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動作詳解(二)

傳統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動作詳解(二) (2009-11-09 09:26:15)

轉載

標籤: 傳統太極拳 體用全書 太極拳十要 趙幼斌 王志遠 奚桂忠 楊澄甫 傅氏三代 娛樂 分類: 我的太極之路

第七式 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身往下一沉隨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隨下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與橫膈膜齊)弧形右移。眼隨轉腰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掌。

動作二:左腳提起,上體繼續向右微轉;隨轉體,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繼續向右弧形落於腹前;眼稍關及右掌即移顧左掌。

動作三:左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左轉,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左掌隨轉體向下經左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左胯旁;右掌也隨著體重前移和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右耳旁向前(東)推出。眼關及左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眼神並要關及右掌前推。

要 點

1.兩手必須隨腰轉動而動作;腰部由右轉變為左轉時,切不可搖晃,因為一搖晃,上體勢必或側或傾或仰或俯,與「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邁步時,上體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在邁步過程中,因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撐,所以往往會為了照顧身體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這就不符合「斂臀」和「尾閭正中」的要求了,這點必須注意。定式時兩手應該同時到齊,不要一隻手已停著,另一隻手還在運轉。

2.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與左腳提起一致;體左轉、變弓步與右掌推出要一致。整個摟膝拗步動作要做得協調圓滿柔和,不可有滯頓或稜角的現象。

3.右肩往下松沉時,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現象。整套動作中雙肩須平齊。

4.凡摟膝拗步中摟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要以腰帶肘,以肘帶手,坐腕平掌摟至膝旁。推出的右掌,經耳旁,張掌,手心向前,沉肩墜肘坐腕松腰前進。眼神亦隨之前往,向敵人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須合成一勁,意亦揚長前往,便為得力。右掌還要微微旋轉而推出,但到定式時,掌心不可正對前方,須稍朝左斜;兩掌要坐腕

5.「摟膝拗步重下勢」。即提醒此式的體用者必須注重下盤,突出下沉的氣勢,通過坐腰落胯圓襠斂臀等措施,也就是通過蹲坐姿勢,保持兩腳虛實分明,齊整踏實,端正身法,氣沉丹田,虛胸實腹,取得支撐八面,穩固厚重的「底盤」。

第八式 手揮琵琶

動作: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負擔重心約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實),右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身體漸漸右轉;右腳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跟著地,腳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虛步。同時,左掌隨轉體向前弧形上舉,隨舉隨著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與眉齊;右掌也同時隨轉體向下後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於左肘里側,兩掌心前後遙對,如抱琵琶狀。眼通過左掌向前平視。

要 點

1.由摟膝拗步變為手揮琵琶時,重心前移和後坐都要求上體正直,不可前俯或後仰。

2.右掌後撤收回時,要以腰為軸,要松肩墜肘沉腕這樣節節貫串地收回;要以身領手,不可先將右掌撤回而不顧肩肘部分。

3.左掌上舉要帶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揮琵琶動作時要有下沉的氣勢,但精神仍要具有輕靈活潑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勢要點2,惟左右式相反。

側身虛步,兩膊相系,前後手參差成合抱之勢,如懷抱琵琶。

主要勁別是「纏繞勁,穿化勁。」

第九式 左右摟膝拗步

(一)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隨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隨下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隨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隨轉腰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

動作二、三:同前左摟膝拗步動作二、三。

要點同前左摟膝拗步。

(二)右摟膝拗步

動作一:左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外撇45度,身體漸漸左轉。隨轉體,左掌漸漸弧形向左後移,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時右掌也隨轉體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隨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顧及左掌。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向前提起,身體繼續微左轉;隨轉體,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繼續向左弧形落於腹前;眼神稍關左掌即移顧右掌。

動作三:右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右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右轉,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掌隨轉體向下經右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右胯旁;左掌也隨著重心前移和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左耳旁向前()推出。眼一關及右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眼神並要關及左掌前推。

要點與左摟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左摟膝拗步

動作與前右摟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

要 點

1.同前摟膝拗步要點。

2.練習該拳套時,其步型中弓步、虛步的兩腳不可站在一條橫線上,這樣容易產生重心不穩和彆扭的現象;必須後一腳與前一腳彼此稍微離開橫線。所以每當上步或退步時就應注意落步的地點要稍開一些,才顯得平穩。「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意即重心平衡)」(引自《太極拳論》)這句話,也包括步型與步法的正確性在內。

