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中:王宗岳《太極拳論》心解

流水無限

楊雲中:王宗岳《太極拳論》心解

流水無限收藏楊雲中:王宗岳《太極拳論》心解(2012-07-25 19:40:16)

轉載▼標籤:雜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四兩拔千斤,顯非力勝,耋耋能御眾,快何能為。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棚捋擠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打手歌: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太極拳是中華武術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將武術、武功引入武道、武學,武道通佛道,武學通聖學。《太極拳論》就是太極拳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太極拳的心要,它以中華文化、中華智慧、儒釋道三學闡明中華武術,使中華武術成為智慧拳、文化拳、哲學拳、藝術拳、養生拳、武術文練拳。王宗岳將中華文化核心——太極思維與中華武術融為一體,發明了太極拳;他是太極拳的開拓者、奠基人。要學好太極拳須由王宗岳《太極拳論》入門,直入太極核心。一、 《太極拳論》釋名太極乃萬物之源、萬物之始、萬物之心、萬物之能、萬物之用,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一切歸太極,太極生一切。太極:可用儒學「中庸」、「中和」、「中定」;道學「道」、「元氣」、「混元」;佛學「圓覺」、「妙有」、「一心」來理解。拳:權衡、掌握、拿住、持之。論:立論,以假名說真理,假即是真。就是用太極之理來說明武術、武功、武藝、武道、武學,大道一同。總而言之,心中先確立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互生、互不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陽相濟、含三為一,即為太極。要在心中反覆玩味,瞭然於心,以此立論來講武術(或世間萬事萬物),都能圓通無礙。與佛學無住生心(心即太極)如同一理。不住陰、不住陽、亦不住中;不離陰、不離陽、亦不離中,無住無所不住,即為太極妙用。明確了太極拳釋名的心義再讀《太極拳論》經文,更為簡明易懂。二、 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經文一開頭,單刀直入,直指核心。真理,無理可言;真法,無法可立。實際太極之理亦無,太極之法也無。太極者,無極而生;無極乃隱而不顯、非斷滅無。是為了說明事理建立而已,建立一個太極,以方便說法。首先將心空下來,萬物由心造,法界由心生,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道理、事相可由語言文字來說明。具體到修鍊太極拳,太極者無極而生。太極須從無極始,那就是先要建立一個大而無外的虛空和小而無內的中心。在空中、心中顯現一個松空圓滿的「我」,即太極。圓空法生,一有太極,一定有陰、陽、中,含三為一;三即多、一即整體。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變化就是一個動態的「我」。動靜變化由松、空、圓、滿之體而生、由覺而知。松、空、圓、滿之體和靈明覺知為動靜之機。一有動靜,時間的空間、空間的時間,時空混化。上、下、前、後、左、右、內、外八方空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時間,流注變化,我就成了一個變幻無常的球體。圓滿的球體就是陰陽之母;母是包含一切,接著再看看變化無常的「我」又是怎樣變化運動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我」是生存於地球之上,地心吸力不可須叟離也。「我」還是一個松空圓滿的立體圓,圓的中心亦不可須叟離也。那麼不離開地心吸力就是靜,不離開向心力亦是靜,隠而不現也為靜;離開地心吸力便是動,離開向心力也是動,顯現於外也為動;地心吸力與飄浮力,向心力與離心力就是靜與動。能隠所現就是靜與動,能隱為性,所現為相,動之則分,由性現相,靜之則合,由相入性,性相合一,動與靜不可分,動由靜生、靜由動生、動靜互生互不生。