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台中醫藥專修學院

淺談五運六氣學說的科學價值

 柳少逸 蔡錫英


發布時間:2005年3月14日 8時13分

【摘要】五運六氣學說,將物候學、氣象學等知識與祖國醫學溶為一體, 從而形成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氣象學。它以大自然氣候變動的類型,及其周圍的綜合情況為研究前提,以「天人合一」的觀點,說明人體健康受到氣候變動有勝復的影響關係。提示人們要「謹候氣宜,無失病機」,並以此來指導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關健詞】五運六氣學說  科學價值

祖國醫學中的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學說,它將物候學、氣象等知識與祖國醫學溶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氣象學。其有文字記載,首見於《素問》運氣七篇。遠在十二世紀初期的宋代,我國就已有了由國家定期公布的氣象預報制度,同時把由於氣候的變化影響而可能流行的疾病及其防治加以公布。運氣學說以大自然氣候的變動類型,及其周期的綜合情況為研究前提,聯繫到「天人合一」的觀念,從而說明人體健康受到氣候變動有勝復的影響關係,考慮到人在「天地氣交之中」,在機體感受氣候有正常與異常性變動下所產生的機理,作為外在致病因素,說明中醫關於「邪氣」與「正氣」變化的理論。所以,《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提示人們要「謹候氣宜,無失病機」。由此可見,把天文學、氣象學、物候學等知識,運用到醫學領域裡,並以此來指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源遠流長,說明運氣學說是個富有生氣的東西,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現以「運氣學說的科學價值」為題作一淺談。

1、從氣候變化看五運六氣學說:

人類生存在地球表面大氣中,現已知組成大氣的主要成份有:氮、氧、氫、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這些成份是影響天氣變化、生物生長、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例如氧氣是人們呼吸、維持生命的極其重要物質;水汽是雲、霧、雪、雨、露、霜形成的主要因素;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使地球生物免遭過多的紫外線損害。大氣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物理變化,構成了氣溫、氣壓、氣濕、空氣流動、降水、日照和大氣電等氣象因素,而氣候則是各種氣象因素的總和,人類的生存是受各種氣候因素的影響,故《內經》中有「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的論述。太陽每時每刻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地球輻射太陽能,這就是太陽輻射。太陽是大氣唯一熱源,太陽輻射量的多少,一般是隨著緯度而改變,緯度的高低決定了太陽角度的大小和晝夜長短,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就長,太陽輻射總量就多;反之太陽輻射總量就少。如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正午時太陽最高的一天;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正午時太陽最低的一天;春分、秋分是一年中白天黑夜平分的兩天。

地球周圍的大氣不停地運動著,這種在一定範圍內氣流運動的情況,簡稱大氣環流。對大氣運動的原因,《素問.六微旨大論》有「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的記載,說明了空間因素與地面因素相互作用,上升運動與下降運動互為因果,六氣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則釀成了雲塊生消,颳風下雨,降雪落雹,閃電雷鳴等不同天氣。《內經》中的這種見解,與現代氣象學理論是吻合的,而且已被現代氣象學中的「鋒面學說」所印證。

六氣分配到春、夏、秋、冬四時,四時共得二十四節氣。即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四節風氣主令;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四節火氣主令;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四節熱氣主令;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四節濕氣主令;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四節燥氣主令;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四節寒氣主令。這就是《內經》將一回歸年分為風、火、暑、濕、燥、寒六個氣候性季節,六季便是所謂「六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和醫療實踐中,根據黃河中下游常年氣候運動的平均狀態,所歸納出一個規律性的總結。這六季的劃分,不僅是我國季節劃分史或曆法史上一個特殊方案,而且在醫學氣象學上也是一個重要貢獻,甚至在超長期天氣預報方面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國黃河流域,一向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之說,通過實測表明,大寒前後氣溫最冷,大暑前後氣溫最熱。大寒時期正是黃河流域氣溫最冷階段的中心。《內經》中六季取用大寒為起點,就氣溫變化過程而言,大寒含有「極」的含義;按陰陽概念,這一時期正有著陰的極點和陽的始點的含義。

