想著回報家鄉、回報祖國-我的母親。願天下所有的父母晚年幸福安康、福壽綿長!

13、常言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您對我的養育之恩呢? 媽媽,在不知不覺中,您那濃厚的母愛早已滲透在我的生活中,您用那雙平凡的手為我撐起了一片藍天。我永遠深愛著的您——我的媽媽黃永蘭!

14、一樣的風,悄悄地吹過流經的歲月,如今,不經意間,看到父母經歲月輕染的雙鬢有絲絲的銀色,卻忍不住陣陣的心疼。耳邊,常常聽到新新人類左一聲:老爸;右一聲:老媽,叫得我極為反感。在我心中,天下的父母應該永遠是年輕的。

天空,漸漸地飄起了如絲的細雨,夜,更加的寒了,想起了媽媽親手織就的毛衣、爸爸拿手的糯米腊味飯,心間不經意地流淌過一陣陣的溫暖,按響了家中的電話,不由得嬌氣地叫一聲:「爸爸,媽媽,我今晚回家吃飯!」

樓上,是爸爸期盼的目光、是媽媽疼愛的笑容迎接著我。多麼想擁著父母,深情地叫一聲:爸爸,媽媽。此情此景,只有我才知道有多少愛意在心間!

門外,仍然是深冬的傍晚,風兒肆虐地在空中呼嘯;門內,曾經冷風倦透的我,偎在父母的身邊,多少溫暖在心間。

此刻,心中響起兒童時代朗朗的讀書聲:「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忘不了母親節默默許下的諾言,默默留下的淚水。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說的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僅是人類的美德,而且動物界也奉行。小羊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時,小羊跪下來用乳汁餵養父母。小烏鴉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時,就將食物口對口地餵養年老的父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人非草木,誰能無情?養育之恩,致死難報。母親兩次住院,悉心照料,身體初步得以康復,心裡甚慰。

16、走過人生起起落落,路過泥濘坎坷,經歷歲月滄桑洗禮。懷著一顆淡泊素心邁過人生懵懂的年華。那些青春不返,那些稚幼已隨光陰而去。親身經歷過親人的天人永隔,戀人的愛恨離散。沉澱下幾許對人生的透悟。諸多的愛恨糾纏終究是一場遊戲一場空。名利與得失則理解的更為透徹。總在人生跌落低谷時,回歸親情的怡然,投向父母那殷實的臂彎。那份平淡樸實的溫暖是蓄勢待發的港灣。

然而對於親情,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總是習慣了一味的索取。疏忽了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每一個人生於世,長於世,血肉之軀皆源於父母。父母不僅給了我們生命,還不辭辛勞不求回報的養育我們。父母之恩是該終生銘記於心的。時時刻刻不忘父母恩情,並能在父母有生之年加以回報,這是為人子女者當力盡之事。

說到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總有人認為在父母晚年給予吃飽穿暖便算是盡孝盡責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以養,不敬何以別乎?」能養而不能敬,與養狗馬沒有分別。這麼理解很犀利,但也不無道理。養,僅限於是物質上的保障,敬,則是精神上的慰藉。步入晚年的父母需要的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證。更多是心靈的慰藉。力盡做到讓父母晚年無憂(不為子女擔憂),無不敬(時刻讓父母感受到他們永遠是我們最尊敬的人),無孤單(耐心的陪父母交談,不讓父母感受孤單),無愁(不為衣食而愁)。能時刻謹記不忘父母之恩,對父母做到敬,愛,理解,贍養方可稱之為孝。要做到這些並不難,關鍵是用心否。

古有這麼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既悲涼又帶著許多悔恨。追溯這句話的由來有一個典故:【皋魚,生於幾千年前,他年輕時周遊列國,未盡到奉養父母之責。父母相繼去世後皋魚痛哭於道旁:「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閑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言罷,便立稿而死。】以死致孝又如何?悔恨已無法挽回。只希望這樣的悔恨能警醒世人別讓歷史重演。

盡孝乃盡心而為之。不取決於金錢的多少,無關乎時間長短。能盡一分便是一分。不要總想著等有錢了,有空了,再去好好孝敬父母。要知道這世上什麼都能等,行孝之心不能等。修身行孝是美德,更是一生必修的課程。俗語說:「小孩三歲可看老」一個三歲的孩子你看他對父母長輩的態度就能大概知道他有無敬老愛老之心。很多時候,年輕的我們很容易忽視父母的身體,總想著父母還年輕,會一直等著我們。等我們有能力了,有空了再去表達我們的孝心。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突如其來的疾病和災禍可能會在瞬間奪去親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等到這時才猛然想起還有養育之恩未報,已為時晚矣!留下的遺憾不會有一個來世去彌補。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推薦閱讀:

孟郊的兩首詠母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遊子吟》
不是城頭樹,那棲來去鴉

TAG:孟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