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身法要領/吳文翰
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特別重視習拳的質量,首重身法。武禹襄借鑒了射藝身法要領,根據太極拳之需要,強調走架要「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見《十三勢行功要解》)。並規定《身法十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肫、騰挪、閃戰。後來郝月如先生又增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共十三項,成為武派傳人必須遵守之身法要領。 武禹襄宗師生前對這些要領並無文字解釋,第一個作解釋的是郝月如先生。其弟子徐震在《太極拳發微?練拳第八》中對武派太極身法要點也做過概括。多年前依據師門心法,我對武派太極拳身法也做過淺釋(見《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57~62頁)。伴隨著練功體悟,深感昔年解釋仍有未盡意之處,所以再做補充修潤,供太極拳愛好者參考,並請高明指正,一、提頂 頭居人身之巔,有提攜全身之勢,其勢貴正,不宜俯仰搖晃,俯仰搖晃則全身無主。如欲容貌舒正,存神於上,須將頭頸骨豎起,雙目平視,下顎微收,閉口扣齒,舌尖上貼,微提罡氣,頭部端正,神態自然。頭頂百會穴處如有一絲輕微上提,則可領起整個身軀如懸空中,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圓活靈通。能提頂,頭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頭直身正、頂懸身拔,左右旋轉,輕靈如意。 頭頂百會穴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統領一身之陽,清陽之氣上升,渾濁之氣下降,可使人身輕氣爽,思維敏捷、氣血通泰流暢,才會有「滿身輕利」之感,始能屏寂思慮,聚精會神,做到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撲鼠之貓,靈敏莫測,變化無窮。=、吊襠二、吊襠 襠部會陰穴居前後陰之間,又名海底,為任、督、沖三脈之會。吊襠要求鬆開胯根,襠部松垂,腰肌寬舒,猶如懸吊,罡氣上提,尾尖微微前移,臀部既不前挺,也不後突。百會穴居人體之巔,會陰穴位至陰之地,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猶如一線貫穿。提頂可領起全身,吊襠則身安息調。上能提頂,下能吊襠,腰肌豎直,氣脈可自足心上達巔頂,方能「立身中正,八面支撐」,動靜做勢,輕靈而不漂浮,沉穩而不重滯。做好提頂吊襠,任督二脈日久自然暢通,氣血充盈,內勁渾厚。三,涵胸 左右兩胸和左右兩肩窩,要空松含蓄,兩肩微向前合,肋骨微含,兩胸肌肉下沉,有助於氣沉丹田。但胸部不可後縮,胸骨宜開、宜展,凹則臂窄而不舒。可用松肩沉肘來幫助涵胸。 胸部為任脈和手三陰、足三陰與足陽明諸經所循行,穴位眾多,而膻中穴居胸部中心,尤為重要。《難經》說「氣會膻中」,習練太極拳能涵胸,可調暢胸中大氣(後天宗氣),加強心肺功能,使胸中之氣自然下沉于丹田。如挺胸腆腹,氣宜上涌,精神緊張,影響氣息通暢。但涵胸也不是凹胸。挺胸和凹胸,都不符合習練太極拳之要求,習者應當注意。
[page]
四、拔背 將脊骨自然豎起,大椎穴拔高,肩背肌向下松沉。脊骨要求中正豎直,上下對拉,節節鬆開,虛虛對準,加強脊柱垂直鍛煉,改造脊柱後天形成之彎曲。前能涵胸、收腹,後能拔背、尾間松墜,站如熊,矮似虎,軀幹動作協調~致,發放時脊柱才能產生如弓一樣的彈力,「力由脊發」。 背部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循行,其中至陽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穴下,上通大椎,下接命門,前與膻中穴相呼應。