三次邁步前行,後腿從提起到前伸,輕輕落地,都是均勻緩慢地前進,猶如貓躡足潛行。動作一個接一個,圓活連貫,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

第十式手揮琵琶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八式「手揮琵琶」相同。

第十一式左摟膝拗步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九式「左右摟膝拗步」中(一)左摟膝拗步相同。

第十二式 進步搬攔捶

動作一:左腳尖外撇45度,身體漸漸左轉,隨即重心漸漸向前移於左腿,右腳跟離地(開始上步)。隨轉體,右掌弧形向左下(低與胯齊)移,隨移隨變拳並隨著臂內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隨轉體向左後移。眼神關及右手下移,但不可低頭。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向前提起。同時,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繞;左掌向左而上劃弧,高不超過耳部,隨劃弧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關右拳向左下繞,即漸漸轉向右平視。

動作三:右腳向右前(東南)斜方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即腳尖外撇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左腳提起;身體同時漸漸右轉。隨轉體,右拳自左而上經胸前向前搬出,隨搬隨著臂外旋使拳心漸漸翻朝裡面上方,隨即漸漸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時隨轉體弧形向右經右臂里側前攔,掌心朝右。眼神關顧左掌前攔。

動作四:左腳前上一步,先以腳跟著地;同時身體繼續右轉;隨轉體,左掌繼續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回於腰際,拳心朝上;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左掌前探。

動作五:隨即重心漸漸移於左腿,左腳漸漸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身體漸漸左轉。隨轉體,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漸漸轉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於右小臂里側。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拳打出。

要 點

1.在連續進步時,要求「邁步如貓行」,並要求速度均勻上下相隨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右腳前上一步時要比一般步型更開得一些,並要避免上體隨右腳上步而向右傾斜。

2.步法和手法要隨腰轉動;右拳搬出時不可離身體太遠,並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時要隨腰轉動,並隨打隨著臂微內旋,使虎口轉朝上;右拳打出時中間經由心口向前打出,這叫做「拳從心發」。

3.練該拳套時,拳要自然握實,不可用力握緊。

4.《體用全書》:「設敵人用右手來擊,我即將左足微向左側分開,腰隨往左拗轉,左手即往後翻轉至左耳旁,手心向下。右手俯腕,隨轉至肋間,握拳,翻腕向右轉腰,右拳隨之旋轉至右肋下,此謂之搬;同時提起右腳側右踏實,松腰胯沉下,左手即從左額角旁側平向前擊,謂之攔;左足同時提起踏出一步,坐實,右足伸直,右手拳即隨腰腿一致向前打出,謂之捶

5.一搬二攔三捶三招連環加進步。1此勢之「搬」,腰臂連運,化中有打。2此勢之「攔」,臂隨腰出,追、封、截、打。3此勢之「捶」,順勢進步跟上,捶擊胸脅。

第十三式 如封似閉

動作一:右腿彎屈,重心漸漸向後移到右腿。同時,左掌經右肘下向右外伸,並沿右臂向前掠出,隨掠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變掌,沉肘向里弧形抽回,隨撤隨著臂外旋使掌心也翻朝里,兩掌高與肩平,指尖朝上,兩臂交叉,右臂在里。眼神關顧兩掌。

動作二:重心繼續後移,坐實右腿;兩掌向左右分開,稍狹於肩,隨分隨著兩臂內旋漸漸使兩掌心翻相對

動作三,重心漸漸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兩掌向前按出,隨按隨著兩臂繼續內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與肩平;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前按。

要 點

兩手呈斜十字交叉,如貼封條狀,故曰「如封」。沉肩垂肘,兩掌微里收引進,以化解敵力,分而即合,以閉勁向前按出,似關閉門戶,故為「似閉」。此「按勁」又叫「閉勁」。

1.兩臂須隨身體後坐回收;兩臂交叉時要避免兩肩縮攏或聳起;要松肩墜肘,兩肘略分開,腋下須留有餘地,約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時兩肘不可後撤到身體後方,以免把自己困住。

