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太極拳學習知識 (續 19)

一、楊氏太極拳中十三種松胯狀態練習

太極拳種胯部的練習也是非常的重要的,襠圓胯撐(中級階段)和松胯活襠(高級階段)這兩句話,似乎不難明白,但練到位卻是不易。為了讓太極拳愛好者有利於體悟松胯用胯,亦為與大家共同研討,本人在這裡借太極拳視頻網拋磚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練法與經驗粗略整理,供同道參考,本文運用舉例指楊式太極拳,茲簡單介紹如下。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於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於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鬆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領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是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入身體,就是被輕鬆化掉。太極拳傳人林文濤先生應邀在廣西欽州太極推手輔導站教學中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再加點下墜的意思。下墜的時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要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於攬雀尾、高探馬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懸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係密切。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學塌胯,後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後腳,膝關節應微曲,如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但膝關節太直也不對。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對於初學者的確是非師指難明的事。塌胯,在求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髖關節靈活之後,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鬆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先落胯,後塌胯。塌胯時腰背部、臀部肌肉放鬆,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湧泉穴形成弓勢。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極推手教練員**上說:發勁時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於摟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動作。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鬆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鬆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綳松,不是鬆懈式機械的拉開。開胯後,其勢產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於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穩固。合胯是從外向里合,不是胯關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凈即可。合胯用於打虎勢、彎弓射虎等動作。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用於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橫勁轉直勁的動作。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後腳跟、後腳掌、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為準。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拳諺說「腰胯微轉鳥難飛」,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程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於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收腳動作。譬如雲手、十字手等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之時為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度,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九、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用於右左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和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複雜的協調工作。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法可以減少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鬆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沉,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狀態。用於提手上勢、金雞獨立等動作。提胯利用上下摺疊的勁道,能較好地傳遞地面反作用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打擊對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應意念命門穴把胯側前送去,或者想著骶骨托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有如葉大密先生所說「尾閭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時注意放鬆會陰穴和腹股溝、膝關節,讓腰、胯、腿的肌肉、韌帶恰到好處。送胯前腳是虛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由胯將勁力傳達至腰部,以爆發內勁將對方擊打、發放,如果送胯動作做成縮胯(除了用於引化的縮胯之外),會使胯關節本身及附著在胯關節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肉、韌帶出現負功,將起於腳的部分氣力在胯關節處被抵消或改變方向,錯失機會和勢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擊打、發放效果。恰到好處地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送胯用於斜飛勢、白蛇吐信、邊化邊發的動作等等。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點(但是不能著意用力向前挺),同時髖關節向上翻的松胯狀態,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虛腳從腳跟、腳掌、腳趾很自然地帶起離地,用於進、退行步的虛實轉換。  十三、扣胯    實腳的胯根內收,俗稱扣胯。扣右胯時如把右手拇指放在右腿腹股溝,拇指就會有被胯含咬的感覺,故有老師稱「扣胯」為「咬胯」。實腳胯根內扣能帶動虛腳掌、虛腳趾離地(虛腳跟先由實腳轉胯帶動離地),比如用於掤手上勢與攬雀尾中間的過渡動作,單鞭掌與提手上勢中間的過渡動作等等。初學者扣胯的常見毛病是凸臀,扣胯的的要領是胯根內扣時,放鬆腹股溝,放鬆臀部和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鬆大椎穴往上領,同時放鬆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時,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以上介紹了十三種松胯狀態,便於習拳者在盤拳架、練推手時對號入座自查。這個動作哪個勢是否鬆開了胯?太極拳特有松活的感覺是否良好?起落猶似貓行的太極步包含落胯、塌胯、轉胯、扣胯、抽胯、送胯等,多練太極步,練好太極步,對於體悟松胯很有幫助。十三種松胯狀態中,落胯、塌胯、轉胯、扣胯較為重要。    太極拳是門內家拳,有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亦有不易觀察的內功運行。腰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具體運作,用文字詞句來描述表達,其準確性的難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由於本人掌握太極拳技藝有限,文字整理水平亦有限,恕有某些細節內容文不達意。所以說練拳者在聆聽了明師的指教講解後,還得在明師的同意下,用手撫摸一下明師示範動作松胯時骨、肉、皮的變化,這樣學法心中有數,比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從鬆柔入手練起,對於成年人學練太極拳,由於胯骨、胯肌肉、胯韌帶鈣化變硬,所以相對青少年來說,中年、中老年人不易把胯鬆開,二、三年時間能鬆開胯,己經算是較快的了。除了盤拳架、練推手之外,還要在明師指教下練些抖松胯骨肉、平圓立圓轉胯的輔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誤練成扭胯翹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部靈活運動的意識與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二、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八項最基本的要領

