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基礎知識】(三)

【一】、對聯的起源: 對聯起源於中華文明的初始。有語言之誕生,對聯的雛形也就隨之誕生。中國漢語的優越性和特殊性使對聯不斷發展壯大而日益完美。早期中華民族在自己的語言基礎上生成一種天然的對偶形式,這在文明進步和文化發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天然對偶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獨特的漢語表達方式。如:上下左右、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男耕女織、生老病死等等。

文字的產生使對聯的雛形更加清晰。文人在作詩寫文章的時候自然地結合語言對偶的優點創造出排比句式。先秦散文已經大量使用排比,這樣更具有可讀性,更能顯示漢語文字的魅力。隋唐時期廣大詩人根據散文的排比優點和對偶的節奏美創造出詩歌中對仗的形式。這時候真正的對聯已經基本形成。但是對仗還不能完全代表對聯。因為對聯也叫楹聯,俗稱對子,唐朝初期百姓在過年時有了貼春聯的風俗,對聯才算真正形成一種文學體裁,她和唐詩宋詞並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

明清時對聯的鼎盛時期,由於唐詩宋詞和元曲的衰落和社會環境的原因在清朝達到空前繁榮。對聯能在文人之間形成一種風氣也和朱熹的理學有關。宋以後,朱熹理學被尊崇為儒家聖典,科舉考試也完全按照朱熹理學的程式進行,也就是所謂的八股文。八股文是完全運用排比的句子完成的,這要有豐富的應對知識。明清封建統治者只認定朱熹理學,做好八股文才能做官。民間文人的出路也只有學好八股文這一關才能出人頭地。

以致真正做到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偏執思想。這也直接改變了中國的教育模式,從孩童時期接受的只是禁錮思想的理學,私塾先生在給學生啟蒙之後便加強學生的應對能力,為以後的科舉考試打基礎。一切有關科學技術的知識都被拋棄。清中後期,歐洲的科技飛速發展,而中國依舊處於保守的封建狀態。

明清文人從小接觸的就是應對,這也就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氣,全國上下齊對聯,對聯技藝不精者反而被嘲笑。由此也衍生出對聯的許多規矩、方式和套路。如詩鐘。這在下面的對聯雜談中會講到。

【二】、對聯的格律: 對聯由兩段相互對應的句子組成。橫寫時,上聯在上,下聯在下;豎寫及懸掛、張貼時,上聯居右,下聯居左。古代常將對聯懸掛、張貼於店堂廟宇的楹柱上,百姓過年時貼在大門的兩邊,所以對聯又稱楹聯和春聯。

由一個人獨立創作的上下聯稱為「成聯」。兩個人共同創作時,先寫成的一句叫「出句」,後寫成的一句叫「對句」。出句可以是上聯,也可以是下聯。對句時要根據出句的平仄來判斷是上聯或下聯。上聯尾字必須是仄聲,叫做「仄起」。下聯尾字必須是平,叫做「平收」。這是對聯最基本的規律。對聯從大的形勢上脫胎於律詩的對仗。所以有些人把對聯的格律完全以五七言律詩為標準。

但是對聯在平仄上要比五七言更嚴格。律詩有一三五不論,有孤平、拗句、三尾平,而對聯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允許的。

對聯廣泛採用馬蹄韻,其結構為1+1=2 1+1=2 ……以此類推。是根據馬走路蹄聲滴答滴答而聯想到的。如果仔細觀察四腳動物走路,其節奏和對聯的公式是一樣的。其實人走路也一樣,你只能左右交替腳步前進,如果用左腳走兩步再用右腳走兩步那麼就很彆扭,就是獨腿跳了。

對聯的格律以五七言為例:一:五言格律:五言出句:平平平仄仄五言對句:仄仄仄平平例:出句:水清魚讀月對句:樹靜鳥談天(台灣成聯) 這個出句和對句在一三五不論的觀點上只能第一字可以不論平仄。變動第三字的平仄就失去了對聯的節奏美。

二: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五言對句:平平仄仄平例:出句:柳綠門前水對句:花香院內風(葦雨一笑) 在這個出句和對句中綠、香均做動詞使用,這是漢語獨特的修辭方式,除了漢語之外任何一種文字都不能完全翻譯表達出對句的意境。這個出對句的平仄盡量保持完整,稍微有變通讀之語氣抑揚頓挫就會受阻。

