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骷髏之舞 | 萬聖之夜的狂歡

希臘神話傳說、宗教題材始終是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對人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探究,是西方文化與藝術演變的深層動因。浸潤在這種文化土壤中的西方藝術一直都回蕩著人對自我的拷問之聲,貫穿著深刻的生命藝術和人性意蘊,同時也考量著創作者無窮無盡的想像力。作曲家中也有很多人試圖用音符描繪那些神秘的存在。早期浪漫主義為了對抗十八世紀的理性與啟蒙,出自於對傳統事物之不耐煩,以及因此而在正典風格之外尋求新主題,甚至連帶有恐怖與怪誕這一類近乎病態的偏見,廢墟墳墓、鬼魅骷髏也成為當時描寫的風格特徵之一。

在追尋浪漫主義早期李斯特的《死之舞》與浪漫主義晚期聖·桑的《骷髏之舞》時,驚悚怪異的標題足以讓人避之不及。然而壯著膽子聆聽,才知被標題蒙了。經受住驚濤駭浪去經歷一番聽覺的探險,感受生命的沉哀,凡百事物一旦為時間與死亡吞噬,即永難挽回,定能知曉音樂里的洞察力,而且那裡有優美的旋律、無窮動般瘋狂的音樂技巧以及宗教的神秘。聆聽者也由此經歷一種典型的德國人觀念:人不必懼怕進入黑暗再重見光明的過程。更為神奇的是,聽了這些跌宕恐懼題材的作品,真箇百毒不侵,啥都不怕了!看看人家李斯特,晚年回歸宗教,到義大利羅馬入職神父,壽命達到75歲。聖·桑則是週遊世界,活了個86歲,他們在當時那樣的歷史環境中算是有相當的生命長度了。

李斯特

《死之舞》

死的勝利

李斯特(1811年-1886年)為鋼琴和樂隊所作的作品《死之舞》,寫於1838年,在1849年完成並隨後十年間修訂兩次。李斯特《旅行歲月》的資料顯示,1837年,李斯特與達古夫人來到義大利,《死之舞》作品靈感來源於一幅壁畫,顯然是遊歷的結果。這幅畫是14世紀奧卡納的《死的勝利》,據說是描繪羔羊揭開《啟示錄》第四封印時的畫面,表現可怕的中世紀歐洲大瘟疫圖景。14世紀的歐洲是罕見的大災難時期,先是鼠疫奪去了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性命,隨後是不知多少人在被《世界文明史》稱之為「大部分時期里充滿混亂和災難」的「百年戰爭」中死去。據說壁畫場景是這樣的:代表死亡的婆子把一群狩獵歸途的盛裝男女踩於腳下,而天使奉命前來拯救,但還是有一些不幸的人被魔鬼投入火上煎熬。藉助現代技術展示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壁畫,在密密麻麻的畫中人群里,尋找所說的那位手持鐮刀、背後長出蝙蝠翅膀的黑婆子在哪兒?沒尋著,看到的卻是「死神」騎著禿鷲般的瘦馬,率領他的死亡部隊,露出森冷猙獰的面孔,他們處於混戰的漩渦中間,張開雙臂瘋狂撲向躲避不及的人們。一切都是那麼來勢洶洶,一切都是那麼驚慌失措。「當羔羊揭開第四封印,我聽見第四活物說:「你來」。我抬頭,看到一匹灰綠色的馬,騎在馬上的就是死亡,隨之而來的就是墳墓。他們被賜予權利,用刀劍、饑荒、瘟疫和野獸來殺死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類。殘殺就此開始」死亡,是一個猛獸!在肆意地吞噬著生命。

▲ 李斯特《死之舞》(碧翠絲·貝瑞特/柏林愛樂)

