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一定不能作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身語意所不應該作的

修行人一定不能作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身語意所不應該作的

不宜宣說有三種 資料來源:《自我教言略解》節選作者:華智仁波切 造頌 索達吉堪布講解 不宜宣說有三種:無信者前不說法, 未問不說自經歷,不說不符實際語。   「不宜宣說」,全知麥彭仁波切曾在《國王教言》的語言品中講:說話時必須要有因時間、地點、人物的不同而有該說不該說的界限,否則,不該說而說成了瘋子一樣,該說而不說成了啞巴一樣,如果這樣,要麼事情辦不成,要麼生很多過失。這裡明確地闡述了說話必須適度。在此華智仁波切說不宜宣說有三種: 「無信者前不說法」,就是對沒有信心的人不宣講佛法。因為若具信心,則上師所講之法乃至一字一句,猶如食鹽溶於清水一樣,能很好地受用,象靈丹妙藥一樣,會調伏自相續中的很多煩惱,非常非常地不可思議!尤其當對法和對傳法上師具足信心時,即便是一個表面上非常非常平常淺顯的經典或修法都會覺得內外密意極深。「信為道源功德母」,如果一個人對佛法常常具足信心,他就會具足精進、忍辱、聞思等等很多功德,而五道十地的一切成就都來源於信心,這在《凈土五經》、《凈土教言》中都有詳細的說明。反之,對無信者前說法會有很多相反的作用,如對密宗沒信心的人前宣說密法,對大乘沒信心的人前宣說大乘法等等,對方會因接受不了而生邪見或退失信心,在《華嚴經》中有類似的公案,菩薩戒中在這方面也有戒條。所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講「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白蓮花經》中說「沒信心的人象焦芽敗種」等等。若上師對弟子傳法,若弟子沒有信心,即使聽了法,法也入不了心;法不入心,如病不服藥,永遠不能斷除無明煩惱。在《百業經》中也可以看出無論是世尊還是羅漢調化眾生時都是先觀察因緣是否成熟,所調對象能否生信,這就自然而然顯露出了這條規律。

  「未問不說自經歷」,別人沒問你的經歷時,你不要主動自我介紹,以防自吹自擂之譏嫌。尤其是密宗弟子,對別人偏要炫耀自己灌了什麼什麼頂,有什麼什麼甚深的見解,親近過多少位上師等等學佛的經歷,一邊講一邊自以為了不起的,殊不知這樣密乘戒已經犯的差不多了。  「不說不符實際語」,就是說話要老老實實,不要誇大,也不要縮小。說話之前要對自己的語言作一觀察:這樣說會不會騙上師?會不會騙眾生?是否符合實際?否則,稍微有辯別能力的人,見你說的沒有可靠性,失去了信任感,之後即使你再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都說出來,他也再不會相信你了,你自己就談不上去度化別人了。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學會善巧地使用語言,接引初學佛者。除了選擇對象,應機而發,諦實而言外,我們還應在交流引導中學會《華嚴經》中所說的「恆順眾生」,比如先從對方的愛好一點點談,再引導他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體悟出因果不虛、輪迴痛苦等等一些道理,這樣他就容易對佛法產生出深切的信心。  華智仁波切的這個教言是自利利他的甚深竅訣,如果能銘記於心 中,用於行動,將對自他利益無量。 在日常生活中身語意所不應該作的 資料來源:《自我教言略解》節選作者:華智仁波切 造頌 索達吉堪布講解時間: 2010-06-30 不該之事有三種:友前不該有喜怒,承諾不該有變動,行事不該有表裡。   這是華智仁波切教我們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身語意所不應該作的,也是有關人格方面的教言。「友前不該有喜怒」,友包括親戚朋友與修行道友,在他們的面前不能喜怒無常,要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對於在座的人來說,前世我們已經結了不同程度的善緣,才能有今生的相聚,並能共同聞思修法;今生又共同發了無上的菩提心,共同發願往生極樂剎土,來世我們肯定還是很密切的道友。當我們大家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相遇,應該以歡喜心珍惜我們之間的法緣。對待金剛道友,自己的心不要象夏天的天氣,說變就變,一會是睛空萬里,一會是烏雲密布,這樣,彼此在一起相處或做事情就很不方便。作為一個修行者,為人處事不能象一般的世間人一樣,而要有一個穩定溫和的態度。應如《格言寶藏論》中所說「不因稱譽而興喜,不因漫罵而憂傷,善持己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不過,對上師的喜怒我們應該明白是調伏弟子所顯現的方便。另外,對於病人,尤其是心臟病者的喜怒哀樂我們要給予足夠的寬容與諒解。

