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婚姻答疑 【基礎篇】-1
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家庭篇】、【修行篇】、【疑難篇】
一、【基礎篇】
1、佛教是禁欲主義嗎?
2、婚姻的意義是什麼?
3、婚姻的本質是什麼?
4、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5、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
6、居家如何過感情生活?
7、如何正確地看待慾望?
8、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9、佛教可以離婚嗎?
10、佛教對重婚的看法是什麼?
11、生命中的痛苦和快樂是從哪裡來的呢?
12、什麼是邪淫?邪淫的果報是什麼?
13、問:那種類型的人婚姻痛苦較多?
14、問:佛教說善有善報,為什麼我一生做好人,婚姻還是不幸福?
15、婚姻不幸福,有辦法改變嗎?
二、【家庭篇】
1、夫妻和睦幸福之道是什麼?
2、結婚後生育小孩,會不會影響修行?
3、我們一家人常吵架,苦不堪言,如何維繫下去呢?
4、佛教是如何看待婦女的呢?
5、學佛必須吃素嗎?
7、家庭中的成員信仰不同,彼此應當如何相處?
8、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該怎麼辦,是否也可報復?
9、在家人應該如何經營錢財?
10、我是個學佛的生意人,但叫我不打妄語、不喝酒怎麼行?有無其它辦法?
11、佛教徒可以打麻將嗎?
12、佛教對孝養老人的看法如何?
13、如何對待墮胎、流產?
14、如何教育好子女?
15、如何面對婚姻暴力?
三、【修行篇】
1、學佛為什麼皈依?歸依三寶的有什麼好處?
2、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有何差別?
3、已婚的居士想出家,該怎麼辦?
4、如何佛化家庭?
5、全家中僅我一人學佛,該怎麼辦?
6、父母不信佛,勸他們反而被罵,請問該怎麼做?
7、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8、在家人禁慾有無過患?
9、問:我學佛很用功,但其他人卻說我越來越沒人情味了,這是為什麼?
10、問:我學佛之前婚姻不如意;現有心與丈夫和好,但他則冷淡對待,當如何面對此事?
四、【疑難篇】
1、夫妻是冤家嗎?
2、佛教反對一夜情嗎?
3、如何抵禦色*情的誘惑?
4、找三陪小姐是犯邪淫戒嗎?
5、未婚男女如果淫慾心熾盛,應以何方便令其離欲?
6、我已受過五戒、菩薩戒,但淫慾之心仍常生起,如何是好?
7、看黃情影片、閱覽色*情網站算不算犯戒?
8、佛教徒可以未婚同居嗎?
9、同性戀符合佛教教義嗎?
10、佛教徒可以使用性保健品嗎?
11、問:學佛後對男女之欲越來越淡。因此與丈夫分房而睡,這樣如法嗎?
12、婚姻失敗後,如何修行?
13、我是個佛教徒,目前面臨離婚,該怎麼辦?
14、如何處理感情失戀?
15、女居士被人非禮,是否犯了邪淫戒?
16、夫妻生活中存在邪淫嗎?
17、如何面對叛逆的青少年?
※※※※※※※※※※※※※※※※※※※※※※※※※※※※※※※※※※※※※※※
【正見篇】
1、佛教是禁欲主義嗎?
答:佛教不是禁欲主義。這裡所指的欲,主要是淫慾。
佛陀歷來主張中道,反對兩個極端:即極端苦行與極端沉醉於五欲的享受。傾於欲樂的生活,對修道無益,當然要避免,但是熱衷於苦行的生活,也沒有多大的必要,因為修行是為了得到解脫,而苦行非目的。佛教主張的是中道的生活。只要按八正道(八種正確的修行方法)去生活,就能獲得解脫。
在佛教裡面,人乘的佛教講究節慾,聲聞、緣覺乘講究離欲,大乘菩薩不是離欲,也不是節慾,而是對五欲——財、色、名、食、睡,加以化導,叫做化欲。
一般人總認為必須吃苦才算有修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佛陀對修行的態度是主張「不苦不樂」的中道。因為「苦」容易使人心生煩惱,「樂」又容易使人散亂放逸,心力不集中,所以偏苦或偏樂的修行都不順於佛道,難得解脫。尤其某些外道修無意義的苦行(如食牛糞、食草、烤火等),或極力主張欲樂,這都是無助於解脫道的邪見。修行人的生活是精神重於物質,所以採取少欲知足的生活態度,來減少外緣,磨練心志,是不同於極端苦行的
對於出家眾來說,絕對斷除淫慾有三種原因:
(1)、佛陀對出家人說絕對的禁慾,是因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愛欲為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間最大的束縛,所以必須遠離;
(2)、如果出家人也貪五欲,娶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會被分散,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養家糊口;
(3)、出家人禁慾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研究經典,靜坐習觀,成為信眾的修行導師。
儘管佛教主張出家人完全斷淫,但對佔大多數的在家信徒來說,佛陀則主張他們應當過正常的夫妻生活,杜絕邪淫。
在芸芸眾生中,有的人喜歡獨身梵行的生活,覺得很自在,這部分人就成為長期出家修道者。當然,適合修梵行斷淫的人自古以來便只佔少數,所以,能出家的人數不可能多。如:大陸總人口是十三億,佛教出家人不過二十餘萬人
另外,出家人對愛欲也並非採取壓抑的手段來處理,而是通過學習佛法、修習禪定後,使他們深深地體會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遠遠勝過世間五欲之樂。正因為如此,出家人能正確對待世間的五欲之樂,對待愛欲像大禹治水那樣,疏導它,使它升華並轉化成有用的能量,為修習禪定和利益眾生服務。佛法的妙用即在於此。
2、婚姻的意義是什麼?