二:七言格律: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出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對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這個句式一三可以酌情變通,而五不能改變。

二: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出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對句: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個句式第五字仍然不能變通,否則就不能成為聯律。

一字聯出句為:仄,對句為:平。如:墨對泉。一黑一白,工巧之對。

二字聯出句為:仄仄或平仄;對句為:平平或仄平。如:菡萏對櫻桃;朱戶對綠窗。

三字聯出句為:平仄仄或平平仄;對句為仄平平或仄仄平。如:深院落,小池塘;三三暖,九九寒。

四字聯出句為:平平仄仄;對句為:仄仄平平。可以以三不論平仄。如:長河落日對大漠孤煙。

六字聯出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對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裡一三五可以不論,和四字句一樣盡量避免有三平或三仄。如:夜月一簾幽夢對春風十里柔情。(秦觀.八六子)

複句組合:多數是四字句在前,後掛五、六、七均可。如:池柳煙飄,日夕郎歸青瑣闥;砌花雨過,月明人倚玉欄干。也有頭重腳輕,把四字句掛在後面的。

【三】、如何辨別平仄: 「平」指普通話陰平、陽平,即第一、二聲,在對聯中稱為「平聲字」;「仄」指普通話上聲、去聲,即第三、四聲,在對聯中稱為「仄聲字」。平聲輕緩柔和,仄聲渾厚凝重。平仄交替更能顯示漢語的韻律美和強烈的節奏感。現在很多人吶喊對聯對聯自由化去除平仄約束但他們仍然也強調仄起平收。這只是認識上的缺陷和對母語掌握的還不夠。

古聲韻與今四聲不能混用。四聲是漢語音律的具體表現,它是按照漢語發音的高低、升降、長短等特點分為四種聲調。古代漢語的聲韻,是指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古代漢語中,以上平生和下平聲字為「平」,上聲、去聲、入聲字都為「仄」。現代一些人在撰寫資料和教學的時候把古聲韻也稱之為古四聲是不正確的。其實古代是五聲,古代五聲在填詞和作曲(元曲)中最顯重要。

古聲韻中的入聲字在今四聲中被分別歸入去聲、上聲或陽平中,因此,有些字在古聲韻中是仄聲,在今四聲中可能是平聲。例如「福、讀、竹、菊、石、白、結、一、說、蝶」等等。在對聯的平仄問題上,現在有「新韻派」和「古韻派」兩種不同的意見。在實踐創作中基本上有一個共識,就是「雙軌制」,古聲韻今四聲並存,但不能混用。新韻派習慣了普通話,對傳統文化和語言一知半解,所以力挺今聲。豈知普通話才實行六十年。現在港澳台和海外華人的語言中還大量有入聲的發音。其實我們在觀看台灣電視劇的時候稍微注意劇中人物的對白就會發現。

想學好對聯必須掌握好入聲字,這是辨別古人詩詞對聯的最基本知識,掌握好入聲你對古人的詩詞對聯就少了很多懷疑。

「平仄相諧」就是聲調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音韻感。除了上下聯單邊的和諧,還包括上下聯的相互協調。

對聯不像格律詩那樣要求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押韻(這就是對聯不存在孤平的原因)。平聲。「聯腳上仄下平」是對聯聲律最基本的規則。上下聯平仄相反也是「對」的概念,即反向對應。如:兩個黃鸝鳴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行白鷺上青天 仄平仄仄仄平平 除了一字變通外其他字的平仄都是相對立的。節奏重點落在偶數位元組上仄仄 平平 平仄 仄。

即使有不符合聯律的出句,在對句的時候也要盡量把出句的平仄對好,這樣才會有聲調的韻律美和整幅對聯的和諧美。古代文人多有不符合聯律的出對句,有的是故意為之,有的是後進文人阿意奉承拿名人的排比句子來充當對聯。這要在實際閱讀中辨別。也並非古人的都是絕對正確的。如,上海剪松閣聯:丹霞夾明月;驚風涌飛流。 此聯只照顧到了仄起平收,出對句前四字的平仄皆不合律。當然,你成為對聯名家時隨口吟出一句就是經典,即使錯的也是對的。