法爾如是,如如不動。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就是向心離心運動,內方、外曲內伸,四周向中心蜷縮聚合,中心向四周膨脹消散,內外合一,平衡交通。動分靜合,隨曲就伸如何應用?「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走即是運動,黏就是摩擦,運動離不開摩擦,摩擦亦離不開運動。人剛是骨肉形體為剛,我柔是神意氣為柔。人剛為固體動、我柔為流體靜,流體靜為平衡流通的動。練拳時形體運動,體內流體利用地心吸力保持平衡,就像一個容器裏裝滿水,不論容器如何動,容器內的水永遠保持平衡,水靜隨著容器動,這就叫走;水順著容器動而動,不離開容器就叫黏。容器動的快,水也變化的快,容器動的慢,水亦變化的慢。再比如巨輪浮於江海之中,巨輪為剛,海水為柔,巨輪在江海中,如人在水中,水在人中,沉飄聚散,沒涌鼓盪,形成千姿百態的拳架。用時也復如是,自己如流體,他人如固體,固體融於流體。固體入的快,水也流的快,固體入的慢,水也流的慢,永遠不丟不頂,粘黏連隨,包容著它。總之,隨之變化,不費心機,你生什麼心,水生什麼法,這就是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避實就虛,以虛引實。「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世界變化無窮,思想學說萬端,但真理只有一條,「覺」只有一個,一切變化都是如夢如幻,虛幻不實,忽隱忽現,性不離相,相不離性,性相合一。動即是靜,靜即是動,走即是黏,黏就是走。變化是永遠不變的,法爾如是,只有這一才是一貫的。如何掌握上述理法?三、 學拳方法「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著熟是感性認識、世間智,懂勁是理性認識、出世間智,神明是本性認識、出世間上上智,由名相、心法、到正智、如如。在練拳中,動作姿勢熟練以後,體會拳中的陰陽變化,如沉飄、聚散、開合、大小。向下的重量為沉如水流,向上的反坐力為飄如氣騰。向心力為聚、縮小;離心力為散、放大。體會到了動作中有沉有飄,有聚有散;此為著熟,屬於太極初級階段,屬於太極常識、世間智,此為著熟。著熟以後繼續用功,不可停留在拳架和心法上。漸漸自悟懂勁,通過感性認識(著熟)的感受,過渡到理性認識,建立太極思維。沉中有飄、飄中有沉、聚中有散、散中有聚、沉即是飄、飄即是沉、聚即是散、散即是聚。沉中飄、飄中沉、聚中散、散中聚含三為一。也就是由單一感性思維上升到太極(整體)思維。即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互生互不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陽相濟,含三為一,方為懂勁,屬於太極拳正智、出世間智,懂勁才是真正入太極之門。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是一個學練太極拳的自然遞進過程,非人為設定。即由感官意識熟練進入下意識,再由下意識到潛意識,由潛意識到本能,本能顯用即神明。也就是將太極拳知識、太極智慧、太極思維一起去掉而仍能自然顯用。就像我們說話、行走、吃飯、睡覺一樣無為而為,不用任何法自然而為,此乃平常心即道心。練拳時神明境界是意造一因,中心發動,周身顯用,偏沉則隨,整個一套拳就像長江大海,滔滔不絕,自然心平氣和,氣定神閑,心如如不動,境風識浪,沒涌鼓盪,應物自然,此乃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神明即本覺,本覺本有,乃人本具的智慧和功能,生而具有。但由於我們長時間生活在世間法中,我們每個人都用神明而不覺神明。習慣於妄念、分別、執著,要開發恢複本具的神明功夫,定要下一翻去妄存真的真實功夫方可。轉用力為不用力,用本具重量;轉僵硬的形體為鬆柔靈活的流體;轉執著人我、妄念的有為法為捨己從人的無為法;轉單一的形體運動為超立體的神意氣運動,才能恢復我們的本具智慧。豁然貫通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練拳才是真正的練太極拳,明心見性後繼續用功,才是無漏法。將來練拳才能一帆風順,練一天功長一天功,水到渠成,真正體會到武道通佛道,佛理即拳理,拳法即佛法,真實不虛。練太極拳乃人生最高享受,乃大丈夫所為。明白以後,如何用功?四、 拳法要領「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虛領頂勁是飄浮量,神意氣飄浮升騰,精神提起。