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魚類】魚文化 知多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於魚也有特定的文化,只可惜知之

中國魚文化 魚文化淵源流長   從遠古狩獵、採集時代起,魚一直與人類密切相關,甚至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人類賦予魚以豐厚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門類——魚文化。流傳至今,每年除夕,餐桌上必然有魚,一般人當時都不吃,就是圖個「年年有餘」。這種風俗,民間稱之為「討口彩」。不僅在我國,就是在中國文化波及的地區和國家,「討口彩」習俗也非常盛行。  此外,金魚和鯉魚在當時被賦予了更加特殊的文化色彩。鯉魚的文化含義更為豐富,我國民間習俗,常把鯉魚視為「財神」。每到新春佳節來臨之際,鄉間里就有人在黎明時分挑著擔子,在盒裡盛著小鯉魚,一邊走一邊敲著小鑼鼓,嘴裡喊著「財神爺來了!」於是家家戶戶趕緊把門打開表示歡迎,送給來人一個紅「封包」,對方就送上一條活鯉魚。這種習俗在群眾喜聞樂見的年畫里多有體現。民間的藝術家們用象徵手法描繪了《年年有餘》這樣的年畫,採用了「余」 與「魚」的諧音,從而在畫面上繪出了大鯉魚的形象。  通威看中的就是魚的文化內涵,同時這也是魚被選為奧運吉祥物的真正原因。四川水產資深專家吳江研究員還講述了一個傳說,從遠古以來,人們都十分喜愛吃魚,特別是鯉魚。但在唐朝時,是李家的天下,鯉同李諧音,魚「姓」了皇帝的姓。皇室之中以鯉為佩,兵符也改用鯉符。百姓捕到鯉魚必須放生,誰出售鯉魚就得受罰。為了禁止百姓吃鯉魚,於是有了吃鯉魚容易發病的傳言。「這些傳言至今雖無從考證,但有關鯉魚的習俗卻是在中華遼闊的大地上廣為傳播。」  近年來在香港等地,公司、酒樓開張,喬遷之喜等都習慣恭敬、端莊地擺上一缸錦鯉。這群錦鯉里,必然有一至數尾全身烏黑、肚皮金黃被稱為「鐵包金」的,錦鯉有「進利」之意,「鐵包金」自然是肚裡有黃金,那即意味著發財。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鯉魚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語、吉祥圖案的內容。民間有「鯉魚躍龍門」的傳說。「魚躍龍門」為仕途得意、飛黃騰達的祝吉語。此外,因「鯉」與「利」諧音,「魚」與「余」諧音,吉祥圖案「漁翁得利」、「富貴有餘」、「吉慶有餘」等中的紋圖亦都是鯉魚。在中國人民銀行 1997年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中,就有三枚「吉慶有餘」的紀念幣,其中一盎司銀幣一枚、二盎司銀幣一枚、一盎司彩色銀幣一枚,其圖案就是娃娃抱大鯉魚的我國傳統吉慶有餘的圖案。  「四川的魚文化十分久遠」,作為解放後曾任四川省水產局局長的楊全成說,上世紀70年代,在重建綿陽三台縣團結湖水庫時,從壩底挖出了至少上萬年的鯉魚化石。  隨著勞動的深化,魚類不僅作為人類食物的可靠來源,同時也構成其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魚骨作為最早的飾物,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出土的塗紅、穿孔的草魚眶骨,為我們提供了這一判斷的最早實證。而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魚圖、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璜、玉塊魚圖,更使中國魚文化發展到了早期的高峰。魚類一旦擺脫了單純的食用價值,成為人類物質生產與精神創造的對象,魚文化的系統便開始形成了。  魚曾是身份的象徵  「其實,你知道嗎,魚曾是代表人類權利和身份的標誌。」有著幾十年經驗的水產專家馮耳元說。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盆,以及人面魚盆,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些魚紋只是一些很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並不很形象具體的魚形,因此也稱不上什麼美感。但是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和他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為他們當時是臨水而居,魚是他們的食物和生活的保障,沒有魚就意味著死亡。因此這種感覺決定了他們對魚的崇拜,把它作為美的象徵。這是對魚崇拜的一個原因。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魚多仔、繁殖能力強,在母系社會,人們的壽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類得以延續的重要方式,所以人們渴望多子多孫、人丁興旺。  後來人們創造了新的崇拜對象——龍,但龍有魚的特點,那就是全身布滿了鱗片。在古代的故事中,魚龍可以互相轉化,魚是龍的另外一種形態,龍在困境中常常變化成魚的形象。  