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禪法講義各論。大師歸來篇。永嘉玄覺禪師《永嘉集》選講(5.0版)

金剛禪講義各論。大師歸來篇。永嘉玄覺禪師《永嘉集》選講(5.0版)

(感謝老虎妙音菩薩整理錄像成文字)原文:禪宗永嘉集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禪宗永嘉集序             唐慶州刺史魏靜述  聞夫。慧門廣辟。理絕色相之端。覺路遙登。跡晦名言之表。悲夫。能仁示現。應化無方。開妙典於三乘。暢真詮於八部。所以發揮至賾。懸梵景於昏衢。光闡大猷。泛禪波於欲浪。是以金棺揜耀。玉毫收彩。孤標靈鷲之英。獨負成麟之業者。其唯大師歟。大師俗姓戴氏。永嘉人也。少挺生知。學不加思。幼則游心三藏。長則通志大乘。三業精勤。偏弘禪觀。境智俱寂。定慧雙融。遂使塵靜昏衢。波澄玄海。心珠道種。瑩七凈以交輝。戒月悲花。耿三空而列耀。加復霜松潔操。水月虛襟。布衣蔬食。忘身為法。愍傷含識。物物斯安。觀念相續。心心靡間。始終抗節。金石方堅。淺深心要。貫花慚潔。神徹言表。理契寰中。曲己推人。順凡同聖。則不起滅定而秉護四儀。名重當時道扇方外。三吳碩學輻輳禪階。八表高人風趨理窟。靜往因薄宦。親承接足。恨未盡於方寸。俄赴京畿。自爾已來。幽冥遽隔。永慨玄眸。積翳忽喪金錍。慾海洪濤。遄沈智楫。遺文尚在。龕室寂寥。嗚呼哀哉。痛纏心腑。所嗟一方眼滅。七眾何依。德音無聞。遠增凄感。大師在生。凡所宣紀。總有十篇。集為一卷。庶同歸郢悟者。得意忘言耳。今略紀斯文。多有謬誤。用俟明哲。非者正之。 禪宗永嘉集序畢            禪宗永嘉集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大章分為十門。慕道志儀第一。夫欲修道。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故標第一。慕道儀式。戒憍奢意第二。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三業憍奢。妄心擾動。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凈修三業第三。前戒憍奢。略標綱要。今子細檢責。令粗過不生。故次第三明凈修三業。戒乎身口意也。奢摩他頌第四。前已檢責身口。令粗過不生。次須入門。修道漸次。不出定慧。五種起心。六種料簡。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頌也。毗婆舍那頌第五。非戒不禪。非禪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頌也。優畢叉頌第六。偏修於定。定久則沈。偏學于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沈動。使定慧均等。舍於二邊。三乘漸次第七。定慧既均。則寂面常照。三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自解雖明。悲他未悟。悟有淺深。故次第七明三乘漸次也。理事不二第八。三乘悟理。理無不窮。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勸友人書第九。事理既融。內心自瑩。復悲遠學。虛擲寸陰。故次第九明勸友人書也。發願文第十。勸友雖是悲他。專心在一。情猶未普。故次第十明發願文。誓度一切也。          慕道志儀第一先觀三界。生厭離故。次親善友。求出路故。次朝晡問訊。存禮數故。次審乖適如何。明侍養故。次問何所作。為明親承事故。次瞻仰無怠。生殷重故。次數決心要。為正修故。次隨解呈簡。為識邪正故。次驗氣力。知生熟故。次見病生疑。堪進妙藥故。委的審思。求諦當故。日夜精勤。恐緣差故。專心一行。為成業故。亡身為法。為知恩故。如其信力輕微。意無專志。粗行淺解。泛漾隨機。觸事則因事生心。緣無則依無息念。既非動靜之等觀。則順有無之得失。然道不浪階。隨功涉位耳。             戒憍奢意第二衣食由來。長養栽種。墾土掘地。鹽煮蠶蛾。成熟施為。損傷物命。令他受死。資給自身。但畏饑寒。不觀死苦。殺他活己。痛哉可傷。兼用農功。積力深厚。何獨含靈致命。亦乃信施難消。雖復出家。何德之有。噫。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絕塵之行。徒為男子之身。而無丈夫之志。但以終朝擾擾。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費。上乖弘道。下闕利生。中負四恩。誠以為恥。故智人思之。寧有法死。不無法生。徒自迷痴。貴身賤法耳。             凈修三業第三貪瞋邪見意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口業。殺盜淫身業。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凈修三業。然後於四威儀中。漸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對。隨緣了達。境智雙寂。冥乎妙旨。云何凈修身業。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儀中。檢攝三愆。無令漏失。慈悲撫育。不傷物命。水陸空行。一切含識。命無大小。等心愛護。蠢動蜎飛。無令毀損。危難之流。殷勤拔濟。方便救度。皆令解脫。於他財物。不與不取。乃至鬼神。隨有主物。一針一草。終無故犯。貧窮乞丐。隨己所有。敬心施與。令彼安隱。不求恩報。作是思惟。過去諸佛。經無量劫行檀。布施象馬七珍。頭目髓腦。乃至身命。舍而無吝。我今亦爾。隨有施與。歡喜供養。心無吝惜。於諸女色。心無染著。凡夫顛倒。為欲所醉。耽荒迷亂。不知其過。如捉花莖。不悟毒蛇。智人觀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熱鐵。不以為喻。銅柱鐵床。焦背爛腸。血肉糜潰。痛徹心髓。作如是觀。唯苦無樂。革囊盛糞。膿血之聚。外假香塗。內唯臭穢。不凈流溢。蟲蛆住處。鮑肆廁孔。亦所不及。智者觀之。但見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肉血汗淚。涕唾膿脂。筋脈腦膜。黃痰白痰。肝膽骨髓肺脾腎胃。心膏膀胱。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屎尿臭處。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識風鼓擊。妄生言語。詐為親友。其實怨妒。敗德障道。為過至重。應當遠離。如避怨賊。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寧近毒蛇。不親女色。何以故。毒蛇殺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縛。百千萬劫。種種楚毒。苦痛無窮。諦察深思。難可附近。是以智者。切檢三衍。改往修來。背惡從善。不殺不盜。放生布施。不行淫穢。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禮拜。歸憑三寶。志求解脫。於身命財。修三堅法。知身虛幻。無有自性。色即是空。誰是我者。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一定實。是我身者。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畢竟無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於非實中。橫生貪著。殺生偷盜。淫穢荒迷。竟夜終朝。矻矻造業。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作是觀時。不以惡求。而養身命。應自觀身。如毒蛇想。為治病故。受於四事。身著衣服。如裹癰瘡。口□滋味。如病服藥。節身儉口。不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故經雲。少欲頭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賢聖之道。何以故。惡道眾生。經無量劫。闕衣乏食。叫喚號毒。饑寒切楚。皮骨相連。我今暫闕。未足為苦。是故智者。貴法賤身。勤求至道。不顧形命。是名凈修身業。云何凈修口業。深自思惟口之四過。生死根本。增長眾惡。傾覆萬行。遞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斷除虛妄。修四實語。正直柔軟和合如實。此之四語。智者所行。何以故。正直語者。能除綺語。柔軟語者。能除惡口。和合語者。能除兩舌。如實語者。能除妄語。正直語者有二。一稱法說。令諸聞者。信解明了。二稱理說。令諸聞者。除疑遣惑。柔軟語者亦二。一者安慰語。令諸聞者。歡喜親近。二者宮商清雅。令諸聞者。愛樂受習。和合語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見斗諍人。諫勸令舍。不自稱譽。卑遜敬物。二理和合者。見退菩提心人。殷勤勸進。善能分別。菩提煩惱。平等一相。如實語者亦二。一事實者。有則言有。無則言無。是則言是。非則言非。二理實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涅槃。常住不變。是以智者。行四實語。觀彼眾主。曠劫已來。為彼四過之所顛倒。沈淪生死。難可出離。我今欲拔其源。觀彼口業。唇舌牙齒。咽喉臍響。識風鼓擊。音出其中。由心因緣。虛實兩別。實則利益。虛則損減。實是起善之根。虛是生惡之本。善惡根本。由口言詮。詮善之言。名為四正。詮惡之語。名為四邪。邪則就苦。正則歸樂。善是助道之緣。惡是敗道之本。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實語自立。誦經念佛。觀語實相。言無所存。語默平等。是名凈修口業。云何凈修意業。深自思惟。善惡之源。皆從心起。邪念因緣。能生萬惡。正觀因緣。能生萬善。故經雲。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當知心是萬法之根本也。云何邪念。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我見堅固。貪瞋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著。故經雲。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起於斷常。六十二見。見思相續。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輪迴不息。當知邪念。眾惡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隨。云何正觀。彼我無差。色心不二。菩提煩惱。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故經雲。離我我所。觀於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當知諸法。但有名字。故經雲。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雲。文字性離。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詮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當法。法不當名。名法無當。一切空寂。故經雲。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是以妙相絕名。真名非字。何以故。無為寂滅。至極微妙。絕相離名。心言路絕。當知正觀還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觀因緣。萬感斯遣。境智雙忘。心源凈矣。是名凈修意業。此應四儀。六根所對。隨緣了達。入道次第云爾。            奢摩他頌第四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夫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塵。忘則息念而忘。念息則忘塵而息。忘塵而息。息無能息。息念而忘。忘無所忘。忘無所忘。塵遺非對。息無能息。念滅非知。知滅對遺。一向冥寂。闃爾無寄。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則自滅。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其辭曰。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如手執如意。非無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無緣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為無知。自性瞭然故。不同於木石。手不執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為無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複次修心漸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則離物。物離猶知在。起知知於知。後知若生時。前知早已滅。二知既不並。但得前知滅。滅處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則滅滅引知。後則知知續滅。生滅相續。自是輪迴之道。今言知者。不須知知。但知而已。則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續。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知體既已滅。豁然如托空。寂爾少時間。唯覺無所得。即覺無覺。無覺之覺。異乎木石。此是初心處。冥然絕慮。乍同死人。能所頓忘。纖緣盡凈。闃爾虛寂。似覺無知。無知之性。異乎木石。此是初心處。領會難為。入初心時。三不應有。一惡。謂思惟世間五欲等因緣。二善。謂思惟世間雜善等事。三無記。謂善惡不思闃爾昏住。戒中三應須具。一攝律儀戒。謂斷一切惡。二攝善法戒。謂修一切善。三饒益有情戒。謂誓度一切眾生。定中三應須別。一安住定。謂妙性天然本自非動。二引起定。謂澄心寂怕發瑩增明。三辦事定。謂定水凝清萬像斯鑒。慧中三應須別。一人空慧。謂了陰非我。即陰中無我。如龜毛兔角。二法空慧。謂了陰等諸法。緣假非實。如鏡像水月。三空空慧。謂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見中三應須識。一空見。謂見空而見非空。二不空見。謂見不空而見非不空。三性空見。謂見自性而見非性。偏中三應須簡。一有法身無般若解脫。二有般若無解脫法身。三有解脫無法身般若。有一無二故不圓。不圓故非性。又偏中三應須簡。一有法身般若無解脫。二有般若解脫無法身。三有解脫法身無般若。有二無一故不圓。不圓故非性。圓中三應須具。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二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三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此因中三德。非果上三德。欲知果上三德。法身有斷德邇。因斷惑而顯德。故名斷德。自受用身有智德。具四智真實功德故。他化二身。有大恩德。他受用身。於十地菩薩有恩德故。三種化身。於菩薩二乘異生有恩故。三諦四智。除成所作智。為緣俗諦故。然法無淺深。而照之有明昧。心非垢凈。而解之有迷悟。創入初心。迷復何非淺。終契圓理。達始何非深。迷之失理而自差。悟之失差而即理。迷悟則同其致。故有漸次名焉。複次初修心人。入門之後。須識五念。一故起。二串習。三接續。四別生。五即靜。故起念者。謂起心思惟世間五欲。及雜善等事。串習念者。謂無心故憶。忽爾思惟善惡等事。接續念者。謂患習忽起。知心馳散。又不制止。更復續前。思惟不住。