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八項最基本的要領,只要掌握了這八項基本的要領,就相當於學習陳氏太極拳有了一個成功的開始,這八項基本的要領是: 一、體態要周身放鬆五、步法要輕靈沉穩    二、神情要寓靜於動六、勁力要節節貫穿    三、身法要中正安舒七、拳勢要連綿不斷    四、動作要以腰為軸八、呼吸要配合自然    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八項最基本的要領釋義說明:    一、體態要周身放鬆    練習陳式太極拳要求周身放鬆,它是放鬆精神和意識的基礎。全身放鬆不僅可以使關節、筋骨放鬆,還可以使五臟六腹放鬆、恢復到原始的最佳狀態,而且可以使身體的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的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提高它們的工作效率,從而增進身體的健康。    二、神情要寓靜於動    陳式太極拳要求神形合一、內外兼修、寓靜於動。靜是指精神上要去除雜念,滌濾心境,使心情怡然。動是指在纏絲勁的作用下的螺旋式運動。寓靜於動,就是要把清靜怡然的精神狀態融於太極拳的「一動而無不動」的運動過程之中,使靜與動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精神的清凈和身體的運動兩方面都得到調整和改善。    三、身法要中正安舒    陳式太極拳要求身法要中正安舒。頭部保持正直,頸部肌肉保持放鬆,即「頭頂懸」。行拳中腰要自然豎直,在身體傾斜的情況下,要斜中求正,保持身體的協調平衡,此為「立身中正」。各部位組織器官處於正常位置,可以使這些部位的血液的氣體供養,內外物質交換以及神經傳輸渠道暢通無阻,提高肺部獲氧、血液從心臟至頭部、至全身供氧功效和身體內外物質交換實效,增加神經感測速度,從而提高相關器官及組織的生理機能。    四、動作要以腰為軸    陳式太極拳動作主宰於腰。腰是人體運動之中樞,只有以腰為軸,以腰帶臂,並與松胯及腿部的虛實變化相協調,才能使運動上下相隨,內外兼顧、周身一家。另外,腰部為任督二脈交會之處,也是雙腎之府,腰部的左右旋轉有助於經脈暢通、腎氣的充盈與收藏,有益於養生。    五、步法要輕靈沉穩    陳式太極拳的步法要求是提足宜輕靈,落步要沉穩。因為開步與落步都伴隨身法變換和重心移動,所以在步法變化過程中,一定要與松胯、轉腰相配合,與上肢的開合、下肢的虛實變化相協調。這樣才能充分表現出陳式太極拳「出腳如履冰」、「邁步似貓行」的步法特點。    六、勁力要節節貫穿    陳式太極拳要求運動如纏絲,外在表現為圓弧運動,內在表現為纏絲勁。動作是:上肢要旋腕轉肩,下肢要旋踝轉膝,軀幹要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兩條根在腳,主宰於腰,達於手的螺旋曲線。內在纏絲勁起於腳,旋轉而上,經腿、胯、腰、肩、臂,最後達於手,與外在動作相結合,使動作與勁力內外一致、上下相隨、節節貫穿,形成了陳式太極拳寓剛於柔,剛柔相濟的獨特勁力風格。    七、拳勢要連綿不斷    陳式太極拳的動作多數緩慢、柔順,這些動作銜接轉換應當圓活連貫,一氣呵成;而有些動作則要求雖然有停頓但在意念上要相連,拳勢上不可間斷。如發力動作,要利用反彈或摺疊之勢,鬆柔地銜接下一個動作。這樣既表現出連綿不斷的拳勢,又可以體現出陳式太極拳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技術特點。    八、呼吸要配合自然    陳式太極拳要求呼吸自然,一般的時候是開時吸,合時呼,不可故意做作。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與動作的開合、快慢相結合,逐漸形成深、長、勻、柔的呼吸方式。這樣才能有利於增大肺活量,增加人體對氧氣的攝取量,以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

