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仲三先生詮釋太極拳中捋與採的區別

楊式太極拳名家崔仲三:正確的手型和準確的勁力

「捋」和「采」是太極拳的基本手法,是一種練習的方法。通過這種手法的練習,目的是要悟出太極拳勁力的體現,同時也要悟出勁力體現的法則。

「捋」和「采」的動作都可以稱得上是手上的功夫。既然是手上的功夫,手就顯得很重要。首先要明了手型,因為這是太極拳基本動作的基礎。只有具備了正確的手型,才能更好地表達出「捋」和「采」勁力,才能體現出手上功夫所在,所以手型和手上功夫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缺一不可。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手型是這樣描述的:「五指分開,自然舒展,掌心內含,虎口自然撐圓,呈圓形,掌指的第一指關節要在同一平面,掌指富有彈性,是典型的自然掌型。」從描述中不難看出,手的外形包含了兩個弧形:其一,從掌指尖到掌根形成一掌心內含的弧形掌,手掌不是簡單的平面展開;其二,虎口自然撐圓,大拇指、食指又形成第二個弧形。那麼,在「捋」和「采」的動作過程中,這兩個弧形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譬如「捋勁」,拳論是這樣描述的:「捋勁義何解?引導使之前順其來勢力,輕靈不丟頂,力盡自然空,丟擊任自然,重心自維持,莫為他人乘。」細細想來,在動作練習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要把握住以下兩點.

首先是「重心自維持」,強調的是自身。捋的動作效果好壞,首先是身法要控制好。如果俯身突臀,身體歪斜,就不可能把對方牽動,動作顯得軟塌無力。如果挺胸展腹,身體呆板,根本就沒有捋勁的體現。只有髖關節松下來,重心沉下來,虛靈頂勁,沉肩垂肘,具備了這種理念進行練習才會有正確的動作外形,才是「引導使之前」。其次,我以為「引導」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動作練習方式。我祖父所傳楊式太極拳捋的動作是虎口向上,掌心相對,手指向前,這種動作外形,就非常符合日常生活中雙方對拉、對拽的習慣動作。雙手同時而動,以腰髖的轉動,帶動雙手回捋。右手為捋勁,其勁力要意貫右掌及右臂內側;左手為向下、向後的合力捋,要以左肘向左後側45度方向為準。要立身、松肩、含胸、沉腰髖,虛實分明,勁力剛柔相濟,瞬間可以把握住對方。二是如何引導?是引火燒身,還是引進落空?沒有腰髖的轉動,一味的拉拽,只能是引火燒身。但是在控制對方的時候,能夠通過腰髖的轉動,達到「順其來勢」的目的,那就是「力盡自然空」的引進落空效果。從這裡不難看出,腰髖的轉動起到關鍵作用,絕不可輕視。有了正確的動作練習,也明了了腰髖轉動的作用,力點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勁力」,就顯得突出了。基於上面所陳述的手型要領和捋的動作的描述,就可以非常清晰地表達出「捋在掌中」的勁力所在的含義。

太極拳套路中「采」的動作出現的非常多,它既可以是以主力手法方式出現,又可以起到輔助手法的作用。「采」的動作可以這樣理解:以手抓對方手腕或肘部、肩部等關節,控制對方,往下沉帶、沉采。拳論中是這樣描述的「采勁義何解?如權之引衡,任爾力巨細,權後知輕重,轉移只四兩,千斤亦可平,若問理何在?槓桿之作用」。

要想達到理想的「采」的效果,首先強調的還是手型。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明確了「虎口自然撐圓,大拇指、食指形成第二個弧形」的概念。就這一弧形,恰恰是楊式太極拳動作中「采」的動作的體現和勁力所在。楊澄甫宗師相當強調楊式太極拳的手法是「虎口側向前」。這一動作外形,就明明白白地說明「采」的動作的重要性。要想達到「采」的目的,首先要做到正確的「采」的動作外形,才能明確地體現出「采」的動作含義和動作效果。「虎口自然撐圓,大拇指、食指形成第二個弧形,虎口側向前」,就像一把弧形的卡尺,時時刻刻做瞬間的把握。這種把握不是一味蠻力地拉拽,而是「任爾力巨細,權後知輕重」,充分體現「採在十指」的功效。所以,在練習過程中做「采」的動作時,要保持身體中正,虛靈頂勁,腰髖松沉,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氣沉丹田,用腰腿勁,並加以意氣之念。

譬如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的「左攬雀尾」動作,左臂的平掤要體現出「掤在兩臂」的勁力特點,但決不是硬頂,要保持柔韌性和彈性,要做到尾閭中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虛腋、雙臂撐圓,動作要飽滿,保持動作的靈活性。以腰為主宰,勁發於腿腳,使全身的彈簧力瞬間集中於掤手之臂。嚴格地講,右手「下采」的動作勁力方向,同時包含了向下、向後、向外的勁力成分,這三個方向的合力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勁力要「整」。本式中的下采動作就是以向下的力量為主。採的動作定式時,手的位置也不盡相同。由於動作外形的不同及其勁力方向的側重,不同的動作就產生各種變化莫測的效果。

明確了捋和採的含義,知道了捋和採的動作方式,掌握了楊式太極拳手型的要領,我們在練習過程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推薦閱讀:

學習太極拳,就應該找個好老師!!
楊式太極的「樁」和「步」
太極拳中簡單的功底絕技 (轉)
陳氏太極拳有哪些特點?
太極混元功是氣功嘛? - 已解決 - 搜搜問問

TAG:太極拳 | 先生 | 太極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