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豈能將元宵節「西化」!

2月11日是中國的元宵節,再過三天就到了西方的情人節,於是有人說元宵節就是中國的情人節,理由是在古代元宵節允許閨房中的女人出戶觀燈。筆者認為這是將中國的傳統節日庸俗化和「西化」,一個情人節豈能涵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其歷史之厚重、文化之燦爛是情人節無法比擬的。某些人之所以把中國的傳統節日「西化」,余認為原因有三:一是盲目的崇洋媚外。由於「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思想作怪,一些人往往把中國的事和人以西方相喻,如把中國的某座水城比作「東方的威尼斯」,而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其歷史之悠久令西方望塵莫及。還有的把元代的著名戲劇家關漢卿比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其實關漢卿比莎士比亞早了300多年。二是商業化的需要。某些地方和旅遊景點,為了吸引眼球,將中國的傳統節日庸俗化、市場化,搞商業炒作,賺足人氣 ,大把撈錢。三是缺乏民族自信。某些人由於沒有自信心,把中國的傳統東西貼上西方的標籤,如「把某某打造成西方的某某」,個別所謂的「書法家」吹噓在美國、英國搞了書法展,真正的西方人又有幾個懂得中國的書法藝術?

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元宵節,在其形成、演變和發展的歷程中,積澱了厚重豐富的政治文化內涵、民間習俗、傳說故事和詩情畫意。從漢武帝「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到宋朝皇帝端門前賜御酒、官員買市;從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到隋、唐、宋的張燈結綵、火樹銀花;從吃元宵、猜燈謎遊戲到演繹社火的狂歡活動,無不凝結著古人的政治、文化智慧和民間的習俗情趣。當然,元宵節也充滿了浪漫色彩,但是,中國人的含蓄並非等同於情人節的直白。「月上柳梢頭,相約黃昏後」,其意境和情感又是多麼悵惘徘徊,委婉纏綿。在東西方文化互相碰撞滲透的當今時代,更應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習俗,讓紅紅的「中國結」更加艷麗,走向世界,大放異彩。

原標題:豈能將元宵節「西化」

*作者:鄭學富,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從事宣傳、新聞工作30餘年,現為台兒庄區委宣傳部內退幹部,台兒庄戰役研究會副會長、會刊《東方曙光》主編,台兒庄大戰紀念館、賀敬之柯岩文學館特約研究員。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在文化上更加西化,卻認為自己不再崇洋媚外了?
為什麼 21 世紀的中國還會有人持有「全盤西化」的思想?
「末代皇帝」溥儀才是時尚icon:穿英式西服、戴蔡司眼鏡、開別克老爺車…
記錄數字用10k而不用1w是否是西化表現?

TAG:中國 | 西化 | 元宵節 | 元宵 | 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