  「承諾不應有變動」,就是已經應承許諾別人的事情,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和違緣,也不應該改變。龍樹菩薩曾說過:「智者的承諾,縱遇命難也不變。」智者的話如刻在石頭上的字,任憑風吹雨打,它都不會輕易變動的。智者的承諾也不是信口答應,而是在此之前,進行仔細的觀察,之後,一旦答應了,怎麼樣都不會變的。以前的聖賢們是這樣做的,也是以這個標準來觀察一個人是否是可信的。  「行事不該有表裡」,就是我們做什麼事情不應該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要表裡一致。修行人不要象社會上人一樣狡猾,領導在時討好,領導不在做很多不如法的行為。修行人要老老實實的,不管別人知不知道,自己所作的一切善惡要深信在因果上是不虛的,只要自己人前人後都一樣儘力去做了,久而久之,別人自然會知道自己是真實為人做事,不管對眾生也好,對道友也好,對上師也好,都要以誠相待,表裡一致。  以後的弘法者,應該十分重視這三點,弘法要具足福德因緣智慧多方面的功德,並不只是有一點證悟就足夠了。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人格,給人一種穩重、坦誠、實在的可靠感,別人信服後,再宣講佛法,別人才會相信。歷代傳承上師也都認為人格是修習佛法的根本。這在《二規教言論》、《格言寶藏論》及上師如意寶的教言也有諸多宣講。我們應平時多翻閱,用言教時時來衡量和觀察自己,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  以上三方面若每個人都盡量自我要求去做,那麼,每個人都會成為一個合格的修行人,僧團也自然會清凈和合。希望具有這些功德者能令其增長,未具有者則令盡量生起。 修行人一定不能作的事情 資料來源:《自我教言略解》節選作者:華智仁波切 造頌 索達吉堪布講解時間: 2010-07-05 莫作之事有三種:切莫自大與傲慢,切莫暗中說他過,於誰亦莫作輕慢。    我們修行人一定不能作的事情有三種:  一是「切莫自大與傲慢」,如果自己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就看不到別人的功德,也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而且,因此也就很難得到傳承上師的加持,歷來的高僧大德從其論著及日常言行中,都體現出內在謙虛的美德。而我們往往會生起粗大或細微的傲慢心,比如認為這個教言很簡單、這個法我聽過幾次了、這件事情我肯定比別人做得要好等等,而沒有時常以法來對照、衡量自己,古印度的一位大成就者曾三十七世中修學五部大論,上師如意寶一生中聽聞過一百多次《佛子行》,這些大德大成就者都是如此的謙虛好學,象我們這些初學者有什麼理由傲慢自大!寂天菩薩也教我們:「願如細柔棉,敬當彼等仆」這樣的謙下,《格言寶藏論》中也說「大者不必用傲慢,劣者傲慢有何用?真寶不用語誇張,假寶再誇亦誰買?」。所以,沒有必要傲慢,慢如高山法水不注,修行人,切記!

  二是「切莫暗中說他過」,即不要在背後說別人的過失,暗中說過戒律中也是遮止的。我們現在都是修學人,不是佛,每個人都有各人不同的缺點和過失,只要大家真誠地當面指出別人的缺點,稍微有智慧的人會發自內心感謝的;若在背後說別人,經別人傳過去後,因說話的語氣和意圖等的不同,會產生誤解,彼此心裡就容易產生隔閡。只可惜現在的人們可能是業力所感,大多是口蜜腹劍,這種人最是交不得,修行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沒必要去諂媚,這樣對自己解脫又不是什麼助緣。道宣律師也說過:「常觀自身心,口勿說他短。」自己空閑時就觀一切無常,輪迴是苦,觀察自心的來住去等,或口裡念念咒語,誦誦經等等,可以做許多善法,不要在背後,天天播新聞做廣告,似乎天底下只有你一個是好人,別人都是壞人,這不是自利的行為,更不是利他的行為。  三是「於誰亦莫作輕慢」,就是對任何眾生,小至一蟲一蟻,都不要輕慢。一方面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是平等的,我們不能輕慢,如《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每天對眾生禮拜,別人打他時,他邊跑邊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具如來德性」;另一方面,龍欽饒降尊者在《前行》中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對輪迴中的父母應該生起大悲心,為把他們從輪迴的苦海中救度出來而自己發心努力修行,這樣自然輕慢心就生不起來了。正象密勒日巴尊者在道歌中所唱的:「不知眾生皆父母,寺廟雖佳有何用?」如果一個出家人身在清凈梵宇,而所行所為卻象世俗人一樣,恃財恃權恃勢去欺負、污辱別人,這樣出家又有什麼用?

推薦閱讀:

《午夜凶鈴》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如果直接向喜歡的女孩說我該怎樣追你會怎樣?
生活中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且生活富足?你呢?
把碗留給母親洗!(文章很短,卻很感人)

TAG:生活 | 日常生活 | 修行 | 日常 | 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