別生念者。謂覺知前念是散亂。即生慚愧改悔之心。即靜念者。謂初坐時。更不思惟世間善惡。及無記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靜。串習一念初生者。多接續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別生一念。漸愧者多即靜一念。精進者有串習。接續故起別生四念為病。即靜一念為葯。雖復葯病有殊。總束俱名為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時。名為一念相應。一念者靈知之自性也。然五念是一念枝條。一念是五念根本。複次若一念相應之時。須識六種料簡。一識病。二識葯。三識對治。四識過生。五識是非。六識正助。第一病者有二種。一緣慮。二無記。緣慮者善惡二念也。雖復差殊。俱非解脫。是故總束名為緣慮。無記者雖不緣善惡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種名為病。第二葯者。亦有二種。一寂寂。二惺惺。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此二種名為葯。第三對治者。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葯。對彼二病。故名對治。第四過生者。謂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緣慮。因葯發病。故云過生。第五識是非者。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緣慮。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緣慮。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歷歷。兼復寂寂。此乃還源之妙性也。此四句者。前三句非。後一句是。故云識是非也。第六正助者。以惺惺為正。以寂寂為助。此之二事。體不相離。猶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為正。以杖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後方行。修心之人。亦復如是。必先息緣慮。令心寂寂。次當惺惺。不致昏沈。令心歷歷。歷歷寂寂。二名一體。更不異時。譬夫病者欲行。闕杖不可。正行之時。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復如是。歷歷寂寂。不得異時。雖有二名。其體不別。又曰。亂想是病。無記亦病。寂寂是葯。惺惺亦葯。寂寂破亂想。惺惺治無記。寂寂生無記。惺惺生亂想。寂寂雖能治亂想。而復還生無記。惺惺雖能治無記。而復還生亂想。故曰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寂寂為助。惺惺為正。思之。複次料簡之後。須明識一念之中五陰。謂歷歷分別。明識相應。即是識陰。領納在心。即是受陰。心緣此理。即是想陰。行用此理。即是行陰。污穢真性。即是色陰。此五陰者。舉體即是一念。此一念者。舉體全是五陰。歷歷見此一念之中。無有主宰。即人空慧。見如幻化。即法空慧。是故須識此五念及六種料簡。願勿嫌之。如取真金。明識瓦礫。及以偽寶。但盡除之。縱不識金。金體自現。何憂不得。             毗婆舍那頌第五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無能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如火得薪。彌加熾盛。薪喻發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辭曰。達性空而非縛。雖緣假而無著。有無之境雙照。中觀之心歷落。若智了於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花。空是了花空眼。若智了於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雖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無了境智。境空智猶有。了境智空智。無境智不了。如眼了花空。及以了眼空。非無了花眼。花空眼猶有。了花眼空眼。無花眼不了。複次一切諸法。悉假因緣。因緣所生。皆無自性。一法既爾。萬法皆然。境智相從。於何不寂。何以故。因緣之法。性無差別。故今之三界。輪迴六道。升降凈穢苦樂。凡聖差殊。皆由三業四儀。六根所對。隨情造業。果報不同。善則受樂。惡則受苦。故經雲。善惡為因。苦樂為果。當知法無定相。隨緣構集。緣非我有。故曰性空。空故非異。萬法皆如。故經雲。色即是空。四陰亦爾。如是則何獨凡類緣生。亦乃三乘聖果。皆從緣有。是故經雲。佛種從緣起。是以萬機叢湊。達之者。則無非道場。色像無邊。悟之者則無非般若。故經雲。色無邊故。當知般若亦無邊。何以故。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無能生。則內智寂寂。了無所了。則外境如如。如寂無差。境智冥一。萬累都泯。妙旨存焉。故經雲。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如是則妙旨非知。不知而知矣。             優畢叉頌第六夫定亂分政。動靜之源莫二。愚慧乖路。明闇之本非殊。群迷從暗而背明。舍靜以求動。眾悟背動而從靜。舍暗以求明。明生則轉愚成慧。靜立則息亂成定。定立由乎背動。慧生因乎舍暗。暗動連繫於煩籠。靜明相趨於物表。物不能愚。功由於慧。煩不能亂。功由於定。定慧更資於靜明。愚亂相纏於暗動。動而能靜者。即亂而定也。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如是則暗動之本無差。靜明由茲合道。愚亂之源非異。定慧於是同宗。宗同則無緣之慈。定慧則寂而常照。寂而常照則雙與。無緣之慈則雙奪。雙奪故優畢叉。雙與故毗婆奢摩。以奢摩他故。雖寂而常照。以毗娑舍那故。雖照而常寂。以優畢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說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說真而即俗。非寂非照。故杜口於毗耶。複次觀心十門。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體。三則語其相應。四則警其上慢。五則誡其疏怠。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其詮旨。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第一言其法爾者。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恆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第二出其觀體者。祇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第三語其相應者。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台寶閣。嚴土化生。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第五誡其疏怠者。然渡海應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第六重出觀體者。秖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秖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秖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而研之。第八簡其詮旨者。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會。言觀何得存存耶。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辭。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移言則言理無差。改觀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引耳。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三乘漸次第七 夫妙道沖微。理絕名相之表。至真虛寂。量超群數之外。而能無緣之慈。隨有機而感應。不二之旨。逐根性以區分。順物忘懷。施而不作。終日說示。不異無言。設教多途。無乖一揆。是以大聖慈悲。隨機利物。統其幽致。群籍非殊。中下之流。觀諦緣而自小。高上之士。御六度而成大。由是品類愚迷。無能自曉。或因說而悟解。故號聲聞。原其所修。四諦而為本行。觀無常而生恐。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輪迴。惡三界之生死。見苦常懷厭離斷集。恆畏其生證滅。獨契無為修道。惟論自度。大誓之心未普。攝化之道無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慈靡運。因乖萬行。果闕圓常。六度未修。非小何類。如是則聲聞之道也。或有因他話。自悟非常。偶緣散而體真。故名緣覺。原其所習。十二因緣。而為本行。觀無明而即空。達諸行而無作。二因既非其業。五果之報何^8 □。愛取有以無疵。老死亦何所累。故能翛然獨脫。靜處幽居。觀物變而悟非常。睹秋零而入真道。四儀庠序。攝心慮以恬愉。性好單棲。憩間林而自適。不忻說法。現神力以化他。無佛之世。出興作佛。燈之後焰。身惟善寂。意玩清虛。獨宿孤峰。觀緣散滅。利他不普。自益未圓。於下有勝。於上不足。兩非其類。位處中乘。如此辟支佛道也。如其根性本明。玄功宿著。學非博涉。解自生知。心無所緣。而能利物。慈悲至大。愛見之所不拘。終日度生。不見生之可度。一異齊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薩。原其所修。六度而為正因。行施則盡命傾財。持戒則吉羅無犯。忍辱則深明非我。割截何傷。安耐毀譽。八風不動。精進則勤求至道。如救頭然。自行化他。剎那之頃無間。禪那則身心寂怕。安般希微。住寂定以自資。運四儀而利物。智慧則了知緣起。自性無生。萬法皆如。真源至寂。雖知煩惱無可舍。菩提無可取。而能不證無為。度生長劫。廣修萬行。等觀群方。下及諦緣。上該不共。大誓之心普被。四的攝之道通收。總三界以為家。括四生而為子。悲智雙運。福慧兩嚴。超越二乘。獨居其上。如是則大乘之道也。是以一真之理。逐根性以階差。取益隨機。三乘之唱備矣。然而至理虛玄。窮微絕妙。尚非其一。何是於三。不三之三而言三。不一之一而言一。一三非三尚不三。三一之一亦何一。一不一自非三。三不三自非一。非一一非三不留。非三三非一不立。不立之一本無三。不留之三本無一。一三本無無亦無。無無無本故妙絕。如是則一何所分。三何所合。合分自於人耳。何理異於言哉。譬夫三獸渡河。河一寧從獸合。復何獨河非獸合。亦乃獸不河。分河尚不成。三河豈得以河而合獸。獸尚不成一。獸豈得以獸而成河。河非獸而何三。獸非河而何一。一河獨包三獸。而河未曾三。三獸共履一河。而獸未嘗一。獸之非一。明其足有短長。河之不三。知其水無深淺。水無深淺。譬法之無差。足有短長。類智之有明昧。如是則法本無三。而人自三耳。今之三乘之初。四諦最標其首。法之既以無差。四諦亦何非大。而言聲聞觀之。位居其小者哉。是知諦以於河。人之若獸。聲聞最劣。與兔為儔。雖復奔波。寧窮浪底。未能知其深極。位自居卑。何必觀諦之流。一概同其成小。如其智照高明。量齊香象者。則可以窮源盡際。煥然成大矣。故知下智觀者。得聲聞果。中智觀者。得緣覺果。上智觀者。得菩薩果。明宗皎然。豈容圖度者矣。是以聲聞見苦而斷集。緣覺悟集散而觀離。菩薩了達真源。知集本無和合。三人同觀四諦。證果之所差殊。良由觀有淺深。對照明其高下耳。是以下乘行下。中上之所未修。上乘行上。而修中下。中行中下。不修於上。上中下之在人。非諦令其大小耳。然三乘雖殊。同歸出苦之要。聲聞雖小。見愛之惑已祛。故於三界無憂。分段之形滅矣。三明照耀。開朗八萬之劫。現前六通。縱任無為。山壁游之直度。時復空中行住。或坐卧之安然。泛沼則輕若鴻毛。涉地則猶如履水。九定之功滿足。十八之變隨心。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凈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佛尚為劣。二乘可知。望上斷伏雖殊。於下悟迷有隔。如是則二乘何咎。而欲不修者哉。如來為對大根。引歸寶所。令修種智。同契圓伊。或毀或譽。抑揚當時耳。凡夫不了預畏被呵。寧知見愛尚存。去二乘而甚遠。雖復言其修道。惑使諸所不祛。非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諂曲。見生自意。解背真詮。聖教之所不依明師未曾承受。根緣非唯宿習。見解未預生知。而能世智辯聰談論。以之終日。時復牽於經語。曲會私情。縱邪說以誑愚人。揆因果而排罪福。順情則嬉怡生愛。違意則淵儲懷瞋。三受之狀固然。稱位乃儔菩薩。初篇之非未免。過人之釁又縈。大乘之所不修。而復譏於小學。恣一時之強口。謗說之患鏗然。三塗苦輪。報之長劫。哀哉吁哉。言及愴然悲酸矣。然而達性之人。對境彌加其照。忘心之士。相善不涉其懷。況乎三業之邪非。寧有歷心於塵滴。是以鑒玄之侶。凈三受於心源。滌穢之流。掃七支於身口。無情罔侵塵葉。有識無惱蜎螟。幽澗未足比其清。飛雪無以方其素。眷德若羽群揚翅。望星月以窮高。棄惡若鱗眾驚鉤。投江瀛而盡底。玄曦慚其照遠。上界恧以緣消。境智合以圓虛。定慧均而等妙。桑田改而心無易。海岳遷而志不移。而能處憒非喧。凝神挺照。心源朗凈。慧解無方。觀法性而達真如。鑒金文而依了義。如是則一念之中。何法門而不具。如其妙慧未彰。心無準的。解非契理。行闕超塵。乖法性而順常情。背圓詮而執權說。如是則次第隨機。對根緣而設教矣。是以敘其綱紀。委悉余所。未明深淺宗途。略言其趣。三乘之學。影響知其分位耳。           事理不二第八  夫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迷名滯相。則絲毫成隔。然萬法本源。由來實相。塵沙惑趣。原是真宗。故物像無邊。般若無際者。以其法性本真。了達成智故也。譬夫行由通徑。則萬里可期。如其觸物沖渠。則終朝域內。以其不知物有無形之畔。渠有窮虛之域故也。是以學游中道。則實相可期。如其執有滯無。則終歸邊見。以其不知有有非有之相。無有非無之實故也。今之色相紛紜。窮之則非相。音聲吼喚。究之則無言。迷之則謂有形聲。悟之則知其闃寂。如是則真諦不乖於事理。即事理之體元真。妙智不異於了知。即了知之性元智。然而妙旨絕言。假文言以詮旨。真宗非相。假名相以標宗。譬夫象非雪山。假雪山而類象。此但取其能類耳。豈以雪山而為象耶。今之法非常而執有。有假非有以破常。性非斷而執無。假非無而破斷。類夫凈非水灰。假水灰而洗凈者。此但取其能洗耳。豈以水灰而為凈耶。故知中道不偏。假二邊而辨正。斷常非是。寄無有以明非。若有若無言既非。非有非無亦何是。信知妙達玄源者。非常情之所測也。何者。夫妄非愚出。真不智生。達妄名真。迷真曰妄。豈有妄隨愚變。真逐智回。真妄不差。愚智自異耳。夫欲妙識玄宗。必先審其愚智。若欲審其愚智。善須明其真妄。若欲明其真妄。復當究其名體。名體若分。真妄自辨。真妄既辨。愚智迢然。是以愚無了智之能。智有達愚之實。故知非智無以明其真妄。非智莫能辨其名體。何者或有名而無體。或因體而施名。名體混緒。實難窮究矣。是以體非名而不辨。名非體而不施。言體必假其名。語名必藉其體。今之體外施名者。此但名其無體耳。豈有體當其名耶。譬夫兔無角而施名。此則名其無角耳。豈有角當其名耶。無體而施名者。則名無實名也。名無實名。則所名無也。所名既無。能名不有也。何者。設名本以名其體。無體何以當其名。言體本以當其名。無名何以當其體。體無當而非體。名無名而非名。此則何獨體而元虛。亦乃名而本寂也。然而無體當名。由來若此。名之體當。何所云為。夫體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體。名非自設。假他體而施我名。若體之未形。則名何所名。若名之未設。則體何所明。然而明體雖假其名。不為不名而無體耳。設名要因其體。無體則名之本無。如是則體不名生。