氣沉丹田是沉重量,形體重量,松沉放下,沉著轉換。虛領頂勁因氣沉丹田而飄浮,氣沉丹田因虛領頂勁而松沉,不偏不倚,不偏陰不偏陽、不偏中、也不離陽、不離陰、亦不離中,陰陽互依互不依;也即不偏沉、不偏飄、也不偏轉,又不離沉、不離飄、也不離轉,沉飄互依互不依,自由自在。也就是太極拳的中正安舒、平衡流通。忽隱忽現就是大小變化,大為現,小為隱,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由內向外,離心、消散、點、線、面、體、超立體、虛空為大。由外向內向心、聚合、體、面、線、點、隱至空(中空)為小。隱現乃變化的過程,過程乃虛幻不住。「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在練拳中,一覺左側重量下沉著地自然轉換飄浮升騰,右側重量下沉著地也同樣自然轉換飄浮升騰,左沉同時右飄,右沉同時左飄。黏手時周身流體,挨何處何處轉虛,在此講左右,實際上任何一個部位即虛即重,即重即虛,虛實轉換,虛實相通。周身處處即太極,重即是虛(杳),虛(杳)即是重,陰陽一體。「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分四層來講:其一,一個立體的太極圓,向上仰之則彌高,繼續升高至最高處,隨即向下即俯之則彌深,到最底處繼續向下就轉成向上仰之則彌高,循環無端。其二,中線上下正反扭環螺旋,螺旋上升為仰之則彌高,同時螺旋下降為俯之則彌深,仰之則彌高不離俯之則彌深,俯之則彌深不離仰之則彌高。其三,如氣體向上升騰為仰之則彌高,重量向下沉為俯之則彌深。其四,意向上無限高遠為仰之則彌高,意向下深無底止為俯之則彌深。實則沉重量向下縮小集中為俯之則彌深;飄浮量向上放大膨脹為仰之則彌高。仰之則彌高依俯之則彌深;俯之則彌深依仰之則彌高,互依互不依。「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立體圓,一邊進一邊退,進退圓通,進之則向外向前螺旋膨脹放大長而遠;退之則向中向後螺旋縮小集聚偏沉隱至於中空,進之離心大而無外,退之向心小而無內。「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練拳時,周身處處圓通,忽隱忽現大小變通,如行雲流水流體流通。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超立體神意氣化通。人無我人空,法無我法空,中心通空,四周圓空。順著地心吸力打拳,完全不用力,對抗羽毛蠅蟲的力量都不用。自己如虛空中飄浮的浮雲和微塵,黏手時只要受到力量,哪怕是羽毛蠅蟲的重量都採用縮小偏沉隱至空,讓其順地心吸力沉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人無我人空,法無我法空,圓覺獨存,虛徹靈通。先天本具的圓轉功能和無為法自然顯現,靠思維意識不可得知,而圓覺智慧和圓轉功能可以照見一切外緣,化解一切外力。「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所向無敵非單純以武功無敵,而是對世間及出世間事理無所不通;具有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智慧圓滿,能力圓滿,才稱得是大英雄。英雄所向無敵,就是通過上述之理法,證悟到真正太極境地。五、 太極本具「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旁門乃心外求法,凡不是求本具的皆為旁門。自古以來,武術界皆強調速度、力量、技法、心法。論武必有輸贏,輸贏的因素取決於速度、力量、技法,這些都屬於低層次的有為法,世間法。「四兩拔千斤,顯非力勝,耋耋能御眾,快何能為。」四兩拔千斤,非力也。乃四兩稱砣的重量,通過槓桿的原理,可拔千斤之重量。非用小力破大力,而是重量的轉換。耋耋老者,行動緩,速度慢,力量弱,何以御眾,靠的是通過長期訓練化成本能的圓轉功能,身如轉門、轉球,可化解各種單力、直力,這屬於出世間法。「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太極者無極而生,生而具有,本具本有,非學練而得。只要放下妄念,捨棄力量、速度、技法。人體本具的重量、圓轉、圓覺自然顯用。先天自然之能如何顯用?六、 太極妙用「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立如平準:前、後、左、右、上、下、內、外平衡流通,覺知靈敏,身心平靜。