我們通過煙台地區氣溫相對濕度逐月降水量及逐月降水日數變化的若干資料來看,也充分顯示出《內經》六季劃分的科學價值。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表面上看來年年如此,沒有什麼變化,但事實上每年的氣候都不完全相同,故《素問.六節臟象論》云:「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古人就是根據這些客觀存在的事實進行長時間的物候觀測,發現日、月、星、辰的運行及方位的轉移,與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是一致的。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有「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立為火運,「  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立為土運,「倉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立為木運,「素天之氣,經於亢氏昂畢」立為金運;「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立為水運的記載。說明了隨著天體的轉移,因天空中出現了丹、 倉、素、玄的五色,就稱五天,見到了火、土、木、金、水的五氣,就稱為五運。運氣學說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它是從客觀事物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故對氣象的預測應該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清.同治年間,陸九芝著有《世輔齋醫書》,他根據五運六氣的推算方法,以清.同治三年(1864年)為第77甲子,上溯至第一甲子,計4620年,推測出每一個周期的氣候特點,並列舉了歷代醫家(即後世所稱的各學派)所處的時代及其用藥特點,與五運六氣的周期基本是符合的。

  我們對1959 年至1979年煙台、文登、萊陽、萊州四地氣象記錄,與運氣推斷對照,發現煙台在21年中,有5年不符,15年相符;文登有5年不符,2年不甚符,14年相符;萊陽有7年不符,2年基本相符,12年相符;萊州有3年不符,2年不甚符,16年相符。

由於運氣學說是用樸素的辨證唯物觀點,以及從客觀世界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故對氣象的預測方面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根據近代一些天文學家的研究證實,中國的六十年甲子對氣象的預報是有很大的科學價值的。

2、從發病情況看五運六氣學說:

四時氣候的變化各不相同,而人體的發病亦因之而異。人們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一些疾病的發生是具有一定規律的或「似晝夜節律」,或「似周月節律」,或「似周年節律」。如多數疾病在早晨則輕,白天安靜,太陽落時就漸漸加重,半夜以後就更加厲害,《內經》認為這是由於病邪的輕重與陽氣的盛衰有關,人體的陽氣受四時不同氣候的影響,一日之內,氣溫不同,疾病也有輕重的區別。故《靈樞》有「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具於身,故甚」的論述。也就是說按照一天的陰陽消長升降來分為四個時辰,以應四時之生、長、化、收、藏。一歲之中有溫、熱、涼、寒,一日也是如此。早晨是陽氣升長之時,人身的陽氣也應之而升長,陽氣升則病氣漸衰,故覺病輕爽;中午陽氣大盛,人身的陽氣也應之而旺,陽氣旺則能勝邪而病覺安靜;日落則陽氣下降,人身的陽氣亦隨之而漸衰,陽氣衰則邪氣漸勝,故病覺加重;夜半則陽氣深藏,邪氣獨盛於身,所以病較嚴重。但疾病之起,也有和四時之氣不相應的,這是因為「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就是說,病若不和四時陰陽升降相應的,是屬於五髒的病變,發病的臟氣受到相勝時氣的剋制。如脾病不能勝旦之木,肺病不能勝晝之火,肝病不能勝夕之金,心病不能勝夜之水。故病必然加劇。若人之臟氣,能勝時之氣,如肺氣能勝旦之木,腎氣能勝晝之火,心氣能勝夕之金,脾氣能勝夜之水,就可以好些。因此治療疾病時應「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

人氣的虛實開闔,應天時之盛衰,若「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正以平居之際,其腠理開閉緩急亦有時之故。因「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實,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郗,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瞧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風、寒、暑、濕、燥、火為天之六氣,亦稱「六元」。在正常情況下,六氣是無害的。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若四時六氣發生太過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的反常情況,就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引起疾病的發生,是謂六氣淫勝,簡稱六淫。春時木氣司天,則四方皆溫;夏時火氣司天,皆四方皆熱,夏秋之交,土氣司天,則四方皆濕;秋則皆涼;冬則皆寒。故六淫為病,每與季節有關,春多風病,夏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則早已為人們所共知。有人統計,5歲以內的小兒,冬季出生的患齲齒和佝僂病者比夏天出生者高一倍。冠心病心絞痛的發作、高血壓腦出血、以及肺心病的惡化或死亡等,都以寒冷的冬季為多。人體鈣、磷變化也有明顯的季節性;男性的血膽固醇值也有冬季增高,夏季降低的傾向,尿中的17─甾酮類的排泄量也有秋冬高、春夏低的特點。它如風濕病、潰瘍病、膽石症、動脈硬化、結核病等,對於季節和大氣的變化也都十分敏感。惲鐵樵氏就是根據《內經》的四時定名法則,而確立「冬之熱病謂之傷寒;春之熱病謂之風溫;夏至前之熱病謂之溫病,夏至後之熱病謂之暑溫,夏秋之交其時以濕勝,當此之時患熱病則為濕溫;八、九月燥其主令,其時熱病,多半原於夏日受涼,反更之『長氣』無以應秋之『收氣』因而熱病,如此則為伏暑」,此為根據四時以定名之大綱。