名生於體耳。今之體在名前。名從體後辨者。如此則設名以名其體。故知體是名源耳。則名之所由緣起於體。體之元緒何所因依。夫體不我形。假緣會而成體。緣非我會。因會體而成緣。若體之未形。則緣何所會。若緣之未會。則體何所形。體形則緣會而形。緣會則體形而會。體形而會則明。形無別會。形無別會。則會本無也。緣會而形則明。會無別形。會無別形。則形本無也。是以萬法從緣。無自體耳。體而無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雖緣會而非有。緣之既會。雖性空而不無。是以緣會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無。無而不無。何者會即性空。故言非有。空即緣會。故曰非無。今言不有不無者。非是離有別有一無也。亦非離無別有一有也。如是則明法非有無。故以非有非無名耳。不是非有非無。既非有無。又非非有非非無也。如是何獨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也。            勸友人書第九婺州浦陽縣佐溪山朗禪師。召大師山居書。自到靈溪。泰然心意。高低峰頂。振錫常游。石室岩龕。拂乎宴坐。青松碧沼。明月自生。風掃白雲。縱目千里。名花香果。峰鳥銜將。猿嘯長吟。遠近皆聽。鋤頭當枕。細草為氈。世上崢嶸。競爭人我。心地未達。方乃如斯。儻有寸陰。願垂相訪。         大師答朗禪師書自別以來。經今數載。遙心眷想。時復成勞。忽奉來書。適然無慮。不委信後。道體如何。法味資神。故應清樂也。玄覺粗得延時。欽詠德音。非言可述。承懷節操。獨處幽棲。泯跡人間。潛形山谷。親朋絕往。鳥獸時游。竟夜綿綿。終朝寂寂。視聽都息。心累闃然。獨宿狐峰。端居樹下。息繁□道。誠合如之。然而正道寂寥。雖有修而難會。邪徒諠擾。乃無習而易親。若非解契玄宗。行符真趣者。則未可幽居抱拙。自謂一生歟。應當博問先知。伏膺誠懇。執掌屈膝。整意端容。曉夜忘疲。始終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慢。不顧形骸。專精至道者。可謂澄神方寸歟。夫欲采妙探玄。實非容易。決擇之次。如履輕冰。必須側耳目而奉玄音。肅情塵而賞幽致。忘言宴旨。濯累□微。夕惕朝詢。不濫絲髮。如是則乃可潛形山谷。寂累絕群哉。其或心徑未通。矚物成壅。而欲避諠求靜者。盡世未有其方。況乎鬱郁長林。峨峨聳峭。鳥獸嗚咽。松竹森梢。水石崢嶸。風枝蕭索。藤蘿縈絆。雲霧氤氳。節物衰榮。晨昏眩晃。斯之種類。豈非喧雜耶。故知見惑尚紆。觸途成滯耳。是以先須識道後乃居山。若未識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若未居山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是以見道忘山者。人間亦寂也。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必能了陰無我。無我誰住人間。若知陰入如空。空聚何殊山谷。如其三毒未祛。六塵尚擾。身心自相矛盾。何關人山之喧寂耶。且夫道性沖虛。萬物本非其累。真慈平等。聲色何非道乎。特因見倒惑生。遂成輪轉耳。若能了境非有。觸目無非道場。知了本無。所以不緣而照。圓融法界。解惑何殊。以含靈而辨悲。即想念而明智。智生則法應圓照。離境何以觀悲。悲智理合通收。乖生何以能度。度盡生而悲大。照窮境以智圓。智圓則喧寂同觀。悲大則怨親普救。如是則何假長居山谷。隨處任緣哉。況乎法法虛融。心心寂滅。本自非有。誰強言無。何喧擾之可喧。何寂靜之可寂。若知物我冥一。彼此無非道場。復何徇喧雜於人間。散寂寞于山谷。是以釋動求靜者。憎枷愛杻也。離怨求親者。厭檻忻籠也。若能慕寂於喧。市廛無非宴坐。徵違納順。怨債由來善友矣。如是則劫奪毀辱。何曾非我本師。叫喚喧煩。無非寂滅。故知妙道無形。萬像不乖。其致真如寂滅。眾響靡異其源。迷之則見倒惑生。悟之則違順無地。闃寂非有緣會而能生峨嶷非無緣散而能滅。滅既非滅以何滅滅。生既非生以何生生。生滅既虛。實相常住矣。是以定水滔滔。何念塵而不洗。智燈了了。何惑霧而不祛。乖之則六趣循環。會之則三塗迥出。如是則何不乘慧舟而游法海。而欲駕折軸于山谷者哉。故知物類紜紜。其性自一。靈源寂寂。不照而知實相。天真靈智非造。人迷謂之失。人悟謂之得。得失在於人。何關動靜者乎。譬夫未解乘舟。而欲怨其水曲者哉。若能妙識玄宗。虛心冥契。動靜常短。語默恆規。寂爾有歸。恬然無間。如是則乃可逍遙山谷。放曠郊□。游逸形儀。寂怕心腑。恬澹息於內。蕭散揚於外。其身兮若拘。其心兮若泰。現形容於寰宇。潛幽靈於法界。如是則應機有感。適然無准矣。因信略此。余更何申。若非志朋。安敢輕觸。宴寂之暇。時暫思量。予必誑言。無當看竟。回充紙燼耳不宣。同友玄覺和南。           發願文第十稽首圓滿遍知覺。寂靜平等本真源。相好嚴特非有無。慧明普照微塵剎。稽首湛然真妙覺。甚深十二修多羅。非文非字非言詮。一音隨類皆明了。稽首清凈諸賢聖。十方和合應真僧。執持禁戒無有違。振錫攜瓶利含識。卵生胎生及濕化。有色無色想非想。非有非無想雜類。六道輪迴不暫停。我今稽首歸三寶。普為眾生髮道心。群生沈淪苦海中。願因諸佛法僧力。慈悲方便拔諸苦。不舍弘願濟含靈。化力自在度無窮。恆沙眾生成正覺。說此偈已。我復稽首歸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僧前。承三寶力。志心發願。修無上菩提。契從今生。至成正覺。中間決定。勤求不退。未得道前。身無橫病。壽不中夭。正命盡時。不見惡相。無諸恐怖。不生顛倒。身無苦痛。心不散亂。正慧明了。不經中陰。不入地獄。畜生餓鬼。水陸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一切雜形。皆悉不受。長得人身。聰明正直。不生惡國。不值惡王。不生邊地。不受貧苦。奴婢女形。黃門二根。黃髮黑齒。頑愚暗鈍。醜陋殘缺。盲聾瘖啞。凡是可惡。畢竟不生。出處中國。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潔。無諸垢穢。志意和雅。身安心靜。不貪瞋痴。三毒永斷。不造眾惡。恆思諸善。不作王臣。不為使命。不願榮飾。安貧度世。少欲知足。不長畜積。衣食供身。不行偷盜。不殺眾生。不啖魚肉。敬愛含識。如我無異。性行柔軟。不求人過。不稱己善。不與物諍。怨親平等。不起分別。不生憎愛。他物不悕。自財不吝。不樂侵犯。恆懷質直。心不卒暴。常樂謙下。口無惡說。身無惡行。心不諂曲。三業清凈。在處安隱。無諸障難。竊盜劫賊。王法牢獄。枷杖鉤鎖。刀鎗箭槊。猛獸毒蟲。墮峰溺水。火燒風飄。雷驚霹靂。樹折岩頹。堂崩棟朽。撾打怖畏。趁逐圍繞。執捉系縛。加誣毀謗。橫注鉤牽。凡諸難事。一切不受。惡鬼飛災。天行毒癘。邪魔魍魎。若河若海。崇山穹岳。居止樹神。凡是靈祇。聞我名者。見我形者。發菩提心。悉相覆護。不相侵惱。晝夜安隱。無諸驚懼。四大康強。六根清凈。不染六塵。心無亂想。不有昏滯。不生斷見。不著空有。遠離諸相。信奉能仁。不執己見。悟解明了。生生修習。正慧堅固。不被魔攝。大命終時。安然快樂。捨身受身。無有怨對。一切眾生。同為善友。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離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缽。道心堅固。不生憍慢。敬重三寶。常修梵行。親近明師。隨善知識。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行道禮拜。妙味香花。音聲讚唄。燈燭台觀。山海林泉。空中平地。世間所有。微塵已上。悉持供養。合集功德。回助菩提。思惟了義。志樂間靜。清素寂默。不愛喧擾。不樂群居。常好獨處。一切無求。專心定慧。六通具足。化度眾生。隨心所願。自在無礙。萬行成就。精妙無窮。正直圓明。志成佛道。願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天上人間。六道諸身。一切含識。我所有功德。悉與眾生共。盡於微塵劫。不惟一眾生。隨我有善根。普皆充薰飾。地獄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餓鬼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畜生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天人阿修羅。恆沙諸含識。八苦相煎迫。南無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諸纏縛。南無三世佛。南無修多羅。菩薩聲聞僧。微塵諸聖眾。不舍本慈悲。攝受群生類。盡空諸含識。歸依佛法僧。離苦出三塗。疾得超三界。各發菩提心。晝夜行般若。生生勤精進。常如救頭然。先得菩提時。誓願相度脫。我行道禮拜。我誦經念佛。我修戒定慧。南無佛法僧。普願諸眾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諸含識。堅固求菩提。頂禮佛法僧。願早成正覺。禪宗永嘉集(終)講解:在這本《禪師的心法》裡面,有關永嘉大師這一塊,除了《證道歌》,還選錄了一些《禪宗永嘉集》裡面的要義,我們也順便選讀一下,因為大師的有些表達,看起來比較纏繞,所以我們只萃取一些,讓大家也能受益一點,就簡略地講一講。【慕道志儀第一】【先觀三界,生厭離故。】我們先觀察三界、六道輪迴里,都是很痛苦的,所以就生厭離心、生出離心。修行人,修行的基礎就是出離心。體認到這個世間是苦的,所以我們對自己生命的目標鎖定,是要出輪迴,而不是在這個輪迴苦海裡面求什麼安樂安詳,求什麼升官發財或長生不老,那是很無聊的一些目標。我曾有篇文章專門講這個問題,修行人發心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出離心,就是這樣啊,生死事大,所以一定要出輪迴,這是對自己生命歸宿的交待。如果僅有這個出離心,就會墮入小乘路線,世間太苦了,那就跑到山裡面去打坐,工作不做了,或把家裡的門釘起來,拚死念佛猛用力要逃出輪迴,那樣實際上欲速反不達,因為你走上了一個用數學級數消種子的慢車道,事倍功微不易成功,就很愚笨了。第二階段就是生髮出慈悲心,生慈悲心就是佛講的,菩薩要觀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輪迴裡面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姐妹,因為輪迴時間太長了,一切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親眷,所以我們佛弟子不傷害一切眾生,不僅如此,我們還要發心去救度利益一切眾生,看一切眾生就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姐妹,雖然他們內心都有佛性,但是他們自己不知道,衣珠外乞,在輪迴裡面無量劫地流浪生死受罪,所以呢,菩薩就會發慈悲心。你看蓮池大師寫的【湯厄】,他自己的腿誤踩到開水裡面被燙傷,在養傷期想到的是「就在我養傷的這段時間,想想看那些被油鍋里炸、在開水裡被煮來吃的眾生」,現在也有很多人愛吃螺螄等,「那些眾生多麼痛苦,我只被燙了一條腿就這麼痛苦,他們全身都在裡面燙……」所以呢感覺自己道力太小,救拔不了眾生些的大苦,而感到心痛,菩薩的慈悲心是很大的。我們那個西藏紅教的晉美彭措法王曾說過「無量如母眾生」,這個詞很好,值得我們所有學佛人學習,就是說,所有的眾生,包括蒼蠅、螞蟻等,都像我們的母親一樣,我們沒有能力去拯救他們,應該感到很慚愧。因此呢,菩薩就會主動將弘法大任務背在背上,會很有壓力,所以才在紅塵裡面去行走,大力地去推廣佛法。因為眾生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姐妹,他們不知道佛法,我們多少知道一點,就要把自己知道的這一點,到世間去傳播,盡量地把大家喚醒,喚醒很多菩薩出來,一起來做諸佛「救盡眾生」的偉大事業。所以修行人生出慈悲心,這就開始接近菩薩道了,才不會躲到深山裡去終生閉關之類。到這一步,還是外道,因為「我們有心」,持慈悲心,沒有契入菩提心。第三階段就是要契入空性見,離相。救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發菩提心者實無菩提心可發。到這一步「生心無住,無住生心」,「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才是真正的具菩提心之菩薩,這是第三層境界。諸佛菩薩都是在第三層,外道也會在第二層,生出博愛之心,文藝復興時基督教講的「博愛」,就是慈悲心,對不對?所以菩薩修行發心,分這三個層次。修行開始是「生厭離」,先生出離心作為基礎。有很多人都是迷惑的,學佛很多年啊,想的就是求佛菩薩:家裡的小孩要考上大學,要平安,好一點的呢就是自己要發財陞官,好些的是要出輪迴,沒有慈悲心,只求自己死後能去西方凈土……就求這些好處。所以,一開始是出離心,在出離心上開始修行,最後在菩提心上穩住腳根,這是一切菩薩共同的通道。到真正發出菩提心,你就成了諸佛菩薩救生大寶船上的救生員,這個時候愚痴才算是斷了,因為你進入了以幾何級數速度消自己種子的道路而有望真正得救。沒有菩提心的埋頭念佛修小乘者,就算你勉強出了輪迴去得西方凈土,下品往生啊,未來為求快速消剩餘的大量種子,你還會再要求回來投胎練級的,低品往生並沒有了道。這個道理我們前面講了很多,就不重複了。【次親善友,求出路故。】出離心生髮以後,要找善知識去依止,這樣的話就不會走錯路。不找善知識的話,你一旦遇到邪師乃至魔師,那就麻煩大了。佛說過,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坐在弘法位子上的,很多可能都是魔子魔孫的化身或糊塗漢假大師,你一旦跟錯人走錯路,就會萬劫不復。你看今天的現象,比如假大師教你去攻擊母音老人、去誹謗凈空法師,那你慘了,肯定會墮地獄更深處。所以呢,一定要找可靠的善知識。怎麼找?最簡單的辦法,依佛在《圓覺經》上的教誨,我們已反覆講過,善知識,佛開示過的印證標準是:第一,他一定教眾生為善,教眾生髮菩提心行菩薩道。第二,他一定教離一切相,一定要教眾生離四相,心不住法。第三,他一定教眾生守佛定的規矩,五戒十善凈業等,不會和佛說的相反,一定是要求守戒律。要有這三個特徵,尤其重要的是離相,這個是非常難的。很多外道都會教你去放生啊,去多做好事啊,繞山磕頭啊等等,他們就不會教離相,那就不是善知識。依善知識,寧捨生命不要舍離善知識,才有機會出輪迴。所以,悟道就要依靠善知識,依佛的正法來修行。【戒驕奢意第二】這個地方大師講的是我們修行的動力,感眾生恩。佛弟子要感四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地獄、畜生、餓鬼三途,很苦啊。那些是我們曾經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掉到地獄、餓鬼、畜生道裡面,很慘,不是像沒有慈悲心的人所想,是他們自己造了罪墮地獄活該,不是這樣的。那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等,因為佛性被遮蔽,曾被人矇騙造惡而正受苦。你看,那些顛倒時代全德國都「嗨希特勒」,日本鬼子些以殺中國人為快樂,那不是他的本意啊,因為被魔子魔孫洗腦,被魔王洗腦,被阿修羅洗腦,這樣才墮進去的,畢竟也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啊,菩薩的慈悲心一樣包括他們。所以,他們墮到地獄裡面,我們要發願努力去拯救,「下濟三途苦」。「上報四重恩」。四重恩第一就是佛恩,佛投胎來娑婆弘法,才把這些個上乘的出輪迴真理教給我們,佛這麼清凈莊嚴,親自化身到我們這個污穢的世界裡來現身說法,恩重啊。父母給我們身體,養育我們長大,父母恩也重。所以佛弟子最講孝道,而不是儒家講的不孝。不光是今日生養我們的父母,過去世所有父母也就是一切眾生,還有以前已去世的祖先,我們也都要把他們超度,至少讓他們能出惡道,最好是領到佛的凈土去,這是父母恩。國主恩,就是國家保護我們的安全等,有恩。你看,在中國現在比較安全啊。一些西方國家常有炸彈爆炸、人體炸彈鬧得一塌糊塗。現在我們中國人出門去,你到菜市去買菜,不用擔心突然會有爆炸那些彈片會把你給殺死。你在中國坐公交車,基本上不用擔心公交車會突然起火爆炸(這是06年講的)。沒有日本鬼子等會來殺你家人,不只是因為日本人從良了,更是由於政府領導的國家強大軍隊給力,沒有歹徒分分鐘進屋搶劫殺人,是因為有國主管理的警察系統在工作。所以要感恩國家的保護,感國主恩,感國恩。是故,佛弟子是最遵紀守法的人,最擁護安定團結的。然後呢,眾生恩。