【四】、對聯的基本要素: 對聯一詞顧名思義就是相對和關聯。相對是詞性相對和平仄相對,關聯就是意境關聯章法結合。只相對而不關聯就不能算是一副對聯。網路使對聯空前繁榮,但是網路中群內即興對聯和論壇的發貼對聯絕大多數只是相對並不懂得關聯。

如何對好一個出句首先要懂得出句的意思,看明白了再對,知道詞性相對平仄相對,那麼再仔細斟酌出句就能很好的對出出句。如:出句:古寺禪心雲入境。 這個出句的雲並非名詞,而是動詞,說,云云。解釋出句為:幽幽古寺中說自己的一顆奉禪之心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如果對句把雲對作其它名詞霧、水、樹、等就和出句失去了關聯。

再比如上面我舉例:柳綠門前水,花香院內風。這裡的綠是映照、渲染的意思,並不能看做色彩名詞。香則是沁、漫的意思。如果對句改為:「花紅院內風」就是病句。

單單看綠是色彩名詞那麼出句也是病句,沒有實際意義。柳綠 門前 水。只能說柳綠門前,水則是廢字,和全句沒有任何關係。把綠看做動詞則是:柳綠 門前水。花香 院內風。這是一幅完整的江南水鄉畫面。垂柳映綠了門前的溪水,鮮花的香氣沁漫著院內的春風。這就是關聯的妙處,能把一幅對聯達到完整的意境而賞心悅目。

有的成聯看似工整卻在關聯上給人不貼切實際的感覺。特別是實景出句,實景就是當時的實際景象,對時要找當時相呼應的事物。如:出句:鶯入梅花,似火煉黃金數點。對句:鷺棲荷葉,如盤堆白玉一團。

梅花即使在南方也只是開到初春農曆一月間。況且黃鶯能否入梅花也存在疑慮。而對句則是鷺棲荷葉。梅花和荷葉在時間上就不能統一。所以這幅對聯就失去了應有的關聯。怎樣判斷是否失去關聯?因為出句是:似火煉黃金數點。這是眼前所見。也就是你身臨其境的景物,聯想以後不尋求現實就沒有整體韻味了。和梅花同在的有竹子。

再比如:一脈浮光,玉帶蜿蜒縈故郡;三湖映日,銀珠璀璨煥新姿。 這是題南昌玉帶河的成聯。郡是地域名詞。姿是形容詞。一字失對整體就顯得破碎而不關聯。

對聯不只是對句重要,出句也要考慮到章法完美。至少你的出句要讓讀者知道你在表達什麼意思。網路中很多人出句標榜出奇怪異,辭彙完全按照平仄堆砌,不講究出句的實用性。這裡不能舉例批評誰,但是出句不能憑空聯想,也不能有模稜兩可的文字。很多人的出句都是逐字拼湊,沒有實際內容和意義,這樣的句子即使相對也很難完整。:如出句:消得詩腰為一握;這就是很膩味的出句。甚至作者自己都解釋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出句也要盡量避免詩句化。一般對聯的出句只是簡單的幾個字或十幾個字。一個出句要明了整個表達的思想。出句過於詩句化就給人一頭霧水的感覺。如:出句:白雲知我意。這就像說話一樣,說半句留半句讓人費解。詩有起承轉合,想要更完整地錶帶出來需要再寫出上面兩句才能完成。

我們看看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如果我們從小沒讀過這首詩,把「飛流直下三千尺」做對聯的出句誰也不明白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只有看到上面兩句才會恍然大悟。勉強相對也很難達到統一和諧。

【五】、對聯的修辭方法: 詞性相對是對聯的基本修辭方式,上下聯相對應的每個詞的詞性應屬同一類別。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量詞對量詞。如:楊柳千行遮翠幕;夕陽一抹映紅腮。(葦雨一笑)楊柳對夕陽,名詞;千行對一抹,量詞;遮對映,動詞;翠幕對紅腮,名詞。其中楊柳是翠綠的,夕陽是紅的,和翠幕紅腮相呼應。翠和紅都是色彩名詞。出對句都是眼前景色,關聯緊湊。詞性相對有工對和寬對之分。楊柳對夕陽就屬於寬對,如求工對則應以花草植物名詞最佳,成為義類相對。