2.重心後移要坐實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沒有後移,單是仰身;後坐仍要保持上體正直松肩含胸豎腕。重心前移和後退時,要注意胸、腹的齊進齊退,不先不後,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後仰

先防後攻,防後反攻,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典型拳勢。

眼前看,腰進攻。

3.同前攬雀尾中按式要點1、2。

如封似閉的「按」與攬雀尾之「按」的區別:1攬雀尾之「按」,勁點在掌根、腰、腿、手長驅直逼,關鍵在「逼按」,勁長而雄渾。2如封似閉之「按」移動距離短,變動快,勢在突發,手掌如兩扇門,門軸在掌緣。

第十四式 十字手

動作一:左腳尖里扣,同時身體右轉;隨轉體,兩肘彎屈分開,帶動兩掌移至額前(距額部約本人兩拳左右);隨移隨著兩臂微內旋使掌心朝前兩臂呈環形;眼隨轉體通過兩掌之間向前平視。

動作二:重心全部移於左腿,右腳腳跟先離地,漸至全腳提起左移(與肩同寬),以腳尖先著地漸漸全腳踏實;隨即重心右移,兩腿漸漸起立,兩膝微屈,成開立步;隨著重心左移,兩掌分別自左右而下經腹前向上劃弧合抱交叉於鎖骨前,右掌在外,交叉點距鎖骨約本人兩拳半;兩掌經腹前時,即隨劃弧隨著兩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里;眼先關及兩掌劃弧,當兩掌將要交叉時即向前平視。

要 點

在胸前交錯環抱,呈斜十字交叉,故名。

1.當左腳尖里扣漸至踏實時,右腳跟即漸漸離地提起,須象翹翹板一樣此伏彼起。這也是步法中分清虛實的鍛煉方法的一種。當右腳一踏實,就接做下一動,即左腳尖里扣。

2.整個十字手的動作,要上下相隨(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要同時開始動作,同時完成,務求協調一致。

3.結成十字手時,同時腰膝稍松,往下一沉。十字手的兩臂須呈環形,須松肩沉肘,不可聳肩抬肘。

4.兩腿起立時,身體各部都須放鬆。

第十五式 抱虎歸山

(一)右摟膝拗步

動作一:左腳尖里扣踏實,兩腿漸漸屈膝下蹲,隨著重心移於左腿,右腳漸漸提起(腳跟先離地);同時身體右轉。隨轉體,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舉至與左肩齊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帶動右掌下移,隨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眼先關及左掌左舉,即轉向右平視。

動作二:右腳向右前(西北)斜方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於右腿而至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體繼續右轉;隨轉體,右掌繼續向下經膝前摟至右胯旁,左掌自左而上經左耳旁隨轉體向前推出;眼稍關右掌摟膝即向前平視,眼神並要關及左掌前推。

要點同前摟膝拗步。

(二)捋式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同時,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經左臂里側舉於左掌前,掌心朝外下。

動作二:與前第三式「攬雀尾」(二)掘式動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攬雀尾的弓步、虛步是朝著正西方,此動作以及後面擠、按各動作是朝西北斜方進行的。

要點與第三式「攬雀尾」(二)捋式要點相同。

(三)擠式、按式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三式「攬雀尾」(三)擠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動作一、二同第四式「單鞭」動作一、二,惟方向正斜不同。

動作三:重心全部移於右腿,坐實右腿,身體微左轉,左腳提起向左後(正東)方擺出。隨轉體,左掌向左弧形平移,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緊跟著向左弧形平移,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兩肘稍沉、微屈,使兩掌心遙對。眼神關及左掌左移。

動作四:左腳向()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身體繼續左轉;右腳提起,向前微移落下,重心即漸漸移於右腿;隨轉體,兩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側時即弧形向左下移,兩臂隨移隨著內旋使兩掌心翻朝下;眼神先關及左掌左移,當右掌將移至胸前時即顧右掌。

動作五:重心全部移於右腿,左腳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腳著地,身體繼續向左微轉。隨轉體,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經右前臂內側向前上圓轉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與眉齊,與鼻尖對準;右掌向左經左掌外側下蓋,隨蓋隨著握拳,置於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關左掌向左下繞,當左掌經右臂里側將要穿出時,即向前平視,眼神仍要關及左掌穿出。