到唐代魚成為權利和身份的標誌,唐代的皇帝賜給臣子魚符,魚符的作用和虎符是一樣的。唐高祖為了避先人李虎的諱,將虎符改為魚符。魚符分為不同的種類,有金質、銀質、銅質三種,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佩帶。另外,還出現了專門用來裝魚符的袋子,叫魚袋。當然,這裡面應該有對魚崇拜的成分。也就是說,唐代在崇拜龍的同時,也在崇拜著魚。  魚和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影響著中國的文學藝術,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是最早的養魚國  中國是一個漁業大國,有著悠久的捕魚史。據史料,中國是最早的養魚國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從事捕魚作業。1983年,我國考古學家在遼寧省海城縣位於一條叫海城河的右岸的小孤山仙人洞遺址中,出土了一枚用鹿角製作的用來射魚的用具魚鏢頭,加工採用了鋸切、研磨等方法,在魚鏢頭上還製成倒鉤、正鉤、銳尖和利刃,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捕魚工具,可見當時的加工技術已經大有發展。  此外,1955年還在河北省唐山市大城山遺址,出土了屬新石器時代的一枚魚鏢和二枚魚鉤,魚鉤一枚長四厘米左右,另一枚僅長兩厘米左右!並在魚鉤上使用了倒鉤技術;1958年在黑龍江省寧安縣牛場遺址發現屬新石器時代一枚魚鉤;1952年在河南省鄭州市商代遺址發現屬商代的三枚魚鉤; 1958年在遼寧省朝陽縣十二台營子青銅短劍墓發現屬春秋末戰國初的一個漁鉤墜子(和現在用的鉛片、鉛塊作用相同),同時也發現了三枚魚鉤。從考古發現來看,人類用以捕魚的工具已十分精細、實用,可見當時人類的生活已與捕魚業十分密切。  而四川的水產業真正獲得大發展是在解放以後。楊全成說,當時四川的水產業年產量只有1萬噸左右,主要集中在萬縣一帶。與之相比,現在產量已經將近100萬噸。這其中,通威集團總裁劉漢元發明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是產業上的一個革命,讓漁農真正走上了致富路。中國魚文化2(轉載) 一、 魚的崇拜  遠古,人們不了解生殖的秘密,所以就產生了對生殖器的崇拜。後來,人們接觸了動物和植物,看到一些動物植物與生殖器相似,於是就產生了圖騰崇拜。對青蛙、魚、甜瓜等的崇拜,就是對女性的崇拜,而對小鳥的崇拜則是對男性的崇拜。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盆,以及人面魚盆,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些魚紋只是一些很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並不很形象具體的魚形,因此也稱不上什麼美感。但是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和他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為他們當時是臨水而居,魚是他們的食物生活的保障,沒有魚就意味著死亡。因此這種感覺決定了他們對魚的崇拜,把它作為美的象徵。這是對魚崇拜的一個原因。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魚的形狀與女性生殖器相似,還有魚多籽、繁殖能力強,在母系社會,人們的壽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類得以延續的重要方式,所以人們渴望多子多孫、人丁興旺。  後來人們創造了新的崇拜對象--龍,但龍有魚的特點,那就是全身布滿了鱗片,所以我認為對龍的崇拜是對魚的崇拜的延續和變種。另外,魚龍並稱,成為一個常用的名詞,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有「魚龍潛躍水成文」的詩句。  在古代的故事中,魚龍可以互相轉化,魚是龍的另外一種形態,龍在困境中常常變化成魚的形象。有的故事說,調皮好玩的龍女變化為紅鯉魚到江河或池塘里玩,結果被漁人捉住,後來被一書生解救,龍女對書生產生了愛慕之情,雖人神殊途,但最終感動上天,結為夫妻。這故事裡的魚和龍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但是在這裡神已經被人化,帶有人的溫情與和善。  到唐代魚成為權利和身份的標誌,唐代的皇帝賜給臣子魚符,魚符的作用和虎符是一樣的。唐高祖為了避先人李虎的諱,將虎符改為魚符。魚符分為不同的種類,有金質、銀質、銅質三種,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佩帶。另外,還出現了專門用來裝魚符的袋子,叫魚袋。當然,這裡面應該有對魚崇拜的成分。也就是說,唐代在崇拜龍的同時,也在崇拜著魚。  魚和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影響著中國的文學藝術,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二、魚與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的關係 1、魚與愛情有關  基於第一點的論述,我們也就能很容易理解人們用魚代表愛情這一做法了。