名詞繁浩眾多,又可分為很多小類。有天文,地理,動物、植物、時令,文學、身體、服飾、器物、宮室、色彩等等。

天文類:月、日、雲、星、霜、雪、風、雨、霧、霞、雷、電、虹、等;地理類:峰、山、谷、澤、溝,壑、江、湖、海、田、嶺、路、渡、等;時令類: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乙丙丁戊己庚申壬癸、年、歲、月、更、曉、時、夜、晨、春、夏、秋、冬、早、晚等;動物類:蝦、蟹、龍、鷺、馬、虎、牛、羊、鳥、魚、犬、鹿、猴、雞、鴨、蟲等;植物類:樹、杏、松、桃、林、桂、菜、竹、花、草、柏、李、梅、菊、蘭等;文學類:字、曲、韻、詩、詞、歌、賦、篇、章、詔、檄、書、聯等;人倫類:子、女、父、母、兄、弟、姐、妹、舅、嬸、侄、孫等;身體類:眼、耳、鼻、舌、發、口、手、腰、頭、眉、身、影、腳、肩、背等;宮室類:城、房、廊、亭、榭、閣、樓、欄、廟、寺、宮、殿、齋、墓、冢、墳等;服飾類:衣、帽、領、袖、鞋、衫、褲、襪、巾、帕、襟、袂等;器物類:筆、墨、紙、硯、箋、劍、桿、鋤、刀、勺、鉤、筷、杯、等;色彩類:紅、赤、橙、黃、綠、青、藍、紫、翠、碧、丹、朱、粉、灰、黑、墨、金、銀等。

詞的分類為九類,就是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數量詞、顏色詞、方位詞、虛詞、代詞等。 古人屬對一般把字(詞)分作實字、虛字、助字和半虛半實字。其定義是:「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所謂的「實、虛、死、活」,就是詞性概念。

實字:天、地、樹、雨、雪、月、日、木、鳥、獸、魚、花、人等半實:文、武、威、術、氣、力等虛字(活):吹、騰、升、沉、奔、流、進、出等虛字(死):高、長、清、新、堅、柔、美、大等半虛:上、下、里、外、中、間、左、右等助字:者、乎、然、則、乃、於、也、哉等 這些在對聯的創作中要根據出句的情景而酌情使用詞性。

實際創作對聯時,不能局限於義類相對,「工對」和「對仗工整」並不是一回事。片面追求死板的工對,會束縛思想,使整幅對聯達不到一體關聯的效果。因此初學對聯者要注意,不能看見「春」,立即對個「秋」,這種生搬硬套的做法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單個字詞對仗工整了,卻造成了內容不相關的大問題。這是網路即興對聯常見的毛病。

比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兩河秋波朝北動。 這種一個字一個字生硬對仗、不顧聯句是否通順。 初學者尚須注意另外一個問題:簡單地將固定片語拆開後放在上下聯中,錯誤地認為這是一種工整的對仗,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兩河秋波朝北動」中的「流動」,就因此造成聯句的不通順。因為「流向東」是通順的,而「動朝北」卻費解了。片語拆開分別放在上下聯中,是稱為「嵌字格」的一種技巧,但必須嵌得通順自然,所謂「天衣無縫」。

名詞的寬對指不同義類的對應。例:桂下詩朋滿杯中玉月圓 此聯中,「桂」對「杯」,植物對器用;「詩」對「玉」,文學對服飾;「朋」對「月」,人倫對天文。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李白) 此聯中,「樹」對「溪」植物對地理;「鹿」對「鍾」,動物對器用。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蘇軾) 此聯中,「嶺」對「樹」,地理對植物;「帽」對「鉦」,服飾對器用。風雅頌課件/鈴歌編輯


推薦閱讀:

[轉載]基礎瑜伽解剖學(十)
「斗數基礎技法講義」(十三)
賈也:平庸之惡才是普遍作惡的基礎——論北航陳小武的養成
李經梧太極內功的理論基礎-上下篇
基礎英語

TAG:知識 | 對聯 | 基礎知識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