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節氣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於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節氣
  • 英文名:Solar term
  • 含 義:季節、氣候
  • 用 途:指導農事、氣候、年月
  • 反映現象: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 設定時間:古代
  • 流行地區:中國
  • 相關搜索
    2017節氣錶帶日曆
    芒種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順口溜

    詞語概念基本解釋

    詞目:節氣

    拼音:jiéqì

    [solarperiod(term);adaymarkingoneofthe24divisionsofthesolaryearinthetraditionalChinesecalendar]根據太陽的位置,在一年的時間中定出二十四個點。每一點叫一個節氣。通常也指每一點所在的那一天。

    引證解釋

    1.猶節候。季節,氣候。漢王充《論衡·寒溫》:「寒溫天地節氣,非人所為明矣。」南朝宋謝靈運《燕歌行》:「孟冬初寒節氣成,悲風入閨霜依庭。」唐張籍《喜王起侍郎放牒》詩:「東風節氣近清明,車馬爭來滿禁城。」《紅樓夢》第九四回:「如今雖是十一月,因節氣遲,還算十月。」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三章:「這時是陰曆七月初二,雖然過了『立秋』的節氣已經十來天了,可是到晌午還是很熱。」參見「二十四節氣」。

    2.氣節。《宋書·自序傳》:「﹝沉矯﹞以節氣立名,仕為立武校尉、偏將軍。」明方孝孺《戇窩記》:「士之可貴者在節氣,不在才智。」姜妙香《追懷往事》:「(梅蘭芳)是個明大義、講節氣的人。」參見「氣節」。

    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正在載入節氣

    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

    由於上下五千年歷史以來,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1]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歷,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歷和中氣統稱為節氣。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農曆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曆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較大(閏年13個月)。農曆的正月初一往往不能跟公曆的日期相對應,更不能與干支歷(含二十四節氣)相對應。只有公曆和干支歷基本對應——因為二者都屬於陽曆!比如:每年公曆2月4號或5號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開始;每年4月4號或5號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開始。所以,雖然農曆裡面包含二十四節氣的信息,但不能因而認為二十四節氣要以農曆正月初一為起始,這是錯誤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以立春為始,立春當天就是干支歷的寅月的開始。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24節氣

    二十四節氣 中每一個節氣都有其特定的意義。節氣的名稱便已說明這段時間的氣象條件及萬物之變化。現簡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來。中國各地最熱的月份是7月,夏至為6月22日,表示最熱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國各地最冷的月份是1月,冬至是12月23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了,故分別稱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古代又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此兩天晝、夜相等,古時統稱為日夜分。這兩個節氣又正處在立春與立夏、立秋與立冬之間,把春季與秋季各分兩半,因此也有據此來解釋春分與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劃分季節的方法,是把四立作為四季之開始,自立春到立夏為春,立夏到立秋為夏,立秋到立冬為秋,立冬到立春為冬。立,是開始的意思。故此四個節氣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開始逐漸增多。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裡冬眠過冬叫做入蟄,至第二年回春後再鑽出土來活動,古時人們認為是被雷聲震醒的,故稱驚蟄。從驚蟄日開始,可以聽到雷聲,蟄伏地下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被雷聲震醒,出土活動。 清明:天氣晴朗、溫暖,草木開始現青。清潔明凈的風光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 穀雨:降雨明顯增多,雨水促使穀類作物之生長發育,古代稱為雨生百穀。 小滿:夏熟作物子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芒種:芒指有芒作物,種是種子。芒種表明小麥、大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之意,是一年當中最熱之季節。小暑是開始炎熱,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之意。處暑表示炎熱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處暑後氣溫降低,夜間溫度已達到成露條件,露水凝結得較多,呈現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也更涼,故稱寒露。 霜降:氣候已漸寒冷,有白霜出現。 小雪、大雪:入冬以後,天氣冷,開始下雪。小雪時,始下雪;大雪時,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積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氣候開始寒冷,稱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稱之為大寒。

    推薦閱讀:

    立冬丨最重要的4節氣之一!養不好,虧半年!
    妙不可言的二十四節氣
    節氣灸
    穀雨將應候,行春猶未遲
    『知食小科普』二十四節氣霜降,秋末食柿,賞菊,送芋鬼

    TAG: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