要 點

1.自抱虎歸山過渡到肘底看捶的動作須根據「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和「綿綿不斷」的要求進行,勿使有稜角和停頓處,要做得圓滿協調步法和手法均須隨腰轉動。「力由脊發,步隨身換」,兩腳不要雙重,要此起彼落,象翹翹板一樣。

2.當兩掌向左平移時,要注意勿使右掌盪下,在平移過程中右掌須坐腕;平移時左手去、右手跟,距離要均等。

3.定勢時,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兩肩不要上聳,松腰胯;兩臂須呈弧形,不可挺直;胸部不要正對前方,要側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4.「肘底看捶纏繞沾,趁隙一拳莫失機。」寓用拳看守於肘底,以靜待動,伺機趁隙,蓄而後發之義。其「看」即看守對方動靜,蓄勢待發。

第十七式 左右倒攆猴

(一)右倒攆猴

動作一:身體右轉,右胯根內收,左腳尖仍稍離地。同時,左掌向前微伸;右拳變掌自左肘下經腹前向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隨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眼關左掌前伸。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左腳經右踝內側提起;身體繼續向右微轉;同時,右掌向後稍偏右弧形舉至與肩齊,左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眼神關顧右掌後舉。

動作三:左腳後退一步,先以腳尖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於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腳尖朝東北);身體漸漸左轉;右腳尖以腳跟為軸隨即移向前方();用沉勁松腰胯,隨轉體,左掌弧形向後抽回於左胯旁,右掌弧形向上經右耳側向前推出;眼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前推。

(二)左倒攆猴

動作與前右倒攆猴動作二、三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右倒攆猴

動作與前右倒攆猴動作二、三相同。

要 點

1.在連續退步時要注意,兩腳不要踏在一條線上,要稍離開些。當一腿提起準備退步時,另一支撐腿不可起立,須仍保持虛步時的高度;注意上體不要前俯

2.當一掌後抽時,須經胯旁,初學者往往做成經肋旁,那樣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顯得不寬舒和彆扭。

3.按上述倒攆猴動作是三個,後退三步。為了加大運動量也可以做五或七個(必須逢單數才能銜接下一拳式),但是如果倒攆猴五或七個,後面的「雲手」也必須相應地增加為五或七個,否則收勢時就會收不回原地。

4.「左右倒攆猴」是連續退步,以守為主,以守為攻,邊退邊打,閃展騰挪。此勢之奧妙在於發沉勁,腰松胯落勁起於腳,而腿而腰而脊達於手。《體用全書》謂之「其要尤在松肩沉氣也。」

第十八式 斜飛式

動作一: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並坐實,往下沉合蓄勁,右腳向後提回。右腿提起的同時腰胯漸漸右轉。同時,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劃弧,屈臂置於左胸前,掌心朝下,手與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墜;右掌自前而下經腹前向左劃弧,掌心朝上。與左掌相對合抱。眼神關顧左掌劃弧。

動作二:身體右轉;同時右腳向右後(南稍偏西)方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右腳落地位置要正確,不要過小,過小腰就會彆扭。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右腿而至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隨轉體,右掌以大拇指一側向右後上方(扌列)出,高與額齊;左掌向左弧形下采,高與胯齊,掌心朝下。左腳尖隨右手例出向里扣。眼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例出。

要 點

1.右腳向右後方邁步時,身體平衡較難掌握,往往右腳落地時顯得笨重;須坐實左腿,松腰胯,先轉腰,開胯,隨轉腰向右後漸漸邁出,才會顯得輕靈,同時可避免上體前俯。

2.左臂在兩掌合抱時須含有擁意右掌向右後上方例出時,勁要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通於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節節貫串地例出身、手、步協調,說到一齊俱到,不先不後;不要單以手例出,丟開其他部分不管,就達不到「上下相隨」和勁路上的要求。例出時右臂要微屈。

3.由於右腳邁步較難掌握,所以還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勻,避免產生停頓的現象。

