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與玄空風水
天干地支與玄空風水
馬國欣
天干地支是我國古代人民用來記錄年、月、日、時的符號。或者說是古代用來編製曆法的一種方法。這種天文文化,也是支撐古代科學文化不斷得到發展的重要基礎。
天干有十位: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十二位: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干記日,地支記月、時,天干與地支配合起來記年。
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用來預測命運的「推四柱」或者是「掐八字」,還是風水學等等,都特別要求計算出準確的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然後才能由此推測出天地人之間的時空對應關係。因此,天干地支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礎的天人合一理論,不懂得天干地支學說,就等於割斷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的文化傳承,就不能稱為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真正的炎黃子孫,不應當只是炎黃子孫繁衍的後代,而應當是炎黃子孫文化傳承的後代。失去了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文化,就等於失去了中華民族的根。否認傳統文化,就等於在挖中華民族的根。
我國用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月日時,是我國古代人民根據對天文現象的長期觀察而總結出來的制定曆法的方法。這種方法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天人合一理論中也是古代最科學的方法。之所以沿用至今,現代科學找不出否定他的存在的現代方法,現代科學也制定不出新的紀年月日時的方法。
在天干地支紀年中,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將它們依次從頭到尾互相排列起來,便形成了「六十甲子」,即每隔六十年出現一個甲子年。六十甲子這種紀年方法不是簡單排列的,六十甲子來源於天文現象的九大行星之說。
我國古代人早在五千多年前就認為,中國古代先民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經過漫長時期的觀測,發現在太陽系中,存在有九顆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各大行星的運轉規律與地球上的自然和人事現象的運動變化規律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規律性聯繫,特別是木星和土星的運行規律對於地球的影響很大。
在九大行星中,木星是最大的一顆,每十二年繞太陽公轉一周,因此木星對地球的影響最大,我們的祖先稱木星每年所轉到的方向就是太歲方,故木星又稱為歲星。
土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質量僅次於木星的一顆行星。繞太陽公轉一周需要三十年。木星和土星,每二十年相會一次,它們相會的能量對地球影響更大。因此,我們的祖先以土木兩星二十年會合一次為一運。
水星距太陽最近,也是最早發現的繞太陽運轉的行星,水星的運轉速度快,繞太陽一周約0.25年。木星、土星、水星之間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也就是說,每六十年土、木、水星相會一次,因此六十甲子就是來源於土木水星的天文相會現象。
而天文現象中還有一種最重要的現象,就是,每隔一百八十年,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就會同處於太陽的一側,分布在一個小的扇面內,形成九大行星的大會合,九大行星會合時對地球的影響也最大。古代天文學家、風水學家把這種九大行星的會合現象稱其為「九星連珠」。這種天體運行規律循環往複,永不改變。古人洞悉這一天機,根據土木星二十年相會一次和土木水星六十年相會一次,九大行星一百八十年會合一次的客觀天文現象,以及它們相會對地球的影響,創立了劃分時間的「三元九運」體系,產生了玄空風水學中的三元九運學說。即把九大行星相會後的一百八十年,分三個階段,叫三元,每一元都是從甲子年開始。第一個甲子年為上元,第二個甲子年為中元,第三個甲子年為下元。每二十年一運,一百八十年共九運。三個一百八十年共五百四十年,五百四十年稱為一個大元。
中國採用的第一個甲子年是從什麼時間開始計算的呢?大多數都認同是從黃帝時代開始計算的,一種說法是從黃帝誕生那一年計算的。也就是說把黃帝誕生那一年確定為中國開始紀年以來的第一年。另一種說法是第一個甲子年是從公元前2697年開始的,公元前2697年相傳是黃帝命大橈氏以這一年作為干支紀年的開始,制定出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曆法。大橈氏公就把公元前2697年定為黃帝元年,甲子為始元,往後每六十年為一甲子周期,俗稱「六十花甲」。由黃帝元年開始至公元1983年止,共有七十八個花甲,共計4680年。從黃帝元年到公元2003年,共計4700年。
古代人民通過對北斗七星的長期觀察,發現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鬥鬥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鶡冠子》所記載的「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就是指不同季節里黃昏時看到的天文現象。
一年有十二個月,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一周大約需要一年,而在這一年中,月球繞地球一共運行了十二周,稱為十二周期。人們把月球繞地球每一個周期稱為一個月,因為在這一個周期中,月亮才出現一次滿月。月亮到滿月時,對地球的影響最大,比如大海的潮汐現象。古人就把月球繞地球這十二個周期稱為一年的十二個月。因此月的建制主要來源於太陰,即月球。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用天干地支記時,把每一天劃分為不同的時辰,共有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我們現在的所謂「小時」,實際上就是指「小的時辰」的意思,也就是古代用天干地支記時的半個時辰。若遇上這一時刻一秒不差地正處在上下兩個時辰的交界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幾點整,就應該算作下一個時辰。
古代科學家們在漫長時期的天文觀測中還發現,北斗七星(實際為九星,包括左輔星和右弼星)的運行規律與地球上自然現象和人事吉凶之間存在某種相應的暗合關係。在三元九運的不同時間,都有其中一顆星起著主導作用,並且,每顆星對地球發揮作用的時間正好為二十年。古代先賢們將北斗九星分別取名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昌、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星,並確定了三元九運中每一運的二十年由哪顆星主事,即以二十年作為一運,由北斗九星輪流掌管。以此為基礎,通過三元九運與洛書九宮、北斗九星、以及九氣間的有機結合,建立和發展了一套「時」與「空」統一的、可以推算陽宅運氣和人的吉凶禍福的較為完備的玄空風水理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