答:婚姻本身是責任和義務的肯定與承擔。
通常一般人在結婚之前,不但沒有想到如何讓父母頤養晚年,反而一直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可是,結婚之後因為有了家室,同時因為孩子的誕生,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辛勞,而產生家庭的責任感。所以結婚和沒結婚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責任的肯定與開始。
婚姻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是絕佳人生的歷程。
佛教規定在家居士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同時強調,夫婦彼此之間要互守信諾、互守貞操等,由此可見佛教對婚姻的重視。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為邪淫不僅是家庭問題,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這種罪業是很重的。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逢場作戲沒有關係,假戲真演,終會導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愛滋病的病毒,而帶回家傳染給妻子,貽禍給後代。就心理層面而言,不論男女,一個人有了外遇,便會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現,問題不斷衍生,造成社會的不安,這個責任實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會責任是不容忽視的!
結婚是兩個家族的結合,人際關係因之擴大而改變。面對人生的新境界,更應秉持慈悲的精神,來對待、照顧另一半的親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時也應以智慧來處理家務事,以理性來迎接兒女的出生,給予適當的教育。這是在婚姻過程中,應該學習負起的責任與義務。
3、婚姻的本質是什麼?
答:婚姻的本質——就是「因緣生、因緣滅」,它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和唯識的。
婚姻怎麼生?很多因緣和合而生;怎麼滅?因緣散了就滅。但是,我們對於因緣生滅,有太多的情緒在裡面。「情緒」不一定不好,可是如果是太複雜、完全無法操縱、包含太多的我執和情緒在裡面,那就會變成痛苦和折磨。
其實,婚姻並非初戀時想像的那麼神聖,它是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合和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
婚姻是「緣起性空」,變幻不實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體(自性)上則是空的。一般人聽見空便以為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其實,空是無自性義:即萬物萬物皆是發展、變化的,有條件的;非永恆不變、無條件的存在。不僅愛情、婚姻是有條件的,世間萬事萬物均是因緣合和而成的。
不過,雖然沒有永恆不變的愛情和婚姻,但是有條件的、因緣聚合的婚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謂:有因有緣則諸法(事相)生,無因無緣則諸法(事相)滅。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希望完美、希望永恆的觀念,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執著慾望,這——就是婚姻痛苦的根源。
4、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答:不反對。
佛教決不勉強改變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僅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種,家庭才是佛教建設的根基所在。
佛陀曾積極勉勵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經》,就是一部指導在家生活的經典,指導在家人應該建立正確的倫理生活:子女對父母要報恩要孝順,父母對子女要教養,成人後要幫助他們婚配;弟子對師長要供養要恭敬,師長對弟子要盡心教導,要代選擇明師善友;妻子對丈夫要敬愛服侍、要誠實料理家務;丈夫對妻子要給養服飾飲食、要憐念、要親親;主人對僕從要給食要體恤,僕從對主人要服從要盡職;親族鄰友對待親族鄰友,都應互相敬愛、互相濟助、互以赤誠相待、互以善言規勉;在家人對待出家人要恭敬設座請教、要布施供養,出家人要教導在家人修行向善。
家庭成員關係和樂、家庭教育的成功,能提升個人品質,為社會帶來祥和,也能達到凈化社會的目的
5、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
答:佛教所說的「情」的概念非常廣泛,包括親情、人情、友情、愛情,以及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如快樂,歡喜、孤獨、憂愁、寂寞,所有這些都屬於情的範疇。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許和肯定的。
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升華感情,以般若(智慧)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那麼,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呢?
佛教認為愛情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
有情眾生為什麼會在三界六道里沒完沒了地流轉?
就是因為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導致了盲目的、無意識的衝動,使我們干出很多不該乾的事情;又因為情的力量,使我們被三界里的各種現象系縛住了。比如對家庭有感情,就會被家庭所束縛;對事業有感情,就會被事業所束縛。正因為感情是有強烈的束縛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轉的根本,其中尤以愛情的力量為最。
古德云:「愛不重不生娑婆。」
愛是生命的根源,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迴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情愛並非專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舉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同胞之間的袍澤之情、忠臣愛國之情等,都是情愛的表現,乃至個人的興趣、愛好,也是一種情感。
佛門中許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連救母;陳尊宿編織蒲鞋孝養母親;無著菩薩感化胞弟世親,廣傳大乘;裴休送子出家,並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勵其子以求道為貴等,皆是化私愛為大愛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愛凈化的高度顯揚。因此,人類的情愛,除了兒女私情,更有捨棄個人貪慾的無限慈悲。
情愛人人需要,但是情愛有染污的,有純潔的;有佔有的,有奉獻的。情感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情感處理得當,則不失為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愛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愛得不當,譬如愛的對象不對、觀念不對、方法不對;愛得不正常、不應該,則不但會使雙方產生煩惱痛苦,甚至因愛生恨,導致身敗名裂,喪生滅頂。因此,佛教認為染污、佔有、自私、執著的情感,是學佛者的障道因緣。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我們必須慎思!
感情處理不當,固然能障礙道業,但是「愛的凈化是慈悲,愛的提升是」,如果能將愛升華為慈悲,則「慈息貪慾,悲止瞋恚」。
因此,佛教主張:「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導情」,亦即用理智來凈化感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把自私佔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凈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奉獻,這樣的情感生活才能更豐富,更雋永。
推薦閱讀:
※有「禮」走遍天下 無「禮」寸步難行——禮儀基礎知識與基本技巧 .: NOVOTS KMS
※色彩的基礎
※(531)[轉載]滴天秘傳 八字基礎理論之二(格用)
※真宗子平基礎講學之4——天干地支作用關係
※賈也:平庸之惡才是普遍作惡的基礎——論北航陳小武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