什麼是眾生恩呢?永嘉大師講得很詳細,你看:【衣食由來,長養栽種,墾土掘地,鹽煮蠶蛾,成熟施為,損傷物命,令他受死,資給自身。】我們佛弟子里許多人只吃植物不吃動物,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有慈悲心,盡量不傷害眾生。實際上,我們要絕對不殺生是不可能的啊,就是我們吃的糧食,也是從殺生的耕種行為得來。為什麼佛當時在印度訂的戒律是出家眾不準耕地呢?就是因為耕地要殺傷害死這些眾生。而當時在印度那樣的社會條件,修行人會有世間的信眾自動供養,乞食是很方便的,所以在那種情況下,在那種社會條件下,最不傷害眾生的生活方式就是乞食。在中國這個制度行不通,所以馬祖百丈才變通,為什麼呢?如果不變通,佛法就完蛋了,我們現在就不可能學到佛法了,所以要感祖師的大恩。這是佛菩薩大智慧的方便手段,真的是妙用難測。慧律法師講過,外道詰難我們佛弟子說,你們吃植物,植物也有生命,耕種得來也要殺生啊。慧律法師說,「那我就要問他,那你說我們吃什麼?」我們吃這個植物總比你吃烤乳豬強吧?你這一世吃烤乳豬,下一世就烤你。就是這樣,佛弟子實際上是在眾害裡頭取一種輕的,這句話很值得玩味,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你不好選擇,又非要做出選擇的時候,取一個害處輕的。所以我們吃植物,造成的傷害眾生最輕。但光是吃植物,我們也害生的,因為我們這個身體陋劣,必需要吃食物才能維生,所以呢,吃的時候,永嘉大師講,還要想到這些衣食來源,種棉花、種地呀,殺了很多蟲啊,那些蟲子家破命亡,他們也曾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啊。所以呢,把它們殺死殺傷來種田養活我們,還有呢,農夫也很辛苦啊,對不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要感這些眾生恩。

