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媽媽不在乎你的名次,但你得把學過的東西掌握吧?」這句話背後映射出巨大的教育問題

平時總對孩子講我們要理解別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樣,就責怪孩子「不聽話」,強行要求孩子聽話,而不去細緻地體會孩子的感覺——那麼你的教育行為就不統一了,你其實就變成了一個不體諒、不豁達、愛物勝過愛孩子、價值觀不統一的家長了。這一瞬間你的情緒表現得那樣真實,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的價值觀也被你搞亂了,「風格」也不會完整統一。

——尹建莉

尹建莉父母學堂輔導員 趙愛平

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學家,孩子是讀心的,不是讀嘴的。

1

我們在孩子面前是透明的,如果我們不真實,那隻能讓孩子認為我們是虛偽的,不可信的;如果我們真實,那麼孩子會信任我們,他們也會慢慢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一個學生的媽媽對孩子說:「媽媽不在乎你的名次,不要求你考前幾名,但是你起碼得把學過的東西掌握吧?你起碼不出馬虎錯誤吧?」

這個媽媽真的不在乎孩子的名次嗎?她確實沒有要求孩子考多少分,考第幾名。可是她的要求好高呀!學過的東西就要掌握,我想沒有幾個孩子能把所學的知識百分百掌握吧!再說孩子出錯,不是不會,就是馬虎,不允許出馬虎錯誤,那得需要孩子多高的專註力呀!成人能有幾個做到?

當孩子聽到媽媽這樣的話,孩子會相信媽媽嗎?孩子會輕鬆去面對考試嗎?孩子或許會在心裡說:我媽太虛偽了,明明要求那麼高,還不承認。那麼親子關係如何就不言而喻了。

2

什麼是真實?很多家長聽到「真實」這兩個字,就理解為任意發泄情緒,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不叫真實,這叫任性。

真實是當你遇到問題,陷入情緒時,能夠通過事情看清楚自己此刻的狀態和感受如何;自己的情緒真正來源是什麼;你的內心需求是什麼,並能真實地表達給對方。

但是很多情況下,父母不願意真實,他們喜歡在孩子面前「端」著,擺出一副家長的架子。其實你真實地展露自己,孩子不會看不起你,反而會崇拜你,會向你學習如何真實。

一個孩子告訴他的父親:「我很害怕你,害怕你發脾氣,不敢和你聊天。」這位父親是這樣回答的:「我是一個自私的人,我付出了會要求回報,當回報達不到我的期望時,我就會有情緒,但我的情緒與你無關。」

孩子聽了爸爸的話,認為爸爸發脾氣原來和自己無關,並不是自己做的不好惹爸爸生氣,所以不必自責,而且他覺得爸爸也很可憐,也需要關心。這位爸爸在孩子面前真實了起來,孩子越來越喜歡靠近他,親子關係越來越好。

3

家長不真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總喜歡糾結事情中誰對誰錯,希望用孩子的改變來掩飾真實的自己。

可能這麼說,很多家長不理解,但事實上我們經常做著這樣的事情,比如,我們對孩子要求高,卻說是孩子不爭氣;孩子想買玩具,我們認為太貴,卻說孩子物慾強;明明是我們懶得陪孩子玩,卻借口說你很忙;明明是我們在家任勞不任怨,卻抱怨老公不心疼你……

我們努力地爭著對錯,努力地試圖改變他人,卻從來不正面真實的自己,因為看到真實的自己並改變自己是那麼的痛苦,因此我們想要改變別人。

一個學生家長找我訴苦說因為一篇作文而跟兒子生氣,兒子用了整整一上午寫了一篇令人不滿意的作文。

問及原因,才知道原來第一遍媽媽說兒子寫得字數太少,不符合老師要求,兒子撕掉重寫。

第二遍媽媽說兒子寫得太空洞,應該寫得有血有肉,內容豐富。

第三遍媽媽說兒子應該用上些恰當的修辭手法,而且書寫沒有前兩遍寫得規整,兒子被徹底搞煩了,大聲的哭,母子倆在家陷入情緒大戰,爸爸下班回到家發現兒子在哇哇地哭,媽媽在抱怨著兒子。

媽媽在向我訴說時情緒很激動,感覺非常委屈,她覺得他為孩子好,在幫助孩子寫作文,孩子還不領情。她說:「這孩子就是懶,改寫一兩遍就煩了,他寫的肯定達不到老師的要求。」

這位媽媽的確是想讓孩子寫一篇段落清晰,內容豐富,語言生動的好作文,可這並不是為了孩子好,因為這樣的標準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很難達到。

這個媽媽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孩子好,是孩子不領情。其實是她沒有在孩子面前表現真實的自己,她的真實的內心需求是:我對孩子高要求高標準,我想讓兒子寫出一篇完美的作文,當孩子沒有達到我的要求時,我就會有情緒。

但是她沒有真實地在兒子面前表達,而是拚命地要求兒子,試圖讓兒子寫出完美的作文來滿足她的內心需求,兒子努力地去滿足媽媽,可是寫了撕,撕了寫,兒子實在達不到媽媽的高要求,兒子聽到的和感受到的媽媽表裡不一,言不由衷,所以兒子會被搞煩。

4

真正為了孩子好的媽媽永遠是想著改變自己,都會懂得內觀,看到真實的自己,成長自己。

那天我有幸聽到了尹建莉父母學堂的一位輔導員在孩子面前真實內觀自己的經過。這位輔導員媽媽抱著小兒子,和大兒子一起坐在車裡,天很熱,媽媽想吃個冰激凌,但是抱著小兒子下去不方便。於是她跟大兒子說:「兒子,去幫媽媽買個冰激凌好嗎?順便也給你買一個。」但是兒子乾脆地拒絕說:「我不去。」

這位媽媽當時那一刻有點生氣,她覺得委屈,自己平常為兒子付出那麼多,讓兒子幫個忙都不行,但是媽媽很快內觀自己:我太自私了,我為兒子付出是不需要回報的。我應該允許兒子真實表達他自己,做他自己,他有權利拒絕我。媽媽這樣內觀到真實的自己之後,立刻從情緒中走出來,自己去買冰激凌,而沒有責怪兒子。

遇到事情時,人們常常走入兩種誤區:一種是陷入情緒,心裡特別想快速地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結果越想好,越煩惱;要麼發泄情緒,發泄完之後又後悔,然後下定決心下次遇到類似情況如何如何做。結果下次遇到類似情況,依然是後悔。

另一種人喜歡去爭去辯,非要分清誰對誰錯,然後開始對自己或對方提出要求。這些都不能做到內觀,都不利於從根本上找到原因,成長自己。

如何內觀?如何看到真實的自己?當我們有情緒了,不要急於把自己從情緒里拉出來,也不要急於把別人從情緒里拉出來。

不妨留在情緒里,接納自己的情緒,靜靜地去感受那份情緒,通常我們想趕快從情緒里出來,想好的那份心會讓我們更加焦慮,不如學會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就像面對老朋友,當我們喜悅地接納自己的情緒後,我們才能內觀自己,去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才能成長自己。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


推薦閱讀:

悟透《天道》這句話,提前10年「得道」
男人對女人說,我想快點結婚,這句話意味著什麼?求助簡短說。
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你信這句話嗎
看到這句話,我會做到的
對你說這句話的男人, 是真的徹底嫌棄你了, 他對你說過嗎?

TAG:教育 | 媽媽 | 東西 | 背後 | 問題 | 這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