涵胸可使胸中之氣順任脈降于丹田,拔背則使督脈之氣上行脊背,「運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任督通暢,營衛固密,加強抗病和發放之能力。五、松肩 肩關節要放鬆舒展,不可用勁控制,不要聳肩、端起肩頭。肩聳則背必壅滯,氣機不暢,肩關節僵滯。肩松則臂活,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松,才能含蓄有力,控制對方。松肩之同時,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貼身。「腋半虛,臂半圓」,兩臂才有彈勁,既不會被人壓扁,力量又放得出去。松肩之同時,用意與兩胯內勁相合,肩腰齊落,氣貫湧泉,根本穩固。肩上之肩井穴與足底之湧泉穴,上下遙遙相對,肩松則氣血自肩井降於湧泉,上下氣血相貫,循行不已,有助肩關節松活自然,步伐穩健。六、沉肘 肘關節不可上揚高抬,常有下沉墜落之意。肘沉則臂縮,肩才能松,肘舒則臂長,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身勢趨於縝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撐則勁整,多用於以肘擊人。肘之伸縮要有旋彈力、綿韌勁。松肩與沉肘二者關係十分密切.肘不松沉,肩頭必然聳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隨之上抬。肩不能松,肘不能沉,氣血阻塞於肩、肘關節.影響勁力暢達於掌根指端。肩肘關節僵滯,走架固然難以輕靈圓活.與人打手也易為人所制。 肘為上肢的中節,是五俞穴、中合穴的會集點。手三陰與手三陽的合穴都分布在肘部內外兩側,以曲池穴最為重要。沉肘之竅要是肘彎向上,曲池與手部合谷穴相對成一線。做好松肩沉肘,有益於涵胸拔背之完成.是實現上肢氣血與周身交流無礙的行功要竅。 松肩沉肘之同時,腕部要松沉平正.腕關節要與掌骨對準.不可軟而不正。五指要舒展,掌心聚氣。定勢要坐腕豎掌展指,意領勁貫指尖(指尖微微發脹即可,不可太過),掌心吐氣。坐腕用小魚際處前擊,一吐即收。 能涵胸拔背.松肩沉肘,才能氣布兩膊(要走兩膊里側),形於手指。七、裹襠 如同騎馬,兩膝內扣有內裹之意,襠裹貼鞍腰自直。腰部松沉直豎,動正靜平.吸時小腹微收氣貼背:呼時小腹微突.氣沉丹田。向前發放,命門後撐。兩腿下屈,重心下降.用意松沉於足下湧泉穴.樁步自穩。膝要有旋彈力、綿韌勁。腰與胯根和腳相配合.左右周旋,上下諧調,皆賴雙膝之運用。如弓箭步定勢時.「前腿似橛、後腿如瘸」——前足踏地如同向下栽物,膝部撐住不可過於前弓,過屈則失重勁散:後足蹬地要有彈力.胯根微向內掩.將襠口護住。後坐步定勢時,要「前腿似錨、後腿如山」——前腿(虛腿)胯根微向內合,掩護襠13。能裹襠則兩股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寬綽.迴旋便利.為安身之要法。但裹襠不可太過而形成夾襠、尖襠。 襠部為二陰所在,是足三陰經自足至腹必經之部位.陰躋、陽維亦從此上通於胸腹,是諸陰經匯聚之所.裹襠才能保護住自身安全。練拳走架襠口敞開,既不雅觀.也不安全。
[page]
八、護肫 肫原指鳥類的胃,此處借指人體身前中線和兩腋下之軟肋。人體前胸中線有膻中、中脘等要穴,兩肋有大包、章門、期門等要穴。故行拳時兩臂要護住中線,雙肘要護住兩肋。武派太極拳是近身作戰.短打類拳術.講究縮小綿軟巧,需要緊緊看顧好自身之門戶。裹襠是下護己襠,護肫是上護己身。裹襠護肫不僅施於推手散打,在演練拳勢時也要時時做到.不可須臾相背.習慣成自然,實做時才能守中用中,自然合度。九、騰挪 騰挪指步伐輕捷靈巧,在拳勢未作之前,手、足、身姿要有預動之勢.舉足輕如鴻毛,立足重如泰山,快如驚鴻,固若盤石。十、閃戰 閃者,如燈炸目瞬,見像而化,杳無可尋,用極小的動作,突然轉換,迅速發放。」閃戰基腰運」.周身協調,精神貫注,由腳而腿而腰,貫於兩膊.達於手指.一氣呵成,發放迅如閃電。十一、尾閭正中 尾閭一詞出於《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間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十三勢歌》中「尾閭正中神貫頂」之尾閭泛指五節骶骨和四節尾骨。「意注尾聞」則指意注尾骨末端之長強穴。何為「尾聞正中」?