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招式論武當太乙五行拳的技擊特徵和養生秘訣

具體招式論武當太乙五行拳的技擊特徵和養生秘訣2011-09-08 13:49:00 華奧星空

列印 複製鏈接

  中國內家拳法,皆以五行相剋原理用於技擊,以五行相生原理用於養生。武當太乙五行拳也不例外。此拳亦稱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勢,由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1564年)武當山道教龍門派宗師張守性以太極十三勢為依據,融合華陀「五禽戲」及道門傳統的吐納導引和技擊技術創新而成。故此拳既是武當道教保山護院的看門拳,又是武當道門秘不傳人的養生秘籍,可謂集技擊與養生於一身的難得內家拳法。

  一、太乙五行拳的練養理論

  太乙五行拳舉手投足強調陰陽開合,每招每式循五行八卦而動,令不少愛好者感到深奧莫測,望而止步。其實道家思想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它以樸素的辯證觀來解釋大千世界。這種樸素的辯證觀所包含的科學性,正是當年詮釋內家武術和指導學練太乙五行拳的理論依據。

  太乙五行拳強調「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意在於追求自然,返璞歸真,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這也就是道的目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則是道的手段,是道家處世、養身和防侮的方式。而所謂陰陽、五行、八卦、九宮等觀念則是道家實施練養的具體方式,是人體主客觀世界對應的樸素解釋,也是辯證觀的一些古老的哲學範疇。太乙五行拳,以技擊和養身作為拳術的主要目的,但無論修身養性,追求延年益壽,還是四兩撥千斤,主張後發制人,都離不開上述的目的手段和哲學規範。

  由於太極十三勢對太乙五行拳的指導作用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所以我們得出結論:太乙五行拳拳術技擊的主動防禦功能取自太極十三勢等道家技擊術,其拳術養生的功法理念則源自五禽戲中象形養生術和道家內丹術的精華而形成。從拳論上看,太極十三勢所包含的內容,是處於無極生太極的演化境界;而太乙五行拳則是處於陰陽五行層次,並延伸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先至的技擊內涵。從其養生的角度看,它講究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孳生,循環無盡。比如太乙五行拳起勢立於中定土,其理是土為生化萬物之靈性——脾為生化之源;面向南,心(火)之熱以溫脾,其腑(小腸)得以化生水谷之精微;轉向東,肝(木)助心火(肝藏血濟心);心火太盛則傷脾,繼而由南轉向西,金克木,以止火旺(肺氣清肅可抑制肝陽上亢)。此拳套路運行之方位儼然是五行互相制約,互相滋育的一個完整過程。在運行中起到人體生理平衡及內在和諧的健身作用。從其技擊技法的角度看,它講究五行相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循環無盡。如其拳勢手呈環抱,腳走括弧,腰隨胯轉,肩胯相對,旋胯擰膀,於方丈之地行雲流水,勁力無窮,奇招盡出,環環相扣,步步相剋,豈能不克敵制勝?

  二、太乙五行拳的技擊特徵

  太乙五行拳的技擊,實際上是指人體的真氣按五行方位運行,由內向外瞬間聚集成彪悍之氣,並在衛氣外發的過程中分陰陽虛實,用五行生剋,辨八卦方位,竄九宮迷陣,同時採用擒拿、纏封、打穴、抓筋等技擊技術,進而克敵制勝。

  太乙五行拳路演練過程,起伏柔韌松活,形似太極拳,卻又暗藏殺機,「動如蛇之行,勁似蠶作繭」。它雖然沒有太極拳的舒展、瀟洒,卻比太極拳飄逸、勁道。縱觀拳勢,展轉騰挪,環顧八方,咋看多變,卻藏有玄妙而嚴肅的規範。從套路方位路線來講,是分陰陽、定五行、踩八卦、竄九宮,具體說,一招一式陰陽相滲,各有虛實開合,整套拳路確定五行方位後,取其相生相剋之數,在八卦陣中千變萬化,由於在太極圈和四方四隅中不斷變化,又形成了九宮中竄游的格局。

  從拳勢走化來看,處處走圓化柔,無楞無角,不見拙力。其上體頗像太極拳,身法中正不偏,雙臂起伏勻緩,動靜自如,纏柔不絕。但太乙五行拳又比太極拳更為強調勁道的運用,要求腰隨胯轉,肩胯相對,絲毫不能鬆懈,以保證瞬間勁力的爆發。其下體則像八卦掌,腳步內扣外擺,翻展胯部關節的幅度很大,但每步進退均帶小括弧,或正或反,無八卦開步大。太乙五行拳上下肢體在拳勢中的協調,全靠胯的圓活轉動來完成,可以說胯部的圓活與否是這套拳的關健。胯關節展轉越圓活,拳術的協調性就越好,越能起到養生保健和技擊鍛煉的作用。

  從拳架開合來看,太乙五行拳屬於小架子,方丈之地便可演練,而且架子很低,要求「拳功低架沉穩,勁走螺旋纏繞」,非常強調下部的穩實性。從拳術勁路來看,起於足跟,發於胯腰,至肩臂而達於手梢。動作要求手跟肘,肘隨肩,肩隨胯,胯隨膝,膝跟足踝。由於此拳強調大幅度轉展胯關節,因此踝、膝部承受力量相應增大,下肢的根基十分穩健。