【但畏饑寒,不觀死苦,殺他活己,痛哉可傷!】就是說殺害了這些眾生的命,其實那些都是我們前世的父母兄弟姐妹,殺生以養活我們人類,所以呢為此真是很悲痛,這個世界確實太陋劣了!菩薩才會有這樣的大慈悲心。一般人哪裡會想到這個啊?常說「這是我自己花了錢買來的,殺來吃掉天經地義」,而且還要吃醉蝦,還要吃「叫驢」,吃種種虐食……眾生愚痴啊,菩薩有大慈悲心,才會這樣想,「痛哉可傷」。【兼用農功,積力深厚,何獨含靈致命,亦乃信施難消。】你看,講農夫也很辛苦。這些「信施難消」,信眾施主供養的恩德難報。【雖復出家,何德之有?】雖然出家了,但我們「何德之有」。我們這些修行人怎麼有資格吃這些傷害眾生而得到的食物,使用這些地球資源呢?感覺很慚愧。【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絕塵之行,徒為男子之身,而無丈夫之志。】雖然我想「出超三界」,就是想出輪迴。那麼,不能做承擔佛法、救度眾生、以佛法供養眾生這個諸佛的家業,那麼我們就枉為七尺男兒之身,沒有一肩挑起佛家業的大丈夫之志,真的是很可恥啊!都沒有資格呼吸地球上的空氣,大師大概就這個意思。所以要發大乘心,追尋佛祖的足跡,發誓救盡天下蒼生而又離一切相,勇於承擔佛家業轉大法輪照耀黑暗苦海,而不只是持一句佛號但求自己能往生躲脫輪迴而已,這樣的修行人,才有資格吃你眼前的一碗米飯,大師陳義很高了。【但以終朝擾擾,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費,上乖弘道,下闕利生,中負四恩,誠以為恥。】不能承擔大乘、自修也散漫者,或只求自己念佛、埋頭往生西方、其他一切不顧、自己過去世爹娘些都不管,又或者呢埋頭打坐、在深山裡面終生閉關,這些人都是焦芽敗種,都是忘恩負義之徒,應該覺得慚愧啊!何況是連佛法都不學修的那些凡夫,在世間只是為名利、就是為了養家糊口這樣浪費掉一生的那些小人,非常可悲。佛法裡面才有大英雄,才會有這種思考。所以,不能做大乘菩薩工作的話,就是上對不起佛祖,下對不起蒼生,「中負四恩」,佛恩、國主恩、父母恩、眾生恩都對不起啊,應該覺得很羞恥。【故智人思之,寧有法死,不無法生。】知恥近乎勇,所以呢,寧可我們修行,受用佛法、承擔佛法,為這個死掉,也不要做不懂佛法,愚痴地活在世上的凡夫小人。也就相通佛講的這個偈「若在世百年,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孔聖人也講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暗合這個意思。如果我們在世上活一百年,沒有聽到佛講的上乘法,還不如活一天卻聽到了。所以說「寧有法死,不無法生」。【徒自迷痴,貴身賤法耳。】愚痴的人,只知道養活這個身體,為了給土饅頭提供肉餡,為給火化爐提供一條燃料,這樣受盡折磨虐待地活過一生,真的是很愚笨。這個地方有點暗通戒顯大師那個要義:作為長老啊,你就要努力地培養禪師、培養菩薩、一起推動佛法,如果做不了這個工作,你不如去找個最深的糞坑一頭扎到底,五十年都不要出來,直接做那種臭的醬肉就可以了,意思有點相通。下面講修行。【凈修三業第三】講到殺盜淫等,這些戒,一定要嚴守。【乃至六根所對,隨緣了達,境智雙寂,冥乎妙旨。】「六根所對,隨緣了達」,是認真即相。「境智雙寂」就是能所雙亡,我執放,法執也就脫掉了,六根就不能迷惑我們,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會被六塵污染。「冥乎妙旨」,這樣才符合最上乘的要義。所以,我們要努力為一切善,同時離一切相。下面講的是修身的,四威儀等,這些我們就不細說了。還有,就是要供養眾生,離一切相,離相供養,離相布施。【歡喜供養,心無吝惜】講這些用得最多的,還是一句話,就是盡量不要去傷害眾生,還有呢,要努力去利益眾生。只要有緣學佛的人,就要教他,有慧根學最上乘,就教他最上乘的禪法,不要吝法。佛法就像火,你點燃別人的火炬,自己的火炬才會增大,而不會減少。遇到適合學禪的人,一定要講最上乘,不教最上乘的禪法,你就犯佛定的戒,該教佛法時你不教,也犯戒。當然反過來說,你智慧不夠,對根器太差的人不該跟他講的時候強講,讓他謗法造罪,那也是犯戒。所以,弘法一定要有大智慧,觀機施教,弘法一定要在破我執之後。適合學佛的眾生就教他學佛,適合學最上乘者就教最上乘,沒有機緣學佛的,寧可先讓他學一些良善的外道,讓他慢慢走,等有機會殼磨薄以後再來學禪,也可以的。對最差的眾生呢,力圖減少他們的痛苦煩惱,不要傷害眾生,這是最最最低的要求了,盡量不要傷害眾生,我們還要主動去利益眾生。止持和作持。止持,不要做傷害眾生的事情;作持,努力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包括弘法救眾,包括供養眾生等等等等。【當知心是萬法之根本也。】「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一切萬法(法執),都是我們佛性生起的妙用,包括我執法執,也是佛性變現我執,我執取得法執,如是出來的,所以說「心是萬法之根本」。【云何邪念?】什麼是邪念呢?【無明不了,妄執為我。】就是有我執包裹,所以必然「知見立知」,墮入無明,就是愚痴。所以,我執就是魔。【我見堅固,貪嗔邪見。】一旦有我執,貪、嗔、痴、慢、疑、邪見,都起。因為有我執,我是人我就貪美女、功名利祿等,是狗我就貪大便、貪母狗。嗔就是容易生氣,順我執的就高興啊,這個人和我的意見一樣,高興。那個人意見和我相反,就生嗔恨,這是嗔毒。愚痴也是因為我執。貪嗔痴慢疑,都是因為我執而起,所以拔除我執,五毒諸毒都消,那就是覺悟了。【橫計所有,生諸染著。】「橫計所有」就是被各種法執纏繞,起種種分別執著,一旦有我執,就會被法執纏繞,所以「生染著」,也就是迷惑、著相。【故經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為有我執就會有法執,「我所」就是「所」,也就是能所都存,所以就是我執法執堅固。【因我所故,起於斷常。】偏執「斷常」,斷是惡空境界執「本來無一物」,常就是假有境界「身樹心是台」,所以都是我執惹的禍,這個可以編成一首歌來唱,是不是啊?「都是我執惹的禍,那樣的愚痴害死個人」,是故,墮入輪迴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跟隨這個我執走的,能夠把我執降伏住。【離我我所,觀於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一樣的,就是「能所雙亡」,連涅槃都是空,都不執著,一相不存,這才是名究竟的境界。【文字性離,名字亦空。】究竟境界是無話可說,用文字不能表達的。就是說,要看月亮,不要看佛的手指。【故經云:法無名字,言語斷故。】究竟的禪法,即祖師禪,是不能用言語講的,所有大師說的都一樣。如老子版文殊菩薩曰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以妙相絕名,真名非字。】也就是古人說的「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最究竟的禪理,是祖師禪,依我們人這種眾生的腦子功能,勉強可以在如來禪的文字接引下意會理解,但是用人類語言,還是表達不出來的。【絕相離名,心言路絕。】真正的究竟境界,用任何相都表達不出來,用任何文字更表達不出來,所以有祖師說連拈花微笑都是一場敗缺。你豎一根手指的所謂「一指禪」,也有禪師說該把它剁了或拗斷,也就是這個意思。所有的相,都表達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境智雙忘,心源凈矣。】就是能所雙亡的時候,那麼就到「名最究竟的境界」,佛性現前。【是名凈修意業。】這就是修最上乘「住心」的方法。【六根所對,隨緣了達。】這個時候,知空行有,即相而離相。不是說把六根、六塵隔斷,我們在紅塵中行走是很認真的,但心不粘著。所以呢,隨緣做事,心不粘著,「隨緣了達」。而不是跑到深山裡面去躲避,和大眾隔絕,那是迷惑的人啊。

