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五國和卡達斷交:源於「一山不容二虎」?| 新京報快評

此次風波看似突然,實則萌芽醞釀已久,成因雖複雜,但最根本的一條,則是「一會不容二主」——自居海合會霸主的沙特不甘被「小弟」搶走風頭和影響力。  ▲卡達首都多哈的摩天大樓 圖  文/陶短房  6月5日,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巴林、阿聯酋四個海灣阿拉伯國家,相繼宣布和卡達斷交,理由是「國家安全問題」和「卡達支持恐怖主義」。隨後,據新華社援引葉門當地媒體報道,葉門也宣布與卡達斷絕外交關係,並支持停止卡達參加在葉門的聯軍活動。  不僅如此,沙特、巴林和阿聯酋三國宣布斷絕與卡達之間陸地、海上和空中一切交通聯繫,巴林外交部聲明48小時內召回駐卡達外交使團,並要求卡達駐巴林使團同時離境。與此同時,正在葉門境內與胡塞爾武裝作戰的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聯軍,也宣布將卡達軍隊驅逐出去。  與卡達斷交的五國都是主要信奉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其中沙特、巴林、阿聯酋、葉門四國和卡達更同屬「海合會」。長期以來,它們在經濟、軍事、外交和地緣政治等各領域「抱團取暖」。自2010年底「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它們更一度給人以「同呼吸共命運」的印象。  去年底和今年初,「海合會」在石油限產方面的協調一致,似乎更讓許多人認定這幾個國家與卡達是好夥伴、好兄弟。這樣的關係何以說翻臉就翻臉,甚至連理由都說得如此含糊?  其實,「夥伴、兄弟」的情分既是在「阿拉伯之春」增厚,也是在同一場運動中變薄的。  「阿拉伯之春」最初,沙特和卡達這「兩駕馬車」配合默契,「阿拉伯之春」在西亞、北非勢如破竹,並隨著埃及穆巴拉克的垮台和穆斯林兄弟會(以下稱穆兄會)政府的執政達到高潮。  ▲中東局部地圖  但「兩駕馬車」間的芥蒂也就此深種:沙特對卡達時任國王哈米德·本·阿勒薩尼扶持穆斯林兄弟會、在埃及事務上頤指氣使十分不滿,遂通過向軍方提供援助,以及扶持另一個埃及原教旨保守政黨——薩拉菲光明黨相抗衡。  2013年,埃及軍方領導人塞西發動「7.3」事變,從穆兄會手中奪取政權。這一行動得到沙特的支持,卡達恰於此前不久發生君權更迭,王儲塔米姆·本·阿勒薩尼取代了遜位的父親,對埃及的變故分身乏術。在此後一段時間裡,卡達不斷指責埃及「搞高壓政治」、「迫害穆兄會」,並收留了逃難而來的兄弟會骨幹米肖爾等。  正因為這一系列的齟齬,埃及、沙特、阿聯酋和巴林四國早在2014年,就召回了各自駐卡達的大使,並指責卡達和穆兄會眉來眼去。也就是說,其實四國早在3年前就和卡達「准翻臉」,只是沒公開撕破臉皮罷了。  今年5月,卡達半島台等媒體突然發布一系列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尖銳批評,指責後者敵視伊朗的言行是「罔顧地區地緣政治現實和不明智」的。伊朗是什葉派,主體民族是波斯族,與海合會的遜尼派、阿拉伯民族有著「舊恨新仇」,卡達的這一招不啻捅了馬蜂窩,在「海合會盟主」沙特的號召下,海合會各國紛紛宣布屏蔽半島台,而卡達則借口「被黑」搪塞。  近日,卡達又忽然宣布驅逐境內「哈馬斯」分子,這恐怕又會成為一個新的把柄——「獻媚以色列」。當然,鑒於沙特和美國、埃及和以色列間關係都不錯,這個把柄恐怕也只能「內部傳達」。  「斷交五國」和卡達間的矛盾,或許最根本的是沙特和卡達「一會不容二主」的矛盾,沙特可以容忍「阿拉伯之春」最初自己唱主角、卡達唱第一配角的安排,但斷難容忍2013年起卡達「搶戲」。  此次所謂「半島台被黑」不論真假,卻在客觀上讓「斷交五國」迅速達成共識、下定決心:埃及因「穆兄會」事件早就積怨很深,阿聯酋和巴林在海合會中仰賴沙特庇護。後者因國內什葉派人數居多、君主卻是遜尼派,對「伊朗」二字更是敏感。沙特選擇此時、此契機登高一呼,效果自然立竿見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前所述,此次風波看似突然,實則萌芽醞釀已久,成因雖複雜,但最根本的一條,則是「一會不容二主」——自居海合會霸主的沙特不甘被卡達搶走風頭和影響力。  未來卡達如能在「誰是海合會主角」這個關鍵問題上,遜讓沙特(且還必須是廣而告之的遜讓)一個身位,彼此間關係尚有轉圜餘地;倘在這個問題上裝聾作啞,只是借諸如「被黑」之類枝節話題搪塞敷衍,恐怕更多好戲還在後面。  編輯:與歸 實習生 魏顯勇 王琳 校對:陸愛英
推薦閱讀:

沙特宣布驅逐所有卡達駱駝,這招徹底惹毛了卡達人!
!!!!!!! 卡達:小國大推手
卡達被踢出「阿盟」,只因為他是一個「穆左」
阿盟內訌,卡達遭群毆,特朗普賺大發了!
多國宣布與卡達斷交!搭乘卡達航空 (Qatar) 的你,必看!

TAG:中東 | 卡達 | 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