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的態度遠離藥品傷害
是葯三分毒
南京84歲的高老太是糖尿病患者,最近因為腳腫,加上受涼有些咳嗽,女兒帶她去了醫院,輸抗生素治咳嗽,輸利尿葯治腳腫。20天過後,老太太不咳嗽了,腳也不腫了,卻食慾全無,渾身無力。看著老人日益消瘦,女兒又帶她去醫院,這次查出肺部有炎症,又輸抗生素。結
果,一個月前還每天早起買菜,傍晚與鄰居散步聊天的老人不到兩個星期就走了。是過量用藥害了她。
李先生一直受便秘困擾,常用瀉藥來排便,它給李先生帶來的後果是:結腸痙攣和骨質疏鬆。
人們因為過分迷信和依賴藥物對身體的幫助,而忽略了它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世界衛生組織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死亡人數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於不合理用藥。
目前,供人類應用的藥物和保健品已達3萬種以上,由於服藥引起的肝腎損害越來越多,藥物性肝病約佔臨床肝炎患者的10%,在50歲以上患者中的比例可超過40%。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藥物性肝損害已上升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
藥物的代謝,肝臟是主要器官,尤其是口服藥物由胃腸吸收後即進入肝臟。肝臟負責解毒,但本身也會中毒。再好的葯,如果不對症,和毒藥沒有兩樣。
好多患者有點疼痛就吃止痛藥。成都軍區神經腫瘤研究所所長顧建文教授說,止痛藥並非萬能葯,它有一定針對性。因高血壓病引起的頭痛,應用降壓藥而不是止痛片。不久前美國歌星邁克爾·傑克遜突然去世,就是濫用鎮痛劑的結果。
老人吃藥的常見誤區
每個人體質不一樣,病因不相同,病症更是千差萬別,這個葯別人吃完氣色紅潤,你可能就會臉色發青,危險叢生。不安全用藥比不用藥更可怕。上海一位治病心切的老者,看到報紙上介紹一種治療腦血栓的葯,馬上買來吃,誰知那葯與他正在服用的是同一種藥物,只不過換了個名字。因藥物過量,導致老人身亡。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主任藥師孫忠實強調,老年患者在用藥時要有一個科學冷靜的態度,不要追求新葯、洋葯、貴葯。新葯的不良反應都有滯後性。洋葯出現用藥問題的不在少數,一些進口葯並不適合我國病人。他說,能治好自己的病的葯就是好葯,貴葯不一定療效就好。
老年人吃藥還有常見的誤區,就是病人自行減葯或是加藥。有些患者吃了幾天葯後,自認為癥狀消失,疾病痊癒了,不遵醫囑擅自停葯。有些患者5天的處方,吃了2天就不吃了,卻不知,這樣反而會導致病菌的抗藥能力。其實藥物停服過早,疾病還沒有徹底治癒,會留下隱患,導致舊病複發或病情反覆轉成慢性。
老年人腎功能減退,對藥物和代謝產物的過濾減少,如果用藥時間過長,也會招致不良反應。
吃藥是一個利弊的選擇,病得很厲害,應該吃的葯還得吃,畢竟,保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解放軍306醫院主任醫師許樟榮說,任何藥品都有副作用,只要了解清楚,還是可以放心服用的。
用藥原則
專家給出的用藥原則是:能外用解決問題的不要口服;能口服的不打針;能打針的不輸液;能不用藥就不要用,通過食療、精神調養、物理療法等來解決。
先取食療,而後用藥。喝薑片紅糖水可治療風寒性感冒就不必吃藥,食療後仍不見效可考慮用理療、按摩、針灸、鍛煉等方法,最後再選擇用藥物治療。
先以外用,後用內服。像皮膚病、牙齦炎、扭傷等可先用外敷藥解毒、消腫,最好不用內服消炎藥。
先用內服,後用注射。注射劑治病雖然好得快,但藥劑通過血液流向全身,進入心臟,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臟。
先用成藥,後用新葯。有些傳統的葯,很便宜的,卻能治大病,比如喉風散,過去六七毛錢,現在也就是兩三塊錢,治療口腔潰瘍,一噴就好。
老年人所患的許多「老年病」,只是一種隨機體老化而產生的「自然現象」,若注意自我保健調節,通過飲食調理、合理參加體育運動、控制生活節奏、保持輕鬆愉快的精神狀態,不用服藥就可得到改善。
(《中國老年》2009年第9期 漢文文)
推薦閱讀:
※他智斗納粹溶諾獎金牌,豪飲重水親身示範同位素示蹤
※可燃冰:三分鐘讓你了解改變世界的新能源
※和你一樣,這10個問題科學家也沒有答案
※蛇為什麼會沒有腳?科學家們終於弄明白了
※科學家回答宇宙終極拷問:為什麼男人都喜歡瘦瘦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