  從技擊技術來看,太乙五行拳經云:「辨位於尺寸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這是此拳最為重要的技擊特色。從技擊角度看,太乙五行拳是以擒拿為主的防守型拳術。與一般反關節技擊技術不同,它不以整體剛勁對付對手局部關節,而是以整體的柔韌勁,纏封住對手的局部勁路或整體勁路,所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就是指此。

  太乙五行拳雖受太極十三勢的影響,但其具體技擊又有所區別。太乙五行拳也講纏絲勁,講引進落空和後發制人,但在實際運用中主要是用腿,用臂封纏對手的下部或上部,即在引化對方進攻的基礎上,擒拿敵人的局部而制服對手。它也有像太極拳一樣的粘勁、聽勁、崩勁等實際勁法,但畢竟是以打穴、擒撲、纏封為主。武當山徐本善道長的全真七弟子於1934年協助賀龍領導的紅三軍解放丹江口市,運用這套拳法就曾經有過非凡的表現。

  同時其拿筋抓脈法,堪稱擒撲一絕,非一般拳術所能比。太乙五行拳擒撲手法分為兩步實施,每式動作一旦引空對手勁路,封纏住關節,相應跟上的即實施點扣穴位,或錯骨斷筋手法。所謂「辨位於尺寸毫釐」即指點扣穴位。無論上下肢還是頭項軀幹,均有可點扣之穴位。拿不到穴位時還有順藤摸瓜式的沿經找穴手法和掌指勁力變化的奧妙。此技法需要一定的功底,而且對人體有很強的傷害性,下手十分殘忍。據金子先生暗示,此拳需要學練者長期艱苦訓練,尤其是對銅人或木人的穴道打練,加上靈活的步法、身法訓練,練至純熟,才能得心應手。

  所以熟練地掌握太乙五行拳的動作,還只是具備了這套拳術的外形,有道是,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作為武當內家拳術的太乙五行拳尤為強調內功的作用,光練拳架,顯然達不到拳術本身追求技擊的目的。

  三、太乙五行拳的養生秘訣

  太乙者,元氣也。人之性命全憑其真氣聚之於體內。武當武術前輩們,正是以傳統文化理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八卦、九宮等傳統哲學理念,演化出拳式的升降開合、動靜虛實,以引動人體氣機,充養人的五臟六腑,開發人的無限智慧,暗藏養生秘籍於拳法之中。

  從總體拳路上講,太乙五行拳以五行相生、循環無端原理,調養人體五臟六腑。由於太乙五行拳動作具有「綿軟纏繞,走圓化柔,身動圓活,如環無端」等特點,因此拳路中外五行的環環相扣為引動內五行的循環相生提供了動機和條件。歌訣云:「玉虛宮內導引功,內煉五臟引五行。」其含義正是:太乙五行拳應用傳統醫學的五行配五髒的原理,從而形成了「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順」的內外五行相互聯繫的養生機理。此拳中吸納的華佗五禽戲象形動作,正是這種養生機理的巧妙表現。虎形壯肺、猿形壯腎、鹿形壯脾、熊形壯肝、鶴形壯心,使防衰老祛疾病的鍛煉功效更佳。

  從行功走勢上看,太乙五行拳也講究調心、調息、調形。行功中要求呼吸自然,周身放鬆;心靜意專,精神澄澈;內外三合,節節貫通;身法中正,陰陽平衡;意到氣到,氣隨意行;內外兼備,形神合一;筋經脈絡,暢流運行;緩行慢運,旨在養生。太乙五行拳具有「激練以技擊,緩練則養生」的功能。緩如太極時,除全身各個肌肉群、關節得到舒緩、放鬆的鍛煉外,還能配合均勻的深呼吸與橫膈運動,實現心靜意長,精神專一。這樣,就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良性刺激作用,從而平衡心血管系統機能、呼吸機能、骨骼系統機能、代謝功能、消化功能,以及消除老年人肥胖帶來的威脅等,使人體系統與器官機能得到改善和保健,起到養身健身、祛病延年、抗老防衰的作用。

  從具體招式論,太乙五行拳的每招每式都蘊含著道家養生秘訣。太極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太乙五行拳以此為據,著重表現了以丹田為核心的腰胯運動,即「盆腔太極」。如太乙五行拳的起勢為「混元一氣,旋轉乾坤」,即通過峰迴路轉的腳踝、膝蓋和腰胯做S型旋轉,不僅拉伸了人體下肢的六條經脈,鍛煉了腳踝、膝蓋、腰胯的骨關節和筋腱、肌肉群,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旋轉直接導致下丹田的內氣衝撞鼓盪,促進腎上腺在人體新陳代謝和各主要臟器的生理機能的積極作用,提高人體性腺分泌性激素能力,改善人體內分泌,促使精化氣,氣化神,以至於許多疾病不治而愈,身體健康狀況不斷提高,最終實現道家「長生久視」的最高境界。(文/陳永霞)


推薦閱讀:

(2)聊聊五行拳(2)
孫氏太極拳(五行拳 五行連環拳 十二形_張振華)
孫祿堂武學實用技擊系列,五行拳相生相剋對練!
五行拳

TAG:養生 | 五行 | 秘訣 | 特徵 | 五行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