郝月如先生說:「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我意欲向何處去.脊骨便直向何處」。尾間上與脊椎對準,若串珠繫纍.脊樑自然豎起,成一垂直立軸,居於身體中線.不偏不倚,脊柔筋韌,膂力自生。 尾間末端之長強穴.為督脈之起始,與任脈相絡屬。鼻準、肚臍與尾骨保持上下一線,一動都動,是身軀在運動中仍能保持「立身中正」之竅要。兩腿虛實變換的樞紐是尾間,走架時將命門真氣凝聚於尾閭,松垂下墜,下達兩腿兩足,前進後退.左旋右轉,重心沉穩而不輕浮。武派太極拳之步法,頭如絲懸(提頂),尾如吊墜,崑崙頂(後腦海)、尾間與支撐腿之足踵上下垂直,身體重心與實足湧泉相合,才能不偏不倚,「命意源頭在腰隙」,步隨身換,腰眼摺疊.下下表裡渾然一體.動時扭旋.靜時聚斂.此謂「三元步法」(頭、腰、足各有要求.又要上、中、下相配和諧,故稱三元步法)。十二、氣沉丹田 走架要「文心武形」,身勢完整.精神集中.心靜專一.肌肉鬆沉,關節放開,氣沉丹田,精氣神寓於拳勢之中,如此,方有意境。其中氣沉丹田尤為重要。演拳走架要周身放鬆,筋骨皮肉各安其位,身體重心下降.呼吸慢長細勻,純任自然.氣下小腹,不可過驟,無使上沖,胸部感到寬暢鬆快.腹部得以飽滿充實。存神於上.納氣於下,虛其心.實其腹(收元真之氣沉於腹,凝斂入骨),做到上虛下實中間靈。 氣沉丹田.不是呼吸之氣沉于丹田,而是祖國中醫學認為的「先天之腎氣」.又稱「元氣」,積藏於小腹部位,成為生命的原動力.故中醫稱丹田為「氣海」(生氣之海),為先天元氣匯聚之所。「氣沉丹田「對養生和技擊均甚重要。氣沉丹田首先要松腹,腹松則周身皆松;其次要收腹,否則「氣沉丹田」,容易成為大腹便便。十三、分清虛實 武禹襄《十三勢說略》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其傳人李亦畲在《五字訣》中進而強調「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要「開合有致,虛實清楚」。於是虛實開合的相應變化就成為武派太極拳的技術核心。其根在足.兩腿兩足必須分清虛實;然而.虛非全然無力,著地實點要有騰挪之勢.虛足與胸有相系相引之意。實非全然站煞.精神貫注於實股,支撐全身要有上提之意,自胯至膝至足,關節都要松沉,體重落於足心湧泉.下入於地。 雙腿雙足分清虛實後,再求雙臂(手)與雙腿的交插分清虛實,即左足實,左臂虛;右腿實,右臂虛,上下肢體虛實交插.做到中正平衡.可避免偏重一側之弊。 武派太極拳著重神意的修鍊,不尚拙力.應用時彼實我虛,彼虛我實.故平時走架就要注意自身的虛實變化、內勁的潛換。每一動作前後左右上下均有虛實重點,務要心中有數.才能「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如虛實不分,便是雙重,填實壅滯,不能運化,為習練太極拳之大忌。 以上十三條身法要領.互為關聯,相輔相成,不可顧此失彼.全無著落。武派太極名家徐震在《太極拳發微?練拳第八》中說:「提頂拔背.則神志清明;涵胸斂肋(即護肫).則感應警敏;松肩沉肘,則關節通利.襄胯(襠)攝尻(吊襠),則身安息調:足常一虛一實.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則進退轉變甚易,故能騰挪;周身隨時隨處可以運移.則婉轉避就.無所底滯.故能閃戰……演架子合度.於弁搏養生咸可得效矣!」徐先生對武派太極拳的精深概括,有畫龍點睛之妙,故摘錄於此,以加深讀者印象。 十三條身法要領雖然都很重要.但不是初學者很快就能掌握的,應當分清先後.綱舉目張.先掌握主要的,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武派太極拳走架要求」中正安舒」.所以要先掌握提頂吊襠,尾間正中;其次做好松肩、沉肘、涵胸、拔背.為氣沉丹田提供條件。 提頂、吊襠、尾間正中,是對人體豎的要求:松肩、沉肘,是對人體橫的要求。一豎一橫安排好了.再掌握其他要領就比較容易了。
推薦閱讀:
※怎樣練好42式太極拳(視頻)
※太極拳之內功修鍊
※武式太極拳及二路炮捶單式拆招用法
※陳式太極拳意解(一路)
※談楊派太極拳的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