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2.5 你給我趴下!
企業轉型升級的熱情在繼續,工業4.0熱度依然不減。然而隨著實踐的縱深,許多困惑正在從工廠一線和決策者兩端開始瀰漫,更加清醒的氤氳正在升騰。
智能製造是系統論而非斷代史
工業4.0是一個階段論,它以階段性發展、跨代的跳躍從而確立了它所定義的斷代史。換言之,工業的發展,是要從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高級階段。它所界定的邊界,基本上以企業為主,並且走向一個互聯工業的生態局面。
不同企業在不同的階段,這種以企業為邊界的判斷,從目前實際發展的情況來看,很難解釋企業在局部領域所做的突破。在每一個企業中,都是在側重點不同的各個領域得以突破,或者是商業訂單的透明拉動、全數字化設計、或者是高度自主的生產柔性,看上去是一個2.0、3.0甚至4.0的混合狀態。
就製造而言,如果從企業內部實踐來看,更加可信、可行的基礎上是,需要從最小智能製造單元開始,拓展到一條條數字化產線,再到局部相互連接的系統,最後構建出巨系統。
智能製造的系統集成
(圖引自《軟體視野下的未來工業》)
如果我們拋開工業4.0的斷代論基礎,而是以智能製造在局部分別是以多頭並進為視角,我們會輕易地發現,
智能製造應該是整體論,而非斷代論,它是一種整體和局部關係。它在企業內部是一個混合狀態。
企業局部也可以有智能製造,而不必一定要等到整體上全部實現——這是一個交互滲透的過程。一個不太恰當但直觀的例子是,北京香山紅葉漫遍當然是一個盛大的節日,但局部幾棵先紅起來的楓葉樹,也完全是可以觀看。
難以持續的「補課論」
如果是斷代史,那麼就難免會有補課論。因此,「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範」就會出現。這種說法,正是對「工業4.0斷代史」思維的一種本能式的應激反應。
可是,工業2.0為什麼需要補課呢?它在向誰看齊?一個輕量級拳手,補完課升完級之後,會不會在更重量級的台池,被恭候多時的老拳手直接KO呢?「補課論」是一種串列前進的蠕動機制,它豐富了階段論的發展,卻不符合企業以多種態勢自我優化的基本事實。
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是:德國、日本早期發展之路,是不是真的可以被跨過去?那些以精益為代表的現代工廠的核心重器,現在是不是需要舉國上下重新扛起?那些呼嘯而來的「互聯網+」,是不是真的可以扛起拯救製造業的重任?
工業4.0終究是一個標尺思維,本來是表達宏觀工業技術趨勢的一種描述。它只是一個工業整體發展的宏觀定性的標杆,而絕非可以成為精確定量的工具。然而在中國,這個標尺卻被無限度地放大和刻度細分。細分一個企業到底是2.5,還是3.2,實在是一場不太嚴肅的立論——如果不是一場鬧劇的話。
小數點後面的是非零數字,已經離戰場一線走得太遠了。如果我們的工業領導的思維也被標尺化,那工業4.0無疑是對中國工業文化的一次戕伐。
不過,它晃動了一顆樹
搖醒了一些蘋果
畢竟,即使在1950s,控制論之父維納在《人有人的用處》一書中,仍然以舉棋不定的口吻在探討「工業第二次革命」是否真的已經到來。這才過去多久呀,工業浪潮已經被心急的德國人——很少這樣——翻到第四篇了。
而在中國,工業4.0似乎也不再被質疑,它正在作為一種堅定的目標。也許我們需要換一種場景,重新思考它的價值。
工業4.0對中國的工業啟發,是一個典型的路徑喚醒。
開始是大開腦洞(哇噻):原來工業可以如此豐富多彩。它將如此斑斕的不同工業階段的片段,全部都染成了彩色的標本。
馬上是大力引進(學之技):一時間工業4.0的解決方案,伴隨著設備和軟體,齊刷刷地在那些新廠房(green field)上光彩奪人,在那些廠房改造(brown field)橫衝直撞地碾壓。
最後是大勢所趨(師之道):總是要碰壁——也許不用很長時間。彎道超車的捷徑,已經開始被廣為詬病。工業,總是要回歸那些已經驗證過的路徑。所有的技術發展或許都可實現蛙跳效應,唯有從業者思維的脫胎換骨,不可跨越,不可動搖。這是企業轉型的深水區。
未來應該有一個時刻,我們會意識到,這是德國製造業一次凌厲的國家營銷,展示了與超級的工業出口能力相匹配度的軟文化輸出。
早一刻意識到這一點,早一刻中國製造的大幸。
企業對智能製造的憧憬,也有來自智能製造示範工程的誘惑。但僅僅從項目「示範」的本意而言,為了締造和宣讀一個階段論的樣本,那麼一個大規模投資的示範工程不能算一個高效的選擇。稍微複雜一點而又很便宜的測試台TestBed,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借鑒了斷代史的想法,示範工程才需要搞得如此宏大。
如果是整體論的觀點,那麼同樣的總投資,可以產生更多的花開滿地的局面——更多的中小企業就可以受惠。而目前這種做法,中小企業幾乎是被絕對邊緣化。實際上,即使是大個子民營企業,也多會受到牽制,許多智能製造示範項目要求必須是「央企牽頭」——如果不考慮這也算是一種各級決策者處於安全意識的應激反應,那麼這種邏輯,就是斷代式思維的延續。
2025向2030學習什麼
要不要別再糾纏這些小數點,看一些更加宏大而嚴謹的製造格局?
歐盟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製造未來」的概念(ManuFuture)。隨後他們建立了一個承載的實體機構「歐洲製造未來平台 EMP」,這是一個非正式組織。這個平台卻不遺餘力地將製造業發展規劃,推上了歐洲政治議程。
製造未來ManuFuture的關注領域
(圖片來源:《歐洲工業的未來》,機工社)
推薦閱讀:
※工業旅遊,旅遊產業新風向
※啤酒不止「工業水啤」,還有世濤和印度淡色艾爾......
※水性消泡劑在工業中的應用
※雀 巢——全體工業界的的典範
※2018年中國國際鋁工業展覽會之展台搭建設計
TAG: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