壁畫肅殺的整體與不可盡數的局部逼真細節,疊暈烘染間著實令人震懾,觀者內心無不掀起驚濤駭浪!想當年李斯特在幽暗之地明暗之中見到他心目中死神掠取靈魂慘烈的一幕,這個有膽量有閱歷,更有著高超譜曲技巧的「鋼琴之王」不再沉默了。因畫生情,因情而樂。如果說「觀棋不語真君子」,那麼觀畫最高境界莫過於像李斯特那種,回去埋首伏筆用音符表達畫中呈現的「末日景象」,留一曲《死之舞》讓我們繼續驚悚,繼續叩問。李斯特在這部作品裡運用了中世紀表現「末日審判」的聖詠《憤怒的日子》曲調來點睛,這種「末日經」曲調一直在羅馬教會的彌撒中長久使用,《死之舞》就是「末日經」的變奏曲。作品用了五個變奏,將主旋律用各種形式加以變化發展去描摹「死的勝利」。世界上的基督徒歷來用鐘聲來召喚信徒到教堂來,這裡,月黑風高,波雲詭譎,死神隨著十二聲教堂鐘聲顯現,激起一陣陣恐怖的嚎叫與連串縱酒歡樂的狂歡。不協調音營造生硬僵板的音色在十九世紀就迫不及待出現了,八度魔音跳著舞著輪番較量,鋼琴演奏者雙手似乎有巨大的威力,以雷霆之勢覆蓋整個鋼琴的寬廣音域,製造樂隊般的聲效。「末日經」被加以模仿而成了詼諧的曲調,和妖魔的輪舞混在一起。看吧,「鋼琴之王」的作品怎麼寫還是炫技作品。

聖·桑

《骷髏之舞》

聖·桑(1835年-1921年)是李斯特的狂熱崇拜者,李斯特則佩服聖·桑這個不折不扣的「神童」,稱聖.桑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管風琴家。並且他們是歷史上最早的雙鋼琴組合之一,有著長久的合作與友誼。聖·桑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多方面都有建樹。「一個作家是不分音樂還是在科學方面的,聖·桑象徵著十九世紀最後四分之一年代最高超的智慧和優雅的文明。」他的交響詩《骷髏之舞》完成於1874年,是作曲家所作的四部交響詩中最負盛名的作品。靈感據說來源於法國詩人一首奇怪的詩。《骷髏之舞》其實與李斯特《死之舞》有異曲同工之妙,開頭陰風奇起、教堂鐘聲長鳴以及「震怒之日」旋律是相似的。聖·桑用小提琴的魔性與氣勢如虹的樂隊合奏,表現「魔鬼時辰」到來時骷髏的群魔亂舞。如果事先不看標題不知音樂背景資料,很難跟令人恐怖的骷髏聯想起來,而以為是一首與《引子與迴旋隨想曲》那樣釋放著青春與熱情奔放的舞曲。偶有不協調音,就是為了模仿骷髏的僵板呆木感覺。中部突然出現快速無窮動般前赴後繼的驅動力,展現輝煌的高潮段落。小提琴主奏狂野、膽大、怪誕、幽默與尖酸刻薄兼備,更多一份妖媚明艷氣質。作品突出表現 「對死亡的駭懼與諷謔」主題,又使音樂作品的立意真正得以實現。無論怎麼說,在骷髏的狂歡之中隱藏著某些悲劇元素。穆索爾斯基曾寫道:「這位聖·桑先生在做什麼?他利用一個小型的室內管弦樂團,將它達到了如此宏偉的程度,以至他把受一個無足輕重的蹩腳詩人啟發的渺小思想表現為豐富的管弦樂力量,並把這個殘渣碎屑取名為《骷髏之舞》……這不是聰明人該做的。」這詼諧諷刺風格的穆索爾斯基是先贊後酸吧。聖·桑的小提琴效果,情緒有起有落,扣人心弦,用豐滿的效果襯托得這些骷髏好鬼生猛,如此魔性之物,你恐懼了嗎?這首作品,特別喜歡聽年輕的杜達梅爾富有激情的指揮,那一番奇詭怪異的音樂體驗彷彿變成了萬聖節之夜最瘋狂的歡樂氣氛。

▲ 聖·桑《骷髏之舞》(杜達梅爾)