【奢摩他頌第四】【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句話是牛頭法融禪師講的,永嘉大師從文字上作了一些潤色,也就是「生心無住,無住生心」。用我們的大腦思維做事,又不被它的局限性所迷惑。不住空,不住有。【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我們會離相,內心是很明白的。佛性現前,處處是了了覺知,不是那種「無記昏昏」的,不是「能斷百思想」像死屍一樣努力追求不起念頭髮呆。而是非常靈活,非常洒脫,生起無限妙用的,也就是一頭白大象,給諸佛作坐騎用。【無覺之覺,異乎木石。】也是一樣的意思,無覺,指離相,後一個覺,就是我們真正的佛性,就是去掉知見的,「知見無見」的那個狀態,是和木石和死屍有區別的,是有一個明照在那兒的,就是所謂的明覺,也就是佛性,真正的明鏡,能夠照破山河萬朵,它觀察得很清楚的,所以叫「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用佛性的人,就不會被法塵纏繞,就「無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般若無知」,無知的意思,是不用世智辯聰的所謂「思慧」,那就是無所不知。證大圓鏡智,一定生妙觀察智,本是一體的。所以,究竟覺悟,不是死屍禪,真正的佛境界,絕對不是死屍禪,絕對不是枯木寒岩三冬不暖,絕對不是說我們「能斷百思想」拚命不起念頭學死人或發獃,那是錯的,是錯解了、落惡空。【毗婆舍那頌第五】【一切諸法,悉假因緣,因緣所生,皆無自性。】就是緣起無自性。諸法(法執,一合相)都是因為緣起而有暫時的幻相,所以沒有究竟永恆的存在。【一法既爾,萬法皆然。】所有的法執都是這樣,連我們的我執也是如此,所以世間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色像無邊,悟之者,則無非般若。】真正明白的人,看見萬法就能看見真正的佛性。所以「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你看見一朵花,昨天還鮮艷嬌美,今天可能就枯萎了。禪師看見花,當下在它開放的時候,就知道它是虛幻的,不會著相。那個「黛玉葬花」是最著相的了。所以呢,不要等到色身將要死亡時,才知道這個身體是要死的,每一刻都要知道自己身體會死的,抓緊去用它,抓緊自修和弘法,不要在內心對自己說「我的身體最健康,我是有金剛不壞之身的」。每個人都本能地認為自己的生命是永久不壞,這是很愚痴的。你看那部電影,我覺得也是暗合道妙,那個《人鬼情未了》,男主角看見電視上演飛機事故現場,就說多可惜呀,這麼多人就這麼一下掛掉了。女朋友安慰他「不要擔心,你是有金剛不壞之身的。」「那很難說,他們也曾經有啊。」就是這樣。不要看見黛安娜,看見張國榮,看見洛桑……這些人死了,反而覺得很安慰,心想幸好死的是他不是我。這我就比喻成讀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打預防針,大家都怕痛,希望排到最後一個,但是你總是躲不脫的。不一定在哪一天啊,死亡突然就來了,所以活著的時候,要抓緊修行,抓緊去利益眾生。也就是把『死』字貼在額頭,觀當下如臨終,這樣才好。正如永嘉大師講的「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所以,隨時要記住修行,隨時要念佛,隨時要利益眾生、承擔佛法。「色像無邊」,悟的人就「無非般若」,處處看見生滅,處處看見真相。