當然,人們用魚代表愛情還因為魚與水之間難以分開的關係,我們經常看到婚聯上有這樣的句子:魚水千年合。戀人或夫妻之間如膠似漆、難捨難分,不就是因為夫妻關係就如魚水關係嗎?  古詩《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古人用蓮象徵愛情,用魚代表女性,所以《樂府古題要解》說:「江南古詞,蓋美芳晨麗景,嬉遊得時也。」以說這是一首表現男女相悅嬉戲的情詩。  2、可以借魚來表達思念  古代傳說大雁和魚均可傳遞書信。據《漢書》載,匈奴扣留蘇武,並謊稱已死。漢使得知蘇武沒死的消息後,對匈奴單于說:「天子射獵林中,得雁,足系帛書,言蘇武在某澤中。」單于只好把蘇武送歸漢朝。另外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就是魚雁傳書的來歷。  《西廂記》中有這樣的一段唱。【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裡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其中「一春魚雁無消息」,就使用了"魚雁傳書"的典故,很好地表達了崔鶯鶯希望張生勤來書信,珍惜愛情、淡泊功名的感情。  3、魚表現了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對自由的追求  在《莊子·秋水》一文中,有一段十分精彩且經典的對話。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修(「修」字以「黑」代「彡」音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們在這裡並不是要談論莊子的談話藝術,我們要說的是這裡表現了莊子發自內心的對自由的渴望。他羨慕魚的自由,他追求人生的自由,他也的確在他的一生中切切實實地實踐了他的原則,也許他的身體不一定真的自由了,但他的心靈的確達到了一種不為功名羈絆、不為繁華所動的大自由。  另外,我們會注意到古代的隱士往往以樵夫和漁人的形象出現。漁人是隱士的象徵,是高士的別名,是自由自在的人。「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他們看透世態,冷眼看紅塵,得大自由、大自在。又如「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雖有人生苦短的感慨,但這種生活也是十分瀟洒自在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就是用漁翁的形象表達自己高潔、不隨流俗的品質的。  隱士總是獨坐江邊,任斜風冷雨,我自凝視江面的形象,這又是為何呢?  《楚辭·漁父》一文寫到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他勸屈原不必懷瑾握玉,應該同流合污,其實這是試探屈原,並不是他的本意。這個漁父還唱到:"滄浪之水清矣,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我足。"他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隱士。  莊子也曾在水邊垂釣,他太窮了,所以他要釣些魚來充當食物。不知他的垂釣技藝如何,但他完全可以釣到高官厚祿,因為楚王派人來聘請他擔任令尹,但他果斷地拒絕了,他說他寧願是一隻在沼澤中拖著尾巴游來游去的烏龜。這種願望和他羨慕游得十分快樂的魚的願望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嚴光的故事也能給我們答案。嚴光和劉秀是同學,劉秀當上皇帝以後派人拿著嚴光的畫像到處去找。後來,在一個澤中找到他,他反穿皮衣,垂釣澤畔,形象十分個性。光武帝禮賢下士,想請他來輔佐自己,治理天下,但嚴光最終也沒有答應。光武帝與嚴光同榻而卧,嚴光睡姿很不好,將自己的大臭腳放在皇帝肚子上,以至上天也顯出徵兆。第二天,有人報告客星犯御座很急。  莊子和嚴光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很廣,對後世影響也很大,他們成了許多知識分子的榜樣。有的人思慕,有的人仿效。所以在文學作品中,隱士的身份多為漁人,形象多為靜坐垂釣的漁夫。  但同是垂釣的形象,有的人追求的卻不是自由,而是人生價值的實現。所以姜子牙渭水用直鉤垂釣,非為釣魚,而是釣人君也。而唐代詩人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詩句充分表現了他的無奈和失望,自己不能出仕,而只有羨慕的份,人生價值如何實現,青史留名也可能成為虛談,孟老夫子自然悲從中來,感慨無限。  同樣是釣魚,有的是為了魚,有的是為了釣,有的是為了結果,有的是為了過程。一般垂釣姿勢,萬般感情寄託,真是讓人品味不盡。
推薦閱讀:

如何做出一盤味美多汁、魚皮不破的紅燒鯽魚?
世界上有哪些兇殘的奇葩魚?
有毒魚類匯總
釣鯽魚用什麼餌料最聚魚?
暹羅鬥魚,四海八荒第一絕色

TAG:中國 | 文化 | 魚類 | 中國文化 | 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