「春生本於冬氣之藏,夏長本於春氣之生;長夏之化,本於夏氣之長;秋收本於長夏之化;冬藏本於秋氣之收。若冬氣不藏,無以奉春生;春氣不生,無以奉夏長。不明天時,則不知養藏養生之道」。若逆四時生、長、化、收、藏之氣,必有率意而失之處。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告誡人們注意,「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清.雷豐就是根據「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  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八句經文為綱,按四季發生的時病,著《時病論》四卷問世。

我們對煙台地區1962年──1979年,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情況作了統計,發現13年中共有3個流行高峰,峰與峰間周期約為6年,發病季節又均在古歷七月份左右,正值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四節濕氣主令,1966、1972、1978年均屬高峰年份,地支又均為子、午,乃屬少陰君火司天。《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少陰司天,其化以熱」,「熱淫所勝,拂熱至,火行其政」。《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四之氣,溽暑至,大雨時行,寒熱互至,民病寒熱,嗌干、黃癉」。俱屬濕熱鬱蒸之候。

綜上所述,運氣學說與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有極大關係。深諳運氣學說,能進一步掌握其轉歸。

3、從臨床治療學上看五運六氣學說:

運氣學說應用臨床治療中,非常注意天時地理及節令的變化,若治病不本四時之規,不審地宜之律,不明標本之理,則茫如望洋,無可問津。如《內經》非常注意因天時而施治,其在《素問.八正神明論》中指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若治反天時,就必然導致不良後果,故該篇接著指出:「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廓空而治,是謂經亂。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近年來人們發現,在24小時不同時間服藥,治療效果出現明顯的差異。如糖尿病病人在上午四時對胰島素最敏感。說明人體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對各種藥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故《內經》中有「因天時而調血氣」的治療方法,春夏氣候由溫漸熱,人體腠理開泄,溫燥藥物不宜多用,以免耗津傷陰,秋冬氣候由涼漸寒,人體腠理緻密,陽氣潛藏,寒涼藥物不宜多施,以免傷陽耗氣。所謂「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之理,就是在治療上結合值年歲氣和四時秩序對人體的影響,而採用不同的用藥方法。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載有「五運六氣用藥式」,提出常規用藥當順天時氣候和藥性的陰陽升降、四氣五味相結合,其立論就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理論而闡發的。《內經》認為一日十二時辰中的子、午、卯、酉,一年二十四節氣的二分、二至,是陰陽交替的樞機。子午與二至是陰陽轉折之時,卯酉與二分是陰陽平衡之際,疾病的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則是卓證。再如陰陽變化之際,陽勝之病能冬不能夏;陰勝之病能夏不能冬;年老體弱、虛衰者,每當二至、二分時,常因不能適應而導致死亡。如蒲輔周老先生,在臨床治療中,謂外感和時病總是六氣為病,認為治療急性熱病必須掌握「六季」這個客觀規律。再加1955年石家莊乙腦流行,證偏於熱,以清熱解毒法獲效;1956年北京氣候多雨偏濕,「證」偏於濕,用原方不效,採用清熱透濕法後獲效。足證根據氣候特性指導臨床用藥,正是祖國醫學辨證特點之一。又如煙台地區,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的病毒性肝炎流行的高峰年,其發病高峰月份在下半年,因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在治療上,則宗「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以辛苦甘」的原則,主以辛開苦降之劑,佐以甘味健脾之劑,於是鬱火得清,濕熱得除,中州樞轉,病臻愈可。又如《內經》中「諸氣在泉」、「司天之氣」的治療論述,就是闡述五味在治療中的作用及與五運六氣的配合原理。對於六淫勝復的治法,《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的論述。