【萬累都泯,妙旨存焉。】幻相法執全部滅的時候,真正的佛性就會呈現,那個呈現沒有語言可以形容。這也就是《圓覺經》說的:諸幻滅盡,非幻不滅。【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用真正的佛性,是不染法塵、六塵的,不用我執「思慧」,不用世智辯聰,但是呢又無所不知,了了分明。不隔絕相,是即相而離相的。【如是則妙旨非知,不知而知矣。】「非知」就是「非智」,不是世智辯聰我執「思慧」小聰明,「不知」就是不用我執、離開六塵的纏繞不迷法執,而觀察得很清楚,了了地明照。反過來,就是文殊老子說的:智慧出,有大偽。用我執「思慧」,就迷惑淪陷。【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真正開悟,照破山河萬朵,大千世界就迷惑不了我們,走到哪都不會被法塵纏繞,無眼耳鼻舌身意,所謂六根清凈,即相而離相,入水不動波入林不動草,而不是跑到山裡去躲避紅塵。

【迷名滯相,則絲毫成隔。】一旦著相,無論走到哪兒,處處都是障礙。關鍵在我們的心粘不粘,而不是外境好醜。所以,「智者除心不除境,愚者除境不除心」。只要心凈則佛土凈,任何境界都障礙不了你的。所以關鍵是要修心要見性,而不要去試圖除法塵,也不要追逐法塵。

【如其執有滯無,則終歸邊見。】著「空病」、著「有病」,都是外道邊見。下面這個地方講住山,類似的意思,慧律禪師也講過,在《修行人的通病》里。【如是則乃可潛形山谷,寂累絕群哉。】「如是」就是開悟以後,我們用佛性不會被法塵迷惑的時候,才有資格去住山。「乃可潛形山谷,寂累絕群哉」,就是說開悟以後若有條件弘法,則一定要出來利益眾生。但是如果法緣不足,滿街都在紅海洋、「嗨希特勒」的時候,禪師就在山裡面,「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保存佛法的火種,獨修,消自己種子,等待時機。

【其或心徑未通,矚物成壅。】如果「心徑未通」,「矚物成壅」就是說沒有開悟的時候,不免會習慣性地著相,看到什麼都是障礙。所以即使在山裡面住了很多年也沒有用,即使是從小在山裡面長大的,下山看到美女就迷,回到山上最想念的,就是那個「老虎」,看到美女就丟不下,就是這樣的。心不凈,不疏通,有我執在,想讓六根清凈,那是不可能的。儒家不知修心,只去猛遮斷六根,所謂「非禮不聽不視不言」的遮斷法,屬於掩耳盜鈴,是很愚蠢的。

【而欲避喧求靜者,盡世未有其方。】如果心沒有開悟,在總是風動幡動就一定會心動的狀態下,想要躲這些個喧鬧,跑到山裡面去求清靜,做不到的!若強住山,往往會著魔。【故知見惑尚紆,觸途成滯耳。】就是迷惑、沒有開悟的人,看見什麼都會成障礙。【是以先須識道,後乃居山。】先要開悟,要有大定力,能夠「定心不染物」,才可以「處處入塵埃」,才能住山,才有資格去住山。【若未識道而先居山者。】沒有開悟而去強住山呢。【但見其山,必忘其道。】一看見山就迷惑啊。這個與《圓覺經》上講必須先除理障,後除事障的道理,是相通的。【若未居山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就是說,真正的開悟後的人,不管是住在紅塵中還是山裡,他也是住在佛性裡面,住在佛法的妙用裡面,時時住大乘涅槃裡面,也就是處處是山,因為不會迷惑。【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悟後住山的人,在山裡面、在紅塵裡面,都是離相的,所以他總是能用佛法,總是在清凈中,都是住在佛的凈土。「忘道」就是迷惑的人,在山裡面也迷惑,「山形眩目」,看見風動幡動就會心動,山精樹怪等,都會給你造成麻煩的,因為你沒有定力嘛。【忘山者,人間亦寂也。】就是說,能離相在人間行走的菩薩,他不用住山,在紅塵中,也是清靜的,也是住在凈土的。【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迷惑著相的人,住在山裡面,也是鬧嚷嚷的,如慧律法師說的,有人住在山裡面,卻耐不住寂寞天天聽收音機,喜歡聽世間各種烏七八糟的新聞取樂,對世間垃圾信息些,比大街上的販夫走卒知道得還多。又著相,又不修,住山比住在紅塵里還亂。【若能了境非有,觸目無非道場。】很精彩啊。如果幻相不能迷惑你的話,放眼望去都是道場,「酒肆淫坊皆道場」,「殺盜淫妄皆方便」,那是大菩薩境界,厲害。【若能慕寂於喧,市廛無非宴坐。】如果能夠見性,不被法塵動搖,住在紅塵中,也就是相當於在靜坐,恆處於大禪定。所以呢,不管是違還是順,都能夠平靜接受。風亂動,幡亂動,菩提心不動。