三、初學太極拳如何快速入門

常常看到練拳幾十年的人沒有入到太極拳的門。有的初學太極拳者還練出來一身的毛病。看著很擔憂,太極拳乃中華文明的第五大發明。是中國文化的靈魂,作為大國,這是我們文化的特色。然而,我們大多數的人卻無法真正的掌握並運用。雖如此,卻改變不了我們嚮往的心。於是千奇百怪的的就出來了。內因決定外在。我們的思想都沒有明白,我們要把中國文化用肢體狀態展現出來是很難的。於是,我們的文化被扭曲這也很正常。    在太極拳入門中,立身中正等其他的肢體的擺放也是很重要的,全身鬆開,但不要下垮,因為受地心引力的影響,我們的身體很自然的就下垮,鬆開,就像一把傘一樣把整個身體打開,而不是往下垮。我們全身的關節只是一個一個的放在該放到地方罷了,一點也不要用力。這點跟我們平時用力就是相反的了,所以,就這點,很多初學太極拳者就轉不過思路來。一定要放掉自己的習慣,不要用力。不要有絲毫的拘滯之力,沒有一絲的雜念。先想像一下動作後用心帶領自然的起勢,用腰脊帶著肢體而動。這個時候身心要靜。    開始時不要追求要把多少的招式比劃完,先要解開這個入門的坎,就是一個起勢也是可以的。我在教弟子時也不急於讓她們都能把動作打完,而是要求做到意氣布滿,全身用意不用力的狀態。要進入太極拳學習的狀態,這點我要求比較多,至於動作是很好解決的。但一點動作沒有也不行的。如果按太極拳的要求去做,不斷的強化加深對的時候,有的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狀態就自然而然的會出現,比如身體的酸,麻,脹,重,輕,分離等等的現象。要達到這樣的狀態首先要做到就是必須要安靜下來。下面,我用起勢的例子來引導入門的步驟。    先松靜的按太極拳姿勢站立,太極拳姿勢我就不詳細的講解了,這個都是能做到的。不要有壓力感,心情保持愉悅的狀態,頂頭懸,腰以上的脊柱要往天上垂直的拉,腰以下的脊柱要垂直的往地下拉,這樣形成一個對稱的狀態擺好,開始擺不好就用力拉也可以,適度的力量,不要強行的拉就可以了,以達到讓脊柱中空,為以後能隨意動而打下基礎。保持頭頂不要亂動,感覺始終頂著一個東西一樣。腰部以下的脊柱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調整,這裡我就多強調一下,就是翻胯,盡量讓脊柱上下成一條直線,做到儘力垂直地面。脊柱拉直後,肩膀用力往下沉,鎖骨往兩邊拉。這個是抽經拔骨,有句話叫經不抽不順,骨不拔不正。

初學太極拳者,要先把身體調整好。開始可能很不習慣,甚至會有疼痛感,只要不傷就可以的。這樣,脊柱就垂直的往上拉,肩膀就往下沉,形成了脊柱和肩膀對拉的一種狀態。像挑擔子一樣的感覺。手一點力都不要加進去。這個時候,脊柱往上有個力量懸著,脊柱就有了空間。腿上承受身體的重量就要減輕很多,膝關節及以下的骨頭穩穩地放著,讓膝關節以上的骨頭輕輕的放在膝關節上,有往上拉的意思,但不能真正的用力拉,只是有這個意思就可以了。這樣膝關節就放鬆了。就像膝關節和膝關節以上的骨頭是分開的,上面的骨頭只是輕放在膝關節上而已。想像自己的腳底踩在草坪的草尖上,輕輕的,而草尖並沒有壓彎,很自然的承受著整個身體。

身體就像一個氣球似的被放在草坪上。而整個身體像個氣球一樣也充滿的氣。而氣勢則要沉下,不要亂動。此時是出勢之先做的準備工作,準備好後,想著腰帶動手臂往上起勢,開始肯定沒有感覺的,但要這樣做,久之就會有感覺。此時,如果你真的松靜下來了的,手臂就會有沉重感,手有麻脹等感覺出現。手臂上起時,意分兩邊走,一個是往上和往下,想像手很重的往上,而腿腳的意往地下走。這樣,身體才會像弓箭一樣的拉開,這個勁不要用明勁,要用意引導,用脊柱的的勁。不要過,有這個意思就可以了。這個意就是心念,我們的身體是受大腦控制的。你怎麼指揮他就怎麼做。

所謂意氣布滿全身,就是不要有漏洞,整個身體是一個整體。氣是本來就存在的,就是氣場,你要感受到這個氣勢布滿你的整個身體。做任何動作都不要散掉。這些都是感覺,千萬不要用身體的力量去做,要把身體的力量完全丟棄,用意帶著身體走。當你的手臂抬起來後,你要感覺你好像是站在懸崖邊,上面有朵花兒,你就是站在懸崖摘花兒的。手臂與肩高或者稍高就可以了,這個時候,你的感覺是身體是棚起的,就像是一張弓一樣的打開了,含胸拔背,此時,你的整個身體,你的腿腳,脊柱和手臂形成了一個大大的半圓形,剛才不是說你的身體像是弓被打開了嗎。