活似車輪:前、後、左、右、上、下、內、外,周身處處圓通,心定中空,四周圓活,內旋外轉。偏沉則隨:順地心吸力打拳,中心偏沉全身則隨;一處偏沉全身則隨,練拳就是練沉飄流量。雙重則滯:練拳必須做到流體、無根、無力、無為、超立體;否則即為雙重、雙重者形神意氣都滯。七、 雙重為病「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許多太極拳愛好者,勤苦修鍊,拳架非常熟練,表演也很「漂亮」,但是一推手就頂牛,不會上是自為人制,因為想制人取勝,想保護自己,是自己犯錯誤了,被人利用、受人控制,原因何在?雙重之病未悟耳。雙重是太極拳最主要的病,病因乃不明太極之理,不懂太極思維。病證:腳下有根、形體用力、固體重之「病」?「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治病以預防為主。首先建立太極思維,無根之根,無力之力,無中之中,無向之向。牢記練拳原則,流體、無力、無為、超立體。明了太極陰陽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太極為圓,無極為空,圓空法生,陰陽相濟含三為一。陰陽即因緣,因緣生法,緣起性空,陰陽包括虛實、沉飄、聚散、大小、開合等。陰陽要靠「中」轉換調濟,陰陽互為因緣。依因仗緣,因緣生法,緣起性空,因緣互依、互不依,陰陽互生、互不生,本來如是。以沉飄為例:沉由飄生、飄由沉生、沉對飄而言為沉;飄對沉而言為飄。有沉一定有飄,有飄一定有沉,無沉則無飄可言,無飄則無沉可說,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沉飄本來就是一體,不可分開。即沉飄互生、互不生,沉飄互依、互不依。離此用,即此用,即此用,離此用,法爾如是。再以黏手為例:走為運動,走轉移動。黏即摩擦,連隨不離,走動時一定要摩擦,摩擦產生運動,運動必須摩擦,練拳時意氣在體內流動,走即黏,黏即走;形體與體外空氣摩擦,黏即走,走即黏。太極思維是整體思維,萬法歸一法,一法歸無法,無法乃真法,真法非真法乃名真法。陰陽中含三為一,八門、五步十三勢為一,一歸無,不費心機,拳無拳、意無意。「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懂勁才是真正練太極拳的起步和入門。懂勁不僅要理上懂、功上懂,還要用上懂。理上懂:陰陽相濟,含三為一。三代表多,一是代表整體。太極功夫是一層一層加上去的。分析時,千變萬化,一氣呵成,一有全有。功上懂:就是在練拳中,將陰陽諸多要素融為一體。簡單的說是八門五步十三勢,即沉飄、聚散、大小、開合、進退、顧盼、中定,每一個動作必須有八門、五步、十三總勢。用上懂:在推手或黏手應用時,用八門、五步、黏走,八門五步就是粘、黏、連、隨;八門五步就是人剛我柔、我順人背,要默默體會,愈練愈精,周身處處是太極,處處是八門五步,處處可粘、黏、連、隨,最後化成本能,就是從心所欲的太極神明境界。八、 如是太極「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太極拳就是斷除妄想、執著、分別,達到人無我、法無我的方便法門。但是許多習練者功夫都耽誤在學姿勢、心法技巧的有為法上,正確的方法是人無我、法無我的無為法;不正確的是求力量、求速度、求技法的有為法。無為法為先天本具之功,無為、無所不為。有為法強化執著妄想,有為、有所不為。所謂內求,還是外求,差之毫厘,實是正道、外道之別,謬之千里,太極學者不可不詳辨也。《太極拳論》全篇360言。論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論學:著熟、懂勁、神明。論練:圓轉,上下轉、進退轉,有無轉。論法:無為法,先天之能。論用: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論病:雙重。治病:陰陽相濟、黏走一體。結論:舍己人無我、法無我,舍己歸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萬法,萬法歸一法,一法歸無法。本來如是,如是太極。結論:舍己人無我、法無我,舍己歸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萬法,萬法歸一法,一法歸無法。本來如是,如是太極
推薦閱讀:

陳鑫太極拳解
第701期:太極拳重在練腰
42式太極拳實戰攻防圖解(上)
淺析陳式太極拳纏絲勁
陳式心意混元24式太極拳 共練(加要領)

TAG:太極拳 | 太極 | 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