4、從物候節律看五運六氣的周期:

當人們翻開日曆,就會發現日曆上除了寫明某年某月某日外,還注有農曆已未年、庚申年等。這已未、庚申就是一種「干支紀年法」,也叫「甲子紀年法」。「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這就是古人總結了長期的節律知識,定六十年為一周。也就是六十年一甲子。「甲子紀年法」是我國古代曆法中的一個重要創造,是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合起來,用以記載和推算時間的。若用干支紀日就叫「干支紀日法」,也叫「甲子紀日法」。據歷史學家從甲骨文的研究,在春秋以後,至少在周幽壬元年(公元前776年)十月辛卯日起到現在,從沒有錯亂或間斷過,共有二千六百多年的記載了。這是世界最悠久的紀日法,是推算我國幾千年來的曆法或考古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們考證運氣學說周期規律的重要依據。就我國曆紀干支儀錶上以干支為周天刻度之讀數,反映了地球繞日運轉的時間和空間的標誌,以干支作為紀年、月、日的歲時表號和實測是完全一致的。故古人六十年的周期變化是可信的。首先六十這個自然數是天體歲月中的一個常數,如一年三百六十天(陰曆,為六個六十:一年十二個月為六十的五分之一;每季三個月(90天)為六十的倍數;每月三十天(朔望日)為六十的二分之一;每年二十四節氣,每天二十四小時,為六的四倍;每小時六十分,每分鐘六十秒;六十是十天乾的六倍。十二地支的五倍;三陰三陽合為六經,十二經脈為六的二倍。

竺可楨所著《物候學》中的引證說明了,物候是有周期性波動的,其平均周期為12年;物候遲早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關。太陽表面上的黑子的數目以十一年半為一個盛衰的周期,這個規律是德國天文學家施瓦貝在1843 年首先發現的。而運氣學說的氣候六十年周期變化又恰為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的五倍,而地支本身又恰為十二年周期。天津醫學院主編的《流行病學》中,已說明了肝炎的發病率歷年是有起伏的,高峰年是有周期的,峰與峰之間約6──7年。而煙台地區1962年──1979 年肝炎發病高峰年份間隔周期也恰為六,此即《內經》所講「六期而環會」。這個六年的小周期似乎與司天周期有關。

對於運氣周期的規律,我們認為是可信的,由此而帶來的天災、蟲災及流行病等同樣具有節律性周期。但更多的例證有待於今後大家繼續探討和驗證。

結  語

二十四節氣是戰國時代黃河中下游的產物,古書所載的物候實際也只限於黃河中下游的見聞。但物候不但因地而異,而且也是因時而異。地有東西南北之分;有山嶽、平原之別;有濱海、大陸之異;時有古今先後之差,物候即因之而異。如果把戰國時代中原的物候千篇一律地演繹於今天,施用於全國,那就不太適用了。所以運氣學說難以概括全國的氣候變化及疾病的發生,就其適應範圍而言,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我們認為,運氣學說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儘管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但就其科學價值而言,仍堪稱為祖國醫學的一份寶貴遺產,若輕率地褒貶,恣意地非難,無疑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運氣學說無論在理論上,或是方法上都自成一體,它有著我們祖國醫學自己的特點,它閃爍著我們民族文化的燦爛光輝。這一學說能從古代沿用至今,足以說明它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並被歷代文獻和長期的醫療實踐所印證,無可否認它在我國科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其知識範圍之廣,則涉獵到天文、地理、氣象、醫學等自然學科的許多方面,且隨著科學的發展日益被人們所重視。運氣學說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已給我們展現出了一幅廣闊的前景,相信通過廣大醫學、天文、氣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會給運氣學說這朵祖國醫學之花增添異彩。


推薦閱讀:

20天搞定中醫實踐技能(中醫執業醫師以及助理醫師)方證
這杯水比蚊香都管用,有了它,一整個夏天都不被蚊子咬!
中醫要發展,中藥加工方法需要現代化
【原創】太極、太極圖與中醫陰陽說簡析
老中醫23招教你治常見病

TAG:醫藥 | 中醫 | 煙台 | 台中 | 山東 | 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