你會問,我們的身體就算是弓吧,那玄在哪裡呢?沒有這跟玄這個弓也是沒有力量的啊。這個時候,我們虛擬一根玄出來,就是手跟腳的這個距離,你要想像出一根玄綳在你的手和腳上,而你的整個腰身是要保持的,不要散了。在手臂放下來的時候,你的兩臂同時要形成一個圓圈,要棚起,此時,你的肩膀被腰帶著向下松走,肩膀和脊柱形成對拉動狀態,肩膀下沉,脊柱就要往上拉,你的手臂落下來的同時,你要想像你的身體從頭到腳的松下來,一直松到腳底,但你的脊柱是保持不變的領著。這個手腳對拉的勁也慢慢的往原路收回,兩手背的棚勁足落下的時候很容易懈,這個時候就不要跟著肌肉的松而懈掉手和整個身體的棚勁。棚勁一樣的保持,千萬不能散掉。直到手完全的落下來,整個身體也不要懈。

這個如果理解不了,就比方說負重的,整個身體都是有重物給罩著的,你的每個動作都要有阻力,這個是初級階段,以後到了高級階段時,是會空靈的,但這個負重是必經的階段。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張弓拉滿後收回,又像是一把傘撐開後收回,但收回的過程和收回後都要保持滿地狀態,只是動作變了而已,身體變了,但心意不能變。久習之,內功必出。

很自然的,如果有師父親自指導,這些狀態當天就會出現的,只是要經過一段系統的練習後才會加強並貫通。雖然這個說的詳細,但我建議大家練習的時候還是要明師口傳心授。自己練還是很難的。所以打拳不必追求能打多少套路,只要真正的按太極拳內功心法去做,就是一個起勢也能練出太極拳內功。不在多而在精。所以我自己練習或者教學生都是很強調質量而非數量。

當你的每個重要的環節做得是一種本能的時候就可以了。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注意到東而忘了西,顧此失彼的。這種狀態很正常,只要堅持的常加練習。很快,你就會發現你自己的變化。我很不喜歡聽人說太極拳要苦練。太極拳不是苦身體。太極拳是練大腦和心態。

太極拳的練習過程是很簡單舒暢的,因為他本身就是恢復人本來所具備的東西,哪裡需要苦啊,那是不得法的人按常規的練習才會覺得苦。只要按太極拳本身的思路去做去複製,整個練習過程是很愉快的,所謂的來全不費功夫就是你完全的按原理靜靜的去形容他,功夫自然會上身。在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身體現象的那種苦是蝶變的過程就是由鐵變成鋼的過程,是鍛壓的過程,這個是要忍受的。我的師爺說打太極拳不是打,而是形容。師爺是一代太極拳宗師,他的太極拳是比較純正的,他一直強調穩靜安舒,神意內含以存靜養,一舉一動不忘松靜,靈慧才能生長也。    太極拳是很高深的拳種,但又是極其的簡單,我們稱為簡單的高難度。簡單,是指方法簡單,高難度,是指要把我們後天形成的思維和用力的習慣給丟掉,這個是非常艱難的。這個的確是需要明師在旁邊指點和幫助的。師父的作用並不是他是天下無敵的高手,而是他能讓你快速的得到功夫而不走彎路。能在旁邊觀察你練得正確與否,是否練偏。雖然太極拳看起來動作簡單,但稍不注意就會練偏,理解偏。所謂是差子毫釐謬之千里是耳。希望能解決很多喜歡太極拳而無法入門的朋友的難題。