【徵違納順,怨債由來善友矣。】就是說,誹謗我們的人、攻擊我們的人,是在幫我們消舊債,也是我們的好朋友。菩薩不會憎恨任何一個眾生,能夠真正地修忍辱而無辱可忍。【如是則劫奪毀辱,何曾非我本師?】那些罵我們的、誹謗我們的、攻擊我們的、造謠誣陷傷害我們的,都是我們的老師啊,是幫我們消債的善知識。【叫喚喧煩,無非寂滅。】那些眾生牛馬呼,也動不了我們的佛性,也是寂滅道場。【定水滔滔,何念塵而不洗?】我們內心的佛性朗朗明照,這些法執哪裡會干擾我們呢,降心伏心不成問題,消種子也就快了。【智燈了了,何惑霧而不祛?】內心的佛性開啟出來,明白了,世間你看什麼都不會迷惑,恆住在禪定裡面。非禮看明白,非禮聽清楚,非禮當說則說清楚。【則何不乘慧舟而游法海,而欲駕折軸于山谷者哉?】何必呢?不用我們的佛性游在這個大禪定海裡面,而偏要跑到山裡面去求清靜處處碰壁呢?迷惑啊。所以,智者要凈心,愚者要轉境。智者是轉心,只要心轉凈以後,處處都是道場。你若心迷惑,住在深山、住在任何地方,住在道場里,你也一樣是住在紅塵中,因為你心不凈心在紅塵。這裡也暗合蓮池大師「身出家和心出家」的意思,要心住山,而不是勉強去求身住山,你勉強求,容易出問題,容易著魔。這些《永嘉集》里的內容,我們只是簡單扼要地提一提。關於永嘉大師的簡歷。他是在公元665--713年住世,49歲就去世了。可能是因為這大菩薩沒有長久住世的因緣,大概是由於六祖已經把禪宗的教學事業做得太好了,基本上不太需要永嘉大師的力量,所以他的住世時間很短。因為菩薩覺悟且自修透徹以後,如果沒有教學任務,那還住在紅塵中受苦,是沒有道理的。一定是有教學任務、為幫助眾生才住在紅塵里,他們到這穢土惡世來,可不是來旅遊的,這污穢環境對於凈土菩薩些,比糞坑還臭萬倍,根本沒有絲毫旅遊價值可言。因為六祖已經做得很成功,所以他就回凈土去休息了,或者到他方世界作佛度眾生去了。假如六祖不出現或者受迷惑被困住出不來,則這位大師絕對會去承接五祖衣缽,然後完全可能活到150歲,或140多歲,像趙州老和尚那樣。《壇經》裡面有永嘉大師見六祖的記錄,是一次典型的主見主。我們之前說過「主見主,誰也不是二百五」。現在也複習一下。【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他俗姓戴。【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先修天台宗,止觀就是打坐,禪定功夫很厲害。【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是看《維摩經》突然開悟。也有些人是讀《楞嚴經》開悟。開悟有很多因緣,很多是讀經。所以你看,無師自通者,是有不少的。有個人是走在街上,聽人罵架「你這人真不要臉(我執)」而突然開悟,很偶然的。有的人是因為聽到一個意外的聲音,比如香嚴擊竹,還曾有菩薩化身是在殺豬過程中自己開悟的呢,因為一些偶然的事情觸發,而突然開悟,冷灰爆豆。【師弟子玄策相訪。】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去訪問他。玄策,是六祖的全國四處遊方「菩薩種子諸佛將才收割機」。【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就和他談話,發現他說的話,和那些大師講的一樣。所以,六祖的弟子就說:【策云:仁者得法師誰?】你是從哪個師父那裡得到法的呢?【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他說,我在《維摩經》上開悟的。【未有證明者。】沒有誰給我證明過。【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曾有這個說法,威音王以後呢,無師自通都是外道。其實這個說法未必對,永嘉大師和其他許多無師自通的菩薩,都是反例子,包括近代的虛雲菩薩,仔細追尋,會發現虛雲老的人間師父,實際上是一壺開水。【曰:願仁者為我證據。】請仁者為我證據,給我印證。【策云:我言輕。】我的話輕,因為沒有法王衣缽,說話沒人信的,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曹溪有六祖大師。】全國佛教界,大家都公認的法王六祖,在曹溪。【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學眾多,關鍵他可是有衣缽在手的。【若去,則與偕行。】你如果願意去,我陪你一起去。這玄策禪師也是很了不得的,是個伯樂,六祖的「遊方全國流動招生廣告車」。必須得去,因為眾生愚痴啊,他們不會懂你講的是正法,只是會看你有沒有這些個頭銜包裝,有沒有一堆軍功章證書之類掛在胸口上,所以一定要去六祖那兒領一個標牌,領個許可證,弘法許可證。現在許多人也是這樣的,只執著外在名相,比如說要看有沒有皈依證肉傳承之類,一定要執著這個。所以我說,一定非要執著這個,那我問你,當年佛在世時,那麼多佛弟子,大迦葉、阿難等等,包括佛陀自己,你讓他們排著隊過來,看誰拿得出印度佛教協會或中國佛教協會頒發的皈依證?都沒有!那你覺得應該要開除他們的「教籍」嗎?這是我們後世辨認的方便,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依照李炳南老菩薩講的,去做個儀式上的皈依,也是很好的。但是呢,不要太執著,對於外相的東西,不要過分地執著。真正的皈依是發菩提心,在任何一個地方執著,就會迷惑啊。所以呢,大師就同玄策來參,然後就是主見主。【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這套動作,是不是很像俱胝禪師打坐時遇到的那個繞圈比丘尼啊?這個就是主見主,相互測試,客方先出招,很厲害啊。繞三匝振錫杖,祖師禪動作秀,威風凜凜地,一句話不說,看主方如何張嘴。【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六祖就測試他,如何測呢?先罵罵你,看你反應。「你怎麼有這麼大的我慢啊?」【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看這句話,一出言就是經典,大菩薩厲害。【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為什麼不證取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徹底結束輪迴呢?六祖這是挖坑埋人的策略,對方若言有無生佛性可取,正著一相。【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他說,本來就是無生滅,有什麼證不證啊?【師曰:如是如是!】六祖說,是的是的!表示認同。就是說,你如是我也如是,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相互已經印證了,這是主見主。【玄覺方具威儀禮拜。】禮拜,表深深海底行的無我精神,前面是較量機鋒,不是有我慢在。【須臾告辭。】然後就要告辭。【師曰:返太速乎?】你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永嘉大師很厲害啊,時時處處都很警惕的,作家本色,是很警覺的,這裡六祖也許真是句客套話,他反手就是一招,我本來就沒有動,本來就沒有來去,本來就融合於虛空,本來就是「一口吸盡西江水」,哪裡有來去呢?如來者,非所來也亦無所去,這就是用佛性不用我執「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大乘涅槃狀態。【師曰:誰知非動?】六祖問,知道沒有動的那個是誰?就是說,你這個是不是我執啊?你知道自己沒有動,是不是用我執在知?兜底給他一個掃堂腿。

【曰:仁者自生分別。】那是你自己在分別,我卻沒有這個分別,明明是你自己在分別。厲害啊,以攻為守,真的是倚天屠龍相見。【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這是捧殺大法,故意再表揚你,看你浮不浮。你真正的得到了究竟禪法,無生真實的意趣。對方若高興曰:我當然得了!不然美國人不會服我!(宣化被廣欽整出的傻話)就上他當。【曰:無生豈有意耶?】永嘉大師說,無生哪裡有意思呢?很厲害吧!究竟境界無相可立,根本無所得。就是老虎不上驢套。假如中招,說:啊,我得無生了,得最上乘法了,六祖親口給我證明過了,到處去宣傳,六祖證明過我開悟了,那肯定是迷惑的人。而大師反手就是一招:無生哪裡有意呢?【師曰:無意誰當分別?】如果沒有意,是誰知道那個無生沒有意呢?【曰:分別亦非意。】這句很經典的話來了,永嘉大師說,「分別亦非意」。真正的菩薩分別「妙觀察智」起用是「隨順眾生分別執著」,不是禪師自己有分別迷惑了。好比說我們吃飯是因為我們住在肉身里,不是我們真的認為飯就比大糞好,那個狗吃大糞就是很低檔的。是因為我們現在住在人肉身里,就要隨順這個肉體的分別,不是自己真的有分別。我有一個不吃飯的東西,知不知道?就是這個意思。「分別亦非意」,這句話非常有用。就是說我們還是認真即相的,同時離相,吃飯不吃糞,但內心不粘著不分別。【師曰:善哉!少留一宿。】六祖說,太好了!你還是住一晚上吧,給我的這個地方蓬蓽增增輝。所以呢,他就住了一晚上。【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世稱一宿覺,其實他見六祖前就覺了的,不是經六祖啟發後才覺悟,到曹溪時,六祖如果是桃花島上黃藥師,他就是尊洪七公。

這裡也就證明了,威音王以後無師自通,也有大菩薩的,並不一定都是外道。尤其是,我們講在末法黑暗的時代,到處是邪師說法魔子魔孫無間道,世間罕有善知識了,大菩薩乘願來,像一個個孤膽將軍,像我們虛雲老,像大愚祖師,他們就是、往往也只能是無師自通,再用佛經祖論自我勘驗,現在已經找不到一個像六祖那樣公認的法王,來給他們印證,只好不尋關吏,抄起傢伙,組織隊伍,各自為戰。


推薦閱讀: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三〇) —— 「不受福德」與...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六)下
《金剛經》講解第十講
【《凈土與大圓滿修法儀軌》之-金剛薩埵會供】
《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講記(下)

TAG:大師 | 歸來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