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柔克剛——孝庄太后滴水穿石

中國人為人處世講究方圓之道,講究以柔克剛,而「柔」的做人智慧不僅僅是一種退讓,還是一種審時度勢,一種寬容的態度。只有恰當地運用和把握「柔」的尺度,「以揉為謀」,才能成為最後的盛開者。

清朝的孝庄太后就是一位深知以柔克剛精髓的女人。

皇太極因病猝死——前一天還如平素一樣忙碌一天,晚上卻離世,「儲嗣未定」。當時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主要有三個人:皇太極長子豪格、第九子福臨和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前後兩者都手握重兵,實力不俗。只有中間的福臨,雖然頗得皇太極的寵愛,但只有六歲,缺乏實力。八旗中,支持豪格和多爾袞的各佔三旗,剩下的兩旗則比較中立,只強調支持先帝的兒子,至於哪個兒子倒無所謂。

豪格與多爾袞兩個集團在繼承人會議上劍拔弩張,互不相讓。最終有個折中方案出來:讓福臨即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幼小的福臨不費吹灰之力登上帝位。

而多爾袞畢竟勢力強大,且對於皇位非常嚮往。由於他在諸王大會上首倡立福臨,格局一成,便難以推翻了。雖然他是攝政王,掌握大清軍政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畢竟沒有逐其所願,還是一種缺憾。因此,他對於小庄母子來說一直是個威脅,於是孝庄只得以柔克剛,隱忍、退讓,委曲求全。她不斷給多爾袞帶高帽、加封號,以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因此,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乃至「皇父攝政王」,最後,她不得不以太后的身份下嫁多爾袞,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諸臣上疏稱「皇父攝政王」。遇到元旦或者其他慶賀大禮,多爾袞還要與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朝拜,這便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多爾袞對皇位的野心,化解了小庄母子的危機。否則,孝庄母子根本敵不過手握重兵的多爾袞,順治皇帝就更是個問題了,這一切不得不說是孝庄的功勞。

可就在這場權力鬥爭剛告一段落時,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漩渦中。

滿蒙聯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定下的國策。因為,清帝國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為股肱的力量。為了確保這種關係代代相傳,也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臨即位不久,孝庄就冊立自己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待福臨親政,就大禮完婚,正中宮之位。自古帝王婚姻,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個人的喜好與感情則是次要的。而福臨恰恰缺乏一種胸懷,他更多地以自己的好惡來對待這種關係。他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聰明、漂亮,但是喜歡奢侈,而且愛嫉妒。本來,作為一個貴族出生的女子,這些並不是什麼大毛病,但福臨卻不能容忍,堅決要求廢后另立。這個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執拗,儘管大臣們屢次諫阻,他仍然堅持己見,毫不退讓。

順治十年(1653年)八月,孝庄拗不過兒子,只好同意,皇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庄又選擇蒙古科爾泌多羅貝勒之女婿爾濟錦氏進宮為妃。但福臨為這位蒙古包里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戀上了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博穆博果爾經常從軍出征,董鄂氏出入宮苑侍候后妃,與福臨相識並墜入情網。孝庄察覺出這一危險的苗頭,立即採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婦人入侍的舊例,同時趕緊給兒子完婚,博爾濟錦氏成為第二任皇后。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福臨對董鄂氏的迷戀。為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機會,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臨封博穆博果爾為碩襄親王。後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董鄂氏。這事被福臨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

宮中發生了這種事,傳揚出去自然不是光彩的,孝庄悄悄地處理了這件事:博穆博果爾按親王體例發喪,二十七天喪服期滿,董鄂氏被接入宮中,封為賢妃。一個月後,又按兒子的意願,晉封她為皇貴妃。後來,董鄂氏病逝,順治帝也追隨而去。孝庄便扶植八歲的玄燁登上皇位,是為康熙帝。

孝庄在輔佐皇子的路上,以柔克剛,委曲求全,終於換來了大清的幾百年基業。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在鉤心鬥角的宮廷中,揣情度意,出謀劃策。「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付諸實施。以不變應萬變,沉著冷靜,是成大事的根本。萬物相生相剋,剛勁的東西不一定要用更剛勁的征服,有時最柔軟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點。老子曾說:「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在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孝庄太后雖然是一個女流之輩,以其特有的圓轉柔滑,委曲求全,犧牲了太多,但是,她的堅忍,她的沉著鎮定,她的弱中帶剛,也彰顯了自己的偉大。


推薦閱讀:

太后下嫁 孝庄太后昭西陵建造之謎
多爾袞為什麼不當皇帝?是為了孝庄太后嗎?
孝庄太后為何死後37年不下葬
事象‖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之謎

TAG:孝庄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