四、太極拳入門標準

我曾在小城的太極拳愛好者中做過一個簡單的調查,發現練太極拳的市民雖然數量眾多,但入門的卻寥若晨星。帶著這個問題,我又到百度拳吧交流了一下,發現各地的情況也差不多,不僅多數拳友沒有練出內氣,甚至有些練太極拳幾十年的人也不相信內氣的客觀存在,他們主觀地認為太極內功只不過是歷代拳師忽悠人的說法。基於這些情況,作為一位太極拳傳人,我覺得有必要結合自己的練功經驗談談太極拳的入門問題,希望和各SV_同仁一起探討,能給太極拳尚未入門的拳友一些啟發和參考。    一、太極拳入門的客觀標準是什麼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以內為主的拳術。太極內功和技擊懂勁是太極拳的核心。理論和經驗告訴我們,無論練拳的目的是健身還是技擊,太極內功都是存在的,其最客觀的核心就是內氣。內氣是健身的瑰寶,是太極拳數百年來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用太極拳來健身,如果不修鍊太極內功,沒有煉出內氣,還不如做操和跑步來得更直接、更方便。由此可見,練太極拳能否煉出內氣是太極拳是否入門的客觀標準。    內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氣,不是肺呼吸的氣,古人把它叫做元氣、中氣、內氣。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內氣就是人體內的一股能量,它不是呼吸的氣,但和呼吸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是人類吸進的氧氣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能量。通過太極內功訓練,可以使人體更好地產生和利用這種能量。所以太極拳練得好的人一般都面色紅暈、底氣充足、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二、怎樣煉出內氣從而步入太極拳之門    根據歷代太極拳宗師的理論,結合本人練功的實際體驗,我認為要修鍊好太極內功、煉出內氣,重點在於正確盤架。盤架時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中正安舒    太極拳界前輩早就諄諄告誡我們:「立身需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闖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盤架時做到中正安舒非常重要。    如何做到中正安舒呢7簡而言之,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懸頂垂間。懸頂即保持頭部端正向上,垂間即保持尾間垂直向下。這樣上下對拉,就可保持脊柱中正不偏,有利於內氣向上運行。    ②含胸松腹。含胸即胸部適當內含,松腹即腹部盡量放鬆。這樣有利於內氣由胸部向下降至腹部的丹田。    ③沉肩墜肘。放鬆肩關節和肘關節,有利於內氣在兩臂中運行從而到達梢節。    ④松胯活膝。放鬆胯關節和膝關節,有利於內氣在兩腿運行從而到達兩足,可以有效防止練拳時出現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⑤心平氣和。內心平靜安定,情緒自然放鬆。盤架時做到以上幾點,就基本做到了立身中正、神舒體暢,為內氣在體內運行做好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初學者一下子難以掌握這些要領,可以在盤架時先做到身體端正,隨著架子逐漸熟練再慢慢做到以上各點。    2.以形引氣    以形引氣,就是在盤架時用太極拳動作牽引內氣運行。其一要做到輕靈圓活、連綿不斷。太極拳是依太極之義演化出來的,而太極之義又都形象地包括在太極圖內。太極圖陰陽相濟、不停旋轉,所以我們在盤架時,一招一式都要做到輕靈圓活、連綿不斷,反反覆復牽動內氣按太極拳動作開合有致、持續不停地運行。其二要做到以腰為軸、上下貫穿。人體分為九節,腰居中節,是身體運轉之軸。在盤架時,腰要起到主宰~身、貫穿上下的作用,使身體形成一個不停螺旋轉動的整體。丹田位於腰腹之內,是內氣生髮的源頭,通過腰腹旋轉可帶動丹田運動,不停地牽引內氣開合聚散,久而久之丹田內氣活潑鼓盪、周流不止,為內氣在全身貫通創造條件。    3.以意導氣    在盤架時做到中正安舒、以形引氣的基礎上,再逐漸學會以意導氣。所謂以意導氣,即用意念引導內氣按太極拳動作的開合進行運行。盤架時,凡動作趨於靜的捲縮、內收為「合」,凡動作趨於動的伸展、外放為「開」。合時,用意念引導內氣由身體的四肢百骸向丹田聚集;開時,再用意念引導內氣由丹田向四肢百骸發散。如此勢勢相連,循環往複,周流不止。通過這種意氣運動,可使內氣由弱到強不斷增大,久久練習即可逐步在全身貫通。發為佳。    4.呼吸配合    內氣是~股能量,是由人體吸進的氧氣和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所以呼吸和太極拳動作的配合非常重要。呼吸與太極拳動作配合的一般規律是:太極拳動作合時吸氣、開時呼氣,一開一合,一呼一吸。通過這種方式,使氧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體內,使內氣不斷生髮、壯大,為內氣在全身的貫通創造條件。值得~提的是,在整套太極拳中,不是所有的招式都能和呼吸配合一致,有少部分動作配合不上時可順其自然,不要勉強。    總之,練太極拳要想早日入門,在盤架時就要注意圍繞中正安舒、以形引氣、以意導氣、呼吸配合等幾個方面去做,久久練習,使內氣的疏通由「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自然會實現內氣的「豁然貫通」。太極拳~旦入門,就為以後功夫層次的不斷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推薦閱讀:

品茶小知識
律詩基本知識(轉)
六爻初級知識入門(十) - 六爻知識 - 華名網 www.Cidu.Name
中藥知識必學:蘆根
貨幣衝突與開放社會的敵人

TAG:學習 | 知識 | 太極拳 | 轉載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