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密|書:甲骨文的書字有筆有手有硯台,書的造字本義是什麼

漢字解密|書:甲骨文的書字有筆有手有硯台,書的造字本義是什麼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從古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到近代周恩來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無不顯示在中國人心目中,讀書對於個人素質的培育乃至國家的興盛和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來探討一下書這個字的深層文化內涵。

在甲骨文當中,書是一個會意字,字形的左上角是一支毛筆,右上角是一隻手,表示用手拿著筆寫字;下面的口字形,有的學者認為表示的是書寫的內容,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是墨池或者是硯台,表示拿著筆蘸墨水來寫字。

金文中書字的字形更加複雜。表示手和筆的部件以及下面的口字形都還在,不過在筆尖處多了幾個點,這應該是指示符號,表示墨滴。

小篆的書字字形更加的線條化和規整化,並且下面的口字字形發生了訛變,裡面多了一橫。楷體的書省去了表示墨滴的指示符,字形上更加平直化和線條化。

書在造字的時候是書寫的意思,後來由這個本義繼續引申出來了名詞的意義,表示書寫而成的東西,也就是文字,在《周易·繫辭》裡面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說上古的時代用結繩記事來處理社會事務。只是到了後代,聖人才把記事的形式改成了文書與契約。用筆書寫、用刀契刻,正是早期文字的兩種基本形式。文字不斷地積累和組織,就有了篇章,也就有了書籍。在《論語》中,子路說:「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這段話的意思是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老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難道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嗎?這應該是讀書一詞最早的來源。

書法這門藝術是從書寫文字中發展起來的,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就有了成熟的漢字,而且這些漢字反映出熟練的技巧和一定的審美追求,已經具有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但直到戰國時期,文字還只是作為交流的工具,人們還沒有把文字的線條結構和精神生活聯繫起來。秦統一中國以後,統一文字,創建了小篆,富有了裝飾風格,但小篆從來沒有得到普遍的使用。一直到漢代隸書的成熟,使漢字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豐富了線條的表現。東漢時人們學習書法巍然成風,出現了論述書法功能的專著,如蔡邕的《筆論》,書法才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


推薦閱讀:

這塊骨頭上是什麼字?
甲骨文版《百家姓》,這根本就是一副畫
咱們來學習學習甲骨文
甲骨文曾經流行全球?

TAG:漢字 | 甲骨文 | 解密 | 硯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