4.「斜飛勢」此勢為開勁,左手采,右手列。以開勁斜擊,並斜邁右步以助其勢。「四肢隨內外合,立身中正不偏倚。」

第十九式 提手上勢

動作一:重心全部移於右腿,左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身體微左轉;右腳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跟著地,腳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虛步;同時,左掌弧形向前上移,右掌沉肘微里收,與左掌向胸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眼通過右掌向前平視。

動作二、三與前第五式「提手上勢」動作二、三相同。

要 點

1.由斜飛式過渡到提手上勢動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動作要同時開始,同時完成。

2.與前第五式「提手上勢」要點同。

第二十二式 海底針

動作一: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左腳提起。當重心前移於左腿時,右臂外旋使掌心轉朝左,左掌隨重心前移向前上微盪;隨重心後移和身右轉,屈右肘,右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時沉腕。眼神關顧右腕提回。

動作二:左腳略里收落下,以腳尖點地,成左虛步;腰向左轉,坐實右腿,左胯根內收,折腰下沉;同時,右掌隨轉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於左胯旁;眼前視,眼神要關顧右掌下插。

要 點

1.左腳提起,略里收落下時,右腿要漸漸下蹲左腳尖漸漸落下虛點地面,重心須全部由右腿支撐。

2.右腕向里提回時要防止聳肩抬肘。

3.做海底針時,左掌似乎沒有很明顯的動作,因此初學者往往把左掌的動作忽略掉,其實左掌必須隨重心前移、後坐和轉腰進行動作,否則就不符合「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另外,兩臂不可伸直,須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隨右腿下蹲、腰左轉和折腰而動作,並要以肩催肘、肘催手,節節貫串地下插

5.折腰時,自頸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線,不可低頭、弓背。眼視右掌前方,但不可把頭抬起。要注意頂勁沉氣,上下一氣貫通。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動作一:身體右轉並直起,左腳提回。同時。右掌由體前上提,隨提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右;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眼神關顧右掌上提。

動作二:左腳向前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移向左腿漸至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右腿隨腰胯伸勁送去,成左弓步。同時,右臂繼續微內旋、屈肘,右掌弧形上托,置於右額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眼向左平視,眼神要關及左掌前推。

要 點

1.左腳前邁時右腿要坐實,不可站起,落步時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勻,並防止身體搖晃和前俯後仰。

2.變左弓步、左掌前推與右掌上托三動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聳肩抬肘;左掌推出時,掌心不可正對前方,並要坐腕。要沉肩墜肘,坐腕,松腰。其勁正由脊發,兩臂展開,欲扇通其背。

4.做扇通背的動作時往往容易挺胸、直臂,這就會不符合「勁以曲蓄而有餘」的要求,同時也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謂「勁以曲蓄而有餘」,就是要使動作還有伸展的餘地,因此做太極拳的任何動作時手臂與兩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圓滿,處處要有能「八面支撐」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動作一:左腳尖里扣踏實,身體同時微右轉。隨轉體,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劃弧置於肋前,屈肘橫臂,拳心朝下;左掌弧形上舉於左額前上方。眼神稍關右手劃弧,即隨轉體平視轉移。

動作二:重心全部移於左腿,右腳提起,身體繼續右轉;同時,左掌隨轉體向右而下經右小臂外側弧形落下,右拳向右前撇;眼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兩手動作。

動作三:右腳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移向右腿漸至全腳踏實,弓右腿,蹬左腿,左腳尖微里扣,成右弓步;身體繼續右轉。同時,右拳繼續隨轉體向前弧形下撇,收於腰側,拳心朝上;左掌弧形收至胸前經右小臂里側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左掌前推。

要 點

1.手法和步法要隨腰轉動,並要協調一致。

2.右腳落步時不要與左腳踏在一條線上,並注意右腳尖要正對前方,不要外撇

3.以肘這軸,輪臂撇拳。

4.轉身反背,右手握拳,橫臂頂肘,輪臂撇拳,疊勁暗采;左掌豎落切格,迎面撲探,兩手隨腰裡外翻轉,纏繞連環撇擊,所以又名「背反捶」。


推薦閱讀:

傳統技擊實用方法練習入門
傳統養生法--秋冬睡覺頭朝西
傳統易經起名基本法則
六大傳統合婚方法
傳統紀元八運20年分析--張延生

TAG:傳統 | 太極拳 | 動作 | 太極 |