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鳴菩薩__諸有聽者無不開悟

歷代高僧:馬鳴菩薩—諸有聽者無不開悟2010年03月09日 10:38摘自《弘化》2002年第15期http://fo.ifeng.com/juewu/lidaigaoseng/detail_2010_03/09/363420_0.shtml

馬鳴菩薩為佛滅度後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論師,梵名阿濕縛窶沙,有馬鳴比丘、馬鳴大士、馬鳴菩薩等稱。他說法時,聲調清雅哀婉,餘音裊裊,不絕於耳,全場肅穆,人人感動,「諸有聽者無不開悟」,連餓馬聽法也垂淚悲鳴,無念食想,於是天下都知其名,因為馬也能解其音。故被稱為馬鳴菩薩。所著深入淺出,富有哲理。蜚聲古印度東部,與南部的提婆、西部的龍樹、北部的鳩摩羅多齊名,世稱「四日」。印度人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歌詠的民族,曾親炙過佛陀遺訓而善於唄唱的大德比丘,和喜樂聽聞的善信四眾,由於表達佛教慈悲利眾的高尚思想感情的需要,對於群眾所喜愛的梵唄,自必加以傳持而發揚。或歌唱本生。或歌贊佛德.或歌誦三啟,或講唱佛法因緣、譬喻、故事等,從經典中擷取資料,用饒有興趣而通俗的語調,結合民間原有的說唱方式,向四眾善信講唱布教。

中印度振興大乘佛教的導師馬鳴菩薩,為印度佛教中的歌唄詩人。據《付法藏因緣傳》(元魏 吉迦夜共曇曜/譯)卷五敘述馬鳴製作賴吒唧羅唄歌並親導演奏的情形說:「馬鳴於華氏城遊行教化,欲度彼城諸眾生故。作妙伎樂,名賴吒嘞羅。其音清雅哀婉調暢,宣說苦空無我之法。令作樂者,演暢斯音。時諸伎人不能解了。曲調音節皆悉乖錯。爾時馬鳴著白氍衣,入眾伎中,自擊鐘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宜諾法苦空無我。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為道。」

馬鳴菩薩所著的歌唄名著,還有用印度欽定詩體,以優美清新的筆調,寫成佛陀一代生活和教化的史詩《佛所行贊》。又有用散文和韻文參合的藝術詩調,寫出不少含有深刻教化作用又情趣盎然的故事傳說《大莊嚴論經》。這兩部流傳遐邇的著作,均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文學珍品。唐義凈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說:「尊者馬鳴亦造歌詞,及莊嚴論,兼作佛本行詩,大本若譯有十餘卷;意述如來始自王宮終於雙樹一代佛法。並輯為詩;南海五天無不諷誦。意明字少而攝義能多,復令誦者心悅忘倦。」

馬鳴還用欽定詩體寫成了富有戲劇性的孫陀利和難陀詩,描寫難陀對孫陀利情愛纏綿終至虔心修道的故事。可惜只存梵本,無漢譯,未能在我國廣為流傳。又製作舍利弗行事的佛教歌劇,描寫佛弟子舍利弗的故事。這是近代英人呂德在新疆古籍中發現的梵本。以上均為文情並茂的佛教歌曲。中古時期印度比丘所歌詠的三啟唄讚,《南海寄歸內法傳》說:「所誦之經,多誦三啟,乃是尊者馬鳴之所集置。初可十誦許,取經意而讚歎三尊。次述正經,是佛親說。讀誦既畢,更陳十餘頌,論迴向發願。節段三開,故云三啟。」由此可見馬鳴菩薩既是大乘佛教的中興聖者,又是佛教歌唄的偉大詩人。 ---------------------------------------------------------------------------------------------------------------  馬鳴(梵文 A?vaghosa)菩薩,中天竺國人,禪宗尊為天竺第十二祖,與迦膩色迦王同時代,約為西元一世紀的人。他是位佛教詩人和哲學家,《佛所行贊》是他最重要的梵文詩歌作品。他可以說是古典時期梵語文學的先驅,開優美文學的先河,在梵語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的盛名。馬鳴是中印度舍衛國娑枳多城人,出身婆羅門家族,博學又善辯。曾與印度長老脅尊者對論,深受折服,於是皈投尊者座下,為其弟子。出家後的馬鳴,深研佛法,博通三藏,到處弘法化眾,極受國王器重。此外,他也感化了小月氏國王迦膩色迦,帶領臣民皈依向佛。馬鳴菩薩菩薩出生於一個婆羅門家庭,天資聰穎,自幼熟讀吠陀經典,長大後生性高傲,曾在大辯論中駁倒過不少佛教徒。他拜見富那夜奢尊者後,才知曉佛法的廣大無邊,因此剃度出家,接受了佛法衣缽,成為傳法第十二祖。

馬鳴菩薩來到摩揭提國王舍城,在城中演教,聽他說法的人非常多,因此聲名遠揚。北印度小月氏國的國王聽說馬鳴的大名,很想讓馬鳴到小月氏傳教,便派大軍攻打王舍城,威逼王舍城交納三億黃金,如果交不出來就讓馬鳴到小月氏傳教。馬鳴聽說後,說服了摩揭提國王,帶著佛缽來到小月氏國。

小月氏國王不知馬鳴菩薩的道行深淺,很想試一試他。國王聽說畜牲也有靈性,能受到感化,就命人挑選出七匹好馬,不給它們吃東西。五天後,召請王公貴族、沙門、外道等各方人士前來聽馬鳴說法。又將餓馬牽到場邊,擺滿好飼料。馬鳴說法時,聲調清雅哀婉,餘音裊裊,不絕於耳,全場肅穆,人人感動,連餓馬也忘了吃食,發出聲聲嘶鳴,後人因此稱他「馬鳴菩薩。」

推薦閱讀:

十二屬相有靈性,菩薩保佑大吉祥。
93、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其餘的佛菩薩,是否也能尋聲救苦?
略論清代凈土信仰與普賢菩薩
慈氏菩薩略修愈誐念誦法

TAG:菩薩 | 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