小荷爾拜恩畫作

從音樂中的死神,再回到繪畫中的「死神」看待這一西方藝術現象,「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曾經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常見的主題。「描畫你自己的生命」的小荷爾拜恩(Hans Holbein 1497-1543)在他的五十多份木版畫《死亡之舞》中,就把死神描繪成敲擊中世紀古木琴的骷髏恐怖形象。他的作品集中這些骷髏,或在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樂園時拿著樂器木琴在側,或戲弄國王頭上的王冠,或奪走貴胄手中的權杖……可怕的是,小荷爾拜恩為亨利八世畫一幅肖像畫時,感染瘟疫在倫敦去世,年僅48歲。後來也有畫家模仿這種畫風,模仿借用這個骷髏題材,繪出系列畫作。到如今,以骷顱為標識的McQueen炫酷的設計,成為最時尚的品牌之一。我也為擁有這樣一件骷顱頭手鐲而竊笑,骷顱頭裡兩顆小鑽石發射出的光芒的確神秘詭脆,讓人腦洞大開,想像力源源不斷。舞蹈是神秘的統一,是時間的祈禱。情動於中而嗟嘆永歌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你在我的胸臆中起舞,別人看不見你,但有時,我看得見,那一瞥成就了這件藝術。這裡音樂中的舞蹈,不是「我如此沉醉以至你無法將我喚醒」的蘇菲迴旋自舞,也不是舞者之王濕婆愛與死的輪舞,更不是擁有鳳歸雲拍的飛天曼妙之舞,而是在鬼、美、暗、夢、幻、幽玄的世界中,磕磕絆絆、頓頓挫挫的骷顱之舞!從黑暗中出來的舞者,又回去黑暗中了。

從名畫、詩歌帶出豐富音樂靈感與音樂題材,在《死之舞》與《骷顱之舞》中得到見證。人生的處境其實處於一種瞬息萬變、生死寂滅的境地。與骷髏共舞,生與死,是人類一個永恆的命題,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的骷髏也被賦予了更深刻的思辨價值。就如到藏區旅行,最艷麗而悲情的是來到一藏寺,看起來更像是美麗的裝飾圖案,而不是由數以千計的骷顱頭組成。感慨還是有靈性的人才能到達這些修行之地,堪透肉身之軀,感受多維度空間對靈魂的震懾。最終又是何懼之有!悲喜千般皆幻渺,天翻地覆俱蒼涼,出世之人入世必深,而我們入世之人也得有出世之心,如此,方能臨危不懼,勇往直前。當你面對這些精準撼人的畫面,當你緩緩在華麗與喧囂中迂迴,當你聆聽這驚悚、震怒與悲憫的音樂,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對光明、仁慈、和真理的渴望。宗教之威嚴,命運之灼燒,生命之顫慄,需要彌撒曲、安魂曲來安撫每一個靈魂。「震怒之日」難以用語言表達其震撼力,有了上面描寫「死亡」的音樂之後,也就走進了西方的宗教音樂了,那裡充滿了神秘與莊嚴。

▲ 李斯特《死之舞》(貝特蘭·查梅)

萬聖之夜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南瓜燈源於古代愛爾蘭。傳說一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在萬聖節當日,他設圈套將魔鬼困在一棵樹上,他不許魔鬼下來,直至惡魔答應永遠不讓他住在地獄。Jack死後,因他不相信神,他不能進天堂,而魔鬼也不讓他入地獄,為了協助Jack找到回人間的路徑,魔鬼給了他一塊燃燒的炭,Jack將這燃燒的炭放在他以大紅蘿蔔雕刻成的一個燈籠內,這第一個「Jack的燈籠」,幫助積找尋他的路徑回愛爾蘭,但他從沒找著,於是他永遠帶著燈籠流浪人間。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蔔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更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兒。

HappyHalloween!


推薦閱讀:

弱智的中國電視開始狂歡
《花樣姐姐》五姐妹狂歡逛街 林志玲與宋茜做美甲|花樣姐姐|林志玲
好萊塢盛夏狂歡季 聚焦2013暑期檔大片...
《美人魚》為何能引發觀影狂歡?

TAG:狂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