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歸園田居》 東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分析】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聽說一個上級官吏要來考察,既要饋贈物品,還要低眉折腰,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這首詩就作於回家之後。起首兩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說自己從小秉性氣質自由自在,不適合官場應酬。所謂「適俗韻」指的是逢迎周旋、鑽營取巧等等,詩人未曾學會。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淳樸,寧靜自然,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作者清高孤傲,不滿官場黑暗。它是詩人辭官歸家的根本原因。但人生常有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子弟,步入仕途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經書、求取功名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權力組織;即便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本性,奔波於官場。在官場廝混掙扎一番之後,事事不能如願。所以說:「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淵明將仕途比作歧途,把官場比作塵網,覺得十三年的官場生涯束縛人性,骯髒無聊。回到家鄉,面對田園,就像回歸老朋友身邊,於是感嘆:「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雖是「誤入塵網」,但是情性未改。「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身在官場,心系自然,這裡連用兩個比喻,強化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新生活是怎麼開始的呢?「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天性如此,不如回歸自然,使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衝突,在這裡得到了解決。

從衝突中擺脫出來,心中歡喜,欣欣然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裡,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一切都平平常常,然而卻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使人神往。就像他在《桃花源記》描寫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平等,自耕自食。  這一段構思安排,頗為精妙。「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簡筆勾勒,顯主人生活簡樸。榆樹柳樹綠蔭屋後,桃花李花競艷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大的背景平靜安詳。近景與遠景的轉換,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中。畫面很淡,味道很濃,令人心曠神怡。「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個極為平常的雞叫狗咬,使這幅田園生活畫活了起來,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老子》所追求的「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不過如此。

在天地人性完美的和諧之後,陶淵明十分滿意的說:「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出出進進沒有俗務,無需應酬;虛靜的生活里有的是閑暇的時光。不過,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這便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指自然環境,又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揭示《歸園田居》主旨。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如釋重負心情的流露,自然天成。

推薦閱讀:

0278 09 P0395 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東晉 佛馱跋陀羅譯】第9卷共788頁捌
司馬懿老謀深算卻未逃出「牛繼馬後」的劫數:東晉皇帝並非司馬一族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之五部

TAG:東晉 | 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